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在巴列維王朝發展好好的,為何霍梅尼要革命?

July-黃小晶


1979年,巴列維領導的伊朗君主立憲政體推翻,霍梅尼成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

這一次革命從1978年的1月開始,當時伊朗爆發大規模示威活動,該年的8月到12月,罷工活動導致整個國家癱瘓。

1979年1月,伊朗君主被迫流亡海外,就這樣在外流亡15年的霍梅尼回到德黑蘭,不久伊朗皇室政權崩塌,伊朗成為了伊斯蘭共和國,並通過伊斯蘭共和國憲法,霍梅尼成為最高領袖。

巴列維時期,伊朗經濟急速發展,在美國的扶持下,工業生產,土地改革都有條不紊的進行,經濟維持長期的高速發展,伊朗甚至成為亞洲最富裕的國家之一,民眾的生活水平可以趕超一些西方國家。

然而霍梅尼還是選擇了革命,自然是因為雙方的深仇

巴列維的君主立憲體制下,伊朗幾千年的伊斯蘭教傳統被打破,宗教的特權消失,整體退出了國家權力中心。這樣的結果,對於任何一個既得利益集團都是不可忍受的,自然霍梅尼也不會善罷干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霍梅尼的復仇活動很早就已經開始,1977年,幾百位伊朗國內宗教人士遊行示威。

剛開始,此舉並沒有引來當時伊朗政府的重視,但是在這些人士的不斷煽動之下,伊朗普通群眾尤其是一些無業遊民的不滿情緒被帶動,最終爆發了大規模的遊行。

1978年,這個人數達到了百萬,巴列維政府面臨著嚴重執政危機,並最終垮臺。

至於霍梅尼治下的伊朗體制是否勝過以前的君主立憲,我個人保留觀點,只能說

也許,霍梅尼成功的將伊朗捆綁在了自己的戰車之上,但這輛戰車可能並沒有成功的給伊朗人民帶來幸福生活


是阿維啊


很多事情,不是你做得對,大家就會支持你。伊朗的巴列維王朝,就是很典型的一個例子。

我們要知道,在伊朗,當時有三股勢力:

第一,當然是巴列維王朝的政權力量,而這個王朝的建立,其實是軍隊即波斯哥薩克旅的選擇,在1921年通過一場政變,巴列維王朝的開國帝王禮薩汗奪取了政權,隨後在1925年成為這個國家的君主。正是因為權力來自軍隊政變,而不是公民選舉或是家族世襲,巴列維王朝的權力基礎,其實是很不牢靠的。

第二,則是巴列維王朝的權力基礎,即伊朗老百姓。請注意,在任何國家,普通老百姓都對那些上層權貴有些不滿,但通常情況下,他們不敢說,即便有少數人敢說,也無濟於事。但如果這種不滿情緒迅速膨脹,並且與其它因素結合起來,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而這種其他因素,便是第三股勢力,即伊朗的宗教勢力。我們都知道,巴列維王朝的改革,其實和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國的戊戌變法頗有相似之處。日本的維新為什麼能成功?就在於他的政府有強大的實力,對於反對者實施了強力鎮壓(即西鄉隆盛的西南戰爭)。而中國的戊戌變法為什麼會失敗,就在於變法派僅僅能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沒有強大的社會力量和軍事力量來支持他。

在伊朗,阿訇的勢力很大,對民眾、對軍隊,他們很多時候比國王說話都管用。也就是說,巴列維王朝的改革如果想要獲得成功,就一定要取得阿訇的支持。但這個真的很難,因為要取悅阿訇,國王就必須嚴格的按照古蘭經辦事,那麼土地改革、消滅文盲、婦女獲得投票權這些事就不能做。

這個領域,我們可以參照同為伊斯蘭大國的土耳其。1928年,土耳其從憲法中刪除了"伊斯蘭教為土耳其國教"的條文。改革文化教育。建立世俗學校,規定學校必須加強非宗教的現代化教育和民族意識教育,必須向受教育者傳授西方科學技術文化和思維方式。改革社會生活習俗。廢除一夫多妻制和伊斯蘭教的各種陋規,提倡男女同樣,婦女不戴面紗,採用西裝禮貌如此等等。

但是請注意,當時土耳其的成功,是有一個比較好的大環境,即上世紀20、30年代,正好是一個阿訇勢力相對較弱、凱末爾強勢的時代——但即便如此,阿訇在土耳其的影響力,至今仍不容小看。而到了70、80年代,阿訇勢力已然逐漸復活,尤其在伊朗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國家,與各方面的反對勢力結合起來。

譬如說,國王廢除了一夫多妻制,那麼原本可以娶幾個老婆的有權有勢的伊朗男人就會不滿。

譬如說,國王鼓吹男女平等,那麼主張女人應服從於男人的那些老派人士就會不滿,甚至有些女人也會不滿,因為男女平等的力度還不夠大。

再譬如說,國王宣傳西方式的現代教育,傳統的穆斯林知識分子感覺自己被拋棄,他們也不滿。

還有,國王推行改革,權力過大,這又引起了限制王權、主張建立代議政府的民主派不滿。

甚至,國王自視為波斯帝國後裔,大力發揚古波斯文化,也被一些人認為是以波斯打擊阿拉伯文化——穆斯林一般都認為古波斯是邪惡的,是阿拉伯帝國消滅了邪惡的波斯帝國,給了這個地方的人民全新的開始。

而這些所有的反對意見與不滿情緒,最後都被一個人完美地利用,此人便是:阿亞圖拉霍梅尼!

但,革命其實沒有解決什麼問題,最直接的指標就是伊朗經濟,在革命之後始終沒有繁榮起來,幾乎完全依賴於石油出口,國民平均收入隨著油價而波動,據說曾經跌至革命前的四分之一,至今仍未達到革命前的水平——也就是說,當初發動革命的那些人,其實獲得的利益還不如他們失去的。

然,一切已鑄成,後悔也沒有用了。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近些年,隨著伊朗局勢的緊張,國內媒體又颳起了一股巴列維王朝翻案風,更有網友以照片視頻做證據,試圖證明巴列維時代伊朗人民生活幸福,霍梅尼上臺完全是忽悠的產物。

不可否認,巴列維時代,伊朗的確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社會管制整體較為鬆散,百姓言論較為自由,與美國等西方世界的國家也較為友好,等等。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德黑蘭的女大學生,可以不戴頭巾,可以穿泳裝。但如果把那個年代的伊朗看作是生活富裕、民主自由的天堂,就大錯特錯了 。

其實審視我們國家的歷史,也會有這樣的錯覺,比如說大美女林徽因,生於1904年,穿著西化,打扮入時,可謂民國時期的一朵紅牡丹,但如果你到鄉下尋尋,1930年以前出生的老人家,不少都裹了小腳,日慕鄉關的小姑奶奶,出生於1922年,前年才過世,就是個典型的小腳老太太,哪能如林一般跑跑跳跳自由自在。

再比如說民國時期那些風流才子們,像徐志摩、胡適,不是留學英國,就是留學美國,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可要知道,民國時期,識字率不超過5%,英語更是聽都沒聽過,縱然他們學究天人,又能代表幾分國家知識水平。

巴列維時代的伊朗,就是這麼個情況!

禮薩汗是巴列維王朝的創立者,他原本是愷加王朝波斯哥薩克旅的一名官員,後來大權獨攬,1925年他廢除了愷加王朝統治者艾哈邁德沙·卡扎爾,開啟了伊朗新時代。

彼時的伊朗,尚未發現原油,就是個土地貧瘠的窮地方,國際地位低下,禮薩汗繼位後,大力推進現代化,建立學校、醫院,發展工業,並選送大批孩童到西方留學,可以說,他對伊朗是有貢獻的。

但禮薩漢卻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那就是站錯隊。

出於雅利安人血統的緣故,禮薩漢與納粹德國走得很近,二戰爆發後依然保持曖昧關係,並拒絕驅逐德國人,這讓站在另一側的英國和蘇聯大為不滿,1941年6月英國蘇聯聯手入侵伊朗,逮捕了禮薩汗並將他流放,禮薩汗的兒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繼位。

小巴列維上臺後,很快遭遇第一場危機,二戰結束後,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伊朗也掀起了一股君主立憲熱潮,以摩薩臺為首的立憲派妄圖取代巴列維王朝,掌控權力,危急關頭,小巴列維聯合英美等國家,擊敗了競爭對手。

重掌權力的小巴列維認定,保持傳統的伊朗很難適應現代化的要求,要想改變國家面貌,更好控制權力,就必須學習凱末爾的土耳其,對伊朗來一場自上而下的世俗化改革。

1962年伊朗發起“白色革命”,這一名稱起源於德國的社會改革運動,本意在於打破舊有傳統,實現國家現代化,其政策包括:

1.廢除佃農制,凡是大地主佔有的土地,均應重新分配給農民所有。2.全部森林屬於國家所有。3.將所有政府經營的工業企業出售給合作社和個人。4.這些出售的企業所獲利潤,應由勞資雙方分享。5;修改選舉法,準備實行普選,特別是婦女都要參加普選,6.要建立一支知識分子大軍,凡是應服兵役的高級中學畢業生,均可擔任教師。7.要建立一支由各科醫生所組成的衛生工作者大軍,到農村去進行免費醫療工作。8.要建立一支促進農業發展的大軍。9.在所有的農村,都要建立公正的法庭。10.全部水利資源屬國家所有。11.制定全國性城鄉建設的規劃。12.改組所有政府機關,行政權力下放,並全面改進國民教育。

從字面上看,政策對國家和百姓都是非常有利的,佔據絕對數量優勢的老百姓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土地,飽受宗教迫害的婦女獲得了政治權利,提升國家建設水平,促進經濟發展。

改革開始後,也的確取得了很多炫目的成就,例如:1971年到1973年,伊朗經濟增長速度平均為14.3%,1974年更是高達40%。1977年,伊朗人均收入達到2200美元,步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此外,在交通、電信、電力、社會福利、衛生、教育等領域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60年伊朗小學入學人數僅有27萬,到1977年已超過1000萬。文盲也從85%下降到55%。1977年,有65%以上的人有了自己的住房。

但這一改革從實施之日起,就問題不斷。

先是土地,雖然政策說得很好,但老百姓並沒有獲得貨真價實的土地,而是以股份的形式佔有。這導致許多百姓放棄土地,來到城市謀取生計,而伊朗社會的工業發展水平滯後,無法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這就導致許多農民轉化為流動人口,對社會治理構成嚴重挑戰。

其次是既得利益階層橫加阻撓,他們不願放棄到手的權益,利用改革的機會大發橫財,並與官員們沆瀣一氣,賺取腐敗收益,導致伊朗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經濟改革是一個方面,禮薩漢還希望通過改革削弱伊朗宗教勢力的影響力。作為伊斯蘭什葉派的大本營,伊朗宗教勢力十分龐大,隱隱影響到國家政權,禮薩漢一方面寄望通過改革,削減宗教勢力,另一方面,大力弘揚波斯文化,妄圖藉助國家傳統文化打破宗教勢力對國家政治的干預,重塑伊朗國家文明。

這就導致伊朗宗教勢力十分仇視巴列維改革,他們利用強大的基層動員能力,與巴列維新政作對,並鼓動百姓反抗巴列維王朝,尤其是德高望重的神職人員霍梅尼,藉機煽動叛亂,在被流放海外後依然沒有中斷與國內宗教勢力的聯繫,不斷製造事端。

而美國對伊朗問題缺乏戰略眼光,一方面他們通過與巴列維王朝的良好關係從美伊關係中獲利,另一方面他們又不願意違背自身價值觀,介入到伊朗內部權力爭鬥,所以對霍梅尼宗教勢力的急速發展視而不見,在巴列維王朝落難的危急關頭置身事外,可以說,美國的態度是巴列維王朝倒臺的最後一根稻草。

反觀同時代的韓國新加坡,利用集權主義的優勢,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伊朗的資源稟賦和國際環境,都要優於韓國新加坡,但他們卻沒有把握住改革的方向,進而迷失在社會內部的矛盾中,究其原因,還是掌權者對改革的設定缺乏前瞻性,低估了改革的難度,加之中東地區強大的宗教勢力,最終功敗垂成。

從某些角度來看,白色革命的失敗倒是與中國的“戊戌變法”有幾分類似,都是傳統國家面對現代文化衝擊選擇自上而下的變革,卻都因為傳統勢力的阻撓走向失敗。

一個文明古國想要在短期內邁入現代化是十分困難的,歷史越是悠久,傳統越是強大,改革起來就越是困難,究其原因,還是原有文化的慣性太大,很難在較短時間內實現變革。中國的改革,也是個漸進的過程,鴉片戰爭,我們認識到器物的落後,甲午戰爭,我們意識到制度的不足,辛亥革命,讓我們明白,文化還是阻撓社會進步的根本。

伊朗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作為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伊朗傳統文化積澱深厚,加之宗教勢力盤根錯節,想要改變,困那重重,如果是在戰爭時代,或者外患強烈的時期,還能挾持權力,做強行變革,但巴列維王朝時期,伊朗國際國內環境總體還不錯,上上下下沒有意識到改革的迫切性,動力不足,只靠君主個人意願,根本不足以推動一場全民族的改良運動。

其次是宗教勢力,中東國家,或多或少都受制於宗教勢力的影響,區別在於有些國家政權與宗教勢力相處的較為和諧,或者用強力手段壓制對手,亦或是本身就是宗教勢力的代表。伊朗反其道而行之,寄望於通過早已消失的波斯文化,來取代伊斯蘭。這在國民素質較為低下,宗教勢力強大的伊朗,幾乎是自尋死路。而巴列維對宗教的態度十分粗暴,他甚至公開咒罵教士為“蛆蟲”,這些都讓政治對手們恨之入骨。

對普通百姓來說,世俗化只是上層政治人物的一場遊戲,他們更多關係自己的口袋,過得好就跟你走,過得不好就改弦易張,一旦改革遭遇困境,他們就有可能成為最大的反對派。前文提及巴列維王朝時期伊朗大學生自由開放,但這些僅僅侷限在大城市和大學中,廣大百姓並沒有從改革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反倒讓他們見識到了上層的奢華腐敗,進而仇視改革,認為正是這種不切實際的做法,損害了伊朗社會的風氣。

而改革後的伊朗,為了釋放社會活力,大力放松管制,讓反對派有了生長的空間,一旦有風吹草動,他們立馬跳出來煽風點火。這也印證了托克維爾的說法:一個政權最危險的時刻,就是改革開始的時候。

巴列維國王雖然是權力場上的老手,但面對錯綜複雜的局面,他應對失措,其實在此之前,他已經查出罹患癌症,疾病讓他失去了銳意進取的勇氣,當反對派風起雲湧的起來反抗,巴列維國王聽之任之,也許他已經看到了失敗的命運,不願國民因此做無畏的流血犧牲。



日慕鄉關


伊朗的巴列維王朝,要說好的話它確實也挺好,在這個王朝統治期間國家的總體經濟收入提高了好幾個檔次,思想也相對開放,至少女子不用帶頭巾出入。文盲率從85%下降到55%,而且65%的人都有了自己的住房。

從高端一點說當時伊朗也算是中亞地區一個高收入的國家,一切都發展的好好的,為什麼宗教分子霍梅尼突然要發動革命呢?為什麼要打破之前的穩定狀態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巴列維王朝的歷史,巴列維王朝的創立者叫做禮薩汗,此人是凱加王朝一名高官,後來他掌握權力之後便謀權篡位,廢掉了之前的皇帝,並且建立了巴列維王朝。

王朝建立之後,從國家的基本體制上進行了適當的改革,比如說整體的管理也相對鬆散了一點,老百姓的言論也比較自由。

而且禮薩汗非常明白工業的重要性,所以在他統治期間開始大力發展伊朗國內的工業。設立學校醫院,送留學生去西歐各國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全民基礎教育,儘可能地實現科技興國,為後來伊朗的發展打下了非常重要的根基。

不過在二戰的時候禮薩汗做錯了一件事情,他和希特勒走的太近了,而禮薩汗如此一個行為雖然得到了德國的大力援助,同時也惹怒了英美法三國。

在1941年二戰發生的最為激烈的時候,英國入侵了伊朗並且抓獲了禮薩汗,禮薩汗被抓之後他的兒子穆罕默德里薩巴列維繼位。

穆罕默德里薩巴列維上位之後,國內的民主派也提出了君主立憲,但是穆罕默德里薩巴列維不想接受如此一說法,所以他也就聯合美國幫助自己擊敗了自己在國內的政治競爭對手。

不過他也明白,固步自封的王朝根本不會延續多久,所以他就大力發展改革。

穆罕默德里薩巴列維的改革涉及農業,工業,法律,醫療,教育等多個方面。

通過體制改革之後國家民主度相對於之前也相生了很多,女子外出不用戴頭紗,不強行群眾參加宗教活動,也正是因此宗教力量也被大幅度削弱,從而觸及到了宗教首領霍梅尼的利益。不過國家的總體經濟產值也相對之前提高了好幾個檔次。

在1960年當時入學人數為27萬,但是到1977年17年的時間入學人口已經超過了1000萬,人均收入也達到2200美元,即使只是在現在寫也是超過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收入的。

不過由於巴列維的改革徹底觸動了當地的宗教力量,因此伊朗國家內部的宗教力量非常仇視穆罕默德里薩巴列維。

剛好當時國家內部大部分農民移民到城中參加工業建設,而應用於經濟等問題出現了大批量的失業潮。

因為很多百姓以流民的形式滯留於城市之中,給城市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和混亂,於是當時的宗教頭目霍梅尼藉機煽動叛亂,並且製造各種事端來擾亂政府的日常政策的落實。

雖然當時百姓的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是很多人受到的只是基礎教育,非常容易被宗教所迷惑,因此造成王朝自下而上的動盪。

當時霍梅尼為了讓宗教重新顯得具有合法性,並且彰顯自己的權利和價值,開始不斷的基礎民眾發動叛亂。

雖然當時有很多相對先進的知識分子比較支持穆罕默德里薩巴列維的,但是由於參與叛亂的都是一些窮苦的民眾,所以他們抱著一種無所謂犧牲的態度與政府死扛到底,直到後來推翻了政府。

從而伊朗從一個相對先進的國家開始淪為了一個貧窮封閉落後的國家。


夏目歷史君


伊朗在巴列維王朝發展好好的,為何霍梅尼要革命?


如果題主對伊朗的歷史,尤其是巴列維王朝的政策足夠了解,就不會提出這個問題。

如果巴列維王朝足夠好,鐵板一塊,再多的霍梅尼也無法推翻他,霍梅尼為什麼要發動革命,都是巴列維王朝給逼的,和《水滸傳》中很多好漢一樣,霍梅尼也是被逼上“梁山”!

穆罕默德 ·禮 薩 ·巴列維

1.巴列維王朝的建立是英蘇博弈的結果

根據《英波協定》,英國控制了伊朗的大部分政府權力,而蘇聯則宣佈放棄沙俄在伊朗的不平等利益,伊朗開始親蘇仇英,禮薩 ·汗在英國支持下發動政變,推翻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自任國王,1935年,將國名由“波斯”改為“伊朗”。

倔強的禮薩 ·汗打算擺脫英、蘇控制,加強與德國合作,二戰爆發,宣佈中立的伊朗縱容德國,引起英、蘇不滿,兩國聯手,迫使禮薩 ·汗將王位禪讓給兒子穆罕默德 ·禮 薩 ·巴列維 ,此公就是被霍梅尼推翻的那位國王,伊朗被英、蘇分別佔領。

21歲即位的穆罕默德 ·禮 薩 ·巴列維延續父親的政策,尋求美國的幫助和支持,美國專家改組伊朗憲兵,派出軍事和財政顧問,並派兵進駐伊朗東南沿海,形成美、蘇、英三國分區佔領局面,1951年,伊朗的石油國有化運動惹惱英國,派兵進行武力威脅,美伊關係得到加強,60年代,隨著石油經濟的發展,頭腦發熱的巴列維國王在美國壓力下發動“白色革命”(“六點社會改革方案”),要讓伊朗跨越進入現代化社會,此時,伊朗人均國民收入達到2200美元,被美國列入發達國家行列,大量購買歐美武器裝備,建立40萬人的軍隊,大力推進世俗化,給婦女選舉權,鼓勵她們摘掉面紗,限制宗教勢力。

持續10年的白色革命結果如何呢?農業上堅持不觸動大地主利益的土地分配製度沒有讓老百姓受益,機器化大生產由於腐敗和物價上漲,工人沒有見到紅利,而政治上不但沒有實質性民主改革,王權倒是進一步加強,軍費14年翻了近4翻,號稱世界第五大軍事強國,為了監控人民,成立了秘密警察組織薩瓦克,耳目遍佈全國,引起全民恐慌,廢除兩黨制,復興黨成為唯一合法政黨,最終的結果是石油價格下跌、軍費開支過大、經濟嚴重失調、物價高速飛漲、貧富懸殊加劇,社會矛盾激化,最重要的是宗教集團的利益受到嚴重侵犯。

2.霍梅尼橫空出世

1902年霍梅尼生於一個顯赫的宗教家庭,出生不到5個月,作為宗教學者的父親被槍殺於宣教的途中,15歲,母親去世,而年輕的霍梅尼非常聰明,7歲就能背誦整部《古蘭經》,後來進入庫姆神學院學習,畢業後的霍梅尼沉迷於宗教,對政治沒有興趣,直到巴列維國王上位,特務肆意橫行,大肆逮捕反對派和宗教人士,監獄裡人滿為患,一切言論、集會和政黨都被取消,宗教教法被世俗法律代替、宗教基金被政府接管、宗教學校被關閉,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大量湧入,伊朗傳統文化和生活受到嚴重衝擊,無法安心研究宗教的霍梅尼開始關心政治,在鬥爭中逐漸成為精神領袖,1963年的反政府起義掀起了伊斯蘭革命序幕,霍梅尼兩次入獄,此後,被流放到伊拉克,開始了長達15年的國外流浪生活。

而持續10年的白色革命不斷激化社會矛盾,成為巴列維王朝滅亡的催命符,在很多伊朗人眼裡,巴列維王朝就是美國在波斯灣的代言人,1978年,伊朗各地的動亂達到高潮,9月4日,伊拉克警察包圍了霍梅尼的住所,“如果想在伊拉克居住,就必須停止革命”,被霍梅尼斷然決絕,流浪法國繼續遙控革命。

1979年1月16日,無力迴天的巴列維國王帶著家人逃到美國,闊別祖國15年的霍梅尼回到德黑蘭,伊朗開啟了“霍梅尼時代”。霍梅尼宣佈成立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併成為第一任法基赫系統領袖,1989年6月3日,兩伊戰爭結束不久,霍梅尼去世,和他的兒子哈傑圖勒埋在一起。

這座並不奢華的陵寢建了20年都沒有完工,因為修建陵寢的資金完全依靠民間捐助,收到一點錢就擴建一點,霍梅尼逝世20週年,紀念堂還沒有完工。

很多人對巴列維王朝的世俗化改革頗為贊同,但作為一個宗教國家,過度的世俗化並不適合伊朗,與其說是改革,倒不如說是美國對伊朗的民主化改造,最終將巴列維王朝埋進了墳墓。


葛大小姐


伊朗在巴列維王朝時期發展得好好的,可是為什麼霍梅尼要發動所謂的“伊斯蘭革命”,而把巴列維王朝推翻了呢?

(伊朗末代國王和王后。)

這可以解釋為與人民密切聯繫的宗教勢力,向與人民隔膜的世俗勢力的反攻倒算,並且宗教勢力勝利了。巴列維王朝時期的伊朗🇮🇷,從經濟總量的邁進,和世俗化的進度來說,無疑是成功的。然而,套用今天的中國🇨🇳的一句流行語來說,就是巴列維王朝的“白色革命”所結出的果實,“改革成果並沒有與人民共享。”伊朗版巴列維王朝的改革開放,它所取得的大多數成果,都是落到了以國王為首的權貴階層的腰包之中去了。而廣大的中下層人民群眾,他們所得到的實惠其實是很少的。廣大的中下層人民群眾對巴列維王朝的不滿,又被對世俗化極其不滿的教士階層中的保守勢力所利用,因此而成為了為教士階層火中取栗的急先鋒。

(“革命”前的伊朗。)

我們大家都知道,在伊斯蘭世界,宗教勢力往往享有很大的政治和經濟特權,它甚至在很多的時候能夠影響國家的走向。而宗教作為人類意識形態的一個特殊現象,往往都能夠紮根於大眾的頭腦之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偏見而不能拔除。在巴列維王朝時期的伊朗,宗教的思維同樣的在中下層群眾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因此,本來就對現實極其不滿的伊朗中下層群眾,就迅速的接受了狡猾奸詐的教士階層的蠱惑,走向街頭為了教士階層的利益而戰。同時,教士階層也乘此機會忽悠美國🇺🇸,說“在我們推翻了巴列維王朝後,美國在伊朗的權益將不會受到任何的損害。”而本來就對巴列維王朝心懷不滿的美國政府,就相信了伊朗教士階層對它的許諾,淡漠無情地拋棄了巴列維王朝,放棄了對它的支持。

(“革命”時期,“革命者”槍殺國王的支持者。)

(聽信教士階層蠱惑的伊朗愚民。)

(“革命”時期的伊朗街頭運動,千百萬愚昧無知的伊朗愚民,紛紛走向街頭為教士階層衝鋒陷陣、火中取栗。)

於是,在內外交困中,巴列維王朝倒臺了,伊朗教士階層攫取了伊朗的國家政權,伊朗教士階層所苦苦盼望的“伊斯蘭革命”取得了成功。而伊朗的世俗化勢力、伊朗愚昧無知的中下層群眾、輕信了教士階層忽悠的美國政府,則成為了伊朗的“伊斯蘭革命”的最大的輸家。

(霍梅尼老兒竊取了伊朗的國家政權。圖片來源於網絡,著作權屬於圖片創作者及始發媒體。)


孤獨之人


巴列維王朝在經過第一任國王禮薩·汗被迫下臺和摩薩臺為首相的逼宮事件後,決定在1963年推行白色革命,企圖增強國家實力與地位。霍梅尼是伊朗巴列維王朝發動白色革命的“受害者”,所以被趕出伊朗的霍梅尼一直試圖奪回自己的權力。

白色革命之後的伊朗增長非常迅速,在1968年到1978這十年時間,平均經濟增長率超過了10%,人均生產總值也在1961年的160美元快速增加到1978年的2250美元,一度成為了世界第九大經濟體,可見伊朗當時的經濟是多麼強悍。由於財大氣粗,在軍事上配備的裝備更是與美軍一樣,當時美國最先進的F14,F15戰機,伊朗也都有很多架。其他的先進裝備更是數不勝數,在當時的中東,除了以色列,就要數伊朗實力最為雄厚了。

可作為中東霸主的伊朗卻在1979年出現了大革命,巴列維王朝的主要成員被迫出國,再也沒有回來過。而推翻巴列維王朝的主力其實還是他們自己衍生出來的“工人階級”。

為什麼看似實力雄厚的巴列維王朝,在短短2年時間內就被推翻呢?

其實千里之堤毀於蟻穴,不滿巴列維王朝的人有很多,尤其是像霍梅尼這樣的宗教人士,因為巴列維王朝在白色革命中推行世俗化改革,宗教人士首當其衝成為了利益受損最大的一方。

可在這短短2年時間內,衝在第一線反抗政府的人還是以工人為主體,他們的訴求是什麼呢?其實還是為了能稍微改變下工作環境,爭取點福利罷了。伊朗改革這幾年雖然有錢了,但老百姓還是窮,肥的只是特權階層,老百姓能不憤怒嗎?

在伊朗六七十年代,伊朗的石油公司有一半股份被英國人把持,另一半就是被王室人員操控。在1976年,伊朗原油產量達到歷史最峰值,每天超過660萬桶,原油產量佔據世界十分之一,出口量僅次於沙特之後。可見伊朗王室每天躺賺多少錢。

經濟騰飛是好事,可是底層民眾撈不到實惠,再貧富差距逐漸拉大,生活在底層的老百姓怨聲載道,所以對特權階層更是仇視,從而在1977年年底以後,國內開始逐漸爆發了大規模抗議示威活動。

教士一派的人則在中間渾水摸魚,煽風點火,並向大家許諾很多不切實際的大餅,這樣就更讓不滿巴列維王朝的人迅速集結起來推翻王室了。在國外的霍梅尼則坐收漁翁之利。在1979年,霍梅尼正式成為了伊朗最高領導人。

當然,美國也在裡面起到了很壞的作用,美國發現巴列維不聽話,於是就決定換人。

對此,你怎麼看現在的伊朗和過去的巴列維王朝呢?歡迎留言評論。


歷史局中人


許多人提起如今政教合一的伊朗,感情十分複雜,一方面,敬佩其敢公然對抗美國的膽量,另一方面,對於其嚴密到苛刻的宗教專制的統治感到十分的不滿,並一廂情願的認為,如今的伊朗人後悔革命,更加懷念巴列維時代。

世俗化的伊朗巴列維時代

因為他們認為:當年在巴列維王朝時期,伊朗是世俗化的社會,當時的女性們可以享受種種權利,不用穿上遮住面容的黑袍,更不需要被種種宗教戒律禁錮,是十分自由和美好的。也因此,許多人發出這樣的提問,伊朗在巴列維王朝時期明明發展的挺好,為什麼霍梅尼要革命呢?

這個提法顯然太過一廂情願。除了國外煽動和陰謀家掀起的動亂,世界上大多數革命,都是由於該國大多數人的不滿最終釀成的。伊朗的伊斯蘭革命自然也是如此。

伊朗

在霍梅尼之前的巴列維王朝時代,伊朗確實是世俗化的社會,相較於如今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朗普通民眾也確實享受了更多的自由和權利。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人數佔據多數的普通民眾的生活就是美好的。

再多的民主和自由也無法代替果腹的麵包,巴列維國王的確將伊朗不斷世俗化,但與此同時,在巴列維國王的專制統治之下,伊朗國內的矛盾卻愈發尖銳。

在伊朗國王的統治之下,伊朗的國民經濟和工業水平的確有了長足的增長,例如1960年到1975年,伊朗的人均GDP從177美元快速增長至346美元,近乎翻了一倍。同時,得益於國際石油油價的增長,伊朗的國家收入也開始劇烈增長。

巴列維國王

但是,伴隨著工業和財富增長,卻並沒有帶來伊朗現代化的社會,相反,增加的財富絕大多數都是伊朗國王為首的統治階層,而普通中下層民眾不但獲益更少,反而隨著伊朗經濟的發展更為貧窮。

也就是說,伊朗財富的增長不但沒有消除貧困,反而帶來了更多的貧困。“國家的財富變成了私人汽車,而不是公共巴士,變成了奢侈品,而不是公共醫療,變成了軍警的憤怒,而不是教師的薪水”。

在伊朗革命前夕,伊朗1%的富人階層佔據了伊朗52%的財富。人口比例高達91%的伊朗窮人階層,卻只擁有了18%的財富。如此懸殊的貧富差距,如此不公的財富分配,使得巴列維國王統治下的伊朗猶如時刻會噴發的火山。

伊朗

因此,伊朗國王巴列維領導的一系列改革,確實使伊朗的經濟和工業有了長足的進步,也摧毀了舊的政治基礎,然而尷尬的是,巴列維卻並沒能培育出新的政治基礎,貌似強大的巴列維國王陷入了空前的孤立,他成為社會矛盾的焦點和眾矢之的。

在這種情況之下,再加上巴列維為了自身利益不斷靠攏美國,甚至不惜犧牲伊朗的國家利益,使得驕傲的伊朗民眾對於巴列維賣國行徑十分不滿。最終,種種原因共同作用下,伊朗各階層,包括宗教和世俗階層,共同掀起了對於巴列維國王統治的反對浪潮。

伊斯蘭革命

在這種局面之下,擁有崇高威望的伊朗什葉派宗教領袖霍梅尼不失時機地提出了自己的霍梅尼主義。而且,霍梅尼並非單純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他對伊朗見狀十分了解且頗具手段,因此,霍梅尼在反對巴列維國王的鬥爭之中,與伊朗眾多政治群體建立了十分廣泛的聯盟。

也就是說,在反對巴列維國王的鬥爭中,霍梅尼不但爭取到了宗教界的支持,他也獲得了世俗界、知識界、城市平民和其他政治勢力的有力支持。正是這種團結了伊朗大多數人和勢力的聯盟,最終形成了滾滾大勢,徹底覆滅了巴列維王朝對於伊朗的統治。

伊斯蘭革命

因此,伊朗革命的發生,並不是一個霍梅尼領導的什葉派穆斯林的宗教狂熱運動,而是由於巴列維國王統治時期,世俗領域種種社會矛盾激化和宗教矛盾共同作用的結果。

以巴列維統治時期伊朗國內激烈的矛盾來看,即便沒有霍梅尼,即便沒有伊斯蘭革命,伊朗最終也會爆發推翻巴列維的運動,區別只在於誰領導這場運動罷了。


鳶飛九天2018




確實伊朗發展的好好的,為何他霍梅尼要革命?所以美國就封鎖打壓了伊朗40年,新伊朗建立的第二年,美國就挑唆薩達姆對伊朗發動了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隨後又以強大的戰略威懾逼迫伊朗發展核武器,又遭到安理會十多年的嚴厲制裁。直到伊核協議生效,伊朗僅僅獲得了三年的發展機遇,又遭到美國的極限制裁和戰爭臨界軍事威脅,所以伊朗發展的就不好了。




如果沒有美國給伊朗製造的,長達八年的兩伊殘酷戰爭,和美國在戰爭中任中偏袒伊拉克,團滅了伊朗海軍,以及多年的軍事威懾,伊朗也不會冒著國被國際制裁的黴運,去發展什麼鳥兒核武器,伊朗的發展機遇就不是3年,而是30多年。這種條件下的伊朗會是個什麼狀態?在獨立自主的國家主權下,伊朗在中東,在世界會是個什麼地位?與作為美國附庸的巴列維時代相比哪個更好?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美國及其僕從與世界的平判理所當然的會截然相反。




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追求的目標就是這種獨立自主的國家主權,不被美國剝削限制的經濟發展,自由民主的國家體制,富裕祥和的人民生活,這應該是一個十分正常的,任何現代人都必然追求的這還十分現實的目標,有錯嗎?





但在美國人看來這當然是個極端的錯誤!巴列維時代雖然作為美國的附庸,堂堂8000萬波斯人口的中東大國,卻沒有任何地位和影響力,雖然這個龐大的石油資源由美國控制,這個擁有70萬軍隊的伊朗也沒有富強起來,雖然巴列為的獨裁專制,7千萬什葉派穆斯林教眾,8000萬國民沒有自由民主的人權,但至少處在這種條件下的伊朗是安全的,有美國老大的“保護”,他人誰敢染指伊朗?






人各有志,道不同選擇的活法也不同,做雞頭不做鳳尾,霍梅尼振臂一呼天下歸心,連巴列維手下的70萬軍隊也都跟誰霍梅尼獨立自主,自由民主去了。那個甘願做奴才的巴列維只能帶著一家老小,還有上千億美元的伊朗民脂民膏倉皇逃跑,頭號到強權的羽翼之下繼續當奴才去了。伊朗的現在不好,卻不代表永遠不好,那個強權戰爭邊緣的軍事施壓,已經被這個不好卻獨立自主的伊朗,接連兩次打了兩個滿臉花流鼻血,卻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那個世界霸主的地位首先在伊朗面前崩潰了。




地位崩潰的霸主就成了被扯掉畫皮的紙老虎,首先失去了海灣局勢的主導權,被他當做屁股墊著的伊拉克、當做提款機卻不負責保護的沙特和海合會土豪,也都不服霸主的控制紛紛主動要和伊朗化敵為友,他們要合作共贏,伊朗的周邊戰略環境被大大改善了,再加上國際正義的鼎力支持,美國對伊朗那個極限制裁政策也失去了應有的作用, 伊朗的經濟情況也正在逐漸的好起來,而且不容置疑的未來會更好,但這種情況在美國看來才卻實更不好了。


鐵嶺鋒


〇巴列維王朝沒有得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如果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會被霍梅尼振臂一呼,而頃刻垮臺麼?連國王巴列維著力“強化丶改造”龐大的軍隊都會不支持他嗎?什葉派教派的領袖們只是順勢而為。

〇巴列維的“經濟改革”,是按美國開的“藥方”進行改革的,脫離伊朗國情與實際,大多數老百姓最終沒有得到實惠。歷史證明:凡是按美國“藥方”搞改革的,都是失敗的。葉利欽時代的俄羅斯按美國的“休克療法”改革,從世界第2大經濟體“改”到經濟崩潰。拉丁美洲的絕大多數國家,按美國“藥方”改革,200多年來沒有成功的,至今仍在“惡性循環”中掙扎。如今所謂巴列維王朝的“改革成果”,都是掌握話語權的西方媒體“宣傳”的,其他人“照抄照搬”丶“鸚鵡學舌”而已。

〇巴列維因為極度親美,被伊朗宗教領袖釦上了“叛國者”丶“美國傀儡”及“宗教叛逆者”的帽子,而遭到有悠久歷史傳統的伊朗人民的唾棄。

〇美國出於自身利益,在巴列維王朝存亡最關鍵的時刻,國王巴列維受到美國的“誤導”,最終被美國當作“棋子”拋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