史林漫步丨古县遗址见闻谈


史林漫步丨古县遗址见闻谈



古县遗址见闻谈


民间世代口碑相传中,有惠安置县时治所是设在惠北古县后才迁移螺城之说。

史志资料中对此也有所记载,如明·张襄惠(1492年~1552年)所修《惠安县志》载:“今县北龙窟岭,有古县遗址,市廛私呼,与今治所颇相类,岂始基于此,而后乃迁欤?”明隆庆、万历间(1570—1574)任惠安知县的叶春及所著的《惠安政书》,在“地理考”中载:“宋太平兴国六年,始割晋江东乡十六里置县。然六都有古县遗址,若始基于此,则今署非六年建矣。”又在“六都图表”中载:“按志,古县在此。其迁置前不可考,尚有遗址。”


史林漫步丨古县遗址见闻谈

明·何乔远(1558年-1631年)所著《闽书》载:“太平兴国间,古县移惠安。”《泉州府志》也有关于惠安古县遗址的记载。“古县遗址”的问题即古县在惠安初置县时是否曾是惠安县治所在。

惠安未置县前,古县位在晋江北面偏远而又重要地区。为便于此一带的税收、钱粮、治安等管理工作,晋江在古县专设一个派出机构,至置县时,也就以其地为治所,而后因它偏处县北,指挥全县多所不便,再择适中地点迁移,是可能的事。《惠安县志》载:“旧传初置县时,陈震卜地螺山之阳,迁五代时灵安王张悃坟于青山下,今邑治即其坟地。”记载了今治所的选定,也说明当时择此地是讲究“地脉风水”的。

“太平兴国”是宋太宗在位时的一个年号,共使用八年(976~983)。惠安置县于太平兴国六年(981)。设若“太平兴国间,古县移惠安”,则迁移时间当在太平兴国六年至八年(981~983)之间。

我家在古县毗邻的溪古。我除熟悉当地情况外,复闻民国初年当时老人讲的关于古县的传说,现记录下来,以供史志专家学者和同好者研究古县遗址之参考。


一、古县的地理位置


以前以“里”(华里)计算路程,10里叫“一铺”。本文谈史,仍沿用前人所称里数,与现在所称略有出入。

古县在昆山北麓约八里处,距惠安县城30里。西越过东坑寨后到仙游园庄30多里,西北距惠安与仙游交界的交界堂15里。距湄洲湾畔的肖厝20里,距后龙港18里,距峰尾港20里,距山腰港12里,距漈头桥港六里,水路交通方便。以前小船由漈头桥港上溯,可到田墩桥,距古县二里。西南与晋江(现泉州市洛江区)交界之关隘崎直到凉棚头交界处40多里。境内除昆山外无大山,可谓在惠北大平原之中心。

史林漫步丨古县遗址见闻谈

除上述距海里程外,陆路出西门越过雪岭到龙头岭林禄墓附近接福州至泉州的驿路约15里。出南门经石湖崎,再延伸经北坑、后山、园内到东头埔,再延伸经普安、钟厝、叶厝而到青龙桥,由青龙桥至破溪再延伸到泗洲附近接福州至泉州的驿路,无需经过碣石桥。石湖崎,岭不高,路不陡,已铺成宽石路,现尚完好未毁坏,乘轿可以上下,乘轿人不需下轿。青龙桥在峰崎村麟山之西麓,无大路从此经过,而造如此大桥,其石桥板之长、阔、厚,可与洛阳桥媲美,据传拟做古县建治后驿路通过之用。虽青龙桥始建于何年代待考,但此说是否有理?


史林漫步丨古县遗址见闻谈


二、古县的背景山——蚁山


前人择地,甚讲究地脉风水。古县的背景山蚁山,曾是当时古县人争建县治的筹码之一,我特作较详细的介绍。


蚁山(“蚁”应按闽南方言读音),或称艾山。高161.6米(据张家瑜文载),山麓周围二里多,全山自山腰以上尽是岩石,草木很少。山间有99项天然石物,如石鼓、石钟、石椅、石桌、石牛、石马、石阴、石阳(石阳早被东村人取去作碓头舂米用)……形状与实物无异,一看便知为何物,无需知者指告。有一堵石墙状之石如城门紧闭,传说该石门如遇真命天子喊开即开,内尽是金银财宝。该山有两个洞,洞口不大,可容人弯腰出入。曾有人入洞探视,有如房如厅之大,有水池长流水,人可直立行走,但弯弯曲曲,既滑且怕内有大蟒蛇,当时无手电筒,不敢深入。


据说一洞通至后铺坑,另一洞通至仙游枫亭街,但两地均未发现洞口。以前洞内之水流出带有人骨,传为杨文广平南闽十八洞之前,常有坏人结伙越货杀人,唯入洞者不杀。骚乱时附近人争入洞避乱,富人带金银财宝入洞因不能吃而死,穷人带咸菜脯入洞配水吃可度活几天,这些骨骸是饿死的富人的骨骸。

史林漫步丨古县遗址见闻谈

又据我村父老说,山上原有一寨,寨之内外尽生可供编织用具之藤,后藤被人刈取绝种,垒寨之块石也被搬取,故已无遗迹。骚乱时逃入寨者亦不杀,因此古县一带流传一句俗语:“入寨不杀。”

依风水之说,蚁山是麒麟穴,社仔岭是麒麟的尾巴。善男信女在岭上路边一座土地公宫,香火甚盛。本世纪二十年代某日,无地震也无风雨,该宫突然倒塌全毁。善男信女说是麒麟翘动尾巴,可见该地是真龙脉。因此,益信敬奉该土地公能得保佑,不久,争相献款修复,更为壮观。至现在这座土地公宫香火仍甚盛。

古县一带传说,蚁山石丛中有一状元墓穴地。因山上只有99项景观,只能出状元,如有100项景观就能出皇帝。有顺口溜谚语:“墓穴一金斗,金鸡会啼吼,蛇守水口,葬得正穴纱帽九十九,妄葬伤正穴,子孙代代麻风兼哑狗(哑巴)。”据当地对这谚语的解释:墓穴在石丛中,只能容安葬一个“黄金”(“黄金”是当地一种装人骸骨的陶罐子的名称),准确葬得正穴,则子孙九十九代会中状元、做大官;妄葬伤了正穴,子孙会代代患麻风病兼哑巴。


墓坐西偏南,朝东偏北,从发源于昆山北麓经虎岩寺之水流至亭头成溪。再流经社仔、桥仔头、东庄、赤土、古县、溪古而至郑厝村前与涂岭流来之溪水合成大溪,再流经顶坂、田墩、后厝至漈头桥入海,此溪是为“蛇”;在郑厝村外有一圆形小山叫龟山,正在溪岸边,即“龟蛇相会”,是谓“龟蛇守水口”;东边有留山村的喀山为右拱,下龙尾村的石冠社为左拱,左右拱抱,形势壮观。民谣说:“福地福人得。”至今无人得知而葬入此状元墓穴。蚁山西麓即后铺坑,有一长方形石,长36步约23米,俗称状元石,说若葬得正穴中状元,即可打此石建状元牌坊。此石至1988年尚未被打开。


蚁山长期为虎的住宿地。虎喜住石洞,雨天可避淋湿且冬暖夏凉。虎为肉食猛兽,在大山深林有野猪、山狗、鹿麂等可供猎食。蚁山无深山密林,无此类野兽。虎只好乘夜到附近各村猎捕家犬为食。各村养狗防盗,夜晚都要把狗关在巷内或家宅留一狗涵供其出入,否则多数被噬。如果多日淫雨,附近各村屋前宅后园地里常发现虎的足迹,常为三只同行,最少两只。当地人早晚看到虎或闻虎吼是常事。


我童年在家乡时,有下尾村人方文德,一早晨外岀遇虎被抓住。奋力挣扎与之搏斗,后其胞兄持枪援救把虎打死,文德获保生,但遍体鳞伤,后人戏称他为武松。解放后,古县大队组织青年耕山队上山垦荒,人云靠山吃山,因蚁山是秃山,无竹木菇笋之利,只有采石作建材出售。采石之声震动山谷,又开板车路至山腰运石,从此,蚁山虎绝迹。

三、老人讲述古县遗址


坝头基督教会设立于1867年,起初在田墩聚会,后古县李姓即摄影师李其山及著名心脏病专家李温仁之父辈举家外迁,把在古县的田宅献给教会,因此,坝头教会于1870年至1924由年田墩移至古县聚会。有坝头后厝人连纯钰,1900年出生,后任教会长老,他童少年随祖母到古县礼拜,得听到古县老人黄筱讲古县遗事,兹录其中三点:

1、拟议的古县城址是,古县和溪古两村在城内。古县和溪古两村相距约里许,鸡犬相闻。溪古自然形势比古县好,村前平原广大,尽是早涝保收良田,村后未靠山,尽是可耕耘之园地。下龙尾之许厝在北门内;下龙尾之方、林两姓在北门外,紧靠城墙,如现县城之北门外街。城在雪岭之东,白鹭岭东南,东西长,南北狭,如船形。

2、城墙已在白鹭岭下与下龙尾许厝之间用条石和块石垒了数丈长。家兄1900年出生,也曾说白鹭岭下有一段城墙,城堡原为官府所有,庶民一直不敢动它,至辛亥革命后,人民不怕帝王,城墙石才被许厝人搬取作建材。

3、在古县的未任县尉被虎噬死。


四、古县与现治所螺城颇多相类


螺城东门外有留山顶,古县东门外有留山沟。螺城内有社仔,古县城外有社仔村。螺城内有凤池,古县城内有大池。螺城南门外有赤土埔,古具南门外有赤土村。螺城外西北有螺山,偏南有科山;古县城外西北有白鹭,偏南有蚁山。螺城为船形,南北长,东西狭;古县城亦形,东西长,南北狭。螺城出西门有一条路通至饮亭,占县出两门有一条路通至雪岭,两条路的形势十分相似。螺城内有南岭桥,南北跨;古具建治势必造一桥以联络古县与溪古,唯此桥应东西跨。螺城北门内有李姓,系李恺之族亲;古县北门内有李姓,系巨富李九官之族亲。


史林漫步丨古县遗址见闻谈

▲清雍正八年惠安城池图 惠安文献馆藏


五、称水敲定建治权


古人以富贵居城廓,又笃信地脉风水。古县一带相传,在惠安治所要设在古县或螺城的问题上,古县人与螺城人有一番争论。


古县人认为其地有优越条件宜建县治:


1、惠安地瘠裁松柏,人需向外谋生。古县水路交通方便,有较好的向外发展前途。

2、古县的背景山蚁山是麒鳞穴,又有白鹭岭之翼荫,仁兽迎地,白鹭冲天,交相献瑞,钟灵毓秀,能出优秀人才,是好风水地。螺城的科山,山低无风水龙脉,不成景;背景山螺山是螺穴,螺狮小动物,不能献瑞。

3、古县居惠北大平原之中,附近有前黄、后张、山腰、坝头,略远有柳南、土坑、三陈,均是较肥腴之地,足以辅助惠安县繁荣经济。


螺城人认为:


1、晋江已划东乡十六里归惠安,他们所居之地在县的适中地点。东南距小峰、崇武、獭窟,南面距洛阳,西面距陈三坝、毛蟹岭、田船、墓殊、加冬坑、半岭、蔡田,都比古县较近,便于管理全县。

2、古县不在福泉驿路上,冠盖往来不便。

3、古县距与仙游交界的交界堂只15里,迫近边境。


古县人复以交界堂并非仙游县城,晋江与丰州(原南安县城)两县城近在咫尺,几乎肉眼互相看得见,俗说“县对县”,也各无迫近边境之说。以此争辩。


双方各阐述自己建治的有利条件,争论难确定。后有人提出,风水不能以尺度,不能以斗量,不能以秤衡,难分等第。建议用同一只水桶装水,称两地之水,看何地水重,就说明何地风水好,人福大。螺城人取巧,在他们的水中加食盐,结果他们的水重,取得了在其地建县治之权。(1996年5月8日)




有趣,用料,有共同的记忆!感谢关注惠安文献馆!在时光流逝中,一起来留住乡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