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為何最後還是揹負罵名?​

提起楊廣想必大家對其的印象都是極其不好的,因為在史書上給予楊廣的評價多以奢侈,昏君為主。眾所周知,歷代君王都有屬於自己的諡號,其中這些諡號就包括好的與不好的。隋朝從建立到滅亡時間雖然很短,但是隋朝統治下的社會一直都是大一統局面。楊廣作為隋朝的第二代君王,因性情與統治期間的所作所為備受老百姓厭惡,因為得名為“隋煬帝”,自然這個諡號是屬於最不好一類。在我國古代歷史中就單獨楊廣擁有“煬”字,難道楊廣比秦始皇還要暴政?

楊廣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為何最後還是揹負罵名?​


據多方史書記載,楊廣也確實是個風評比較差的君主,尤其是對待老百姓方面。楊廣奢侈成性,只為自己貪圖享樂,絲毫沒有大局觀念,更是不顧老百姓的生死。不僅如此,因為楊廣過於看重大排場,致使隋朝常年處於一種國庫空虛的狀態。當楊廣出現弒父登基舉措時已註定了楊廣勢必不得民心,也註定了他勢必失敗。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楊廣這般只會敗壞了隋朝百年基業。那麼楊廣究竟是做了什麼事情導致隋朝一步一步走向衰亡呢?

楊廣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為何最後還是揹負罵名?​


楊廣在後世風評不好,無非來自這四大原因。一為楊廣將隋朝親手了斷在自己手中,致使隋朝的大好江山一去不復返;二為楊廣作為隋朝最後一代君主,後世在編撰史冊時有稍加改動,難以確保史書不存在主觀性。三為自古皇帝后宮佳麗三千,自然楊廣也是個奢侈且日日笙歌,尋歡作樂,對於滿朝政事置之不理。其中最為致命的因素在於楊廣勞民傷財,致使大量勞動力死傷殘廢,許多家庭也因此支離破碎。隋朝在隋文帝統治下還是十分興盛,社會安定,國都富裕。但隋煬帝登基後,隋朝便開始了走向衰敗。

楊廣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為何最後還是揹負罵名?​


楊廣為了隋朝的建設事業,大量徵收壯丁進行各種勞役活動。楊廣是個十分要面子的人,眼見自己的國都中心有所破敗,立馬命人開始重新修建。除此之外,楊廣三次北伐高麗,修建萬里長城以及改修大運河都為後面爆發的農民起義埋下了伏筆。楊廣做的上訴事情無一不是為了隋朝,但也正是因為這些事情導致了隋朝的滅亡。想必楊廣也料想不到自己一生為了隋朝卻遭來如此罵名。楊廣常年在軍營裡生活,人自然是粗魯了些,故而對於老百姓生活的上心程度不足也不足為奇。

楊廣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為何最後還是揹負罵名?​


楊廣做的一些措施可謂是“福禍相依”。完善國都洛陽雖耗費了大量的時間與金錢,但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用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且也形成了一種易守難攻的局面,極大的促進了百年基業及鞏固江山。科舉制度的出現為隋朝的中央統治階級提供了更為穩定,有質量的官員隊伍。隋唐大運河的修建同樣是急需經費及勞動力的,其修建時間長達數十年。大運河的修建成功是我國南北兩方首次聯通在一起。楊廣是個極愛炫耀隋朝富足的君王,在大運河完工後,曾多次遊玩大運河,但凡出行勢必陣營龐大,所帶領的船隊及奴才多達數百。

楊廣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為何最後還是揹負罵名?​


我們都說評價一個歷史人物要一分為二,對於楊廣做得好的方面我們不能給予否定。楊廣年少有為,在其還未及二十歲時早已戰功累累,多次領兵作戰。不僅如此,楊廣雖是個大帥,但也有著屬於自己的那一份才情,多次寫下了令人歎為觀止的好詩好句。就連後世的唐朝君主也多次讚揚其的滿腹詩歌,楊廣的至情至性讓人不禁佩服,可見楊廣的才情確實不一般。

楊廣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為何最後還是揹負罵名?​


楊廣被封為“隋煬帝”實則不是冤枉。但是在史書上關於楊廣事蹟的主觀色彩過於濃厚且對於楊廣的評價過於放大過錯之處。故而我們在評價人物時也要依舊當時的社會背景極其條件下出發,遵循用以最客觀角度探討與發現。無論怎麼樣,楊廣作為隋末的皇帝,唐朝自然是要稍稍將其形象抹黑用以拉攏人心,維護社會的安定。縱觀歷史上的歷朝歷代也均是如此。

楊廣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為何最後還是揹負罵名?​


楊廣生為帝王之間,自小成長於深宮之中,大後已步入軍營,開始四處征討。故而楊廣是無法感同身受於老百姓的生活,對黎明百姓甚是刻薄。不難以發現像紂王與隋煬帝等君王都是因為不得民心,暴政而導致的國家滅亡。這也活生生成了後來很多朝代引以為鑑的例子,致使後朝後世都需要從人民的角度出發。只有這樣,國家才能團結,社會才會安定,人民才可以更幸福。楊廣的錯與對早已無意義再深究下去,只需記住他所帶來的影響與意義即可。楊廣一生為了隋朝,想必也不會想到遭此罵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