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写诗更像是发朋友圈还是写作文?

董希伟


我觉得是两者都有

在古代,信息传递没有现在的这么发达,只能靠书信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那么一位诗人心里有了一些想法,或者是想抒发一下自己内心的感受,怎么办,那么好,写一首诗吧,比如说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什么情况呢,就是李白啊,当时在42岁的时候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开心啊,爽啊,自己的满腔抱负就要实现了,临走前想了一下,我得写一首诗,提笔挥毫,一首七言诗写完了就有了前面提的那两句,大体是这个意思啊,就是,我李白开心啊,感叹啊,像我这么有报复的人怎么能在家里蹲着呢,就相当于发了一条朋友圈,说了一下自己的情况,就是开心。

还有的诗人,写诗不是寥寥几笔,而是长篇大作,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这样的诗句就不仅仅是写自己的事了,这个《长恨歌》大体说的是啥呢,就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中写的就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真切动人,以及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对她的思念,等等,就像写小说一样,还是言情的小说,这样的诗就像是写作文了,或是写小说。

其实无论在哪个角度讲,古人作诗都是在抒发自己的一些情怀,记录自己的生活,感叹别人的动人故事,和我们现代人一样,只不过方式不一样,我们现在,有了朋友圈,有了微博,等等社交平台,可以随意随时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就是时代在进步。

以上就是我的个人观点,谢谢。




嘎哈啊老刘


古人写诗更像发朋友圈。

我们发朋友圈,写的都是随想所见。一句话或者几句话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不用长篇大论,举例论证,旁征引博。

诗也是这样。一般诗人都是看到了 某处风景,某些事,某个人。心中有感。偶有所发。有点随机的意思。而且诗大多简单明了,寥寥数句便其义自见。

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所见》就是这样。诗人看到了一处生活场景,立觉有趣,有感而发,点字成句,连句成诗。

  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短短22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和平、宁静,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看到了活泼、自在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活泼自由浅显易懂。让人身临其境。

如果古人也有朋友圈。那将是怎样的神仙开会啊。朋友圈变成了诗词竞技大赛。一会儿杜甫《春记李白》《冬惜李白》;一会李白又《赠汪伦》,又《送孟浩然之广陵》。好不热闹啊。饕餮盛宴的既视感。以诗会友,以诗交友。那该有多浪漫啊。



是个小美丽呀


写诗需要激情充沛,思维跳跃。所以大多数时候,如果按写作文的方式去写,只怕是无病呻吟,难出佳作。自古诗人大多身世浮沉、经历坎坷,只有这样,才能动情动性,写出好的作品。

举个例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登幽州台歌》,是千古名篇。诗中透出的悲怆、孤寂可以透出纸背,刺人心扉。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因为直言上谏,力陈弊政,一度被扣上“逆党”帽子下狱。作为一个有些政治抱负的文人,有志不申,反而连受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当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导致兵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在登上蓟北楼时,触景伤情,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是断断写不出如此深沉悲怆的作品的。

当然,诗人如果跳出自己的小圈子,融入家国情怀,那么他的作品必将登上另一个境界。比如杜甫的《登高》、《春望》,陆游的《示儿》等。

凡事都有例外,也不是说所有命题作文都出不了好作品。比如曹植的那首《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所说就是在曹丕以性命相逼的情况下,急作而成。不过近世多认为这个故事杜撰的成分很大。不过即便不是曹丕以死胁迫,曹植七步成诗也应该是不假的。

还有,古人也常有相约“斗诗”的佳话。当年初唐四杰中王勃、卢照邻两人和另一位诗人邵大震,就曾在四川相遇,相约同游玄武山,并各自留有佳作。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登玄武山旅眺(唐 邵大震)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

寒雁一向南去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你看,这三首诗不但题目相似,连首联前四个字都一模一样。这样的“作文”能流传千古,也殊为不易。



未见君1


诗词之美,在于简短,所以我觉得,古人写诗更像是在发朋友圈。

01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有些人惊艳了时光,有些人温柔了岁月,岁月是把杀猪刀,所谓的海誓山盟,最后也不过是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件事物,有几人能做到归来仍是年少。

02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这个世间,最苦的痴儿,莫不过就是,我们苦苦追寻而不可得的东西,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所以,珍惜眼前的东西,就是幸福。幸福是拥有,而不是找寻。

03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孤独是一群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不管世间多么华丽,众生演绎怎样的妙法,孤独永远是千百年的话题。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可叹,世间有几人白首?

04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有些人走人,却永远的活在了我们的回忆里,回忆总是美好的,多少羡慕的好时光,当时不觉得怎么,如今想起,只有满身的无力长叹和遗憾。

05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有些痛苦和回忆,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拿出来回味,然后无声无息的忘记。世上惆怅的事很多,愿我们能适当忘记。人生真的需要一种边走边忘的勇气和决绝。

06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卓文君《白头吟》

说什么地久天长,最后还不是人走茶凉。那些相濡以沫,执子之手,海枯石烂,地老天荒的鬼话,都只不过是登徒子们戏言。《庆余年》里说的好,他只是馋你的身子。最厚重的感情,还是柴米油盐的枯燥与陪伴。那是日久天长的渗透,是抱团取暖式的相依为命。

07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佚名《古诗十九首》

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说到底,我们只不过是红尘浪海中的一位过客,很多人,许多事,过了也就过了。岁月迟暮,何必做那蜉蝣撼球的傻事。一念放下,皆是万般自在。

08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熬过了失恋了的酸,却熬不过异地的苦。尽管呼吸着同一片天空的气息,却无法拥抱走你。看得着,摸不到,最难熬。罢了罢了,只要两个相爱的人心有彼此,就够了。

09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

这辈子,有没有为一个人拼过命?依然是有的,都说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多少人玩味着这句话,究竟是深情,还是薄情。“你身上怎么穿着品如的衣服?”何尝不是另一种怀念。

10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古时候,都喜欢以“鸳鸯”来形容男女之间的爱情,殊不知鸳鸯根本不痴情,还很渣,另一半死了,它就会去寻找其他异性交配。也许我们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11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你还记得她吗?早就忘了。我都还没有说是谁……过去的,我们谁都无法去改变,既然留不住,索性就放手好了。是风动,还是心动?是心动吧!

12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临江仙》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世事无常,何必张狂,那些欺诈我们的人,如今坟头草都一尺高了。浮生荣辱,皆是尘土。平民也好,帝王也罢,终究是乱葬岗上的一抔黄土。成败得失,恩怨是否,终究都是一个“空”字。



言语之不足,则歌之咏之。

觉得两者兼有。诗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古人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感想,用来抒发生活中带来种种或喜或悲的情感。

若说大自然的美,美如画,若为之赋予诗词一首,那么这美是生动的、是有灵魂的。

故之,古代的文人墨客用写诗方式记载着历史的痕迹,就如现在的写作一样。

古代的生活都比较单调,写诗也就成了当时很多公子哥儿的爱好与消遣,也就经常以诗会友。一如当时江南四大才子周文宾、祝枝山、文征明、唐伯虎结伴出游一样。如果放到现在肯定是拍几张美景,再配上一段文字写到在:此美景遇到了一位美女,她的名字叫——秋香,然后发个朋友圈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每个时代所鸾生出来的事物,都有着其独特的美。敬畏古人在其时代所作出的贡献,也尊重现代人的努力付出。只要人们都有一颗仁德之心,爱国、爱家、爱人……不管生活在那个时代都很美!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重回故里,物是人非,基至会有沧海桑田的感慨。


y夜雨飞



夜幕下一个人不回头


结论是分情况来看,详见下面:

应制诗的故事

古诗中有一种叫做应制诗,比如说上官婉儿下面这首:

驾幸三会寺应制

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

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

(王者荣耀玩家都知道,上官婉儿原皮扇子上写的就是驻跸怀千古那两句)

这首诗就是在固定的场合,写一些固定的话。比如说歌功颂德这些。此外还有一种分韵诗,就像《红楼梦》中海棠诗社的各位做的诗,限定话题限定韵,这就更接近于作文了。


作文做不好,后果是很严重的

唐朝有个诗人叫祖咏,科举考试时候,考官出了题目——《终南望余雪》,要求写六韵十二句的五言诗。祖咏提笔写下了“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四句就不写了。

考官不高兴了,你小子敢不按作文的题目要求作?不录取!祖咏就没被这一次科举录取,回了老家。幸好是考官不高兴,要是皇帝不高兴,估计得砍脑袋了。


发朋友圈也是经常的

古人当然除了科举考试、随圣驾出游,更多的时候还是在闲暇之中的。因此发朋友圈的古人也是不少。比如黄庭坚就曾经说,“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怎么样,是不是有点像今天朋友圈里的游记了?

古代最喜欢发朋友圈的应该就是陆游了。他的朋友圈,那可真是刷了屏。“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咔嚓拍张照片;回到沈园,就得写下“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还自带个定位呢。


所以,古人作诗,还真不一定是什么目的哦!


朱雀在南


诗人做诗为了抒发心情,记录生活!

更像是朋友圈记录!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风情美景


古人写诗更像是发朋友圈还是写作文?

我觉得吧,古人写诗应该就是在“发朋友圈”!因为在古代文化娱乐活动少,传播慢,思想顽固,读书写字一般都被高门大户人家所垄断,导致了古代社会上读书人少,知识断层的局面。能写诗做对的人,都会被冠与“才子”之名,而这些人为了宣传自己,但凡有新的诗作,不管好与坏,必会呼朋唤友,举行各种“以诗会友”为名义的私人Pa,然后把自己的诗作拿出来给大家鉴赏,到处宣扬、彼此炫耀,以达到宣传自己,吸引高官老财之类的上层社会人士,来聘请或招募自己,以诗作显才名,来博一个晋升上层社会的机会。这种古代文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几乎是所有文人异士都不可避免的,一旦参与其中,试问,你自己没有一两首诗作,如何在文人圈子里立足?就算私下里请人代笔,然后冠以自己的名字,也会孜孜以求!

所以说,个人感觉古人写诗,就好比我们现代人发朋友圈一样,有点什么好东西,马上拍照发朋友圈去,供朋友们羡慕,让大家点赞,以此来宣扬我们自己的生活富足。更有些朋友,为了炫耀,专门到网络上搜索下载美食,漂亮的衣服,奢侈品等高等物品的图片,然后朋友圈上一到吃饭时间,就会出现各种“朋友圈先吃”的美食,“朋友圈先用/看”的高等奢侈品,各种炫耀求赞。这其实大多是我们的虚荣心在作祟,怕别人看不起我们,想以此来拉高自己的社会身份地位,博取别人羡慕的眼光。这就像上述所说,古人有新的诗作必会“聚众宣扬”一样,都是炫耀的成分居多。

古人诗友patient


浪中小鱼


我个人认为,古人写诗和现在的发朋友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随性即发,文字简洁,随意创作。更像是在发朋友圈。

1.古人写诗,其实就是那时的一种日记,就像现在的朋友圈,晒心情。比如我今天出去玩了,做了什么事等等,就发个朋友圈,晒一晒。古人写诗,有写四季变化的,有写山河湖海的,登高远眺的,庙宇之内的,庙堂之外的,有亲情,友情,爱情的……。其中“日记”最全的代表人物是杜甫,他的诗歌是从青年时代一直写到暮年的病危时刻,记录了他的理想、他的奋斗、他的落魄、他的遗憾。

2.古人写诗,是亲朋好友之间交往的需要,就像现在朋友圈里的点赞,评论,相互之间互动。而古人一般是以文会友,亲人之间相处交流。在众多的诗词中,有赠别、怀人等类型。这些诗词,表现了朋友之间眷恋不舍互相安慰、风雨同舟的真挚的感情。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3.古人写诗,是排遣苦闷,或者说是娱乐的一种方式,就像现在的朋友圈,在里面晒个失落伤感的心情,或者只是为了纯粹的娱乐娱乐而以。古代诗作中也有欢乐的篇章,但绝大多数的篇目是书写怀才不遇、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被贬之后远离国都的失意,离别思乡的痛苦之情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