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行空·自在武威"線上博物館】《武威文物精品圖集》連載三十六——金、元

莫道武威是邊城,文物前賢啟後生。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給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武威增添了無窮的魅力,體現了“崇文尚德、包容創新”的武威城市精神,是建設文化旅遊名市的豐富資源和不竭動力。武威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組織編纂的《武威文物精品圖集》以文物類別為構架,以嚴謹科學的態度,翔實地展示了全市館藏文物的精品資源,生動地介紹了武威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它是一部圖文並茂、通俗易懂、學術與鑑賞相結合的精品力作。該《圖集》是由讀者出版社所出版,我們相信,《圖集》的出版發行,對保護歷史遺存,延續文明根脈,承載文化靈魂,彰顯城市魅力,提升涼州文化品牌,推動全市文化旅遊產業的深度融合與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為更好地宣傳展示武威歷史文化旅遊資源產品“武威市文體廣電旅遊”微信公眾號將長期推出《武威文物精品圖集》,歡迎歷史文化旅遊愛好者瀏覽、欣賞。

【


金、元


西寧王碑

【

元代,涼州區永昌鎮出土

碑通高5.8米,寬1.6米,厚0.45米。由碑座、碑身、碑首3部分組成。碑座為龜趺、碑首刻蟠螭。此碑立於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由元代光祿大夫、中書右承國子監大都府學陳敬伯篆額“大元赦賜西寧王碑”八字,由通奉大夫、中書參知政事危素撰寫碑文,由光祿大夫滕國公、集賢大學士張璂書丹。全文共32行,滿行63字,碑正面為漢文,背面為回鶻文。碑文內容主要是:斡欒為元朝中書平章政事,其父忻都及其歷代先輩對元朝建立過卓越功勳。


高昌王碑

【

元代,涼州區永昌鎮出土

高昌王碑全稱“亦都護高昌王世勳碑”,元至順三年(1332年)所立,僅存碑首及碑身中段。碑首雕刻為蟠螭,殘高1.30米,寬1.80米,厚0.52米。碑身殘高1.82米,寬1.73米,厚0.47米。正面為漢文36行,每行殘存41字,字體端莊渾厚;背面為回鶻文,碑文由元代著名學者虞集撰文,禮部尚書巎巙奉敕書丹,翰林學士承旨奎章閣大學士趙世炎篆額。

碑文記載:紐林的斤的先祖協助元太祖征伐有功,加上他本人卓有戰功,公元1308年在永昌路嗣為亦都護(畏兀兒族的國王);1316年元仁宗皇帝封他為高昌王。1318年,紐林的斤卒於永昌。其長子貼睦兒補花,後官至元朝中書左丞相,元文宗皇帝為表彰他的祖先功勳,詔命製作《亦都護高昌王世勳碑》,於公元1334年立於王昌王的墓地。該碑對研究回鶻族在河西的起源、發展、衰落的歷史,以及元代文學、書法、雕刻藝術,具有重要價值。


青花竹節人物紋高足瓷杯

【

【


元代,涼州區高壩鎮出土,武威市博物館藏

口徑7.7釐米,底徑4釐米,高8.9釐米。青花紋飾,內壁繪卷草紋,上下輔以弦紋;底繪“昭君出塞圖”。外壁繪3朵纏枝花卉;竹節足下部繪3片倒蕉葉紋。


青花水禽紋瓷碗

【

【

元代,涼州區高壩鎮出土,武威市博物館藏

口徑16.3釐米,底徑6.3釐米,高7.7釐米。青花紋飾,內壁繪卷草紋,上下輔以弦紋;底繪蓮池水禽圖,周輔一圈弦紋。外壁紋飾分兩組,4條弦紋相隔,上繪纏枝蓮,下繪九瓣變形仰蓮。


刻花影青瓷碗

【

元代,武威市博物館藏

口徑19.3釐米,底徑6.5釐米,高9.5釐米。內底心刻花草圖案,腹外壁刻草葉紋。足底不施釉,底心有弦紋和乳釘狀凸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