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嶺南文化中心地、海上絲綢之路發源地、近現代革命策源地

廣州


廣州嶺南文化中心地、海上絲綢之路發源地、近現代革命策源地


廣州是1982年2月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廣州作為“嶺南文化中心地、海上絲綢之路發源地、近現代革命策源地、改革開放前沿地”,享有“千年商都”的美譽。閱讀廣州,就如同翻閱了嶺南的歷史。

一、城市概況與歷史沿革

廣州有二千多年的歷史,雖經歷代變遷,但城市中心位置一直未變,在今中山四路、五路交界地區一帶。

自秦漢以來,廣州就是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任囂、趙佗建築番禺(廣州)城垣開始至今,廣州的城市建設已有2200多年曆史。

秦朝趙佗立南越國後,以番禺為都城;三國時廣州因孫權建立交廣二州得名,建步騭城,並遷至番禺,城西得到重修,並較大規模向北擴大發展。六朝時期,大量中原人士南遷,廣州成為北方士族集中的地點。晉代城西已有著名的寺庵區,城北建遊覽區和水利工程。隋唐時期開始發展對外貿易,城區擴大,城市經濟繁榮、建設進步。“蕃坊”是該時期典型的外僑居住區。宋代,廣州成為中國南方最大的手工業、商業中心和最大的對外通商港口。該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擴建加築了中城、東城和西城。明代,廣州成為中國對外貿易唯一的大港口。手工業作坊發達,外商往來頻繁,政府在今十八甫路附近設懷遠驛安頓外商。期間廣州城垣第五次大發展,把把宋朝三城合而為一,並向東、西擴展,稱“老城”。嘉靖四十二年(1563),又在城南筑外城,稱“新城”。清朝海禁後恢復發展經濟,廣州對外貿易重新活躍,懷遠驛附近洋館林立,著名的“十三行”在此時出現。城池沒有大的發展,只在珠江沿岸新積灘地興建雞翼城。之後廣州城址再無更易。

民國期間,二十年代拆除了廣州明代形成的城牆和13個城門,利用城基修建新式馬路,打破了舊有的封閉城市形態。1918年,廣州市政公所決定拆城牆、修馬路,拆除舊城牆和13個城門,修築長10公里、寬25-33米的新式馬路。隨著拆城牆築馬路,騎樓也發展起來,形成了廣州近代商業街形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州城市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建成區不斷擴大,主要沿珠江水系前後航道進行擴張,形成了現在的廣州中心城區。同時,廣州沿著珠江干流向東、西、南三個方向發展。改革開放以後,廣州湧現出區莊立交橋、人民路高架橋、天河體育中心等一大批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的建設項目。

二、歷史文化價值和地方特色

廣州具有“三山五嶺雄,三江五河美”的山水格局和“白雲越秀翠城邑,三塔三關鎖珠江”的優美環境空間結構。水得山而壯,山得水而活,城得山水而靈。廣州是很有靈氣的城市,自古以來,不但“富庶甲天下”,而且人文薈萃,名人輩出。

廣州的城市特色總體特徵可歸納為九個方面:

一是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文物古蹟;

二是具有豐富的嶺南文化和重要的文化地位;

三是具有輝煌的港口歷史和著名的貿易口岸;

四是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眾多的革命史蹟;

五是具有獨特的嶺南山水和優美的水鄉田園;

六是具有千年的商業發展和多樣的商業街市;

七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

八是全國著名的華僑城市;

九是文化多元、風貌多樣的活態遺產城市。

三、城市歷史文化

2015年,廣州開展了第五次文化遺產普查,明確了20平方公里的歷史城區、26片歷史文化街區、19片歷史風貌區、1箇中國曆史文化名鎮、6個歷史文化名村、91個傳統村落、3439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66處歷史建築、7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象。

不可移動文物:廣州目前有各級不可移動文物3839處,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9處,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48處,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347處,各區級文物保護單位325處;地下文物埋藏區1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光孝寺、虎門炮臺(南沙部分)、陳家祠堂、黃埔軍校舊址、廣州聖心大教堂、廣州沙面建築群等29處。

歷史建築:廣州目前已公佈五批721處歷史建築名單。

工業遺產:共登記造冊166處工業遺產。

歷史文化街區:確定了26片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城區範圍內包括沙面、上下九-第十甫、傳統中軸線、耀華大街、人民南、北京路、南華西街、逢源大街-荔灣湖、昌華大街、寶源路、多寶路、寶華路、華林寺、和平中、光復南、光復中、五仙觀-懷聖寺-六榕寺、海珠中、海珠南-長堤、文德南、洪德巷、龍驤大街、恩寧路共23片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城區範圍外包括新河浦、華僑新村、長洲島3片歷史文化街區。

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共有77個,包括粵劇、古琴等2個世界級遺產,廣東音樂、廣東醒獅、粵曲、廣繡等16個國家級遺產,還有30個省級遺產、29個市級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