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卖水果看不起卖菜的,现在:卖菜成为水果店救命稻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卖菜的基本都是集中在一个市场,会搭着卖些水果;但卖水果的通常是在街上有一间小店铺,很少卖蔬菜。

蔬菜和水果明明非常近似,都属于农作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

以前:卖水果看不起卖菜的,现在:卖菜成为水果店救命稻草


利用对比心理,让消费者接受价格


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从消费者的价格心里说起!


当一个店里某件产品价格很高时,消费者虽然不大可能买这件产品,但是会觉得其他的产品变得不贵了,更容易接受其他产品的价格。


这个现象的运用非常广泛。


比如盒马鲜生虽然商品的平均价格比一般超市偏高。但是在某些购买频率非常高的商品,价格和一般超市相当,比如盒马鲜生的农夫山泉水的价格经常是1.6元。这是利用一些高频商品的低价让人觉得这个店价格不高。


以前:卖水果看不起卖菜的,现在:卖菜成为水果店救命稻草


于是,有了第一种解释:


蔬菜的平均价格大约是水果平均价格的三分之一,蔬菜店卖水果可以让用户觉得蔬菜的价格并不贵,讨价还价的可能性更小,而水果店如果卖蔬菜就会让人觉得,水果卖的好贵。

商品与消费人群匹配


买菜的通常都是家庭主妇或者自己在家做饭的,这些人,既然要买菜,那么一定也有买水果的需求。并且,买菜对这些人而言是一个每天都进行的高频需求。


而买水果的人,很大一部分并不会买菜。并且,买水果是一个相对低频的需求,比如一周一次。


结果就是如果卖菜的同时卖水果,那么是增加了每个顾客的客单价。有效运用了自己获得的流量。如果卖水果的同时卖菜,则蔬菜区的单位面积经济效益会明显低于水果区,就是坪效,因为蔬菜区价格明显低,利润薄,流量小。

以前:卖水果看不起卖菜的,现在:卖菜成为水果店救命稻草


于是,有了第二种解释:


卖蔬菜的店卖水果是增加客单价,卖水果的店卖蔬菜是降低了坪效。

最后,就是感官营销


蔬菜比水果更容易腐烂,更容易散发异味。卖蔬菜的店卖水果对店铺的环境几乎没有影响。但是卖水果的店卖蔬菜,会让店铺在视觉和嗅觉上明显降了档次,有些对店铺环境有要求的人就不大愿意来。


盒马鲜生的门店,比起人人乐超市的门店,逛店感受就更舒服。盒马鲜生门店里很注重通风,几乎不会有异味,而人人乐超市通风就较差,闻起来要差些。


我还见过有些比较大的超市,但是通风很差,让我一刻都不想多待。

以前:卖水果看不起卖菜的,现在:卖菜成为水果店救命稻草


于是,有了第三种解释:


卖蔬菜的店卖水果不会影响店铺的环境,不会影响客流;卖水果的店卖蔬菜会让店铺环境变得更糟,客流量会降低。


综合以上几个原因,蔬菜摊卖水果,水果店不卖蔬菜就成了大家心中固有印象。


但是,就在这次疫情期间,我们发现,这一现象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那就是很多专卖水果的店家开始卖起了蔬菜,并且销量好到不行。


这又是为什么?

特殊时期,水果店卖菜成为大势所趋!


由于这次疫情的影响,人们居家不出,水果店大多数关门停业。


于是,线上买菜成为刚需,“抢菜”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日常操作”。


而水果相比蔬菜来说,并不是人们的第一刚需。


因此,前文种种水果店不卖蔬菜的理由被全部推翻!


很多水果店加入了“卖菜大军”。


以前:卖水果看不起卖菜的,现在:卖菜成为水果店救命稻草


连在线下布局了4500多家水果店的百果园也加速了“大生鲜”业务,迅速拓展广深以外的城市。


据悉,仅一周时间,百果园的生鲜订单已经实现从每天1000单超过了20000单的突破,订单全部为当日线上预订,次日线下自提或配送到家。


蔬菜业务成为百果园今年的业务重点。


其内部成立了“百日攻坚战”小组,希望从2月份到4月份这100天时间能提高蔬菜渗透率,即确保会员里面至少有20%的用户体验过蔬菜业务。


据百果园百果心享事业部副总经理赵焕章预估,今年内会达到日订单10万单以上,这仅是蔬菜的订单,不包含水果。


这个数字,将追上目前百果园线上的水果日订单量。


以前:卖水果看不起卖菜的,现在:卖菜成为水果店救命稻草


接下来的一到两年将会是线上生鲜业务大爆发的时间。疫情在倒逼用户去培养线上购买生鲜的习惯,也在逼迫着我们的水果店去适应这种变化。


就像最近行业中流行的一句话:水果店在这个时间要活下来,上半年线上+卖菜,下半年控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