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幀」我愛過很多壞人,但他顯然不配

長盛不衰的犯罪電影

犯罪題材的電影,一直以來頗受影視創作人士青睞,尤其是在以商業類型電影著稱的好萊塢,提起犯罪電影,我們可以數出一串優秀作品。尤其是好萊塢所創造的一系列雅賊形象,令無數人為之折服:《十一羅漢》中的布拉德·皮特,《貓鼠遊戲》和《盜夢空間》中的萊昂納多,《美人計:瞞天過海》中的桑德拉·布洛克,凱特布蘭切特,包括香港電影中《縱橫四海》裡的張國榮,周潤發,《龍鳳鬥》中的劉德華。

「24幀」我愛過很多壞人,但他顯然不配

《十一羅漢》

這些犯罪片所呈現的主人公,或儀表偏偏,或古怪機靈,他們具有著強烈的個人魅力,使得觀眾明知道他們在做著違法犯罪的事,但仍抑制不住對他們的喜愛之情。而主人公的非正當慾望藉由敘事和鏡頭被巧妙的遮蔽、隱藏、包裝,堂而皇之地招搖過市,隨著劇情的深入,觀眾甚至不由自主的擔心他們的犯罪行為能不能成功,成功後又能否順利逃脫警察的追捕。這種在一定範疇內將被禁忌的體驗和被許可的體驗結合起來,創造的快感,成為了人們觀看犯罪片的重要原因。

「24幀」我愛過很多壞人,但他顯然不配

受益人

然而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受益人》卻並沒有給人帶來這樣的快樂。

失焦的電影主題

《受益人》的英文名為《my dear liar》(親愛的騙子),從其名稱來看,這部電影是想講述主角行騙的犯罪片,但海報的宣傳語——「真的騙你,也真的愛你」卻暗示了影片主題依託於「騙與愛」的對立轉化,從「騙你」到「愛你」,不僅是主人公情感上的變化,更是電影主線的變化:從犯罪敘事到愛情描寫。誠然,這種變化加大了劇中荒誕喜劇的成分,也保證了影片的意識形態的安全,但同樣這一變動造成了電影主題的失焦,觀眾很難深入的感受到電影想講述的主題。

「24幀」我愛過很多壞人,但他顯然不配

與此同時,儘管小鎮青年,保險銷售,網絡直播,代駕,空氣安全,買房……這些話題都是當今社會普遍討論的話題,但「殺妻騙保」的核心劇情,仍然顯得距離生活太遠,不夠接地氣,過於獵奇的劇情使得觀眾的代入感也大大削弱。

「24幀」我愛過很多壞人,但他顯然不配

全無魅力的主人公

如果說主題和選材使得電影魅力有所折損,那麼主人公的設置則顯得乏味無趣。

吳海作為故事的敘述主角,犯罪行為的實施者,在整部電影當中顯得幾乎毫無個人魅力可言,不僅形容猥瑣,而且膽小迂腐,缺乏主見。在觀影伊始對主人公隨著劇情發展產生蛻變的期待,在故事過半後,已成為對這個毫無成長角色的失望。

「24幀」我愛過很多壞人,但他顯然不配

患有哮喘的孩子,環境惡劣的居所,被友情綁架的懦弱……創作者為了能夠推動吳海向前走,極用力地放大他的迫不得已與身不由己。在其它電影中,這種擁有缺點的小人物或許還能贏得觀眾的親近感,但犯罪電影中,毫無行動力,完全的被動型角色最多隻能獲得觀眾居高臨下的同情,很難產生設身處地的認同感。

「24幀」我愛過很多壞人,但他顯然不配

從頭到尾,吳海「殺妻騙保」的犯罪行為,他自己是完全不認同的,所有一切行為,都源於男二鍾振江的推動。從觀眾的角度來看,吳海不過是鍾振江用於獲得錢財的「馬仔」而已,犯罪的主動性全部落在了鍾振江的頭上——一個陰險、偽善、自私、貪財、缺乏道德底線,為達目的不惜犧牲一切的單純的壞人,在整部電影裡,觀眾甚至找不到鍾振江哪怕一絲的閃光點,他完全是一個單純的壞人,就像童話裡的大反派一樣,為了壞而壞。

「24幀」我愛過很多壞人,但他顯然不配

更為可悲的是,與鍾振江映照起來,吳海身上也並沒有顯得多麼「正派」或「善良」,觀眾完全能接受吳海之所以還保留著善良的道德底線,是因為他過於的膽小怕事,以至於沒有勇氣突破道德束縛,而非遊走在正義邊緣卻主動選擇堅守道德的底線。後者則是犯罪電影中,主角魅力的重要來源——我可以做惡,但我選擇不那樣做。

充滿傲慢的男性敘事

故事中男性角色的設置失敗使得故事很難讓觀眾代入的話,那麼創作者在對女性角色的塑造和敘述上表現出的傲慢和輕視則使得觀眾好感大減。

「24幀」我愛過很多壞人,但他顯然不配

為了合理化吳海的犯罪行為,主創刻意的放大了加害對象嶽淼淼身上的拜金、浮誇乃至網絡主播靠 “欺騙” 為生的 “職業原罪”,藉由鍾振江之口,告訴觀眾,這是一個「貪財」的「壞女人」,進而將「殺妻騙保」這一人性惡的極致化事件,藉由受害者有罪合理化。

「24幀」我愛過很多壞人,但他顯然不配

而在故事進行過程當中,男女主人公交往之初,不僅相互設防,而且慾望混雜,分不清真情假意、真話假話,每每鍾吳二人精心設計的大殺技都因為嶽淼淼的無心之舉頃刻落敗,只有當他們轉換策略以心攻心之時,嶽淼淼才情感的軟肋墮入圈套。有趣的是,當嶽淼淼真正的愛上吳海並下定決心和他生活時,吳海對她仍然是視為待宰的羔羊,直到吳海發現嶽淼淼吃辣椒贏電動車是為了他,才醒悟過來,決定中止「殺妻騙保」這一犯罪行為。而這其中所蘊含的對女性情感軟弱的刻板想象,男性對女性奉獻和付出產生感動而誕生出的愛,都令人不適。


「24幀」我愛過很多壞人,但他顯然不配

影片的結尾,三年後,走出牢獄的吳海第一次來到空氣清新的海邊,早已帶孩子來到這裡的房產經紀嶽淼淼則在陽臺上望向他露出笑容 —— 以一個幾近大團圓的結尾匆匆填平了犯罪背後的情感代價。正視卑微的自己,只要善念猶存,終會苦盡甘來。哪怕女性一直被侮辱被損害,只要男性回頭是岸,依然可以獲得輕易原諒,即便之前的欺騙幾乎要戕害女性生命也可一笑而過,這一邏輯背後隱隱流露出的男性中心主義潛意識令人實感詫異。無論如何,愛上一個(未遂)殺人犯,都不屬於主流價值範疇,而必須納入亞文化甚至邊緣文化視野中予以考量。事實上,為了讓吳海形象得到反轉,影片在劇作層面的鋪墊已做得相當完備,但依然無法消除這一道德困境,難以獲得絕大多數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的接受。

「24幀」我愛過很多壞人,但他顯然不配

國產類型電影的有益嘗試

當然,《受益人》在類型上所做的嘗試和突破仍然是有意義的,嘗試將犯罪題材,黑色電影的風格氣質,愛情關係討論等多元素的組合和強烈的本土化訴求,都能看到創作團隊的努力。

「24幀」我愛過很多壞人,但他顯然不配

在影片風格呈現上,鄉野場景雖然出現不多但皆有用意。嶽淼淼的鄉下老家是其卸下偽裝、向吳海袒露真實內心的重要環節,充滿著自然的氣息與和諧的鄰里關係;大足石窟原本僅是製造交通意外出門上路的一個藉口,卻以其鮮明的宗教和勸誡意味震懾了犯罪者的心靈。而影片中的城市景觀,則自發性地過濾了過於時尚感的空間所在,更多選擇充滿轉型印跡的老舊城區或城鄉結合部,從而在視覺上形成一種現代文明的過渡形態。雖然夜景並不佔顯著優勢,但陰天和氤氳霧氣造成的弱透視感同樣強化了犯罪的焦灼困頓。作為這個時代最為顯著的象徵,城市化進程中房地產業的崛起一邊帶給人們希望與夢想,一邊也潛藏著犯罪的幽靈。都市新中產鍾振江的犯罪動機即來自挪用公款投資房產的無力償還,金錢的慾望被樓體所物化,一座座房子像巨獸一般吞噬著人們的良心與善念。而吳海之所以接受鍾振江建議參與犯罪,也是為了買一所空氣清新的房子緩解兒子哮喘。當他戴著 VR 眼鏡、揹著氧氣瓶被看得見卻摸不著的高檔社區所 “震驚” 時,售樓小姐送給他一個看似空空、卻聲稱裝滿優良空氣的玻璃瓶,一種荒謬的現實感令人忍俊不禁,實在是絕妙的隱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