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未婚投身於考古事業,55歲自殺,他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終身未婚投身於考古事業,55歲自殺,他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高才短命人誰惜,白璧青蠅事可嗟。靈谷煩寬應視哭,天陰雨溼隔天涯。”

1964年12月12日上午,南京郊區靈谷寺。蕭瑟的寒風中,一位面容疲憊的老人用僵硬的四肢爬上了靈古塔的最高層。

她向茫茫的天際投去最後一次遠眺,陰鬱的天空上沒有一絲陽光,一如她此時的心境。隨後,她縱身一躍,像冬日枝頭上最後一片枯萎的落葉那樣,向大地的懷抱飄然墜去...

聞訊趕來的工作人員在她的遺體旁發現了一張字條。上面寫著這麼一句話給後人,“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那是這位細心而體貼的老人,為了避免給那位載自己來到靈谷寺的出租車司機帶來負面的影響,所留下的最後的字句。

一代大家陳寅恪先生,在聽聞了她的死訊後,一度情緒失控,扶牆嚎啕

。文章開頭的詩句,正是陳寅恪先生在極度的悲痛中,為其揮筆寫就的悼詩。這位跳塔自殺的老人不是別人,正是晚清名臣,曾國藩之弟,曾國恆的曾長孫女,新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博物館長,曾昭燏女士。

終身未婚投身於考古事業,55歲自殺,他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名門仕女初長成

1909年,一天傍晚,隨著一聲嘹亮的啼哭聲,一名女嬰降生在了湖南雙峰縣荷葉鎮硤石村萬一堂。硤石村,這個孕育了晚清重臣曾國藩的小山村。聚居著湖南影響力最大的世家大族——曾氏家族。而這個剛剛咕咕墜地的女嬰,正是曾昭燏。

在曾家嚴格的家風以及先進開明的教育方式下,年幼的曾昭燏,像所有同代的兄弟姐妹一樣,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32年,剛剛滿14歲的曾昭燏考入了堂姐曾寶蓀,也就是曾國藩曾孫女所創辦的長沙藝芳女子學校。曾寶蓀同樣也是一名出色的傳奇女性,一生未婚的她,放棄了兒女私情,選擇將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於現代女子的教育事業

終身未婚投身於考古事業,55歲自殺,他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年幼時,曾昭燏也曾像其他人一樣,對堂姐單身的原因感到非常好奇。“雖然社會上的風氣日漸開放,對女子本該在家相夫教子的傳統觀念,也漸漸發生了改變,但是,在現在的社會中,許多的家庭還是希望女人能在結婚之後捨棄工作,迴歸家庭。而我不願意僅僅將我的能力,拿去幫助我的小家。如果我不嫁人的話,那我就可以服務於幾千萬人。曾寶蓀看著自己年幼的妹妹,溫和的說道。

堂姐溫柔而堅定的目光在當年尚且只有十幾歲的曾昭燏心裡埋下了一顆種子。在離開學校的日子裡,曾昭燏始終記得堂姐曾經給予過的教導“,要愛人如愛己,,要懂得犧牲自己,去幫助別人”。並在餘生的40年光陰中,將其視為為人處事的信條,忠實的執行者。

學貫中西終為國

從女校畢業之後曾昭燏曾考慮過在女校任教。但她的二哥,卻鼓勵她走出長沙,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增長一下見識。於是,在哥哥的幫助下,曾昭燏考入了

南京國立中央大學的外文系,後來又轉入了學術大師胡小石的門下,跟隨大師一起研究甲骨文,金文等。在老師的潛移默化中,曾昭燏逐漸對考古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終身未婚投身於考古事業,55歲自殺,他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1935年,就在曾昭燏即將獲得研究生學位之時,她突然中止了學業,轉而自費去申請倫敦大學

的考古系。這個讓當時很多人都迷惑不解的舉動,卻是她深思熟慮後的決定。曾昭燏想通過學習西方先進的考古方法,用先進的技術為祖國的考古事業更好的服務

懷抱著這樣的信念,曾昭燏毅然決然踏上了前往倫敦求學的旅途。也許是興趣使然,在倫敦大學學習的過程中,曾昭燏可以說是如魚得水,她先後取得了不菲的成績,甚至取得了公費交換去德國的慕尼黑大學深造的機會。可好景不長,就在曾昭燏潛心學習的時候,一封意想不到的戰報,從遙遠的故鄉傳來。

心繫祖國的曾昭燏,在聽聞國家危難後心急如焚。每每想到那些有可能在戰火中被破壞的文物時,她都會焦急的茶飯不思,夜不能寐。她不顧家裡人的勸阻,在學期結束之前,就匆匆離開了倫敦,聯合學者費孝通等人,一同繞道越南,回到了昆明。

學成歸國,投身考古事業

回國後的曾昭燏第一時間進入了

中央博物館籌備處,加入了雲南蒼洱古蹟考察團。

這是抗戰時期中國學者首次進行的大規模考古運動。在這一次挖掘運動當中,曾昭玉帶領著有15名白族婦女所組成的中國歷史上第1支女子考古隊,發掘出大量文物的同時,還發現了著名的雲南蒼洱文化。這個巨大的發現,在當時震動了考古界。而曾昭燏在此次活動中也名聲鵲起,躋身成為了中外考古界的頂尖人物。

終身未婚投身於考古事業,55歲自殺,他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時間來到1948年,在戰場上連連失利的國民黨,意識到自己大勢已去,開始將文物大批大批地運往臺灣。當時在中央博物館擔任總幹事的曾昭燏,作為一名優秀的青年考古學者,自然也受到了當局對她前去臺灣的邀請。但心懷大義的她,斷然拒絕邀請。並用盡最大的努力,將中央博物館內的大量文物,保留了下來。此後這批被保留下來的文物,成為了新中國成立以後,南京博物館立館的根本

新中國成立之後,原中央博物館,改名為南京博物館,而選擇留在大陸建設祖國的曾昭燏則成為了第一屆南京博物館的副館長。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博物館館長。而在此後的數年之中,曾昭燏一心投入於考古挖掘工作中。可以這麼說,她為了新中國的文物保護事業,毫無保留的奉獻了自己,包括個人的感情生活在內。

終身未婚投身於考古事業,55歲自殺,他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有一次一位來華訪問的蘇聯專家,出於好心,向曾昭燏問道,“這麼可愛的姑娘,什麼時候出嫁呀?”曾昭燏笑著搖了搖頭說,“我早就把自己嫁給了博物館。”事實證明,她的確是把自己的一生都嫁給祖國的考古事業了。

病魔纏體,一縷芳魂終歸天際

曾昭燏選擇留在大陸以後,一直都在為融入新國家而努力著。她可以選擇自己的態度,但是,她卻無法選擇自己的家庭出身。原本煊赫的家世此時成了一架沉重的枷鎖。在自殺的前幾年,她的精神一直處於高度的緊張當中,經常在睡夢中驚醒。心力交瘁下,曾昭燏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

她曾經住院就醫過,積極的接受了治療。甚至就在自殺的前幾天,她還收到了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證。捧著遲遲到來的代表證,曾昭燏面容哀慼的向同事感慨道,“這個也救不了我了。”但最終,在病魔的摧殘下,曾昭燏選擇在

南京靈谷寺的高臺上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的寶貴生命。

終身未婚投身於考古事業,55歲自殺,他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結語

斯人已逝,一代女中英傑曾昭燏,終是在縱身一躍中,化歸了塵土,得到了心靈的安息。時過境遷,如果不是通過刻意的瞭解,我們這一代人其實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夠知道

曾昭燏的名字和事蹟。但她終將不會被遺忘。南京博物院的文物記得她,中國考古的歷史將會永遠記得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