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7《82年生的金智英》:跳出“囚禁”的枷锁,打破压抑桎梏

豆瓣8.7《82年生的金智英》:跳出“囚禁”的枷锁,打破压抑桎梏

前言:

《82年生的金智英》又名(82年生金智英)是由金度英执导,郑有美、孔侑等主演的一部女性家庭剧情片,是根据韩国作家赵南柱同名小说改编而来,于2019年10月23日在韩国上映,2019年11月7日在中国香港上映。目前在豆瓣评分是8.7分,无数人观看后,都称这不仅是电影,更像是人生现场直播。

《82年生的金智英》这部影片,情节并不猎奇,甚至有些平淡琐碎,但它将普通女性的焦虑、绝望和迷茫,通过影片得到了完美的诠释,透过金智英的人生,我们看到了自己曾经的遭遇,现在的焦虑,以及可想而知的未来。”只要你是女性,皆可以在影片中看到自己。“

该影片简单来说:在外人看来,金智英有着令人羡慕的生活:丈夫温柔体贴,女儿可爱乖巧,在波澜不惊的日子里享受着每一天的平淡和安稳。但即便如此,某些时间,金智英总觉得“自己像是被囚禁在什么地方,以为绕过这座墙,就会看见出口,却又是墙,换条路走也还是墙。”

那么今天,我们就以“囚禁”的角度来解读《82年生的金智英》背后:心墙囚禁下的“她”,怎样打破压抑的桎梏?

豆瓣8.7《82年生的金智英》:跳出“囚禁”的枷锁,打破压抑桎梏


01、【“心墙”囚禁下的金智英】:问题永远存在,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

影片中,当丈夫好心地对金智英说:“那就在家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带带孩子”时,金智英反问他:“带孩子是休息吗?”我们发现,丈夫几乎理所当然地认为,家庭里的所有劳动都是轻松、愉快的,所有的付出都是不值一提。男人带孩子,那是帮忙,女人带孩子,那是理所当然;男人出去工作,那时赚钱养家;女人出去工作,那是大逆不道。

一个女孩要经历多少看不见的坎坷,才能跌跌撞撞长大成人?深以为然。结婚后的金智英,美满的家庭,看似幸福,实则是牢笼,她背负着沉重的枷锁。在婆婆面前,她要扮演逆来顺受的儿媳;丈夫面前,她要扮演好贤妻良母;女儿面前,她要做无所不能的超人妈妈。那么,真正的金智英去哪儿了?

金智英感觉自己仿佛站在迷宫的中央,一直以来都在脚踏实地寻找出口。可她根本没有想到,其实打一开始,这个迷宫就没有出口

长久的压抑下,金智英终于病了。

如果说《我不是药神》或是《熔炉》这类电影,具有某些推动变革的力量,《82年生的金智英》更让人感受到的是无奈,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更像是整个社会约定俗成的生活惯性。最悲哀的是,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天下皆知,却没有一条法律或政策可以约束,换句话说,也没有人知道该从何下手进行改变。

豆瓣8.7《82年生的金智英》:跳出“囚禁”的枷锁,打破压抑桎梏


为何如今的离婚率越来越高?因为早已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了。现在的婚姻生活压力增大,需要男女共同承担,伴随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自我实现的追求,使得她们必然不会再愿意扮演曾经只能屈于家庭和婚姻中的女性,而开始走向社会。

女人越往社会上走,男人如果不愿回归家庭,社会也并没有提供完善的保障机制,甚至不能肯定女性的生育权和劳动权,如此说来,社会家庭关系本身还是保守且畸形的。

简单来说,男人能做的,女人也能做,女人做的男人未必能做。都说结婚要图点啥,女人嫁老公,如果单纯地只是为了给这个男人分担家务,生儿育女,我想很少有女人会选择结婚。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句“很不正确”的话:2019年可能是过去十年里最糟糕的一年。然而,如果你真的回头看看,5年前,甚至是10年前,“糟糕”从未停止发生,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正如《原则》一书提到:“问题从未停止发生,它们只是变换着不同的情景和内容。”关键在于,如果变化不断发生,我们还继续用旧的身份状态应对,负面的感受和体验,注定会不断产生。

影片快结局时,金智英终于鼓足勇气走进医院,在心理医生的开导下,她试着为自己的不公发言,跳出既定的牢笼枷锁,依靠写作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为自己找到了新的心灵家园。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压抑的“桎梏”。

豆瓣8.7《82年生的金智英》:跳出“囚禁”的枷锁,打破压抑桎梏


02、【压抑的“桎梏”】:压抑的定义、压抑的特点、压抑的文化

压抑,按《辞海》解释,"压"为积压,应该送出去的东西搁置不发。"抑"为抑制、控制约束,使不能为所欲为;还有一义指"抑抑",即郁郁不乐。陈良《寄题陈同甫抱膝亭》诗曰:"此意太劳劳,此身长抑抑。"压抑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社会心理。心理学上专指个人受挫后,不是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出来,转出去,而是将其压抑在心头,不愿承认烦恼的存在。

压抑能起到减轻暂时焦虑的作用,但在潜意识中这些内容并未消失,仍然存在着,并且会无意识地影响人类的行为,以至于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做出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事情。心理压抑有如下特点:

① 内向型:当个体与外界现实发生矛盾时,个体不是积极地调整与外界的关系,而是退缩、回避矛盾,退回到个人的主观世界,自我克制、自我约束、宁事息中,以求得心灵上的安静。

② 消沉性:回避矛盾不等于解决矛盾,只要矛盾存在,就不可避免地使个体体验到不愉快的情感。这种感情与日俱增,逐渐使整个心理消沉下去,心理压抑者自我感觉往往是不好的。

③ 潜意识性:受挫的思想与情感压抑在心头,久而久之,就会转化为潜意识。

压抑的本质是一种自我保护,但过多的自我保护也是一种自我束缚。当一个人一直压抑情绪,不满、怒气发泄不出来就会攻击自己,因此也很容易得心理疾病。

豆瓣8.7《82年生的金智英》:跳出“囚禁”的枷锁,打破压抑桎梏

中国有些文化就是典型的压抑自我,也可以称之为压抑情绪的文化。比如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儿膝下有黄金,逢人只说三分话,面对任何事情都要学会忍耐。因此无数男生压抑了自己大部分的情感,要么不会发怒,要么不会笑,更别提去表达爱或者关心。文化压抑了男生伤心情绪的表达、对脆弱需要的表达、对柔情需要的表达,这些统统被文化否定。

比如70年代、80年代的父辈们,他们就不善表达爱,不是说他们没有情感,而是受文化的洗礼,他们把自己的感情深深埋在心里。在孩子眼里,爸爸每天早出晚归,只知道工作。正因如此,《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才会这么火爆,这是社会和文化共同对男人和家庭的摧残。

文化对女性的压抑主要是性和感情,条条框框告诉女性性是不道德的,同时也规定女性一定要忠贞,荡妇是要被千夫所指的。当然社会最多的还是对女性自我价值的打击和压抑。告诉女性本身是不行的,是不如男性的,是必须要依靠男人的。

因此,“剩女”一词在国人眼里,是贬义词。剩女都以把自己嫁出去为荣,实在不行,就会让别的东西来填满内心的恐惧,工作或者金钱,其实这都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罢了,说到底,谁都渴望被爱。

我们确实活得很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

既然压抑这么不好,那我们该如何打破压抑的“桎梏”呢?

豆瓣8.7《82年生的金智英》:跳出“囚禁”的枷锁,打破压抑桎梏


03、【打破压抑的“桎梏”】:清楚自己的人生目的、活着并接纳全新的自己、 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82年生的金智英》虽是一部平平淡淡的影片,却值得所有人前去观看。整体来说,这部电影写的就是金智英打破压抑的桎梏,跟自己和解,寻找新的生命价值。那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寻找人生的出口,来打破压抑的“桎梏”?

①清楚自己的人生目的

人生为何?人为什么活着?何为人生?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形态林林总总,人生的目的五光十色,有美丽善良的,有丑陋恶毒的;人生有以服务为人生目的,以享乐为人生目的,以追求真善美为人目的。而南怀瑾则说“人生以人生为目的,没有另外的答案。”这是充满哲学的回答。他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上探析了人生。

如果人生的一切追求都只是为了功利,那未免就误解了人生。然而,如今的社会很可怕,你只要对你身边的人观其言,察其行,就会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大多数是有目的的。这直接促使了奖赏机制的盛行。

在我们的生活中,奖赏机制无处不在:为了让小孩考个好分数,父母往往许诺奖赏;长大成人了在各个部门工作;部门会设立各种奖励、奖金来诱惑你。然而,一个成熟的人是不需要外在的奖赏的,奖赏是一种愚弄。成熟的人的奖赏只可能来自他的内在,他的付出之中,他不可能盯着那个外在的奖赏而努力奋斗。

萨特,法国伟大的小说家、哲学家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在内心深处认为任何的奖项都是对他的侮辱。萨特看透了奖赏机制背后的负担,一旦他接受奖项,他将不再是以往那个自由的萨特。

有了奖赏便有了主仆关系的存在,就加深了奴性。这就是功利最大的目的和危害。那该如何解脱呢?重视过程,享受过程。人生本来就是用来享受的,无论是爱情的美满、事业的成功,都是指一个过程,而并非一个结果,因为人生的结果早已注定——死亡。人生 的目的就是人生 的本身,就是那一个过程。

豆瓣8.7《82年生的金智英》:跳出“囚禁”的枷锁,打破压抑桎梏


② 活着并接纳全新的自己

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你是否努力地去实现自我,喊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是但丁的名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要这样做需要很大的勇气,有时还需付出代价。

俄国作家契袔夫说得好:”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该因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所有的狗都应当叫,就让它们各自用自己的声音叫就好了。“

如果这些人不是“走自己的路”,而是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不可能成功,还会陷入丧失自己的危险之中。人的唯一明智的生活方式就是”弃彼任我“,一味地模仿别人,永远只能做模仿者的影子。

生活中,有很多人的心情都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更有甚者,将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都建立在他人的态度之上,简直本末倒置。为什么人最难认清自己?主要是因为真心蒙尘。真心不显,妄心就会影响人心,时时刻刻攀缘外境,心猿意马,不肯休息。

邯郸学步和东施效颦,这两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讲述的便是刻意模仿的危险:一个忘记了应该如何走路,而另一个则沦为别人的笑柄。他们忘记了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忘记了自己的特点,只是一味地在模仿别人。殊不知,这是在用别人的优势惩罚自己,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永远成不了期望中的那个人,同时也忘了自己是谁。

其实,每个人自身都有无穷的宝藏,只需放下对别人的羡慕与模仿,将自己身上最独特的宝藏挖掘出来,就能使自己的人生散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豆瓣8.7《82年生的金智英》:跳出“囚禁”的枷锁,打破压抑桎梏


③ 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人生是要有所追求的,失去追求,我们的思想将褪出绚丽的色彩,在庸庸碌碌中,在随波逐流中渐渐变得苍白;失去追求,我们的人生将变得毫无意义,我们的生命将在世俗的洪流中被白白耗尽。

人的一生,成功与否最根本的差别,并不在于天赋,而在于有没有志向和目标。没有志向和目标的人生,就没有方向,犹如大海中没有舵的帆船或是看不到灯塔的航船,总是会迷失方向,会让人意志消沉,从而碌碌而为地度过一生。即便是竭尽全力地想要做出点成绩,也会因没有目标而迷失。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王恽说:“成事自来输有志,不教勋业镜中看。”宋代名儒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禅宗六祖慧能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上誓愿成。”这些名言,是这些名人做人的志向和抱负,也是这名人做人的理想和目标。这些名言,折射出不可一世的气概,表现出纯真高尚的境界。

有人说:“朝着一定目标走去是‘气’,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志气。一切事业的成败都取决于此。”小时候,长辈们就要求我们做人要有志气,做事要有志向。做人要有志气,是因为立志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人的力量;做事要有志向,是因为志向是做事对我目标,也是做事的道理。

托尔斯泰曾说:“人生目标是指明路灯。没有人生目标,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唯有树立自己人生的志向,才能在茫然的人生中点燃不灭的灯塔,照亮前进的方向;也只有确立了人生的目标,才能使平淡的日子射出灿烂的光芒,生活才会充满愉悦和幸福。

豆瓣8.7《82年生的金智英》:跳出“囚禁”的枷锁,打破压抑桎梏

结尾:

《82年生的金智英》是部描述女权的电影,以女主的记忆为主线,采用插叙手法,通过细节紧密相扣,将女主的人生刻画得真实、普遍,恰恰在这平凡如纪录片的人生中,蕴藏着令人心惊的现实批判。无数女性在她身上仿佛看到自己的影子,“她”是金智英,也是很多人。

我们会因为社会上无所不在的偏见而受伤,会因为女性的天职而被他人蔑视,尽管信心会无数次死去,但平凡如我们,也依然会在一次次跌倒后,寻找希望继续前行。《82年生的金智英》告诉我们:心墙囚禁下的“她”,只要改变,就能打破压抑的桎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