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與自信心才是問題的根源


安全感與自信心才是問題的根源

所有問題都與內在的安全感及自信心有關。

一位個案辭掉工作後,雖然有好幾百萬的存款,生活暫且不成問題,但是她開始覺得很慌,害怕自己沒有收入,想找工作又怕太辛苦而無法勝任,想待在家裡又怕造成家人的麻煩及負擔。

我告訴她,這不是存款的問題,是安全感的問題。不管人生面對多大的困難,所有問題最後都回到兩個問題:安全感與自信心。

所有外在的問題都是假的,真正的問題是內在的安全感與自信心,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她有好幾百萬存款,還在擔心沒有錢,找工作又怕太辛苦。辛不辛苦不是問題,關鍵是喜不喜歡,喜歡就不會覺得辛苦。

所以,一定要回到自信心與安全感這兩點,在潛意識的第二層。永遠要回來看,我是否好好面對了自己沒有自信心及沒有安全感的部分。因為

自我意識常常會被這兩個部分帶著走,然後把實相視為理所當然,而沒有讓自己回到被內在實相穩穩支持著的狀態。

當我們慢慢長大之後,漸漸以理性與知性的自己作為自己的身份,一切用頭腦與理性來界定,跟感受越來越疏離,甚至切斷了感受。

例如,當你有一個感受時,會不會常常問:“我的感受是怎麼來的?”“我為什麼常常覺得自己會是別人的負擔?”這就是自我覺察。

當你對一個人有憤怒或忌妒時,會不會問自己:“為什麼我會忌妒他,而不是另外一個人?”有人只忌妒別人的身材;有人卻完全不在乎身材,只在乎別人拿什麼名牌包;有人在乎別人開什麼車;有人在乎別人吃得好不好。每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在乎”都不一樣,縱使是憤怒或忌妒,焦點也都不同。你有沒有去覺察,為什麼在這些點上你是憤怒或忌妒的?你可能會不斷追問自己能力強不強,自己是否做得到?會不會造成別人的負擔等等,那又是為什麼呢?

每個情緒感受一定都有背後的根源與理由,絕對不會有莫名其妙的情緒。每個情緒的背後一定都跟著某個根深蒂固的想法、某種思考習慣、某種人生觀。

你是否對自己所有的感受真正去問為什麼,去覺察,而不是隻把感受切斷,或是感受來了就像遭遇洪水猛獸般哭一哭、喊一喊、叫一叫,發洩完就算了。你是否常常把自己的感受當作一種歇斯底里的化學變化?

這時候,要去覺察這樣的自己是怎麼來的。

深層來說,這位個案很怕給別人造成麻煩,這也許跟她小時候父母離異有關。在潛意識層面,她收到了媽媽的潛意識,也許害怕自己成為媽媽的麻煩。

在她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離婚,她的媽媽曾經覺得虧欠她或覺得沒有把她教好,所以在心電感應的層面不斷對她傳出這樣的訊息:“你是個可憐的孩子,媽媽對不起你,媽媽跟爸爸離婚了,所以不是個好媽媽。”媽媽有很深的罪惡感,想要補償她。可是,除了媽媽,沒有人覺得虧欠她什麼。覺察到這一點之後,就要開始學習如何付出,從付出中看到自己的價值,從付出中發現自己存在的成就感,而不是經常把想耍賴的自己丟給別人照順,覺得別人的付出都是理所當然的。

這個個案要學會覺察她的耍賴、任性、不想付出,對每個內在部分做深入的覺察。最後她會發現,很多事情都是由自己吸引與創造而來的。

作者|許添盛

摘自|《自我覺察~朝向內在快樂的過程》


安全感與自信心才是問題的根源

作者簡介:許添盛【臺灣】,世界知名心理學家暨精神科醫師,心靈動力學的創始人及全球傳播的使者,著作等身的心理學作家、慈善家、企業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