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之終始(下)

上一節中,我們講到了追根溯源到早期“五材說”的五行緣起,以及在春秋戰國時期五行學說的一大飛躍、由之誕生的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勝。

老祖宗那些事兒 | 陰陽五行之終始(下)

在春秋戰國這一時期,五行學說已成“山雨欲來”之勢。

時運之中,我們迎來了五行說發展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五德終始說”的創立者和第一個實踐者——鄒衍

老祖宗那些事兒 | 陰陽五行之終始(下)

陰陽家 鄒衍

鄒衍——“五德終始說”創立者

“鄒衍……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 《終始》、《大聖》之篇十餘萬言。其語閎大不經, 必先驗小物, 推而大之, 至於無垠。”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鄒衍,一般被認為是將陰陽與五行整合到一起的“第一人”。他又因精於天文被時人頌為“談天衍”。然而鄒衍不是為談天而談天,他以談天為手段,以服務於當時的政治需要為目的。

鄒衍根據“深觀五行消息”,提出了“大九洲說”和“五德終始說”。

他的“五德終始說”,是指五行之德,週而復始,循環運轉,以此來解釋歷史的變遷、王朝的興衰。

老祖宗那些事兒 | 陰陽五行之終始(下)

五德終始說

“五德之次,從所不勝,故虞土、夏木、殷金、周水。”——鄒衍

他認為虞(舜)、夏、殷、周的歷史是一個勝負轉化的發展過程。它按照土、木、金、火、水依次相勝而具有階段性,又按照始於土、終於水、徙於土的循環往復而具有周期性。

“終始五德,從所不勝,木德繼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明)王逵

為了論證“五德終始說”,鄒衍提出“五德相勝”的理論,即木勝土,金勝木,火勝金,水勝火,土勝水。他認為,每一德都有勝衰之時,歷史的變遷受五德的支配,其德興盛時,它所對應的朝代就興旺,其德衰敗時,它所對應的朝代就會衰亡。

老祖宗那些事兒 | 陰陽五行之終始(下)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五德終始說對後世的深遠影響,直到今天我們依舊能感受得到。古裝劇標配、我們常常聽到的宣旨時“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其中所謂“承運”,就是繼承某一“德”運。

成形——西漢

“木勝土,土勝水,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淮南子·地形訓》

(此篇中還提出了五行“壯、老、生、囚、死”過程的理論。)

“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終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董仲舒(前179—前104)《春秋繁露》

到了西漢,五行生剋學說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老祖宗那些事兒 | 陰陽五行之終始(下)

由此可見,至西漢時五行生剋學說已經系統化,標誌著五行生剋學說的正式形成

收束

至此,我們欣喜地發現,陰陽五行學說已經基本“長大成人”,將在理論實踐中發熱發光了。

老祖宗那些事兒 | 陰陽五行之終始(下)

中醫理論與五行學說

陰陽五行學說形成之後,在醫學、天文、曆法、數術學等學科中得到廣泛的運用,成了運用學科的理論基礎,奠定了多門學科大廈的根基。尤其在中醫學方面,陰陽五行學說更是起到了無可估量的奠基作用。

評價——優與劣

五行思維模式屬於系統化的“象思維”。

它在哲學上揭示了宇宙萬物的兩條最基本的法則:

  1. 客觀世界是由矛盾對立的雙方所構成的;
  2. 萬物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動態中獲得平衡。

這可以說是自然和社會存在的最根本的辯證法,無疑是其可取之處。

老祖宗那些事兒 | 陰陽五行之終始(下)

但是,陰陽互根、五行生剋作為一種解釋的固定模式,具有宏觀僵化、微觀循環的特徵。

它所具有的“取象比類”的原始思維的質素, 以及它作為一種先驗的固定框架的推理模式, 在學科應用中,對學科發展會起到阻礙作用。以中醫藥學為例:

“中醫理論假借陰陽五行學說的形式框架達到了一種整體觀, 但它又從根本上杜絕了中醫學向解剖分析、定性定量研究、實證判別方向發展的可能性, 這就不可避免地導向玄虛思辨。”[4]

這也是五行學說的消極影響。

老祖宗那些事兒 | 陰陽五行之終始(下)

陰陽五行學說之五行學說

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時代大背景下,我們在盡力尋求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世意義。

“現代對於中醫五行等推理模式的應用、研究,既要充分了解其形成的歷史背景,以及使用的前提條件,明確應用的邊際效用;

也要根據實踐活動的實際情況,不斷加以修訂、完善;同時可嘗試借用現代數學、數理邏輯等方法加以闡釋或改造,以促進中醫學術的發展。”[3]

這是機遇,也是挑戰。

所謂“人心齊,泰山移”,泱泱華夏文明,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於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傳承與發揚。

老祖宗那些事兒 | 陰陽五行之終始(下)

剪紙藝術

小編之所以總結這篇五行相生的知識,正是希望探索中國文明的歷史積澱,汲取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

因為,中華文明,正是依靠我們、依靠每一代人的傳承發展,才得以流芳百世,欣欣向榮,成為世界文明大花園中一朵靚麗的奇葩。



P.S.

附一副一代宗師黃元御的“下氣湯”,欣賞欣賞“升降調和”的藥理在中醫學中的實踐應用:

下氣湯

【來源】《四聖心源》卷四。

【組成】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芍藥6克、橘皮6克、 五味子6克、貝母6克,(去心)

【主治】治氣滯在胸膈右脅者

【變化】後世麻瑞亭去斂肺止咳之五味子、貝母、橘皮,加潤血疏肝之首烏、丹皮,理氣化痰之橘紅,將其化裁為驗方“下氣湯”。

【藥性功用】(1)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2)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3)雲茯苓健脾滲溼,治在脾而助其升。三味和合而調理後天脾胃,助其氣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

老祖宗那些事兒 | 陰陽五行之終始(下)

下氣湯


參考文獻:

[1] 略論陰陽五行學說的起源與形成 陳德述

[2] 論五行學說的起源和形成 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

[3] 中醫五行模式的邏輯缺陷探討 邢玉瑞 胡勇 何偉

[4] 陰陽五行學說與原始思維 邢玉瑞

[5] 陰陽五行說的發展演變與中華民族思維方式的基本形成 朱丹瓊



若你喜歡怪人/ 其實我很可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