鄲城縣:脫貧攻堅戰場上90後肩膀有力量

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李康 萌友 李巖 文/圖

90後有沒有擔當,能不能吃苦?近日,記者在鄲城縣進行實地採訪,該縣三位90後幹部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

鄲城縣:脫貧攻堅戰場上90後肩膀有力量

南豐鎮扶貧辦主任代萬濤:年輕人正有力氣,不能虛度大好青春

3月12日早上6點30分,鬧鐘響起,鄲城縣南豐鎮扶貧辦主任代萬濤迅速起床,穿衣洗漱,一氣呵成。吃完早餐,時鐘指向7點10分,代萬濤隨即駕車出發,8點之前他要趕到離家40公里遠的單位。

當天代萬濤的工作安排的滿滿當當,上午下村督導推進工作,下午陪同縣扶貧辦工作組檢查鎮裡扶貧車間復工復產工作。從村裡送走縣扶貧辦工作組時是下午3點40分,代萬濤隨即折回鎮政府,打開電腦,檢查各行政村內業資料上報情況。“內業資料主要包括今年未脫貧戶的脫貧計劃,脫貧戶脫貧成效鞏固計劃等等,受疫情影響,不能大規模入戶走訪,但是脫貧攻堅工作一刻都不能停。”代萬濤說,這就是他三年來的日常工作狀態。

2016年4月份,剛滿24週歲的代萬濤通過公務員考試進入南豐鎮工作,成為一名鄉鎮幹部。在脫貧攻堅最吃緊、任務最繁重的時候,代萬濤主動擔起了該鎮扶貧辦主任崗位職責。三年來,夜以繼日,“5 2”“白加黑”,一直奮戰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年輕人正有力氣,絕不能虛度大好青春。”代萬濤說。

鄲城縣:脫貧攻堅戰場上90後肩膀有力量

寧平鎮扶貧辦主任李銳:我最期待的就是全鎮的貧困戶順利摘掉“窮帽子”

1991年出生的李銳與代萬濤是同屆公務員,兩人又差不多在同一時間走上所在鎮扶貧辦主任崗位。三年來的時間內,兩個人見面的機會很少,但是電話、微信聯繫比較多。“你們鎮的工作進展的咋樣了?”“我們這遇到了難題,幫我參考一下。”......很少見面的兩人交流的話題從來繞不開工作,離不開扶貧。

工作中相互“取經”的二人,暗地裡卻沒少較勁。“我們年齡差不多,又都是扶貧辦主任,同在一個縣裡,我們鎮裡的工作肯定不能比他那裡差。”李銳笑著說,工作中卯著勁你追我趕的兩人,在生活中卻處的非常好。

根據春節前入戶走訪發現的問題,李銳和同事將問題製成清單下發給各個行政村,定期督促檢查,不放過一個問題。與此同時,根據上級有關企業復工復產的精神,李銳提前謀劃,幫助企業制定復工方案,準備防護物資。截至目前,該鎮重點企業和扶貧車間復工率達到90%以上,運營狀況良好。

“我最期待的就是全鎮的貧困戶順利摘掉‘窮帽子’,這樣自己三年來的努力才沒有白費。”李銳告訴記者,經歷了這場脫貧攻堅戰,感覺自己思想上慢慢成熟起來。

鄲城縣:脫貧攻堅戰場上90後肩膀有力量

共青團鄲城縣委駐張集村第一書記竇子震:敢拼敢想的95後第一書記

今年25歲的竇子震,是個地地道道的“95後”,參加工作已經將近4個年頭。2019年8月份被單位派駐幫扶村張集擔任第一書記。

報到當天,聞訊而來的村民們站滿了村室院子,看到新來的第一書記如此年輕,一些村民忍不住地搖頭。“這麼年輕,能幹好嗎?”“年輕人吃不了苦,估計幹不了幾天。”......村民們議論紛紛,質疑聲傳到竇子震的耳中,他只是淡然一笑,暗下決心:一定要在張集村幹出一片新天地!

駐村伊始,竇子震一方面向前任駐村書記和鄉村幹部學習脫貧攻堅業務知識,瞭解村情,同時對全村貧困群眾進行無遺漏走訪。空閒時間,他積極學習中央、省市縣有關脫貧攻堅工作的文件精神,利用互聯網瀏覽各地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新方法、新經驗。駐村工作日誌記錄的滿滿當當,一些新措施有序推行,張集村的脫貧攻堅工作打開了新局面。

晚來的鳥兒更勤快,三個月不到的時間,竇子震從一名扶貧新兵迅速成長為業務能手。“這位第一書記別看年輕,還真能幹哩!”“年輕人就是有思路,真棒!”......初來時,村民們的疑慮徹底被打消。

“因為疫情的原因,入戶走訪工作暫緩,我和駐村隊員就利用電話、短信、微信對貧困戶進行線上走訪,對於貧困群眾遇到的困難,想方設法在第一時間加以解決。”竇子震說,越是在困難時期,越是要讓貧困群眾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一定不能因為疫情來襲就拉遠了和貧困群眾之間的距離,這樣才能鞏固好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身為扶貧後來人的竇子震在疫情防控期間為村裡的脫貧攻堅工作按下了“快進鍵”。

記者手記:代萬濤、李銳、竇子震並非個例,在鄲城縣,這樣的90後幹部隨處可見。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他們敢為人先,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時他們一步不退,他們用青春書寫擔當,用汗水踐行理想,他們的肩膀上充滿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