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三次登臺領獎,卻始終理念不合,黃家駒與勁歌金曲頒獎禮

對身邊更迭的事物,人們總會出現後知後覺的尷尬。以音樂藝術為例,當迎合大眾的歌曲被熱捧時,那些創新前衛的作品大多命運多舛,或無人賞識,或註定小眾。只有在將來的某一刻,人們才會突然發現,自己曾遺憾地與佳作擦肩而過。


由於聲調跳躍多變,加之與世界流行音樂接軌較早,所以港樂有著獨特的韻味和魅力。

成蹊就比較偏愛粵語歌,還沿著粵語歌這條線,一路聽到了更多豐富的音樂類型。

今天的港樂,已明顯式微。

但只要提起港樂曾經的輝煌期,依然能喚起很多人的回憶。

比如,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

那時的年輕人,沒有手機和網絡。

想了解樂壇動態,只能通過兩個途徑,電視和雜誌。

你是不是也攢過這樣的雜誌?

曾三次登臺領獎,卻始終理念不合,黃家駒與勁歌金曲頒獎禮

在一本本色彩鮮豔的歌星類雜誌上,出現最多的兩個詞,一個是偶像,另一個就是獎項。

雖說獎項不是衡量藝術的唯一標準,但不可否認,人們在聽歌時,一定會去留意所謂的榜單。

在當時的香港,人們最喜歡留意哪張榜單?

答案是,勁歌金曲獎。

1983年,對香港樂壇而言,有著特殊的意義。

這一年,萬眾矚目的勁歌金曲頒獎禮,誕生了。(從1981年,就有勁歌金曲節目,卻無頒獎典禮)

曾三次登臺領獎,卻始終理念不合,黃家駒與勁歌金曲頒獎禮

這項音樂大獎,由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辦,翡翠臺全程進行現場直播,堪稱港樂的流行風向標。

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還有個名字,叫TVB。

勁歌金曲頒獎禮,不僅捧紅了無數歌星,也深遠地影響了華語樂壇。

熟悉這個獎的人知道,勁歌金曲獎,先看十大再看星,最後金獎要記清。

十大,是指每年獲獎的十首中文金曲。星,是指每年的最佳男女歌星。金獎,是看金曲金獎花落誰家。(1983年那一屆,只評出了十大金曲,沒有最佳歌星獎和金曲金獎)

評獎的標準是什麼呢?

歌曲在本年的熱度(傳唱度,唱片銷量等),作品的整體質量如何,唱功是否過硬,曲詞是否優勝。

同在1983年,以黃家駒為首的Beyond樂隊,也艱難成軍了。

勁歌金曲頒獎禮的價值,很容易理解,盤點音樂,獎勵明星,繁榮歌壇。

然而想明白黃家駒和Beyond這兩個詞的意義,人們還要等上很多年。

曾三次登臺領獎,卻始終理念不合,黃家駒與勁歌金曲頒獎禮

一個獎項,一支樂隊,它們就像貫穿樂壇的兩條線。

這兩條線,見證著港樂的興衰,記錄著喧囂的時代。

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那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今天,圍繞勁歌金曲獎和黃家駒,我想聊下1983-1993這十年。

這既是勁歌金曲獎的最初十年,也是Beyond樂隊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傳奇十年。

在這十年裡,勁歌金曲獎是怎樣的熱鬧?

與此同時,黃家駒又在做什麼?


1983

大獎初設,人人爭先。

誰不想在樂壇揚名立萬?誰不想讓唱片大賣特賣?

拿下十大勁歌金曲獎,便是捷徑。

首屆金曲獎上,陳百強、關正傑、羅文、葉德嫻、譚詠麟、梅豔芳等八位歌手登榜,其中關正傑和梅豔芳各有兩首歌曲榮獲十大。

曾三次登臺領獎,卻始終理念不合,黃家駒與勁歌金曲頒獎禮

已經出道6年的張國榮,無緣十大金曲。

他那首風繼續吹,引起了頗大爭議。

事隔26後,知名詞人向雪懷透露,風繼續吹,是可以拿獎的。

曾三次登臺領獎,卻始終理念不合,黃家駒與勁歌金曲頒獎禮

據說,頒獎禮當日,羅文一直不痛快。

身為巨星,他認為自己應該有兩首歌得獎,而不是一首。

臺上,星光熠熠,滿目祥和。

臺下,波譎雲詭,明爭暗鬥。


這一年,黃家駒只是個21歲的普通青年,黑瘦,戴眼鏡,酷愛彈吉他。

曾三次登臺領獎,卻始終理念不合,黃家駒與勁歌金曲頒獎禮

為了參加吉他大賽,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樂隊建起來,隊名定為Beyond。

運氣還不錯,初出茅廬的幾個人,在吉他大賽上一舉奪魁。

受西方搖滾樂的影響,家駒他們玩的音樂,以樂器表現為主,不重視演唱。

最早期的作品有Building、Brain Attack、Photograph。

別說1983年了,就算放到今天,這些作品也難以走紅。

我最喜歡的是Brain Attack,腦腔裡兩種思維左右互搏,音色、演奏和想法,都很令人著迷。

第一屆勁歌金曲頒獎禮,家駒應該在電視上看到了。

他的腦海中,極有可能幻想過這樣的場景:Beyond登上領獎臺,致答謝詞後,觀眾們靜靜地聽他彈吉他。

家駒很清楚,這是幻想,也只能是幻想。

這樣的場景,永遠也不會成真。


1984

轉年再戰,競爭更酣。

譚梅張,三足鼎立隱現。

相比去年,這一年增加了最受歡迎男女歌星大獎和金曲金獎。

誰能得到最受歡迎男女歌星,將會被視為香港樂壇的天王天后。

曾三次登臺領獎,卻始終理念不合,黃家駒與勁歌金曲頒獎禮

十大榜單上,譚詠麟三首,梅豔芳一首,張國榮一首。

最受歡迎男歌星,譚詠麟。最受歡迎女歌星,甄妮。金曲金獎,譚詠麟的愛在深秋。

笑到最後的,是譚詠麟。

但那一晚,張國榮卻是香江的最佳談資。

倒不是因為他演唱了MONICA和風繼續吹,被主持人俞琤強吻,才是觀眾最愛的戲碼。


1984年,家駒充實、低調、忙碌。

作為樂隊,現場演出的歷練非常重要,所以家駒常帶隊走出去表演。

去過澳門白鴿巢公園,也去過深圳蛇口。都不是大型演出,但樂在其中。

除了演出,還有另一項重任,那就是招兵買馬。

當時的Beyond,人員更迭頻繁,招募幾位穩定的音樂好手是當務之急。

曾三次登臺領獎,卻始終理念不合,黃家駒與勁歌金曲頒獎禮

家駒登報招鍵盤手


這是家駒在報紙上發出的招募信息,他那句“喜歡玩自己音樂”,很另類,也很自信。

鍵盤手沒招到,吉他手卻來了一位,陳時安。

新成員的加入,令家駒開心不已。

陳時安不僅吉他技藝了得,還精通英文,填詞功力出色。

兩人惺惺相惜,在音樂創作上,碰撞出了許多火花,佳作頻出。


就在勁歌金曲獎星光璀璨的時候,有人卻選擇磨鍊內功默默創作。

不同的初衷和過程,也預示了迥異的結果。


1985

有前兩屆的經驗積累,勁歌金曲頒獎禮逐漸找準了節奏。

舞臺上,歌手們先後登臺,幾十首金曲輪番演繹,氣氛熱烈。

舞臺下,就坐的嘉賓陣容龐大,成龍、洪金寶、周潤發、張曼玉等電影界人士前來捧場。

曾三次登臺領獎,卻始終理念不合,黃家駒與勁歌金曲頒獎禮

十大勁歌金曲,譚詠麟再度獨佔其三,張國榮、梅豔芳、林子祥、張學友等人,各有一首上榜。

在這十首獲獎歌曲中,有很多是翻唱之作。

來自日本的曲子,竟多達6首,數量過半。

最終,譚詠麟二度封王,梅豔芳封后,金曲金獎愛情陷阱。

群星合唱了羅大佑的《明天會更好》,以呼應1986年的世界和平年。


從這一年起,家駒的音樂雄心開始顯現。

為了出國讀書,陳時安離隊,黃貫中入隊頂上,任主音吉他手。

黃家駒,葉世榮,黃貫中,黃家強,四子陣容雛形已現。

Beyond正式舉辦了樂隊的第一場演唱會,永遠等待演唱會。

曾三次登臺領獎,卻始終理念不合,黃家駒與勁歌金曲頒獎禮

永遠等待演唱會海報


全場16首曲目,有英文歌,有中文歌,有純音樂。

除一首致敬Rainbow樂隊的Long Live Rock N Roll外,其餘作品均為原創。

本次演唱會,完全靠成員們自費,最後賠了錢。

不過,在本次演唱會後,有一個叫陳健添的人,十分賞識Beyond,還與家駒他們簽了約。

這一時期,家駒的創作範圍不斷拓寬,從過去的純音樂和英文歌,向中文歌過度發力。

代表作如永遠等待、再見理想、舊日的足跡等。


不難看出,那時的家駒,既相信自己的實力,也確信Beyond有能力走得更遠。

對家駒的這些原創作品,絕大多數聽眾覺不出有何珍貴。

唱得好聽就行了,其他的有什麼重要?


1986

這一年,英雄本色是最熱門的現象級影片。

作為頒獎嘉賓,狄龍也來到了勁歌金曲獎。

這一年,張國榮堪稱最鋒利的粉絲收割機。

他有多首作品熱度極高,金獎已似囊中物。

曾三次登臺領獎,卻始終理念不合,黃家駒與勁歌金曲頒獎禮

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各有兩首歌曲獲獎。

譚詠麟第三次得到最受歡迎男歌星,梅豔芳為最受歡迎女歌星。

不出所料,憑藉有誰共鳴,張國榮拿下金曲金獎。

此外,張國榮主唱的其他幾首歌,還分獲了最佳作曲、最佳填詞、最佳編曲等獎項。

看到偶像領獎,粉絲的尖叫聲此起彼伏。看到對頭明星上臺,便立刻報以噓聲一片。

臺上的主角,正在微妙變化。

譚張爭霸的大幕,悄然拉開。


就在這年的3月,Beyond樂隊發專輯了,《再見理想》。

4月,又舉辦了一場演唱會,剖釋聚會。

發專輯和開演唱會,還是老辦法,自資解決。

曾三次登臺領獎,卻始終理念不合,黃家駒與勁歌金曲頒獎禮

首張專輯,混音水平粗糙,音樂風格多樣,處處透著一股原始味兒,連美工設計都是黃貫中完成的。

這樣一張與精良和細膩不沾邊的搖滾專輯,玩音樂的和懂音樂的,幾乎沒人敢給差評。

未經商業裹挾,完全自己原創,四人配合默契,思想性和藝術性均屬上乘。純粹,真誠。

作為創作核心和大腦,家駒的才華展露無遺。

他在作曲、編曲和演奏方面的功力,令人吃驚。

《再見理想》如一塊璞玉,裡面隱隱射出誘人的光芒,有些人捕捉到了它的閃耀。

此時的Beyond,依然在酒吧裡駐唱掙扎,只有零零星星的粉絲支持,聊勝於無。

勁歌金曲獎,當然不能頒給《再見理想》裡的作品。

人們聽不懂,也不想懂。

以現在的視角來看,當時主流歌壇在地上,Beyond為代表的搖滾樂隊在地下,雙方無聲的較量著。

搖滾樂和流行情歌較量?難。

對搖滾這種嚇人的音樂,樂壇和大眾擺出一副堅壁清野的架勢。

任何人都清楚,在香港,搖滾無容身之地,更無崛起的可能。

樂隊?玩玩還行,最後的結果都一樣,只有解散一條路。玩不下去的。

但黃家駒顯然不打算停手,在鍵盤手劉志遠入隊後,他帶領樂隊繼續折騰。


1987

一轉眼,勁歌金曲獎已經到了第五個年頭。

這年的榜單,似乎沒有什麼冷門的感覺。

曾三次登臺領獎,卻始終理念不合,黃家駒與勁歌金曲頒獎禮

譚詠麟三首獲獎,梅豔芳、張國榮、林憶蓮、張學友、林子祥等人各一首。

王,譚詠麟。後,梅豔芳。金曲金獎,張國榮的無心睡眠。

看過前幾屆的觀眾們,已經不覺得有什麼新鮮了。

估計在開獎前,很多人都心照不宣地預測到了大致結果。

這很像是平復粉絲的情緒,各有獎拿,誰也別鬧。

一片和諧最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流行音樂組合RAIDAS也獲獎了,歌曲名為別人的歌。

不管怎麼說,終於有組合出現在領獎臺上了,樂隊是不是也不遠了?


1987年的Beyond,連發兩專,《永遠等待》和《亞拉伯跳舞女郎》。

既說明家駒的步調在加快,也能看出,劉志遠的加入,對錄製工作幫助很大。

曾三次登臺領獎,卻始終理念不合,黃家駒與勁歌金曲頒獎禮

相比第一張專輯,這兩張專輯的稜角明顯少了。

比如昔日舞曲、無聲的告別等曲目,能看出家駒在刻意讓步。


從不創作情歌的家駒,為讓樂隊打開市場,也不得不做出改變。

只是,他的情歌,聽起來有點不一樣。不甜,也不膩。

《亞拉伯跳舞女郎》這張碟,整體性極佳,中東味道濃郁,前衛且另類。

很可惜,銷量依然不佳。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超越亞拉伯演唱會還算比較成功,吸納到了一些新歌迷。

家駒明白,如果Beyond還不能被市場接受,那結果會很殘酷,只能是先解約再解散。

勁歌金曲獎,一年接一年地辦。

黃家駒,一年又一年地寫歌。

兩者看起來似乎是平行的關係,永遠也不會相交。


1988

天道酬勤,水滴石穿。

沒人知道改變何時發生,一旦發生,可能就是鉅變。

曾三次登臺領獎,卻始終理念不合,黃家駒與勁歌金曲頒獎禮

本屆榜單上,由於譚詠麟宣佈不再領獎,所以他的名字沒再單獨出現。

他所在的溫拿樂隊有一首歌獲獎,千載不變。

張國榮和梅豔芳,各兩首。陳慧嫻、陳百強、葉倩文和林子祥,各一首。

Beyond樂隊,一首,大地。頒獎人,溫拿五虎。

黃家駒曾幻想過的場景,成真了一半。

勁歌金曲頒獎禮上,臺下觀眾真的在聽他彈吉他,可惜不是真彈。(頒獎晚會這類場合,一般都是放伴奏,現場條件不支持真彈。唱是真的,彈是假的)

領獎時,家駒掩飾不住喜悅,有一種終於熬出頭的感覺。

演唱大地時,因為激動,黃貫中明顯唱得有點緊張。

勁歌金曲獎和黃家駒,終於有了第一次交集。

家駒當時的想法應該不難猜,我們Beyond的歌也可以被認可,而且絕不僅是這一次。

最後的大獎結果,與往年比有了較大變化。

張國榮,最受歡迎男歌星。梅豔芳,最受歡迎女歌星。葉倩文的祝福,金曲金獎。

譚詠麟,功成身退。張國榮,果斷接棒。

老資歷的,只剩下了梅豔芳。她上臺領獎時,身披婚紗。

這一屆,兩支樂隊有獎拿。


本以為能在勁歌金曲獎有收穫就很好了,沒想到,叱吒樂壇流行榜(香港商業電臺主辦)也給了家駒一份額外驚喜。

1988年,是叱吒樂壇流行榜的首屆頒獎禮,在叱吒樂壇組合大獎評選中,Beyond摘得銀獎。

自此之後多年,每逢頒發叱吒樂壇組合獎,Beyond一直是銀獎,千年老二。

直到1996年,三子才摘下了金獎。

這一年,Beyond繼續維持高產態勢,推出兩張專輯,《現代舞臺》和《秘密警察》。

曾三次登臺領獎,卻始終理念不合,黃家駒與勁歌金曲頒獎禮


對這兩張唱片,搖滾樂迷大感錯愕,這還是Beyond的嗎?這還是寫出《再見理想》的黃家駒嗎?有必要妥協這麼多嗎?

局外人不會明白,如果家駒再不變,Beyond也不復存在了。

且不論能不能紅,起碼要先活下來吧?玩樂隊也要吃飯的。

隨著冷雨夜、喜歡你和大地被廣泛傳唱,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了他們。

不止香港,連內地都知道有Beyond這樣一支樂隊。

接下來順理成章,他們成了第一支到內地開唱的香港樂隊。

北京演唱會,雖算不上多麼成功,但讓家駒看到了更多可能。

唱片銷量走高,作品影響力增大,樂隊算是暫時立住了。

對Beyond,這是變化不斷髮生的一年。

至於這變化背後的利弊得失,相信當時沒人能說清。


1989

80年代,即將過去。

新的十年,就要開啟。

在第七屆勁歌金曲頒獎禮上,新舊交替的現象也十分明顯。

就十大獲獎歌曲來說,過去單人多曲得獎的局面消失了。

梅豔芳、張國榮、陳百強、陳慧嫻、張學友、Beyond和林憶蓮,各有一首入圍。

李克勤、王傑和關淑怡,同樣是各一首。

曾三次登臺領獎,卻始終理念不合,黃家駒與勁歌金曲頒獎禮

Beyond上臺領獎時,完全沒有了去年的緊張之情,與主持人談笑風生。

四人都是一身西裝的穿著,看上去,他們已經完全融入了這個場合。

獲獎作品,真的愛你。


梅豔芳是最大贏家,獲最受歡迎女歌星和金曲金獎。張國榮再次封王。

頒獎當天,張國榮正在紅館舉行告別演唱會。

種種跡象說明,繼譚詠麟之後,張國榮也要和獎項說再見了。

譚張爭霸,正式落幕。


表面上看,Beyond這一年又發兩專,產量不俗。

可實際上,《真的見證》裡的歌,大多是舊曲新唱,而《Beyond IV》中的作品,也離家駒的音樂初心相去甚遠了。

樂隊紅了之後,家駒再也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創作了。

曾三次登臺領獎,卻始終理念不合,黃家駒與勁歌金曲頒獎禮

每天一睜眼,就有一堆通告等著去完成,都是無法避開的商業活動。

身在娛樂圈,難做自由人。

就像他們自己說的那樣,Beyond眾成員,成了受人操控的木偶。

藉著超高的人氣,在伊利莎白體育館,真的見證演唱會連開7場。

家駒,正在被無數新歌迷膜拜。

Beyond,正在向偶像化樂團快速靠近。


1990

終於90年代了。

這屆勁歌金曲獎又會有什麼不同呢?

從這一年起,有一個叫劉德華的人獲獎了。

他的出現,直接宣告了:顏值在音樂中的話語權將明顯增大。

此後多年,他一次次上演屠榜的壯舉。

粉絲們為他痴迷,為他瘋狂。

而他一定也不會孤單,因為一定還會有其他明星與他對決。

如果少了對決,榜單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曾三次登臺領獎,卻始終理念不合,黃家駒與勁歌金曲頒獎禮

梅豔芳和倫永亮合作登榜,她的退出跡象也比較明顯了。

張學友、劉德華、關淑怡、葉倩文等人,各有一首得獎。

金曲金獎,葉倩文的焚心以火,同時,她還拿到了最受歡迎女歌手。

劉德華,最受歡迎男歌手。首次上榜,即獲封王。

又是兩支樂隊獲獎,Beyond和草蜢。

連續幾年都有樂隊獲獎,令人一度產生了錯覺,香港的樂隊文化要興起了嗎?

Beyond獲獎歌曲,光輝歲月。

唱完光輝歲月後,家駒又唱了一曲誰伴我闖蕩。

臺下女歌迷的合唱聲,蓋過了臺上。

果然,Beyond已經非常火了。


1990年,Beyond發行了《命運派對》專輯。

之前幾年的妥協退讓,終於換來了成績,唱片銷量超三白金。

這說明,很多粉絲都在買單。先簡單再深刻,家駒的方略奏效了。

曾三次登臺領獎,卻始終理念不合,黃家駒與勁歌金曲頒獎禮

透過這張專輯,家駒的內心想法,一覽無遺。

他不希望Beyond的作品輕淺快,而是希望擴大視野,反映社會現實。

他不希望再參加無聊的活動,並用俾面派對這首歌,表達了強烈不滿。

《命運派對》處處展現著音樂人的良知。

抗爭、自由、平等、關愛等元素應有盡有,動聽且勵志。

此時的家駒,糾結著,擔憂著。

糾結的是,他不想再寫刻意流行的歌,又怕引起粉絲和唱片公司的不滿。

擔憂的是,如果再妥協下去,他怕自己會迷失,會忘了來時的路。

在重度包裝就要盛行的年份,家駒卻想做回真實的自己。

這分明是逆勢而動。


1991

三足鼎立和譚張爭霸已成歷史,四大天王的時代即將到來。

在這一年,四大天王,得聚其三。

一年後,郭富城姍姍來遲。

曾三次登臺領獎,卻始終理念不合,黃家駒與勁歌金曲頒獎禮

十大勁歌金曲,劉德華三首。老面孔張學友,兩首。首次上榜的黎明,兩首。

三位天王,共計七首。基本上,沒別人的事了。

最受歡迎男歌星,劉德華,果然還是劉天王。最受歡迎女歌星,葉倩文。

陪跑多年的張學友,拿下金曲金獎,每天愛你多一些。

張學友的心事不難猜:這麼多年才輪到我,不就因為我不夠帥嗎?

草蜢樂隊有一首得獎,過去三年連續領獎的Beyond,沒能獲得十大。


事實上,此時的Beyond已經今非昔比,過去最渴求的人氣,現在完全夠用了。

從非洲回來之後,家駒一直想創作一張概念專輯,與第三世界有關的專輯。

然而事與願違,新藝寶拒絕了家駒的提議,為要銷量,發行了《猶豫》。

如果非洲專輯成功發行,會是什麼樣子?沒人能預知。

但在《猶豫》裡,有一首Amani,聽著這樣的鉅作,也足可管中窺豹了。

1991年9月,家駒帶著Beyond走進紅館,生命接觸演唱會,一開就是5場。

這是一場神奇的演唱會,幾十年後,該演唱會的視頻依然火爆網絡。

一代人看完,傳給下一代,好像它可以永遠流行下去。

對很多內地歌迷來說,生命接觸演唱會還有另一個叫法,搖滾入門聖經。

正是通過這場演唱會,海量樂迷明白到,音樂有很多色彩,搖滾也可以很迷人。

這是Beyond人氣達到頂點的一年。這是黃家駒最鬱悶的一年。

曾三次登臺領獎,卻始終理念不合,黃家駒與勁歌金曲頒獎禮

被夢想和現實左右撕扯,夾在藝術和商業之間,他無計可施。

聽著歌迷們刺耳的尖叫聲,看著鏡中偶像範兒的自己,他有點無所適從。

對香港樂壇的華而不實,他徹底失望了。

理想至上、自由至上的人,是不可能被關住的。

家駒決定離開了。

他選擇了日本。


1992

四大天王,終於到齊。

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

此後多年,他們將在勁歌金曲獎的舞臺上,負責吸引最多目光。

曾三次登臺領獎,卻始終理念不合,黃家駒與勁歌金曲頒獎禮

天王,還是劉德華。天后,還是葉倩文。金曲金獎,還是張學友。

四大天王,是追星現象的巔峰,是偶像的代名詞,是鈔票和熱度的保證。

他們的巨大成功,標誌著香港娛樂圈的包裝手法和造星技術爐火純青。

天王們的歌曲,你很難站在音樂角度去理性評價。

追星族迷戀他們的原因,也不一定是音樂。

在十大獲獎勁歌裡,有一個名字,王靖雯。

她是黃家駒的同門師妹,後來改了名字,叫王菲。


1992年,Beyond樂隊的轉折點。

背井離鄉,易地再戰。

來到日本後,家駒發現,一切都和預想的不太一樣。

語言不通,可以學。習慣不同,可以適應。可有些問題,很難將就。

為什麼離開香港?就是不想賣顏值做偶像,只想玩音樂搞藝術。

結果日本公司的做法,還是要把他們打造成偶像派,而且比香港還偶像。

創作自由度,確實高了不少,但依然衝突多多。

隨心所欲地寫歌?不存在的。無論哪裡都不存在的。

來時躊躇滿志,很快失落無奈。

在偶爾回香港和臺灣做宣傳之外,他們只是安靜地創作。

《繼續革命》專輯,就是這樣出來的。

曾三次登臺領獎,卻始終理念不合,黃家駒與勁歌金曲頒獎禮

專輯裡的每首歌都是佳作,不僅有一系列思鄉作品,還有反思味道的長城,敦厚淳樸的農民,怦然心動的早班火車。


家駒,還是最適合寫音樂。他的歌,太難得了。

8月,在香港荃灣大會堂,舉行了一場繼續革命演唱會,算是慰藉了一下家鄉歌迷。

這一年的家駒,第一次給人淡出的感覺。

就好像,他快要告別樂壇了。


1993

集中到一定程度,便會出現壟斷。

壟斷一旦形成,短期內牢不可破,巨頭和寡頭必生。

四大天王,在香港歌壇就呈現出壟斷之勢。

第11屆勁歌金曲頒獎禮,註定沒有什麼懸念。

曾三次登臺領獎,卻始終理念不合,黃家駒與勁歌金曲頒獎禮

三連冠之後,劉德華讓出了寶座,黎明首次封王。

最受歡迎女歌星的獎,估計葉倩文都快拿吐了。

金曲金獎,張學友先生。

想必張學友已經看得很開了,把歌唱好就行了。天王,遲早的。

黃家駒和陳百強,一起獲得榮譽大獎。

在此之前,得過榮譽大獎的有,徐小鳳、羅文、許冠傑、顧家輝、溫拿和梅豔芳。

明眼人一看即知,在這個舞臺上,四大天王還要纏鬥很久。

臺下的纏鬥更為激烈,各明星的粉絲團都會參與其中。


1993,Beyond樂隊的災難之年。

這一年,與Beyond有關的新聞很多,但所有新聞都抵不過“黃家駒在日本意外逝世。”

隊長走了,三子萎靡,歌迷痛哭,樂壇震動。

家駒,那樣鮮活的一個人,沒了。

人們以各種方式寄託哀思,但最後發現,追思家駒,沒有比音樂更好的形式了。

歌迷們這才意識到,家駒短暫的一生,似乎就是為音樂而生的。

他所有的熱愛和憎恨,都在作品裡。

他所有的想法和情感,都在旋律間。

家駒喜歡說話,愛發表觀點,他說過許多抨擊樂壇不良現象的話。

此刻再聽那些話,振聾發聵,字字泣血。

“我們Beyond的歌,不是用來娛樂的,而是用來欣賞的。香港沒有樂壇。我最大的理想是BEYOND可以世界巡迴表演,可以給外面的朋友看我們香港有自己的音樂,告訴別人我們香港樂隊都有相當的份量。”

今君雖終,言猶在耳。

曾三次登臺領獎,卻始終理念不合,黃家駒與勁歌金曲頒獎禮

雖然家駒走了,但是勁歌金曲獎還會繼續。

黃家駒,勁歌金曲頒獎禮,同在樂壇之內。

他們兩者的行進軌跡,很能說明問題。

在妥協期,家駒曾與勁歌金曲有過三次相交。

其餘的七年裡,兩者各自向前,互不相關。

僅說Beyond這三首獲獎作品,也與那些清一色的情歌有著明顯不同。

大地,真的愛你,光輝歲月,無一首是情歌。

說到底,還是理念不同。

勁歌金曲的獲獎歌曲,有著類似的特點:熱門情歌,有市場,有話題性。

反觀Beyond的作品,與此特點相合的,寥寥無幾。

家駒的歌,真誠,深刻,寬泛,少情愛,有擔當。

十年,彈指一揮間。誰被垂青了,誰被淹沒了。


關於勁歌金曲頒獎禮,黑幕之說由來已久。


我反倒不想深究它的公正性,絕對公平的獎項,這世上是沒有的。

光陰荏苒,王旗變換。那些藏於王旗背後的秘密,才是值得探究的。

彼時的香港樂壇存在著哪些問題?

情歌獨大,其他音樂難有出路

透過頒獎禮,可以看出,整個香港樂壇給其他音樂的機會太少了。

流行情歌沒有錯,它有存在的必要性,其中也不乏精品經典。

但如果完全是流行情歌,那是不是就有問題了?

說好的百花齊放呢?

Beyond是為數不多殺出重圍的樂隊。

在Beyond之外,還有大把出色的樂隊,堅持多年後無奈解散。

大批優秀的音樂人迫於生計,另謀他路。

這是莫大的損失。

過度包裝,脫離了音樂的本質

不可否認,四大天王,將香港的娛樂產業推到了最高峰。

但也要看到,過度包裝帶來負面作用。

這種速成的方式,讓大眾轉而迷戀歌手的顏值,令音樂人不再專心做音樂。

家駒為何要放下已經到手的成就,選擇離開香港?

就是因為厭惡被包裝,反感做無內涵的偶像。

虛火旺盛了,誰還有心思安靜搞創作?

有快速成功的模式,誰還會傻傻地磨練沉澱?

今天的樂壇,同樣面臨著類似情況。

不鼓勵原創的發展,只能是自戕式發展。

簡單地說,沒有自己的東西,就走不遠。

搬運別人的曲子,填上新詞,這就是好音樂了?

勁歌金曲獎的榜單上,偏偏就有很多此類歌曲。

這會極大地打擊原創熱情,也一定會寒了原創者的心。

正是由於對本地原創音樂的不重視,才為日後港樂的沒落埋下了伏筆。

隱憂一直都在,只是人們默契地視而不見。


能流行一時,未必能流行一世。

看著這一份份榜單,昔日那些霸榜的情歌,有多少還能被人記起?

而有些榜外之人的歌,卻越唱越響,經久不息。

誰創造了時代?時代又造就了誰?

能幫藝術說句公道話的,不是各類獎項,而只能是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