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心理學:安全感,就是允許危險發生


心理學:安全感,就是允許危險發生



一、安全感一旦得到,就毫無價值。

安全感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讓我印象很深的是去年的一期《圓桌派》,竇文濤說的一句話:“安全感是一旦得到就毫無價值的東西。真正可怕的不是沒有安全感,是生活的停止,無論男女,不安全是讓人提氣的,促使人進步的,對抗惰性的。”

的確,人人都在追求安全感,但正是因為沒有安全感,人類才得以繁衍和進步,人類居安思危,才越來越強大。

生而為人,沒有安全感不見得是壞事。

  • 人們害怕生病,才會做到生活規律,飲食健康,對抗惰性堅持鍛鍊身體;
  • 人們害怕被時代拋棄,才會早起讀書,終身學習;
  • 人們害怕交通危險,才會發明安全座椅、安全氣囊、緊急設置。

人們常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是的,這個“萬一”是未知的還沒有發生的事情,是人們內心的不安全感帶來的恐慌,但它也是讓人進步的動力。

那些不怕萬一的,有安全感的人呢,有的找到了好工作,以為可以抱著金飯碗吃一輩子,不學習不進步,誰知道人到中年被下崗,他憤怒地控訴青春給了工作,自己以後無法生活。有的嫁人以後躺在安樂窩,得知老公出軌,無法承受,跳樓結束生命。

他們得到了安全感,卻讓生活停滯不前,這樣的安全感,其實最危險。


心理學:安全感,就是允許危險發生


二、安全感,就是允許危險發生。

世上並沒有一成不變永恆的東西,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那麼,何來的“安全”可言?

梁文道就坦言,他沒見過誰有完全的安全感,一個事業再成功的人,也會有不安全感。


心理學:安全感,就是允許危險發生


他談到了日本的一個群體:退休的男人,他們不再需要為事業打拼的時候,同時也沒有了生活的目標,突然發現原來自己一無所有,家不是自己能掌控的地方,子女早已長大離開,妻子有她們的生活圈子,而自己,除了工作,什麼也沒有。

退休男人的崩潰與缺乏安全感,其慘烈程度不亞於人到中年的女性突然被拋棄。

可見安全感就像鬼魅,人人談論卻從未有人真正見過。

既然不安全才是常態,聰明的人類一直在慢慢適應它。

心理學上有個詞語叫“防禦性悲觀”,是由斯坦福心理學博士、著名心理學家Nancy Cantor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指的是人在面對問題時,考慮和分析可能出現的最壞的結果,做出應對計劃。

防禦性悲觀,是適當的悲觀,並不是恐懼可能發生的危險,而是做好準備,防範風險,是一種預測消極後果,並採取相應措施的心理策略,是一種成功的應對策略。

這種未雨綢繆的心態,可以讓人更好地應對艱難險阻,即使危險真的發生,也可以有條不紊地面對和處理。

悲觀者抱怨風大,樂觀者期待風停,而防禦性悲觀者會調整風帆。

簡單來說,防禦性悲觀者的安全感,不是沒有危險,而是允許危險發生。


心理學:安全感,就是允許危險發生


三、人生的安全感,來自於對人生不安全感的充分體驗。

安全感是渴望穩定、安全的一種心理需求。人們在尋求安全感的時候,想要的是確定性和可控感。

人們努力獲得可控感的防禦性應對策略,一般來說整個過程包括:悲觀預期、心理演練、制定計劃和付諸行動。


心理學:安全感,就是允許危險發生


1、悲觀預期。

美國作家莉莎‧克萊佩說:“我喜歡悲觀主義者。總是他們,才是那些帶救生衣上船的人。”

“帶救生衣上船”,對於防禦風險是多麼形象的比喻啊。

對事情做最壞的打算,似乎很喪氣,但這並不是指人們腦海裡確定壞事一定會發生,只是預設糟糕的結果是可能性之一。

做這樣預期的時候,並不會增加人內心的焦慮,相反,《樂觀者贏,悲觀者勝》的作者Julie Norem認為,防禦性悲觀是一種非常有用的降低焦慮的認知策略。

當人產生焦慮情緒時,假裝樂觀、或者迫使自己往好的方面想是無濟於事的,防禦性悲觀的策略會使你進入到焦慮的深處,將焦慮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部分,就這些具體的部分來做好充足的準備,避免壞的結果產生。

Julie Norem說,“如果你不自己親身體驗焦慮,就很難洞察在其中讓你感到無助的到底是什麼。”

2、心理演練。

在所有人類的大腦中都有一個關懷迴路,它創造了同情、溫暖和愛的體驗。

一個人如果缺乏自我關懷與自我同情的能力,往往就缺少了應對痛苦的方式,表示關懷迴路不夠強,也就無法擁有強大的內心。

自我覺察,能幫助人培養自我關懷和自我同情的能力,加強關懷迴路對人的作用。

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裡,蘭徹說,我們不要活在恐懼和偽裝裡,心很脆弱,我們要學會“哄”它。

蘭徹“哄”心的辦法是,念萬能咒語:“Aalizz well(一切皆好)”。

告訴自己“一切皆好”,並不是盲目地迴避現實,也不是逃避痛苦,而是在瞭解情況後,理解痛苦的本質,作出應對,讓內心安定。

防禦性的心理演練,是想象出可能發生的情境,細化可能出現的問題,包括如何面對失敗,如果危險發生,如果行動無法挽回局面,該怎麼辦?預設自己處於此類情境下,如何排解焦慮、憤怒或者抑鬱等情緒。


心理學:安全感,就是允許危險發生


通過自我覺察的心理演練,提前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獲得自我關懷和同情,能減少情緒困擾,讓人得到安全感。

美國有一則徵兵廣告既幽默又智慧,它寫道:“來當兵吧!當兵其實並不可怕。

應徵入伍後你無非有兩種可能:有戰爭或者沒有戰爭,沒有戰爭有啥可怕的?

有戰爭後又有兩種可能:上前線或者不上前線,不上前線有啥可怕的?

上前線後又有兩種可能:受傷或者不受傷,不受傷又有啥可怕的?

受傷後又有兩種可能:輕傷和重傷,輕傷有啥可怕的?

重傷後又有兩種可能:可以治好和治不好,可治好有啥可怕的?

治不好更不可怕,因為你已經死了。”

——當人們的內心能冷靜地面對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之後,反倒有利於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問題,使情況向好的方面轉化。

3、制定計劃、付諸行動。

凡事做最壞的打算,但要做最好的準備。

做事之前,每個人都有必要評估下自我的能力和風險接受程度,在自己能接受的最壞結果範圍內行動。


心理學:安全感,就是允許危險發生


防禦性的策略,會考慮如果壞事發生怎麼辦,同時也會考慮,能不能阻止壞事的發生?

他們客觀地看到可能出現的壞情況,但絕不放棄爭取最好的可能,以及做好準備減少損失。

制定計劃是建立在對自我有充分認識,適合自己的有步驟的計劃,並且在行動的過程中,能夠實時調整,找到掃除障礙的可行性辦法。

但無論做多麼周全的計劃,都可能會有失敗的行動,而能接受失敗,允許危險發生,才是人真正有安全感的表現,正如心理治療大師M·斯科特·派克所說,“人生唯一的安全感,來自於對人生不安全感的充分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