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胸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

希文,谥文正,好弹琴,尤其《履霜》一曲,人称范履霜。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北宋名臣范仲淹,从小苦读,学习《诗经》、《尚书》、《礼记》、《春秋》等儒家经典,后来又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敬信神佛。

他为官数十年,生活非常俭朴,即使身居宰相时也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有人主张为他建新宅,他说:“人追求的是道义。一个人如果心中有了道义,无论身在何处心里都是高兴的。”

范仲淹没有为子孙置办田地房产,却用自己的积蓄兴学、置办义田、赒济他人。他一生因正义敢言而数次被贬,但他不因个人的际遇而悲伤,曾三度当京官又三次被贬到京外做官。

天圣七年,刚进京任秘阁校理的范仲淹,因上疏反对皇太后铺张浪费被贬出京城。此为一进一出也。

明道二年,任右司谏的他,因坚持为他人讨回公道被皇帝贬往睦州。此为二进二出也。

景佑二年,范仲淹升任礼部员外郎,时任宰相的吕夷简为防范仲淹直谏,便奏请皇上委任范仲淹做开封知府,并传话范仲淹“不为言官,不要多费口舌去议论国事”。此为三进三出也。


范仲淹的胸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自古以来,亭台楼阁等建筑一向以文传名,比如,滕王阁靠了王勃的序,黄鹤楼倚仗李白、崔颢的诗,“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一篇短章成就小亭子的大名气。同样,岳阳楼也因为范仲淹的记而闻名遐迩。

《岳阳楼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流传千古,依然让人百读不厌,历久弥香。这篇旷世雄文写就的背景是范仲淹为了应好友之邀而作。

这篇文章开头一段叙述性文字交代了范仲淹为何写此文的缘由,简短的四句话中包含了对好友滕子京被贬谪的深切同情,“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以及对他勤政爱民、奋发有为的赞赏之情,“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并对好友请自己为岳阳楼作“记”的邀请,欣然应允。

接下来,范仲淹扣题绘景,从岳阳楼到洞庭湖的空间之广阔浩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以及阴晴气候之千变万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述了“岳阳楼之大观”,从而引出南来北往的“迁客骚人”登楼观景的两种不同状况。

每当阴雨连绵,连月不晴的时候,寒风怒吼,大浪滔天;太阳和星星黯淡无光,山岳模糊;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暮色沉沉,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如若此时登楼远眺,看到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就会有一种离家去国的孤独感,国忧家愁萦绕于心,担心惧怕小人的谗言和陷害,满腹忧伤,愁肠百结,“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人因文显,文以人传,楼以文名。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吸引感动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而《岳阳楼记》又因他的高远的境界和博大的情怀为世人所推崇;而岳阳楼因为有范仲淹和他的记名扬天下。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白发征夫泪。——(宋)范仲淹 ​

范仲淹的胸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