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書法有四層境界,如何更上一層?對照看看,你到哪層了?


豐子愷先生在給他的老師弘一法師(李叔同)所著《禪燈夢影》的序言中敘述李叔同先生出家緣由時,說出來人生的三個境界,分別是:物質、精神、靈魂。而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裡也提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三境界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到了現代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這裡,他也曾提出一個很有影響力人生四境界說: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而對照於人生、事業乃至做學問的幾個層次或者境界而言,書法的學習其實也有一個非常通行的四層境界的說法,分別是:一,形不似,神不似;二,形似,神似;三,形不似,神似;四,形不似,神似。聽起來有點像繞口令。我們說書法的學習,一般而言主要講的是通過對書法的臨摹與創作的方式方法的學習與掌握並由此而要達到的什麼樣的目標與效果。因為對於書法而言,對古代經典法帖的臨摹學習是書法學習的不二法門,所以我們這裡所要來總結的書法學習的四層境界也便是從書法臨摹與創作的層面來展開的。為了讓大家更加清晰的瞭解這個書法學習過程中的四層境界,在這裡,我們以圖文對照的形式來總結出來與大家分享。有興趣的書壇同道及愛好者也可對照著來看看,自己是處在書法學習的第幾層境界上。也由此期望更多的同道同好能跟帖互動,談談你對此書法學習四境界的看法,乃至分享出自己如何學習提高書法臨摹及創作水準的心得體會。


第一層境界:形不似,神不似。


這便是我們所說的書法學習的初始階段,因為開始學習書法的時候,無論是小孩還是成年人,對於筆墨紙硯等工具材料的不熟悉,對於基本筆畫的寫法不掌握,對於如何觀察法帖裡範字的間架結構、點畫形態及通篇的章法構成,墨色變化等等都不知道,那麼要做到和臨摹的法帖上的字在形態和神態上很相似是不可能的事情,這便是我們常常聽到初學書法人會經常感嘆的說出一句話:唉!怎麼寫都不像!這個不像便是我們所說的“形不似,神不似”的書法學習第一層境界,這也是書法學習者都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時間的長短和老師的教學方法,個人學習能力的強弱、訓練投入的時間及專心程度都有很大的關係。但是我們應該明白,對於書法學習從一開始最為關注的兩個層面便是形與神,這也是貫穿書法學習從始至終的兩個層面。而從書法學習的步驟而言,則是先要解決形似,然後再循序漸進的往“形神皆似”的境界來努力。


* 下面的圖例來自網絡,看的出來,應該是一位剛剛學習書法的小朋友的日課,從字形字貌上看應該是還處在“形不似,神不似“的層面上。

學習書法有四層境界,如何更上一層?對照看看,你到哪層了?


第二層境界:形似,神不似。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訓練後,我們對筆墨紙硯等這些書法工具材料有了相當程度的熟悉與適應,再加上對點畫書寫技巧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一般來說,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說是進入到書法學習的第二個層境界了,這個層級的目標和任務是臨寫法帖要做到的力求形似。也就是說要在在你臨摹出來的字形字貌形上要讓人看出你學的哪位書家的哪本法帖,唐人孫過庭在《書譜》一文裡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這是書法臨摹的至理名言,說的意思是在對古代法帖的臨摹的時候,一定要先細心觀察,精確到每個字每個筆畫的位置、方向、長度、形態等,在實際的臨摹時要以做到和原帖範字的筆畫和結構形貌越像才好!


萬丈高樓平地起,最最重要保證以後的這萬丈高樓的質量與安全的是地基的穩固與房屋結構的科學與精準不走形!否則高樓建不到萬丈便要倒塌,即便是勉強的建到了萬丈,最終也是要倒塌,到時候的事故會更大!對照書法而言,也是一定要在初始學習階段就要下最大的功夫去解決點畫及結構要與法帖範字盡力做到形似,只有先做到形似,才能逐漸的去向神似方向努力。清代人梁讞嘗言:“學書一字一筆須從古貼中來,否則無本。”說的也是一個道理,不能任筆為體,這樣便沒有了根本。


* 下圖為一書法藝考生臨摹米芾的行書日課,在外形上已經很相似,但是在神態上還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學習書法有四層境界,如何更上一層?對照看看,你到哪層了?


第三層境界:形似,神似。


在完成書法臨摹的形似階段後,書法的學習便要更上層樓——向神似的層面努力了!在這個階段對法帖的臨摹則不僅僅是停留在對點畫外形,結構位置,章法佈局的精準形似的層面了,更要注意的是對所臨摹學習的法帖的點畫線形的質感、特徵,書家的用筆習慣特徵,書寫過程中的情感及情緒的變化等等要有更加細緻入微的感受,這其中還要包括研讀分析法帖的書寫速度、力度、節奏、空間、墨色、連帶、虛實等等形而上的層面也要有更為深切的感受與體悟。這個階段的目標便是要做到形似與神似的兼備,書法中所言的“形神兼備”一詞便是對此一階段境界的概況描述。


那麼如何才能達到“形神兼備”的境界呢?


除卻上段所言的種種學習關鍵點和努力方向外,還有兩個至關重要的學習方法,個人以為可以歸納為兩個字:記、想。記,便是記憶,背誦的意思;而想,便是想象、聯想的意思。而在這兩個方面,其實古人有非常多的經驗之談,代表性言論試舉如下:


明代的潘之綜在其所著的《書法離鉤》中說到:“取古人之書而熟觀之,閉目而索之,心中若有成字,然後舉筆而追之。字成而以相較,始得其二、三,既得四、五,然後多書以極其量,自將去古人不遠矣”。


宋高宗學《楔帖》下了大工夫,心得也很貼切,他說:“詳觀點畫,以至成誦,不少去懷也。”這句話的意思便是看讀學習法帖一定要能達到成誦不忘的程度,也就是說要能背誦下來的意思。“成誦”是讀的結果。讀書成誦,誦上口頭;觀帖成誦,誦上筆端。


以上兩則是關於學習法帖要在“記”字上下功夫的著名言論,關於“想”的言論最為著名的莫過於姜夔在《續書譜》中說:“餘嘗歷觀古之名書,無不點畫振動,如見其揮運之時。”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聯想來還原法帖的原書家在創作書寫時的狀態,如果能做到這樣的聯想,那麼做到與所學法帖的“形神兼備”便也不是什麼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了。


一般來說能達到“形神兼備”境界的書家已經是相當了不起了,在書法史上很多的書家便是以學習某個書家達到了“形神兼備”的程度而最終也進入到書法史,比如北宋的米友仁、南宋的吳琚都是學米芾行書達到“形神兼備”而留名書史的,但是總歸而言,如果只是達到“形神兼備”境界,也只能是書法史上的二流書家,要真正進入書法史上的一流書家,還必須要進入到“形不似而神似”的境界才行!


* 下圖為南宋的吳琚書法,大家看看是不是和米芾的書法形神都達到逼肖的程度?

學習書法有四層境界,如何更上一層?對照看看,你到哪層了?

* 下圖為米芾長子米友仁書法作品,和其父的書法也是形神很相似

學習書法有四層境界,如何更上一層?對照看看,你到哪層了?


第四層境界:形不似,神似。


此一境界應是書法學習的最高之境界了!也就是說,書法的學習如果僅僅停留在“形神兼備”的層面還是不夠的。在這方面最為著名的言論是出自書聖王羲之的第四世孫,南北朝時期劉宋的書法家王僧虔所說的一句:“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可紹於古人。”這句話說得明白,書法要真正的能和古人相提並論,那麼還是要在神采上下功夫,形質之上反倒要次之。宋代人沈括則更是直言道:“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清代著名書畫家鄭板橋則說的比較耐人尋味:“學一半撒一半,未嘗全學;非不欲全,實不能全,亦不必全也。”到了近代,著名書畫家惲壽平則更進一步說出:“不求形似,正是潛移造化而於天遊;近人只求形似,欲似所以愈離。”


在書法史上,自魏晉二王之後,以達到“形不似,神似”境界而成為一流大家的書法家不僅僅是比比皆是,而是幾乎成為整個書法史的主流,以二王書風的源流來看,隨便可以列舉代表性的書家,如唐代的李邕,其書法代表名碑《麓山寺碑》便是一本王羲之的《聖教序》,但是你仔細的去比較單字的形態卻是不同。這便也是“右軍如龍,北海如象”一句評價語的由來。又比如宋代的米芾,好幾件作品風格與王獻之的書風神似而被認為是王獻之的作品,再到元代的趙孟頫、明代的王鐸、清代的八大山人都是學習王羲之的書法而最終做到了“形不似,神似”的境界,最終成為書法史上的代表性書家!


* 下圖為唐代李邕《麓山寺碑》

學習書法有四層境界,如何更上一層?對照看看,你到哪層了?

* 下圖為王鐸臨王羲之《聖教序》墨跡冊頁選一

學習書法有四層境界,如何更上一層?對照看看,你到哪層了?

* 下圖為八大山人臨王羲之《聖教序》對照圖

學習書法有四層境界,如何更上一層?對照看看,你到哪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