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傅山和王鐸的草書比學王義之的草書更加困難嗎?

頡小周


王鋒,傅山草書不如張芝,張旭,懷素!不受看!要學就要學最好的草書!


冰城晉人李


傅山和王鐸都是明末清初的大書法家,是中國書法史上不可逾越的兩個大書法家,王鐸年長傅山14歲,兩人處於同一時代,而且兩人都是以行草見長,在張芝、“二王”的基礎上又深入學習了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米芾等,晚年精研漢碑,都是對以趙孟頫、董其昌一路的“巧、媚、秀、潤”的書風持批評態度。

王鐸草書

傅山和王鐸在明末清初這樣一個動盪的年代,一起開創了晚明縱橫跌宕、雄奇變化、真理彌滿、氣勢開張的風格。客觀上說,王鐸的藝術成就要高於傅山。他們二人在朝代更迭的時候,把精神上的壓抑與折磨轉而為書法藝術上的寄託與放懷,書法成了他們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他們二人開創了魏晉以來的全新的視覺面貌,在“二王”的中和審美範疇之外,建立了一種磅礴雄強的視覺衝擊力。

傅山行草書

對於初學者而言,學習傅山和王鐸一定會比王羲之更加困難。

王羲之的書法具備更大的包容性,因為它是中和的審美,更加容易被人接受。傅山和王鐸則是在王羲之的基礎之上,更加彰顯了個性的發揮。

其實這也給我們了一個學習草書的啟示,就是以王羲之的書法為基礎,在深入學習王羲之的書法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學識、修養、個性,然後才能創作出具備自己風格的作品。

王羲之草書

而傅山、王鐸本來就屬於很張揚的那種書風,如果一上來就學這樣的書法,後面你發展的路子就會變窄。而如果一開始學習王羲之的書法,學成之後再參考學習王鐸和傅山的書法,這樣自己的書法之路就會有一個更廣的道路。

初學書法,先求平正,學草書也是這樣。王羲之是帖學之祖,後代書家都是在王羲之基礎上發展出來的,王鐸自己也說過“書不入晉,終歸野道”。學了王羲之的草書,再學傅山、王鐸就會容易很多,關鍵是不容易走入“野道”。學王羲之就是學規矩的,沒這個規矩,一上來就學傅山、王鐸,就不知道以後會跑到哪去了。


翰墨今香


學習傅山王鐸的草書比學王羲之的草書更加困難嗎?🤔🤔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即學傅山王鐸的草書比王羲之的草書更加的困難。👌👌

可以十分肯定的說,王羲之不僅是楷書和行書的奠基人,

其草書也是我國書法史上頂峰。他在書法上所創造

的高度至今無人可以超越,也可以說王羲之書法藝術的

形成,是中國書法文化自然形成,是上天送給中國人民的

最寶貴的禮物。🌈🌈🌈

王羲之的草書結體俊美,線條流暢,重要的是其對線條的

速度把控,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以至於其草書會給人

天然的舒適感和親切感,這種臻於完美的線條演繹完全

符合中國人中庸的哲學審美觀念,他的草書藝術能流傳

千年至今,也證明了其無人可以替代的事實。📖📖📖

而傅山與王鐸的草書要想在同樣節奏的書寫律動下實現

突破幾乎沒有任何可能,所以,傅山與王鐸的草書只能

在狂放上和個性上實現突破,這樣的結果最終導致他們

的草書過於荒率,過於誇張,過於無序,而這種形態上

的變化會造成學習上的極大難度,我們甚至可以認為他們

的線條具有不可學習性,主要原因是經過極度演繹的

線條已經完全是對作者內心世界的極度體驗,而這種感覺

在其他人身上根本無法複製,所以我也想借此機會表達

一下個人的看法,就是,傅山王鐸的草書拿來觀賞品味

是最好的選擇,偶爾的淺試一下也可以,但完全沒有必要

進行深度的研習,第一是沒有必要,第二是勞而無功。

所以我最後的結論很清楚了,

學傅山和王鐸的草書要比學王羲之的草書困難很多。😎😎

附圖作品:明代文徵明行書【立春進賀】臨摹作品

選自楊半撰書【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明代卷)



素里布衣楊半


就書法藝術的發展進程來看,寫字從純實用功能逐漸發展為實用功能兼備審美裝飾功能,而當今又發展到以審美裝飾功能為主。。。也由於社會需求的主導形成了篆、隸、草、楷、行等體式。而在王羲之所處東晉時期,書法還基本處於純實用功能的歷史背景之下,故王羲之草書作品也均為手札、書信,而王羲之遺作雖均為小字微作卻總結了先賢之成敗,並親手描繪出書法審美裝飾藝術的發展圖景,這也王羲之對中華文化的貢獻,也是他被冠以”書聖”名頭之本源。而盛唐大大推進了書法的審美裝飾功能,書法作品並得以嶄新面貌登堂入室懸於中央,大字巨幅作品應運而生,其審美裝飾功能發展到明清時期被推至頂峰。。。故寫小字難還是大字難就不言自明瞭。











蒼山書童


學習傅山和王鐸的草書比學王義之的草書確實更加困難。

看到如此說法,或許會有許多人不認同,畢竟王羲之是書聖呀!

那先讓我們分別看看傅山和王鐸的草書淵源和書法特點

  • 先說王鐸,他比傅山大15歲,算是同一代的書法家。


  • 王鐸(1592-1652),字覺斯,明末清初書畫家 。 明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受考官袁可立提攜,入翰林院庶吉士,後逐漸升職到禮部尚書的高位。

  • 在明朝,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 。李志敏曾評價王鐸:“草書縱逸,放而不流,縱橫鬱勃,骨氣深厚"。

  • 他對草書還有一大貢獻就是他的墨法。王鐸既可以用幹筆蘸焦墨重寫,一筆最多寫過11個字,林散之評價道:“所謂入木三分!”更有名的是他首開先河的漲墨之法。漲墨可造成一個字筆畫粘合,甚至完全被墨暈漬,加之他用筆刻意蓄墨很多,墨在筆道中暈散,使筆道邊緣呈不規則毛刺狀。

  • 王鐸在書法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覷,吳昌碩就稱讚他:“文安健筆蟠蛟魑,有明書法推第一。”


  • 傅山(1607-1684)明清之際道家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他以行醫為業,是當時最著名的婦科大夫,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傳世之作,在當時有"醫聖"之名。

  • 它還特別推崇老莊之學;經史之外,又長於書畫,著有《霜紅龕集》等。但留給今人最大的文化遺產還是他的書法。

  • 傅山書法主要以顏真卿為基,追摹魏晉及宋元明清各家,尤其對米芾的疏狂癲逸之風非常崇尚。

  • 他在書法史上留下的最著名的一句話,“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於直率毋安排”,成了今天被廣泛承認的書法美學價值觀。

  • 傅山草書最得天機,他通常以筆帶出萬筆,筆勢連綿纏繞,姿態俯仰欹側、婉轉飄逸,在清初草書草書史上佔有崇高地位。

王羲之書聖地位不可撼動,但畢竟早於王鐸、傅山1300年,其草書縱逸不如王鐸;婉轉不如傅山

  • 無論王鐸還是傅山,都學二王,尤其有傅山小草流傳在世,明顯可見王字的遺風;但畢竟追崇二王的書家多如過江之鯉,所以這二位擺脫窠臼,自創新風,才更顯得在明末清初書壇的超拔地位。

  • 換一個角度,即使今天,學王羲之的人多如牛毛,而且學得惟妙惟肖,十分精到者大有人在;可誰聽說過學傅山、王鐸有幾人?

  • 就算有書家研習這二位,也是求神不求形,終究還是要書自己的風格。


王鐸、傅山都是執著於放筆直書、任由天然的書法觀,要學他們的草書,難點也正在於此,除非你也斗膽放筆,瀟灑縱逸全隨天意,還不怕被人貶斥為糟蹋宣紙的“醜書”,或許也能學得三、五分神似。


聞道深般若


王鐸是米芾之後又一個學王羲之的書法大家!


王鐸對書法的貢獻在於其對章法以及字體結構的理解方面。傅山的書法出自王鐸,傅山對書法的理解似乎比王鐸更恣肆一些,但是,全面衡量王鐸與傅山的書法,傅山不如王鐸。


王鐸是少數理解理解到方筆的書法大家,其筆力雄強,筆鋒縱橫,是那種把胸中的豪逸之情不用酒的資助就能釋放出來的唯一!可能是與其投靠滿清的壓抑有關,不能說,也不敢說,一腔的憂惱傾斜至筆端,拋開愛國的情分來說,王鐸的書法絕對是米芾之後最成功的書法大家!


傅山從人格與志氣方面遠遠優秀於王鐸,其多才多藝也足以讓世人對其敬仰!然!書法就是書法不能摻加其他的成分,傅山的書法沒有方筆是其最大的弊端,所以,傅山的書法雖然也筆力雄健,但,過多的圓筆還是讓其書法有俗氣的嫌疑!


學王羲之與學王鐸以及傅山需要有所區分,王羲之的書法可以似複印機式的學習臨摹,因為你可以通過這種複印式的臨摹,不僅可以學習王羲之精絕的筆法,還能學習他對書法的認知,可以負責任地說,從古到今沒有能在書法認知上高於王羲之,學習王羲之才是最全面地,最系統地學習書法!而學習王鐸與傅山不易象學王羲之那樣學習,因為這兩位大家更注重情緒對書法的渲染,而這種書法往往是自己寫一次一個風格,尤其是王鐸,我們多看王鐸的作品就可以知曉,王鐸的書法有的突出方筆,有的顯露圓筆,也有方圓兼施的典範,而正是這種風格成就了王鐸的書法,正是這種原因,在學習王鐸時需要我們不要過分學習其形,而需側重學其意,也就是意臨!

說到學那家的書法難易,我個人認為還是學王羲之的書法難,世人往往對王羲之的書法認知太低,自己覺得學王羲之學的不錯,所以有學王鐸與傅山比王羲之的難,其實是即使是強如王鐸,也僅僅學到王羲之的冰山一角,何況是你我庸庸之人呢?


一笑貫長天


這三人都被範笑歌點評過,尤其是書聖王羲之,範笑歌曾說學書必學王羲之,為何王羲之這麼重要,其實原因不用說。

王鐸書法是二王與唐代書法的結合體,而傅山書法多來自顏真卿。

個人覺得範老師就是指路標,他如果說王羲之重要,就是王羲之重要,王羲之書法可以不斷衍生,但王鐸與傅山就不行,範笑歌曾寫過王鐸與傅山書風,但並沒有寫太多,對王羲之卻是窮追猛打,這不是偶然現象吧。






藝國神殿


王羲之標準的魏晉筆法 毋庸置疑。王鐸魏晉筆法加現代審美更難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