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長輩總偏愛家中老么?不患寡而患不均,從基因角度為你解答

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見到,甚至經歷過這樣一種情況。

為什麼長輩總偏愛家中老么?不患寡而患不均,從基因角度為你解答


那就是一個家庭中如果有多個孩子,作為孩子們的父母或爺爺奶奶,經常會有偏愛最小的那個孩子的情況。

這是為什麼呢?

很多人都將這種情況歸因為倫理道德方面的因素導致的。

但真的是這樣嗎?

讓我們拋開倫理道德,從基因的角度來解答這一問題。

筆者開宗立意,從基因的角度來看,我們人類和其他一切動植物,都不過是基因建造出來的生存機器。

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基因更好的複製、繁衍、傳遞下去。

在有了這樣一個前提之後,我們再來思考這一問題。

首先,讓我們拿母親來舉例論證,做母親的到底應該不應該有寵兒?

她待子女應該不應該一視同仁,不厚此薄彼?

“寵兒” 這個詞並不帶有主觀含義,“應該”這個詞也不帶有道義上的要求。

我們把做母親的當做一架生存機器看待,其程序的編制就是為了竭盡所能繁殖存在於體內的基因的拷貝。

我們說做母親的有寵兒,這句話實際上是什麼意思呢?

這意味著她在子女身上投資時,資源的分配往往不均等。

為什麼長輩總偏愛家中老么?不患寡而患不均,從基因角度為你解答


母親能夠用來投資的資源包括許多東西。食物是顯而易見的一種; 還包括為取得食物而消耗的精力,因為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才能把食物弄到手。

保護子女免受捕食者之害而承擔的風險也屬資源的一種,她可以花費也可以拒絕花費這種資源。

此外, 料理家務以及防止風雨侵襲所消耗的能量和時間,在一些物種中為教養 子女而花費的時間,都是寶貴的資源 。

做母親的可以隨意決定如何在其子女間分配這些資源,或均等,或不均等。

要設想用一種通貨作為親代用以投資的一切資源的計量單位是困難的 。

正如人類社會使用貨幣作為可以隨時轉換為食物、土地或勞動時間的通貨一樣,我們需要一種通貨來衡量這些資源。

即個體生存機器用以在另一個體,尤其是自己孩子身上投資的資源。

1972特里弗斯提出親代投資的概念,從而巧妙地解決了這個難題。

這個通貨名稱就叫親代投資,它的定義是:親代對子代個體進行的任何形式的投資,從而增加了該個體生存的機會(因而得以成功的繁殖),但以犧牲親代對子代其他個體進行投資的能力為代價。

特里弗斯提出的親代投資這個概念的優點在於:其計量單位非常接近於具有實際意義的單位。

一個幼兒消耗母體的一定數量的乳汁,其數量不是以卡路里或品脫來計算,而是以同一母體所哺育的其他幼兒因此受到的損害為計量單位。

比方說,如果一個母體有兩個幼兒x和y, x吃掉一品脫母乳,而這一品脫母乳所體現的又是親代投資中的主要部分,那麼其計量單位就是y因沒有吃到這一品脫母乳而增加了其死亡的可能性。

親代投資是以縮短其他幼兒預期壽命的程度為其計量單位的,包括已出生的或尚未出生的幼兒。

親代投資並不是一個盡善盡美的計算方式,因為它過度強調親代的重要性而相對地貶低其他的遺傳關係。

最理想的應該是利他行為投資這個概念化的計量單位。

我們說個體A對個體B進行投資 ,意思是個體A增加了個體B的生存機會,但以犧牲個體A對包括其自身在內的其他個體的投資能力為代價,而所付出的一切代價均需按適當的親緣 關係指數進行加權計算。

這樣,在計算一個母體對任何一個幼兒的投資額時,最好能以對其他個體的預期壽命所造成的損害為計量單位,所謂其他個體不僅指這個母體的其他子女,而且指侄子、外甥、侄女、外甥女以及 母體自身等等。

不過,就許多方面而言,這個方法過於煩瑣,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而特里弗斯的計算方法還是有很高的實用價值的。

任何一個母體在其一生中能夠用來對子女(以及其他親屬、她自己等 ,但為了便於論證,我們在這裡僅僅考慮子女)的親代投資是有一定總量的。

這個親代投資總額包括她在一生中所能蒐集或製造的食物、她準備承擔的一切風險以及她為了兒女的福利所能夠耗費的一切能量與精力。

一個年輕的雌性個體在其成年後應如何利用她的生命資源進行投資?

什麼樣的投資策略才是她應遵循的上策?

生物學家拉克的理論已經告訴我們,她不應把資源分攤給太多的子女,致使每個子女得到的份額過分微薄。

這樣做她會失去太多基因:她不會有足夠的孫子孫女 。

另一方面,她也不應把資源集中用在少數幾個被寵壞了的兒女身上。

她事實上可以確保一定數量的孫子孫女 ,但她的一些對手由於對最適量的子女進行投資,結果養育出更多的孫子孫女。

有關平均主義的投資策略就講到這裡。我們現在感興趣的是,對一個母親來說,在對子女進行投資時如果不是一視同仁,是否會有好處,也就是說,她是否應該有所偏愛。

我們說,做母親的對待子女不一視同仁,在遺傳學上是毫無根據的。

她同每個子女的親緣關係指數都一樣 ,也就是每個子女都有她一半的基因,無論哪個生存下來並繁衍後代看起來她的基因都能得到傳遞。

因此,對她而言最理想的策略是,她能夠撫養多少子女就撫養多少,但要進行平均投資,直至她們自己開始生男育女時為止。

為什麼長輩總偏愛家中老么?不患寡而患不均,從基因角度為你解答


但是,正像我們在上面已看到的那樣,有些個體與其他個體相比,是更理想的壽險對象。

一窩幼畜中,個子矮小、發育不良的和同窩其他發育正常的幼畜一樣,體內有同等數量的來自母體的基因,但它的預期壽命可要短些。

換句話說,如果它要和它的兄弟們一樣長壽,它就需要額外的親代投資。

做母親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作出決定,它可能發現,拒絕飼養一個個子矮小、發育不良的幼畜,將其名下應得的一份親代投資全部分給它的兄弟姐妹反而來得合算。

事實上做母親的有時乾脆把它丟給其他幼畜作為食料,或自己把它吃掉作為製造奶汁的原料,這樣也許划算。

母豬有時吞食小豬,但它是否專挑小個子的吃 ,我們卻不得而知。

發育不良的小個子牲畜是個特殊的例子。

對幼體的年齡如何影響母體的投資傾向,我們可以作出一些更具普遍性的猜測。

如果在兩個幼兒中它只能拯救其中一個,而另一個最終會死去的話,那麼它應拯救其中年齡較大的一個。

這是因為,如果死亡的是年齡較大的一個而不是小弟弟,那麼 ,它一生付出的親代投資中較大的那一部分將要付諸東流。

也許這樣說能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如果它救了小弟弟,它仍需要耗費一些代價昂貴的資源才能把這個幼兒撫養到大哥哥的年齡。

另一方面,如果這種抉擇並不涉及生或死的問題,那麼對母親來說,其上策也許是,寧可將賭注押在較年幼的一個孩子身上。

我們可以舉這樣一個例子:做母親的因為不知道該把一些食物給小的吃還是給大的吃而感到左右為難。

大哥哥更有可能憑自己的力量去尋找食物。

因此,如果媽媽不飼養他,他不一定會因此死去 。

另一方面,小弟弟因為還很弱小, 沒有能力自己去找吃的,如果母親把食物給了大哥哥,小弟弟餓死的可能性就更大。

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媽媽寧願犧牲小弟弟,她還是可能把食物餵給小弟弟,因為大哥哥畢竟不太可能會餓死。

這正是哺乳動物使幼兒斷乳,而不是餵養他們終生的原因。

到了一定時候,做母親的就停止餵養 一個幼兒,而將其資源留給未來的子女,這樣做是明智的。

有時一隻母畜可能知道它生下的是最後一個幼畜, 它會把自己有生之年的全部資源都花費在這個最小的幼兒身上,也許把這個幼兒奶到成年。

這一現象在我們人類未開化之前也必然存在,因此在經過多年演化後,它也自然隨著我們人類的發展,成了我們社會中的一種獨特的現象。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家庭中會出現長輩們在對待家中的孩子們時,通常會更偏愛年齡更小的那個孩子的原因。

現在你對這一問題是不是有了更深的瞭解了呢?

如果筆者的這篇文章能讓你有所收穫,那麼還請你不吝點贊,謝謝!

我是不當一默。

一個致力於為那些因為沉迷網絡世界,導致獲取的知識全都碎片化的人們,提供完整知識體系的分享者。

喜歡的可以關注一下,提醒各位,關注我要果斷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