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咸丰临死之前,其实已经动了要除掉慈禧的念头,为何最终没有实施?

龙乔珍


1861年8月22日清朝咸丰皇帝死于热河行宫!

据说,咸丰皇帝临死前,已经动了除去慈禧这个后患的念头,为何最终没有实施,真相就是,咸丰即便想除也除不了,最佳机会早就丧失,如今的慈禧,羽翼渐丰,党羽众多,临死前再动杀机,为时已晚!好吧,既然有了杀心,只是未付诸于实质,成功不成功另说,我们单看咸丰皇帝为什么没有具体实施的原因吧!

一,咸丰和慈禧这对夫妻还是有一定感情基础的,因此虽然早有杀意,但是迟迟未动

咸丰二年,17岁的慈禧少女初长成,亭亭玉立,美貌绝伦,而正是这一年,皇太后为咸丰帝全国海选秀女,正巧又被选中,凭借着美貌和家族优势,被封为兰贵人。显然,仅仅是贵人的头衔远远满足不了慈禧的野心的,权利的欲望加上后宫的纷争使年轻的慈禧心里明白,要想再后宫站稳脚跟,必须手上有权,必须笼络住皇帝这个靠山,就这样,慈禧一步步,利用自己的美色,加上一些运气,一步步的套住了咸丰,并且得到了咸丰的宠信宠爱,短短五年之内,提升为懿贵妃。

有两段描述可以说明咸丰对慈禧的宠爱:

《十叶野闻》记载了咸丰帝迷恋那拉氏的情景:“当文宗(咸丰帝)初幸慈禧之日,颇有惑溺之象”。

《长恨歌》中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仿佛似之”。

二,慈禧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善于揣摩,而且,帮咸丰分担了很多政务上的事。

年轻的慈禧能这么快得到咸丰皇帝的宠信信任,单单靠着美貌,靠着些许手段,是远远不够的,慈禧更多的依靠着自身的能力,聪明才智加上运气,以及咸丰皇帝的信任,才渐渐走上政治舞台,从起初的枕边建议开始,再到咸丰口授代批奏章,再到自己相机而断,权利越来越大。

再看看两篇描述说明慈禧的权利政治欲望:

《剑桥中国晚清史》说:“叶赫那拉(懿贵妃)过去曾为先帝整理过奏折。”

《慈福传信录》说:“迨武汉再失,回捻交作,帝以焦忧致疾,遂颇倦勤,后(慈禧)窥状渐思盗柄,时于上前道政事。”

三,咸丰临死前,也是做了一番安排的,安排了顾命八大臣辅佐新帝

咸丰在临死前,为了让自己儿子顺利登位,也为了挟制慈禧的权限,安排了八位顾命大臣来辅佐新帝,同时挟制慈禧的权限,正因为太相信八位顾命大臣的能力,因此,虽然临死前有杀念,但是还是顾及的夫妻之情而未下杀手。

要说咸丰不知道慈禧心存野心那是假的,本身,女子不得干预政事这个事祖训,可是慈禧代批奏章,甚至直接干预政事已经习以为常,况且夫妻一场十几年,咸丰怎么会不知道慈禧的为人,或许各种原因吧,咸丰性格上的懦弱,非常依赖于慈禧,夫妻两人却确实有感情基础,在明知慈禧一步步的权利熏天时,未掌握最佳时机诛杀,而是拖到了临死前,即便临死前有了杀念,或许已经不是最佳时机。终于,咸丰皇帝的担心成了真,在他去世不久之后,慈禧便联合了恭亲王奕訢,成功发动了政变,一举诛杀了八位大臣,成功的夺去了清朝的政权,垂帘听政!


唯恋无名


答题者:理科男读历史。

慈禧是17岁入的宫,入宫两年后升为嫔,21岁时为咸丰帝生下了他唯一的儿子载淳,也就是同治帝,因而升为妃,继而贵妃。

当时的咸丰帝因为朝政问题,身体已大不如从前,政务方面也几乎都经由慈禧之手。

1861年,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咸丰帝带着慈禧逃至热河,就是在这里,咸丰帝病逝。

他病逝之前,将辅佐同治帝的事情交给了八位大臣,因为同治帝登基时才6岁。

与此同时,身为辅政大臣之一的爱新觉罗·肃顺,为了防止日后慈禧专权,建议咸丰除掉慈禧,以绝后患。

但是,咸丰最终手下留情放了慈禧一马。

咸丰为何会放了慈禧呢?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咸丰对慈禧还是有着很浓厚的感情的。慈禧毕竟陪伴了咸丰9年,而且还为咸丰生了唯一的儿子。

第二,咸丰自幼丧母,如果杀了慈禧,那么同治帝也会感受到丧母之痛。

第三,咸丰认为慈禧的威胁已经不大了。他为了制衡皇后和皇太子,分别给了代表皇权的印章,而且还立了八位辅政大臣,起到了一个三方牵制的作用。

但即便如此,咸丰也没有料到,慈禧的野心能力是如此的强大,先是通过辛丑政变除掉了八位辅政大臣,后又通过甲申易枢实现独裁。最终,清朝毁在了慈禧手中。


理科男读历史


咸丰号称历史上“四无”皇帝,即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无远见。

“四无”高度概括了咸丰的一生,可谓实至名归。这在他临终前欲效仿汉武帝“立子杀母”一事体现的淋漓尽致。



“立子杀母”是汉武帝刘彻在去世前做的一件事。

刘彻晚年立小儿子刘弗陵为接班人,当时刘彻已经是耄耋老人了,而他的儿子才6岁。刘弗陵的生母钩戈夫人才26岁,正值壮年。汉武帝害怕自己死后钩戈夫人乱政,在去世前把她杀了。

咸丰在临时前也想把壮年(27岁)的慈禧杀死,咸丰治国本领没有,但“搞女人”的本事不小,30岁就被“刮骨钢刀”(女人)整的病入膏肓。此时他和慈禧唯一的儿子同治才5岁。

临死前咸丰想到“秦皇汉武”——秦始皇和汉武帝。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例子。

秦始皇的老爸庄襄王34岁就挂了,留下年幼的儿子嬴政和年轻漂亮的老婆赵太后。





老爸死后,8岁的嬴政继位,母亲赵太后专权。她和假太监嫪毐通奸生下了两个儿子,之后预谋篡夺嬴政的皇位,想让私生子继位。

秦始皇亲政后,用雷霆手段处死了赵太后和嫪毐的两个儿子,诛杀嫪毐,随后把母亲关进了冷宫。

前车之鉴,庄襄王没有杀赵太后,引出了许多麻烦,而汉武帝就高明多了,临死前杀了钩戈夫人,为儿子刘弗陵扫清了障碍。

咸丰心想:“自己的儿子同治没有秦始皇和刘弗陵的能力,我要效仿汉武帝杀死慈禧,也为儿子扫清障碍。

历史告诉我们咸丰没有杀死慈禧,否则也就没有慈禧当权47年的历史了。咸丰当初为何改变主意没杀慈禧呢?

一、咸丰大道理都懂,但在关键时候下不了手。慈禧是个冷静而有谋略的女人,可以说把咸丰玩弄于股掌之上。

在咸丰病重期间,慈禧衣不解带,头不枕席伺候在他的身边,目的就是感动咸丰。

只要熬死了咸丰,剩下的就是自己说了算。皇后慈安仁慈宽厚,没有主见也没有野心,对自己构不成威胁。



咸丰看到慈禧一副柔弱的样子,想起过往甜蜜生活,慈禧为他叠纸飞机,叠小老鼠,颐和园“天地一春”的情景历历在目……

咸丰不禁心生爱怜,始终下不了杀慈禧的决心。假如皇宫评选最佳表演奖,慈禧当仁不让。

二、咸丰在10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他深深知道“没妈的孩子像棵草”的道理。没人疼,没人关爱。

想到自己的身世,联想自己5岁的儿子同治,如果杀了慈禧,我儿子的命运重蹈我的覆辙,我受了苦,难道还要我的儿子受苦吗?

咸丰心软了,于是放过了慈禧。

三、咸丰没有杀慈禧,但在随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为儿子保驾护航。他偷偷写了一封诏书交给慈安皇后,内容是:“假如慈禧专权,皇后持诏书诛杀慈禧”。

可以说这份诏书,是悬在慈禧头上的一把利剑。

接下来咸丰选择了八位股肱之臣来辅佐儿子,这就是历史上的“顾命八大臣”。为了以示庄重和正统,“顾命大臣”四个字是咸丰的御笔朱批。


为了平衡权臣和帝后之间的关系,咸丰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一枚,授予皇子载淳(同治)“同道堂”印章一枚(由慈禧掌管)。



意思是,当顾命八大臣制定了政策后,必须有皇后和皇子的印章方能生效,否则等同一张废纸。

我感叹咸丰考虑的十分周到,互相制约,谁也不能专权。把这一切安排好后,咸丰溘然长逝,终年31岁。

历史告诉我们,咸丰看似完美的布局,当慈禧把咸丰尸体从避暑山庄运回北京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击破和颠覆了这一切:顾命八大臣或被诛杀或被下狱,慈安手中的诏书被慈禧骗皇后烧了,慈禧扫清了一切障碍,从此开始了她成为大清无冕女皇的历史。


秉烛读春秋


清末的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历经三朝,在同治、光绪两朝把持朝堂数十年,将原本就风雨飘摇的清朝江山弄得更加千疮百孔。相传当年咸丰帝奕詝生前就觉得叶赫那拉氏不是省油的灯,将来必定生事,也曾动过杀心,但最终却并没有动手,留下了慈禧。

其实奕詝没有动手也是出于无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奕詝逃往热河,驾崩得仓促,当时清朝内忧外患不断,而奕詝唯一的皇子载淳尚且年幼,若无辅佐实在难稳皇位。留下叶赫那拉氏一因情分,二因朝政平衡。


历朝历代对于后妃干政,一直都非常忌惮,毕竟在古人看来这不是什么好事。汉武帝时期与北魏时实行立子去母,明朝更严格约束后妃的出身与其母家的地位。不过,古代仍旧还是有许多后妃干政为祸的事发生,比如东汉外戚乱政、晋朝贾南风乱政等。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本出身不高,咸丰朝入宫侍奉深受恩宠,更因生育了咸丰皇帝膝下唯一男嗣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载淳,而晋封懿贵妃,成为当时后宫地位仅次于正宫皇后钮钴禄氏的众妃之首。奕詝流连春色,所以也向来身体不好,咸丰朝懿贵妃就打破规制,私下代皇帝批阅奏折染指朝政,如当年唐高宗时,其皇后武则天一般。


后妃染指朝政,历朝都是个不小的问题,叶赫那拉氏有心思也有手段,刚开始咸丰帝奕詝只不过为了躲懒,也的确因为自己身子不行。而后虽也觉得不妥,但咸丰皇帝并没有加以遏制,懿贵妃仍旧朱批在手。虽说奕詝的能力在清朝掌握实权的皇帝里算不上杰出,但自恃却不低,并不觉得懿贵妃能翻了天去。

何况,两人之间的确有真情分在。咸丰朝,懿贵妃得宠是人尽皆知的事,尤其懿贵妃生育了载淳以后,恩宠更是越过了比其更早晋封嫔位的他他拉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丽妃。奕詝是个心软之人,肃顺曾劝说其除掉懿贵妃他却不忍下手,懿贵妃始终是枕边之人侍奉多年,又是载淳的生身之母。


英法联军攻来之际,咸丰帝奕詝仓惶出逃热河行宫最终突然驾崩,他的唯一继承人载淳只有6岁。对奕詝来说,留下懿贵妃也是不得已。当时的清朝忧患不绝,内有各地烽火四起,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就算自己也是无力回天,更何况载淳年幼尚未成人,如何执掌江山。

咸丰帝也知道,自己死后比懿贵妃更棘手的是帝胤势力与满殿朝臣。肃顺等手持权柄实力不小,而亲兄弟奕訢能力很强还被自己弹压多年,未必就没有野心。中宫皇后钮钴禄氏一向心慈手软,也没有母家仪仗,孤儿寡母家很难维持朝纲。若是不安排妥当,皇位恐怕就要落入旁人手中,懿贵妃终究是载淳生母也有手段能力,比之旁人相对可靠。

除了传位载淳,咸丰还安排了八位辅政大臣,留下御赏、同道堂印玺分别给钮钴禄氏与载淳,同道堂玺由叶赫那拉氏保管。奕詝以为自己的安排还算周祥平衡,却没相当自己身后慈禧太后能迅速铲除八大臣,成为清王朝主宰。


澹奕


咸丰临终之前确实一度有过这个想法,可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最终还是不得不放弃这个念头。

为什么呢?继续往下看。

咸丰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应当说占了不少的运气成分,虽然道光在咸丰和奕訢之间摇摆不定,可显然奕訢更有能力。

虽然咸丰如愿以偿地成了道光的接班人,坐上了皇帝的位置,可对奕訢却仍然很忌惮,也一直想要化解奕訢对自己的威胁。

但是很可惜的是,他当了十一年的皇帝,却一直没能够彻底击垮奕訢以及以奕訢为首的势力集团。

1861年这时候咸丰走到了人生的终点,儿子才5岁,他如果不给儿子铺好路的话,儿子将来能不能坐得稳?所以为了给儿子铺好路,他必须得想办法平衡以奕訢为首的势力集团。

于是,载垣、端华、肃顺等所谓的“顾命八大臣”也就应运而生,咸丰正是要扶持这八个人来平衡奕訢。

不过,只有顾命八大臣的话,也还不够,因为看似有了互相作对的双方之后能够保证小皇帝的安全。

可是如果哪天顾命八大臣或者奕訢跨了呢?有一方一旦垮了的话,那么势必会造成另一方一家独大,从而威胁到小皇帝。

顺治时期因为没人能够平衡多尔衮,所以造成了多尔衮的擅权,让顺治皇帝一度成为了多尔衮的傀儡。

顺治吸取了自己的经验教训,所以在临终之前任命鳌拜、苏克萨哈、索尼和遏必隆四人为辅政大臣,可是还是造成了鳌拜的专权跋扈。

所以,咸丰皇帝不得不吸取了顺治和康熙这两个皇帝的经验教训,让奕訢集团和顾命集团同时存在。

可是既想要让这两个集团处于互相敌对的状态,让他们相互打击对方,又不能让他们任何一方彻底铲除另一方的话,这便需要一个更高层次的人或者权力代表来把握和控制这个分寸,只有5岁的儿子显然不行,那么就只能让慈安或者慈禧来当这个舵手。

按理说慈安是皇后,这事理所应当地让她来做,然而咸丰很快又想到慈安的性格不好争,未必能够扛得起这份责任。

虽然现在很多人在为慈安辩护,说她能力出众,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她的能力绝对远不如慈禧。

这也是咸丰生病之时是慈禧在为咸丰批阅奏折而不是慈安批阅的原因所在。

慈禧自从帮助咸丰批阅奏折之后,咸丰一来发现了她在政治上的天赋和能力,二来也发现了她实际上是一个权力欲很强的人。

这样一来,对于由谁在掌舵这件事,咸丰也就有了三个选项,一个是让慈安掌舵,一个是让慈禧掌舵,最后一个是让慈安和慈禧一同掌舵。

如果只让慈安一人掌舵的话,以她的魄力和能力,恐怕很难应付得了奕訢和顾命八大臣这些老狐狸。

如果只让慈禧一人掌舵的话,以她的野心和权力欲,一旦让她掌握了权力,却又很可能会让造成汉朝吕后、唐朝武后那样的“故事”。

所以,对于咸丰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让慈安和慈禧一同掌舵,这样既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平衡奕訢集团和顾命集团,还能分慈禧的权,让她无法一人独大,也就没办法学习吕雉和武则天了。

这就是当时咸丰突然放弃了除掉慈禧这个念头的原因,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安排,至少已经能够应对得了很多种有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了。

可是,咸丰却忽略了一点,奕訢集团可以和顾命集团敌对,可是慈禧是否一定不会和奕訢集团或者顾命集团的一方联手对付另一方?咸丰保证不了这一点。

咸丰去世之后,顾命八大臣那叫一个嚣张跋扈,不仅没把奕訢放在眼里,连宫里的慈安和慈禧受到了他们的打压。

奕訢集团能不反抗?

慈禧能不反抗?

所以说慈禧之所以能够实现和奕訢之间的联手,还是这顾命八大臣的功劳,倘若他们对慈安慈禧能够稍微多一点尊重的话,慈安未必会被慈禧说服,从而答应让慈禧和奕訢联手。

慈安毕竟是正牌太后,当时的慈禧可不敢越过她直接找奕訢。

慈安不同意和奕訢集团练手的话,那么很可能也就不会发生辛酉政变,也就不会有慈禧柄政47载的事了。

说到底还是咸丰的安排出了问题,或者说是咸丰看错了人,用错了人,这才给了慈禧一个推翻他的安排的机会。


流浪的侯爵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肃顺早就看出慈禧野心勃勃、心肠毒辣且无知无见识。

他认为如果同治皇帝继位,因为年龄很小,一定会让慈禧实际操纵权力。

而肃顺他们虽然是顾命大臣,毕竟只是臣,不容易和慈禧对抗。

所以肃顺建议咸丰将慈禧杀掉,以绝后患,防止国家大权被这种女人控制。

但咸丰犹豫后,拒绝了。

原因如下:

第一,咸丰对慈禧多少有些感情。

咸丰一生只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其中女儿生下来就夭折,只剩下一个儿子同治。

而这个儿子,就是慈禧生的。

这说明,咸丰和慈禧的性生活是比较多的,客观说明了当年慈禧是很受宠的。

人家说一日夫妻百日恩,咸丰同慈禧肯定是有感情的。

慈禧在当年又没有什么大的过错,咸丰难以随便将她杀掉。

第二,咸丰认为慈禧的威胁不大。

大家注意,咸丰采用了一个权力分散的制度。

具体议事由顾命大臣负责,但最终需要慈禧和慈安太后一起批准才能生效。

在咸丰看来,顾命大臣实际上在处理政务,掌握大权。而如果他们要对付慈禧、慈安,后者又可以通过最终决定权制约他们。

这样一来,他们互相牵制,还必须互相依赖。

顾命大臣必须一定程度考虑太后们的意见,不然决策无法生效。

而太后们没有什么政治、军事能力,具体的事情要靠顾命大臣处理。

咸丰想象的很完美,但他低估了慈禧的手腕。

咸丰刚刚死,慈禧就趁着顾命大臣尚且没有掌握朝政、扶持党羽的时候,联合鬼子六奕䜣等人,发动政变。

干掉顾命大臣以后,由奕䜣等盟友代替他们做具体政务,稍后又把奕䜣干掉,把权力彻底掌握在手中。

在这种政治布局下,顾命大臣就没有实际的意义,被杀了也就杀了。


萨沙


咸丰作为满清帝国最后一位掌握实权的皇帝,其一生命运多舛。

未满十岁母亲病逝,长大之后,历尽艰辛万苦终于问鼎至尊,然而老爹道光传给他的天下,并非太平盛世,而是内忧外患,随时有倾覆之险的帝国。

本就资质平庸的咸丰皇帝,根本无力应对日趋艰难的朝政,但其又一心想要成为中兴之主,正因为能力与野心的不匹配,使得咸丰内心极度的痛苦,为了麻痹自己,贵为天子的咸丰,染上了毒瘾,又夜夜纵欲无度。



毫无节制的鸦片和美色,令本就身体羸弱的咸丰皇帝,年仅三十岁便病入膏肓,受咸丰体质的限制,其精子的成活率很低,所以其膝下子嗣亦非常少,已经年过三十岁的咸丰皇帝,仅生育了一儿一女。

被英法联军给撵到热河的咸丰,在弥留之际,把皇位传给了他唯一的儿子载淳,但载淳只有六岁,根本无法佐理朝政,所以咸丰皇帝开始了他临终之际的最大一场权利布局。


咸丰为了将来儿子载淳能够顺利的亲政,不至于出现类似于吕后或者鳌拜专权欺君的现象,其将皇权一分为三,首先是军国大事交于肃顺等八人来共同处置,是为顾命八大臣,为此咸丰亲书了“顾命大臣”四个字赐予他们。

其次是赐予皇后慈安一枚“御赏”的印章,其三是授予新皇帝载淳一枚“同道堂”的印章,由于载淳年幼,该印章由其生母慈禧掌管。

在载淳亲政之前,但凡军国大事的颁行,必须由这三枚印章同时刊上,方为有效。咸丰做此安排,可谓是煞费苦心,若他们真的能按照咸丰的遗愿行事,则大清之幸,百姓之福了。

作为咸丰的心腹之臣,肃顺深知慈禧绝非等闲之辈,非常担心咸丰龙驭宾天之后,慈禧凭借皇帝生母的身份,成为第二个吕后,所以再三的向咸丰进言,希望他能像汉武帝处死钩弋夫人一样处置了慈禧。

咸丰不是汉武帝,他没有汉武帝那样的雄才伟略,当然不可能像汉武帝一样杀伐果断,所以他没有听从肃顺之言处死慈禧亦属正常,这也使得咸丰驾崩没几天,其若精心布置的权利格局,便被慈禧与恭亲王奕忻给打破了。

可悲的是,咸丰岁不是汉武帝,但慈禧却是第二个吕后,甚至比吕后还要厉害,自咸丰龙驭宾天之后,其执掌大清帝国的最高权杖,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可谓是穷尽大清之所有,来供其一人享用。



清史宴


慈禧是咸丰皇帝的宠妃,因为咸丰皇帝的身体不好,慈禧又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因此咸丰皇帝经常让慈禧帮忙处理朝政。渐渐地慈禧在朝廷里面权力越来越大,很多朝廷重臣都对慈禧心存不满。英法联军攻打北京的时候,咸丰皇帝带着慈禧逃跑,慈禧劝说咸丰皇帝战斗到底,引起了咸丰皇帝的不满。咸丰皇帝病重之后,为同治皇帝安排了八位顾命大臣,其中肃顺是八大顾命大臣之首

肃顺为了避免慈禧威胁自己的权利,向咸丰皇帝讲述汉武帝“”立子杀母“的故事,请求咸丰皇帝杀死慈禧。咸丰皇帝对于慈禧的手段心知肚明,他担心慈禧会威胁到同治皇帝的统治地位,再加上肃顺等人的再三要求,咸丰皇帝一度对慈禧动了杀心。不过咸丰皇帝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终还是放弃了杀死慈禧的想法。咸丰皇帝之所以放弃杀慈禧,主要有三个重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慈禧没有做过对不起咸丰皇帝的事情,虽然咸丰皇帝是一个好色的人,但是慈禧太后并不是一个妒妇。慈禧太后一直帮助咸丰皇帝处理政务,每一次都能够让咸丰皇帝满意,而且慈禧太后从来不干涉咸丰皇帝宠幸其他妃子,咸丰皇帝去世之后,慈禧太后还特别照顾咸丰皇帝生前的宠妃,给了她们较高的封号。再加上咸丰生病之后,慈禧日夜照顾他,咸丰皇帝肯定不忍心杀死慈禧。

第二个原因是肃顺比慈禧更加危险,清朝时期没有出现过后宫专政的情况,但是却出现过两次权臣专政的情况。一次是顺治皇帝统治时期的多尔衮,一次是康熙皇帝统治时期的鳌拜。顾命大臣比后妃要危险的多,慈禧太后虽然野心很大,但是慈禧太后毕竟是同治皇帝的母亲,即使慈禧太后掌握了朝政大权,皇位还是在咸丰皇帝的后人手里。假如大权跑到了顾命大臣的手里,同治皇帝的处境反而会十分的危险。

咸丰皇帝不是一个笨人,肃顺想要让咸丰皇帝”立子杀母“,目的究竟是为了清朝的未来,还是为了他以后更方便控制皇帝,恐怕谁也说不清楚。第三个原因是慈禧太后是一个能人,咸丰皇帝不忍心杀死这样一位人才。慈禧帮助咸丰皇帝处理了很长时间政务,咸丰皇帝很了解慈禧的能力。清朝后期的几位皇帝,没有一个人的能力能够超过慈禧,假如咸丰皇帝杀死了慈禧,清朝能否撑到1911年都需要打上一个非常大的问号。

慈禧太后掌权之后,清朝获得了三十多年的稳定发展,这一段时期也被成为同治中兴。虽然清朝后期汉族大臣掌握大权,但是慈禧太后一直牢牢掌握着清朝的最高权力。慈禧太后驾驭大臣的手段非常高超,无论是曾国藩、李鸿章还是袁世凯,都十分畏惧慈禧太后。如果咸丰当时一狠心杀死了慈禧,那么清朝很可能会陷入权臣当道的混乱局面,洋务运动也不会出现,清朝的发展肯定会更加落后,灭亡的时间肯定会更快。


历史总探长


说起慈禧太后可谓是人人都咬牙切齿,清朝后期若不是慈禧独揽大权,贪权享乐,又怎么会让我们中国的历史一直停滞一百年之久,慈禧也是我们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子掌权,而慈禧乃是咸丰皇帝的妃子。

自打咸丰接手大清朝的就已经是风雨飘摇,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太平军谋反作乱,这就让咸丰帝极为头疼,整日沉迷于酒色,寻欢作乐,咸丰帝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权力便渐渐的偏向于慈禧一方。自此之后便是慈禧管理政事,慈禧也渐渐的享受到了权力的诱惑,自然是无法放手的,所以咸丰皇帝就逐渐成为了一个“废皇帝”。



那咸丰皇帝为何要拉慈禧殉葬?

当时虽然说咸丰皇帝已经没有了实权,可是名义之上还依然是一个皇帝,所以当时还是有大臣避开了慈禧秘密的觐见了咸丰,向他诉说慈禧的野心,并阐述了女子干政的危害。慈禧可能会成为历史上的第二个武则天,咸丰皇帝深知这种危害极大,每天大烟为伴的咸丰皇帝也相当的苦恼。甚至曾经想过将慈禧拉去殉葬。



可是咸丰皇帝虽然有想法却不能付诸于行动,慈禧当时的权力早已远远的超过了咸丰,更何况慈禧对权力的向往也是远远的大于了亲情,后来慈禧畏于世俗和政治的原因只得将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一个傀儡皇帝,最终掌握了清朝的大权。



虽然慈禧对清朝做出了很多自私自利的事情,但是我们不得承认的是慈禧的政治才能,如果不是贪图享乐,贪恋权力,慈禧也许还是一个治国的好手。


人皆可为舜禹


这种说法其实经不起推敲,咸丰身体不行了,就一个儿子载淳,年龄还小,他得选好辅佐人,以保证儿子皇位不丢。他对候选人员进行排查,得出结论,慈禧最可靠,肃顺次之,最不可靠的是恭亲王奕訢。

慈禧是载淳他妈,虎毒还不食子呢,维护儿子的利益,当妈的最可靠。只是慈禧这个人有点政治野心,将来有可能出现太后专权。不过慈禧娘家没啥势力,她的兄弟也都废物,成不了大事。即便出现了最坏的结果,慈禧专权,她最终还得还给儿子,皇权不会旁落。



慈禧是个女人,按祖制女人不得干政,让八大臣辅政,那帮老油条,权力能让慈禧夺去?不太可能!何况慈安是正宫太后,有慈安把关,慈禧想专权更没可能。至于他死后,慈禧发动了辛酉政变夺取最高权力,完全出乎咸丰想象之外。

咸丰对肃顺就差了点。咸丰在肃顺面前表现出对慈禧专权的担心,完全是试探他的忠心。肃顺中套了,他建议咸丰效法汉武帝立子杀母的做法,杀掉慈禧。这加重了咸丰对肃顺的怀疑。慈禧没有多大威胁,杀了她,慈安制衡不了你肃顺,你好专权是吧!这样咸丰就把关注点放在了肃顺身上。奕訢不能用,只能用肃顺,但又不放心肃顺,只能加强防范。

当年顺治当皇帝,年幼,诸王贝勒推荐了两个人当摄政王。康熙当皇帝,顺治给他选了四个人当辅政大臣,人数翻了一番。到了同治这儿,咸丰给他安排了八大臣辅政,人数又翻了一番。辅政大臣人数多了,看起来人多势众,实际上是分散权力,分散肃顺的权力。



就这样咸丰还不放心,于是又把他平时用的两个印章,一个给了慈安,另一个给了慈禧。八大臣下发指令,拟好文,先拿到慈安那儿盖上“御赏”印,再拿到慈禧那儿盖上“同道堂”印,这样才能生效。慈禧是最后一道关,有一票否决权,可见咸丰多么看重慈禧。

这一招太高了,既制约了肃顺又制约了慈禧。咸丰为自己想出这一招暗自窃喜。这样就可以保证儿子的皇位安全无忧了。

至于奕訢,这小子太厉害,最让咸丰这个当哥的不放心。他不是鬼子六嘛,所有的事情都不让他沾边,看他还有啥鬼主意。实在不行,还有慈禧能制约他,他是皇帝的亲叔叔,八大臣制约不了他,慈禧是他嫂子,是皇帝的妈,论亲疏比奕訢亲,论能力慈禧不比奕訢差,制约奕訢只有慈禧才行。



慈禧太重要了,制约八大臣,制约奕訢都得靠她,杀了她,儿子的皇位就没保证。

咸丰不是随便杀人的皇帝,当年那个曾刺头曾国藩,那么让他生气,他都没杀,何况慈禧,他可爱的兰儿,在国难当头,他亚历山大,几乎崩溃之时,帮他批阅奏章,替他分担忧愁,他怎么舍得杀呢!至于她的危害,防范就好,不会有大碍。

我是豫有得,欢迎加关注互动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