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护士“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丨论抗疫精神如何延续?

截止到今天,全国人民已经和病毒抗争一个多月了。在这一个多月里,“捐口罩,集物资”是我们的使命;“中国加油,武汉加油”是我们的呐喊;前赴后继医护人员的支援是我们的力量。一个多月我们取得了惊人的成效,世卫组织,国外友人无不对我们的抗疫精神点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这前呼后拥的志愿者们,00后的不畏前险的奋斗精神让我们潸然泪下,“抗疫精神”如何延续留给我们诸多的思考。

1.

“你还是一个孩子啊,你还需要别人帮助”

“我,我只要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

她刘家怡,20岁,是广东省第十一批赴湖北医疗队成员。她担任武汉放舱医院的潜在区做清理和消杀工作。每天一待就是六个小时。她形容自己的工作就是球场上的守门员,虽然不是最前线的,但是却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位置,她保护的是医护人员的安全出仓,当问道“你还是一个孩子啊,你还需要别人帮助”,她哽咽了,强忍着泪水说:“我只要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


00后护士“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丨论抗疫精神如何延续?

就像人们常说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00后的他们何尝不是父母手心里的宝,可是面对国家的召唤,他们义不容辞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这是一种责任担当,只要青年都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充满活力、充满后劲、充满希望。不禁让我想起了16岁的初中生张正宇,他是苏州火车站最小的志愿者。得到紧急招志愿者的信息,他做通父母的工作,义无反顾加入了志愿者行列。凌晨三点到八点,面对路人的不配合,火车站出现了他来回跑的身影,劝阻,流汗是他的佐佑标。

00后护士“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丨论抗疫精神如何延续?

“少年强则国强”,00后的你们是未来青年一代的榜样,更给当下我们的心灵一次彻底的洗礼:一切视探索尝试为畏途、一切把负重前行当吃亏、一切“躲进小楼成一统”逃避责任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要不得的,都是成不了事的,也是难以真正获得人生快乐的。你们的担当精神如何在未来的青少年延续,未成年教育成为当下首当其冲的任务。独立和素养是成为担当背后的必要因素。

2

“我爸爸妈妈是开公交车的,中午不回来吃饭,到晚上才能回来,我自己在家,中午我自己做饭,等我吃完饭,我打包之后给他们送去。”

疫情期间爸爸妈妈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家里就剩下10岁的小姑娘。不仅能很好的照顾好自己,还担任起给爸爸妈妈做饭送饭的任务。“比我做的好吃”看着妈妈一脸的自豪,网友不禁感叹:好懂事的小宝贝,希望疫情早点消灭,让他们一家团聚。


00后护士“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丨论抗疫精神如何延续?

看到小女孩懂事的同时,我看到了她的独立。现在独生子越来越多,家长对孩子没有任何独立品质方面的要求,大小琐碎事宠着护着,唯恐孩子不顺心。独生子女中较多地存在着脆弱、依赖、任性等不良的品质习惯,都是家长一味的纵容视而不见。从日常生活中的独揽其身到行为上的一切控制,不仅让孩子生活无法独立,甚至心理需求被完全地忽视,很多孩子因此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比如缺乏安全感、胆怯自卑、内心压抑等。《大声说出来》有一期节目,嘉宾是34岁的单身女博士和她的母亲。节目中,女博士控诉母亲对她的种种做法,几次在现场情绪失控,崩溃大哭。

00后护士“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丨论抗疫精神如何延续?

她希望母亲做出改变,放过她,让她过自己的人生。可是,母亲一直强势反驳,说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女儿好。为了让女儿练钢琴,不准女儿出去玩,弹错了,就打;高一的时候,偷看女儿的日记,发现女儿有喜欢的男生,就跑去学校大闹;上学期间,不准女儿穿花裙子;就连女儿结交的朋友都要经过她的审查……最后,女儿变成了她心目中的样子,钢琴过了十级,考上了博士,读了她要求的专业。但是,这么优秀的一个女儿,一点都不快乐,半年内还被母亲逼着相亲了50次。自卑、压抑,她只求母亲放过她。

一个控制欲如此强烈的母亲会伤害孩子的一辈子。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真正的未成年教育应该先让孩子学会生活上的独立,教会她生活中学会成长,学习中学会自由。

3

还记得那个10岁的小男孩给是拾荒老人戴口罩的情景吗?小男孩发现路旁有个拾荒者,从车子上下来,把一个空瓶子给了老人。刚想离开,突然发现老人没戴口罩,从大人手里要过一个口罩递给老人。老人不怎么会戴,男孩又帮忙给老人戴上,并不忘帮老人捏紧鼻尖。

00后护士“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丨论抗疫精神如何延续?


00后护士“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丨论抗疫精神如何延续?

这一刻感动了无数网友:

00后护士“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丨论抗疫精神如何延续?

钢琴十级,舞蹈十级是孩子发光的光环,可是品行是对孩子最好的教养。家庭教育以培养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优秀的品格为主,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罗素认为,品格教育需要在6岁以前完成。6岁以后学校不必花费很大时间和精力去考虑道德问题,只要在以前品格教育的基础上加以注意就可以了。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可见孩子教育中人格品行教养的重要性。

4

疫情下这些平凡的00后不平凡的举动,带给我们深刻的教育启示:重中之重就是培养一个孩子健全的人格,接下来就哪些角度教育孩子给出我的建议,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父母教会孩子生存,即独立的能力。

完美型父母,控制型父母,道德绑架性父母都是不可取的,父母首先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也就是独立的能力,不乏家务劳动,还包括突发意外环境下的承受那能力。就像我们现在的疫情,很多孩子脱离父母的呵护,同样可以照顾好自己,这就是生存的能力。只有那些善于生存、会自我保护的人才算得上是主宰生活的强者。学会生存,是日常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本领。

2.爱不是控制和索取,让孩子活成自己的样子。

尤为清晰地记得《囧妈》中伊万对妈妈说:“你看,这就是我们之间的距离,在你心里面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她应该吃几块红烧肉,脸上的肉是应该横着长还是竖着长,什么时候要孩子,膀胱几点中排水,你全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的改造我呢?”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要孩子活成自己心中的样子,而是尊重他们的个性成长,活的自由洒脱。不要总拿爱去控制孩子的行为,任何以自己为出发点的爱都是不可取的。

3.孩子多才多艺的光环下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品质。

英国教育家维克多.费兰克说:“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培养一个成功孩子的出发点不是他多么优秀,钢琴十级,舞蹈十级不是他们人生的定位,有了责任心,一个人才把自己的生命与别人的生命联系起来,才会产生自我生存感和价值感,这体现在对社会的回馈上,就像疫情中的逆袭者,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这就是一种优秀品质的传承。

5

写在最后:

正如李兰娟医生说:“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把高薪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人员,军事人员,适当管控娱乐圈某些明星动则上千万的报酬!只有少年强则国强,为祖国未来发展培养自己的栋梁之才”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优秀的科研人员,而教育的重中之重是青少年的教育。疫情当下那些逆行中的00后,是我们每个人的风向标,更是我们人生方向的掌舵者。当下父母对下一代的教育,应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为出发点,以孩子品性教育为基石,当孩子回报社会那一刻,便是我们成功之时。

辛晴,80后宝妈,喜欢用温暖的文字感悟生活。既然你从我的世界路过,不妨留下你的足迹,关注我,平凡的生活共同把酒诗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