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教育,正在把孩子逼向絕路,卻仍有人身陷其中

有一種教育,正在把孩子逼向絕路,卻仍有人身陷其中


有一種教育,正在把孩子逼向絕路,卻仍有人身陷其中

只求結果,

不問過程。

教育如此,

註定失溫。

倘若不覺,

孩子失常。

世間萬教,

皆此規律。


有一種教育,正在把孩子逼向絕路,卻仍有人身陷其中

據媒體報道,3月3日,河北省石家莊市明珠花苑小區內,一名五年級學生因在家“上網課”時玩手機不認真聽課,被父母批評教育時與父母發生爭執後跳樓輕生。

就在幾天之前,“15歲家貧少女真是因為智能手機‘上網課’服藥自殺”的事件餘波未平,這則令人心痛的新聞再次引發媒體關注,讓我們將目光投向“教育”。

心痛之餘,我們不禁會問——孩子們為什麼會這樣?我們的教育到底是怎麼了?

也許有人會將這些事件的誘因“網課”推向風口浪尖,可是“網課”的初衷本來就是為了孩子能“停課不停學”,畢竟光陰無價。

更何況,“網課”這種形式本身無所謂“好”“壞”——就像我們用的刀,它就是一個工具,即便是我們在使用它的時候不小心傷著了自己,也不會拿刀來撒氣,或是從此永不用刀。

……。

有一種教育,正在把孩子逼向絕路,卻仍有人身陷其中

儘管這都屬於突發的極端事件,但它們並非一日之寒所引發,反倒是山雨欲來,風已滿樓,卻少有父母、老師等等更多的成年人察覺著看不見摸不著的風。

儘管這些事件都屬於個例,但更令我們不寒而慄的是,我們不知道還有多少類似這樣的“風”會把孩子推向這條令人唏噓之路,身為父母、老師等等教育者的我們卻毫不自知。

比起當下的疫情,這種“毫不自知”的病毒才更可怕的

有一種教育,正在把孩子逼向絕路,卻仍有人身陷其中

有一點不可否認,急於求成、只求“結果”、不問過程、喪失溫度的“教育”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讓我們再次回到上個世紀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做過的那個著名的“恆河猴實驗”——

哈洛把一群剛出生的幼猴帶離了它們的媽媽,並給它們找來了兩位“新媽媽”:一個是材質柔軟的絨布做聲的“布猴媽媽”,一個是鐵絲做身、掛著奶瓶的“鐵絲媽媽”。

實驗開始時,被迫離開親生媽媽的幼猴們異常恐懼焦躁,痛苦不堪。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無依無靠的幼猴只得投向“新媽媽”的懷抱。

但是,儘管那個掛奶瓶的“鐵絲媽媽”奶水充足,幼猴們卻不約而同地依偎在“布猴媽媽”身上。即便是在吃奶的時候,幼猴也不願全然離開“布猴媽媽”。

有一種教育,正在把孩子逼向絕路,卻仍有人身陷其中

儘管哈洛的實驗更多反映的是有關“依戀”的心理機制,但我們依然可以據此得出一個結論——

對幼猴來說,食物並不能決定包括依戀在內的親子關係,更重要的因素是有溫度的情感

很顯然,與猴子相比,人類具有更高級的情感和意識活動以及需求,這就意味著只有那些讀懂孩子的精神世界的人,才可能成為高明的教育者

但當所有教育的“鞭策機制”忽略了孩子精神世界的內在需求,只有“批評”、“評價”、“填鴨”,甚至不問青紅皂白一味地“趕鴨子上架”,我們的教育又與那個“鐵絲媽媽”有什麼區別?孩子又能從中學到和領悟到什麼?

有一種教育,正在把孩子逼向絕路,卻仍有人身陷其中

在任何時候,孩子的第一需要並不是學習和由此帶來的一系列“批評”、“評價”、“填鴨”和“趕鴨子上架”等等,而是可感可知且沒有雜質的愛。

假設這份愛始終飽含理解與尊重,飽含平等與耐心,飽含信任和傾聽,飽含心意相通,飽含榮辱與共,飽含無畏支持,……,孩子又會如何?

只有那些散發著人性關懷的教育才能攝人心魄,溫暖人心,驅人前行

但是,倘若我們的教育喪失了這種能力,走投無路時,那隻能說明——

在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東西能教育我們的“教育”了!

山雨欲來,

樓已滿“風”。

回思往昔,

方知前路。

萬果有因,

只是不覺。

雨落之時,

悔不當初!

有一種教育,正在把孩子逼向絕路,卻仍有人身陷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