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娃摆脱焦虑?避开3个误区,用上这5种方法,效果事半功倍


如何帮娃摆脱焦虑?避开3个误区,用上这5种方法,效果事半功倍

引子

瑞瑞从小就是个焦虑的孩子,在上小学一年级起,每天早上都为了要和父母分开而焦虑不安,经常哭着说不想上学,即使到了校门口也是一番拉扯着不愿意让父母离开。父母一开始会想各种办法来安慰并迁就孩子,但慢慢发现,这样做反而让瑞瑞对父母更加依赖,于是只好板起面孔要求瑞瑞进入教室上课。和父母分开的焦虑持续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时间,瑞瑞这才逐渐适应了校园生活。

但这并不算结束,瑞瑞父母又发现了问题,他们发现瑞瑞不论是在学习、兴趣课还是玩游戏等,他对自己的表现都很在意。不过,他一旦遇到自己无法解决或可能没办法完成的事项,就会因为各种的担心而陷入紧张不安,以致表现不佳,结果又使他心理上更加焦虑。父母哪怕只是告诉瑞瑞再试试看,他都会不安、生气和反抗,因此和父母之间产生了许多冲突。

和老师深入沟通交流之后,瑞瑞父母才知道,瑞瑞有很明显的心理焦虑症状,需要父母更多的关注和更合适的疏导方法。

01 孩子产生焦虑症的深层次原因——从遗传到家教

有关调查统计表明,大约12%~20%的儿童患有焦虑症,也就是说,有相当比例的儿童存在焦虑症,需要父母的特别帮助。

如何帮娃摆脱焦虑?避开3个误区,用上这5种方法,效果事半功倍

什么是儿童焦虑症?或者进一步说,我们又该如何去判断孩子是否存在焦虑症?根据焦虑问题治疗专家塔玛·琼斯基的说法,当孩子出现以下信号,基本表明他们存在焦虑症,可以作为父母判断孩子是否有焦虑症状的重要参考:

  • 与现实状况不相称的过度痛苦:如无指向性的恐惧、哭泣、悲伤、心悸、沮丧、胆怯、无助和尴尬等等;
  • 处于应激状态时很容易紧张、口干、痛苦、激动或愤怒等;
  • 反复确认“如果……怎么办”的问题,并且无法安慰,对逻辑争论不作反应;
  • 经常寻找各种理由不去上学;
  • 预期性焦虑,担心几小时、几天甚至几星期后才发生的事情;
  • 睡眠紊乱,比如很难入睡或时常做噩梦;
  • 完美主义:标准很高,眼里没有足够好的东西;
  • 过度的责任感:过度地关注别人是否因为自己而心烦,为不必要的事情道歉;
  • 表现出过度的逃避倾向:如拒绝参加班级或学校活动、拒绝去上学;
  • 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劝说孩子从事常规活动,例如做作业、打扫卫生和吃饭等。
如何帮娃摆脱焦虑?避开3个误区,用上这5种方法,效果事半功倍

每个家长都想了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的焦虑?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儿童产生焦虑症的深层次原因来自于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这些因素包括:(1)基因及大脑生理机能;(2)行为抑制;(3)家庭教养方式;(4)环境因素等等。当然,这些内容并不是本文重点要探讨的,所要探讨的是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焦虑和如何帮助孩子走出焦虑。

很多人可能没有想到的是,焦虑实际上是孩子对压力环境的一种正常反应。适度紧张是生存必要的机制,但物极必反,过度的紧张和恐惧却会给学习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容易焦虑的孩子,或是因为对许多事情过于警觉,所以会排斥、抗拒新的人或事物;或是因为对自己的表现、事情的结果总是担心在先,所以会无限放大可能面临的困难。

儿童焦虑症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往往和其背后的家庭教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以下这五种教养行为就很容易引发孩子的焦虑,也是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中要尽力避免的。

一是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控制或不良的教养方式:如侵入型教养方式,家长限制孩子的自主权和独立性;

二是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如父母至少有一方是非常喜欢控制的人,经常无缘由地对孩子采取过度谨慎和保护的行为,总喜欢给孩子做主(过度保护),孩子缺乏自主性;

三是父母容忍或者鼓励孩子回避困难行为:

如建议或者同意孩子在遇到难题或困难采取回避的方式;

四是父母对孩子的拒绝、批评或严苛:如反对式的评断、轻视或者批判孩子的行为,或对孩子做的事情总是不满意(严苛要求);

五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如父母因为家庭琐事争吵、家庭不和睦等都有可能引发孩子的焦虑。

我们还要看到,容易焦虑的孩子面对自己不确定、无法掌控的事物时,往往比一般人更紧张,也更容易产生逃避现实的“鸵鸟心态”心理。

如何帮娃摆脱焦虑?避开3个误区,用上这5种方法,效果事半功倍

当这些带着“鸵鸟心态”的孩子不敢或不愿面对“必须改变”的现实时,为了追求所期望的安全感,他可能会以更强烈的情绪、更固执的行为来抗拒“被改变”,这样的抗拒往往会使亲子关系成为拉锯战,亲子关系更加恶化,结果常常让父母深感困惑和无助,迫切需要找到一条行之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

02 在疏导孩子焦虑情绪时这3个误区要避免

误区一:忽略孩子的内在焦虑

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不要只关注他们外在的行为反应而忽略了内在的情绪反应,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譬如说,看到孩子不写作业、闹脾气,就认定孩子懒惰、不听话,然后一味地威胁利诱,希望孩子的行为有所改进。但是,威胁利诱的方式,往往效果很短暂,“问题行为”还是会再次出现的。

内在的焦虑是真实的情绪,不会因为被威胁或有利可图就消失不见。在孩子的情绪没有被看到、没有获得安抚的情况下,就算孩子乖乖听话顺利做完作业,他内心的焦虑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也无法从过往的经验中学到正确面对不安、克服焦虑,这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没有任何的帮助。

误区二:对孩子说“不要紧张”或“不要担心”

面对孩子的焦虑,我们在不擅长处理情绪反应的情况下,容易习惯性地跟孩子说“不要紧张”“不要担心”之类的话,但这样说不仅无法让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反而可能会因为后面控制不住而产生更大的压力。

  • 对年龄小一点的孩子,父母可以先帮孩子把心里紧张的情绪说出来:“你担心会做不好,所以很紧张是吧?”
  • 对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用询问的方式:“你看起来有点担心,怎么了?”

引导孩子正确发泄紧张的情绪,而非一味地否定和抱怨,这才是帮助孩子纾解焦虑情绪的积极做法。

如何帮娃摆脱焦虑?避开3个误区,用上这5种方法,效果事半功倍

误区三:试图在短期内改变孩子的焦虑特质

为人父母者,总是希望孩子拥有完美特质的性格,而事实上,每种性格特质焦虑、敏感等,都有正面和负面的表现与影响。

如果父母把教养目标设定为在短期内改变孩子的性格特质,期望孩子不要过度反应,不要钻牛角尖等,结果反而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特质不佳、性格不好。孩子可能会基于自我防卫而抗拒父母的建议和教导,也可能因此而更加自卑、更难改变,这些都不是父母所乐见的结果。

03 帮助孩子走出焦虑,父母可以这样做,效果事半功倍

回到如何帮助孩子走出焦虑这件事情上,当我们面对孩子业已存在的焦虑现实时,不妨从以下这五个方面入手,帮助孩子有效摆脱焦虑情绪的纠缠。

1、正确辨识孩子身上的焦虑源

当孩子出现焦虑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时,不同的焦虑源所采取的的疏导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寻找或者是正确辨识焦虑源是家长首要做的一件事,这些焦虑源可能是最近发生的压力事件,也可能是长久以来的不安。如果再进一步分析,儿童焦虑症大致可分为以下这六大类:

第一类:广泛性焦虑症,是指过度的、无法控制的焦虑;

第二类:特殊恐惧症,只对某种特殊刺激起反应,比如害怕打针、害怕狗等等;

第三类:社交焦虑症,是指对于社交或者公开场合有一种持久而强烈的恐惧,孩子对于可能被其他人审视的场合感到非常害怕;

第四类:分离性焦虑症,是指孩子对与父母的分离感到十分焦躁;

第五类:恐慌症,是指孩子产生害怕自己会晕倒、死亡或者疯掉等不可思议的想法;

第六类:强迫症,是指孩子出现了诸如“强迫意志的出现、反复提问、从事强迫性活动”等问题。

如何帮娃摆脱焦虑?避开3个误区,用上这5种方法,效果事半功倍

一般来说,有焦虑症状的孩子,对自己的表现、环境事物的变动,或不熟悉的事物等,都比较容易患得患失、感到紧张不安。父母平时可多和孩子沟通,注意他遇到什么样的人和事情比较容易紧张。当孩子能够辨认出让自己紧张焦虑的源头时,父母就有机会从容地和他讨论,提早为未来可能碰到的状况做好成功应对的准备。一旦孩子的自我控制感提高了,面对不确定、没把握的事情时,就不会像从前那么焦虑了。

2、做好焦虑总量的管理

压力事件常常是焦虑的来源,虽然每个人应对压力的能力和耐力不同,但能承受的压力都有各自的上限。对孩子来说,面对生活中各种不同的要求,譬如学习成绩、兴趣班学习、朋友互动等,都是压力的积累,一旦超过承受压力的上限,情绪就会失控。

因此,父母平常就要培养孩子正确缓解压力的行为、正确应对压力的习惯。比如,在孩子放学时,父母可以先带孩子去公园或在小区里跑跑跳跳、打打球,或者和孩子放松地散步回家、聊聊令人愉快的事情等等。当孩子有机会放松紧绷了一天的神经,让每天回到家都是一个好的开始时,他也就能以平稳的情绪跟家人相处了。

当孩子处在压力较大的阶段时,除了一般释放压力的应对技巧之外,可能还需要增加额外的放松方法和活动,譬如和孩子一起练习身心放松的轻运动,允许孩子在睡前播放一点轻松的催眠音乐等等。

走进焦虑儿童世界的最好方法莫过于感受和分担他们的痛苦。譬如父母对孩子的一个小小的拥抱和会意的眼神,都能够传递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和支持。

如何帮娃摆脱焦虑?避开3个误区,用上这5种方法,效果事半功倍

3、对孩子愿意“尝试和努力”的动机给予肯定和鼓励

克服焦虑需要一次又一次正面经验的积累,即使没能马上到位,也要对孩子愿意“尝试和努力”的动机给予肯定和鼓励,例如可以这样对孩子说:

  • “我知道你很紧张,担心自己做不好,所以非常不想上场比赛,但你还是把它完成了,真是不简单啊……”
  • “看得出来,你一直在努力……”
  • “你已经坚持好长一段时间了,很多人都还做不到,而你却做到了……”

这些都能让孩子把目光聚集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而非最后结果的成败上,如此一来,也就能让孩子更有信心面对以后的挑战。

同时,父母也要在每次尝试后告诉孩子:看到了他的努力和思考以及策略的运用,不论当下结果如何,失败的结果可以留下经验教训,好的结果可以作为未来努力的方向。

当把所有的行动尝试都当作一次机会,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稳定情绪和培养乐观面对问题的好习惯。

4、对孩子进行行为上的示范和强化

有研究证实,父母如果单纯使用行为示范和行为强化,也可达到有效降低孩子的焦虑、提高他的适应能力的目的。

所谓行为示范是指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去体验孩子的焦虑情境,然后父母给孩子以身示范去演示怎样去应对焦虑情境。

比如,对于社交焦虑类型的孩子,他们可能在外不敢和别人打招呼,父母可以和他们在家提前练习怎么和别人打招呼,使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能让孩子很快进入到情境当中,提高在外和别人打招呼的自信。如果示范无效,原因并不出在示范的身上,往往是示范方法出了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去调整我们的示范方法,以便适应孩子的心理需求。

如何帮娃摆脱焦虑?避开3个误区,用上这5种方法,效果事半功倍

另一种帮助孩子缓解焦虑的方法是行为强化。所谓行为强化就是指强化那些想要的行为。还是以上面那个社交焦虑类型孩子为例,如果孩子平日不敢向人打招呼,现在哪怕只是做出了一点点的的进步,比如有一天,他突然怯生生地开口与邻居打了个招呼,那就需要父母做出即时的反应——比如说鼓励。

每个微小的进步其实都是孩子在克服了无数内心的恐惧和担心之后才做出的尝试。在大人眼中不起眼的一小步,却是备受焦虑折磨的孩子在成长中的一大步,而父母的鼓励可以帮助他们对自己的尝试树立自信。

5、以积极的教养方式来帮孩子减压

父母对孩子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可以实现帮孩子减压的目的,这些教养方式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一是对孩子行为上的奖励:比如,父母更要关注的是孩子努力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鼓励孩子接受挑战的行为,即使只是部分成功,也要给予承认和肯定。

二是父母消除过度的焦虑行为:比如,父母无论是出于关心还是生气,都不要对孩子的焦虑行为作出过度的反应。

三是父母要主动管理好自己的焦虑:比如,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将自身的焦虑平添到孩子的焦虑中。

四是提高家庭沟通和问题解决的技巧:比如,针对积极的沟通方式和问题解决的机会采取内部开放政策,让孩子也有平等参与家庭事务的权利。

五是要倡导权威型/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权威型/民主型教养方式与焦虑水平呈低相关,父母要按照独立的价值判断标准来指导孩子的行为。

如何帮娃摆脱焦虑?避开3个误区,用上这5种方法,效果事半功倍

结语

孩子之所以会焦虑,可能是因为他们希望自己可以有更完美的表现,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环境变动的感受特别的敏感。

当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或情境做出消极的评价时,很自然会给自己以不良的暗示,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焦虑心理,不自觉地走进了自己建造的“焦虑笼子”。解决办法之一就是要引导孩子:一是学会积极评价自己;二是换个角度看待问题。下面分享一个故事,虽然这并不是关于孩子成长的故事,但对我们教育孩子却颇有启迪。

塞尔玛随丈夫驻扎在沙漠的陆军基地。丈夫奉命到沙漠里演习,她一个人留在部队的小铁皮房里,天气热得受不了,与周围的印第安人、墨西哥人又语言不通,她感到非常的难过和焦虑,只得写信给父母,说要丢开一切回家。

她的父亲收到信后,给她的回信只有两行字:“两个人从监狱的铁窗往外看,一个看到的是地上的泥土,另一个看到的却是天上的星星。”

塞尔玛一再地读这封信,觉得非常惭愧,她决定要在沙漠中寻找到星星。

她开始主动和当地人交朋友,他们的反应使她非常惊讶:她对他们的纺织、陶器感兴趣,他们就把最喜欢但舍不得卖给观光客人的纺织品和陶器送给她。塞尔玛研究沙漠中的仙人掌和各种植物、动物的形态。她观看沙漠的日落,感受沙漠中的海市蜃楼,还寻找海螺壳,这些海螺壳是几万年前这片沙漠还是海洋时留下来的……

结果,奇迹发生了:原来难以忍受的环境变成了让人兴奋、流连忘返的奇景。她为发现新的世界而兴奋不已,并以此写了一本书《快乐的城堡》。她终于看到了沙漠里的星星。

解读:有不同的心态,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塞尔玛的父亲正是要告诉女儿:换个角度看问题。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评价,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导致不同的结果。而塞尔玛正是领悟了父亲信中的含义,跳出了自己建造的思想牢笼,因此看到了沙漠里的星星。很多时候,影响我们情绪和心情的,正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换个角度看待问题,世界会更美。而这正是我们家长要教给孩子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

如何帮娃摆脱焦虑?避开3个误区,用上这5种方法,效果事半功倍

对于各种心理障碍,最佳的干预时间都是在孩子的生命早期。当父母能读懂孩子的情绪密码,就能淡定面对孩子的焦虑。让孩子在我们的引导下,顺利走出焦虑的“笼子”,做一个身心都自由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