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的“仕者之德”—廉潔


古語有云:“窮當益堅”。

古今的“仕者之德”—廉潔

在我們的生活中,禍福無門,任何人的一生都難免有時運不濟的時候,因此,越是身處困境,越要堅強自己的意志和操守,越是身處貧窮低下,越要表現出人格的高尚。

所謂“人窮志不窮”,一個人在貧窮的境地中,喪失了自己的節操、為了錢財而失去了義氣,才是真正的貧窮。

《後漢書:袁安傳》記載的“袁安困雪”的故事,就有力地體現了“居貧有節操”的賢士修養。

有一年冬天,一連下了十餘天的大雪,地上積雪有一丈多厚,封路堵門。洛陽令到州里巡視災情,訪貧問苦,看見家家戶戶都掃雪開路,出門謀食。

古今的“仕者之德”—廉潔

而來到袁安家門口的時候,大雪封門,無路可通,洛陽令以為袁安已經因頓凍餒無力清雪,就派人剷除積雪挖出一條道路,只見屋內袁安奄奄一息。洛陽令忙給他喂粥,然後問他為什麼不出門乞食,袁安答道:

“雪災的時候人人飢餓,我不應該再去打擾他們。”

洛陽令對他這種居貧不改節操的品德十分嘉許,就舉他為孝廉。

在後來楚王英的謀反之亂時,朝廷因為袁安執法嚴明,就拜他為楚郡太守。袁安在任十年,京師綱紀肅然,袁安也因為自己的政績而步步高昇,位至三公。袁安一家也成為世家望族,漢末三國初的一代梟雄袁紹、袁術皆出袁門。

古今的“仕者之德”—廉潔

袁安的故事告訴我們,物質上的貧窮不怕,越是在艱苦時刻能夠做到廉潔刻苦,堅守自己的節操,個人的道德修養就越是能得到提升。

一個人品質的高尚與否,不是體現在他春風得意之時,而是在命運困頓的人生低谷。因此,當我們身處困境,更應該堅持自己的操守,做到窮而益堅,這樣,才能真正地得到道德素養上的提高。

歷史上那些品行高尚的人,多是經過了苦難的磨鍊,正是居貧時他們堅持了自己的操守,才成就了自己高尚的節操。

我國傳統道德對於從政者的規範,最重要的一個要求就是廉潔,人們把廉潔看作是“仕者之德”,要求施政者在治理國家的時候,能夠見利思義,循禮合法。

古今的“仕者之德”—廉潔

施政者如果能做到廉潔奉公,社會就會穩定,而民心就會向善,因此說廉潔是為政之本。而廉潔的養成,主要是在貧賤之時,一個人能身處貧賤而不貪求錢財,堅守自己的節操,那麼,即使他身處高位,也一定能夠廉潔自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