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之學用於實踐的成果,漢初無為而治,積累大量財富

所謂黃老之學,是黃帝之學和老子之學的合稱

,為道家學派的根源所在,政治上主張休養生息,無為而治,興於戰國百家爭鳴之時,而盛於西漢。

無為而治,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過多地去幹預現行的制度,不亂作為,遵循客觀規律,達到無所不為。

西漢初期,黃老之學興盛起來,統治階級內部崇奉黃老之言,並用之實踐於治國理政的決策當中。

黃老之學用於實踐的成果,漢初無為而治,積累大量財富

適應了時代的發展要求

秦朝苛政加之常年的戰爭,讓社會經濟殘破,民不聊生,甚至達到了人相食的地步。

西漢建立之後,百廢待興,漢初劉邦在急需恢復社會生產的同時,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適應社會的發展,以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制定規章制度。

秦朝滅六國而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推行郡縣制。然而秦朝滅亡後,郡縣制和封國制並存,各地風俗和人民習慣不同,劉邦和蕭何保持了這一局面,允許不同風俗的存在,併為各地制定了適應當地的專門政策,因而社會得以快速穩定下來。

劉邦讓陸賈總結秦亡的教訓,以作借鑑。陸賈根據黃老思想,結合當時的社會情況,提出:

“事逾煩,天下逾亂;法逾滋,而奸逾熾。”

即做的越多,天下越亂,法律條文越嚴密,而作奸犯科的事情越多,

道大於無為。

漢初民間沒有任何財富積累,“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就連皇帝的車駕,都找不出來四匹毛色一樣的馬,將軍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車。

劉邦和丞相蕭何立即選擇了減輕田租、寬減刑罰,不過多地干預百姓生產生活,與民休息,垂拱而治。

黃老之學用於實踐的成果,漢初無為而治,積累大量財富

統治者“好黃老之言”

作為漢朝上層建築的設計者,蕭何以黃老思想為指導,制定了輕徭薄賦、約法省刑的漢初政治方向,與民休息,開放山川河澤,充分調動百姓的生產積極性。

而蕭何死後,曹參繼任丞相,對蕭何當時所定的規章沒有任何改變,保持著穩定的局面,故而有“蕭規曹隨”之說。

此後的丞相陳平,本人即喜歡黃帝、老子的治國理念,更是將無為而治的思想用於實踐當中。

皇室之中,漢高祖劉邦之後,孝惠帝、呂后相繼當政,依舊採用著無為而治的方式,繼續恢復社會生產。

雖則呂后封諸呂為王,以致引起後來的誅呂之戰,然司馬遷評價呂后和孝惠帝之時,黎民百姓真正地脫離了戰亂之苦,君臣都以“無為”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故惠帝垂拱,高後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此時的社會生產,已經回到了正軌之上。

黃老之學用於實踐的成果,漢初無為而治,積累大量財富

“文景之治”的到來

漢孝文帝亦好道家之學,將黃老之術中的無為而治、節慾崇儉、與民休息的觀念轉化成一系列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政策。

孝文帝廢除了許多紛繁的禮節,廢除了妖言誹謗、連坐、肉刑等刑罰,對匈奴採取懷柔和親政策,不輕易擁兵,自身率領著整個皇室過著勤儉的生活,就連自己的葬禮也是一律從簡。

漢文帝注重用德化民,而非用刑,減少政令,以免煩擾到百姓

漢文帝之後,漢景帝繼位,黃老之言更是在整個統治集團當中佔據了主導地位!

漢文帝的妻子、景帝的生母竇氏,特別崇尚黃老的清淨之術。

竇氏作為漢文帝的妻子、漢景帝時為太后,漢武帝之時,為太皇太后,經歷了文、景、武三朝,在朝中影響達45年之久。因為竇氏愛黃老之言,以至於漢景帝之時,當時身為皇太后的竇氏要求自己的家人都得多看黃老之書,黃老思想得到了官方的推廣。

實踐到具體的行政當中,則是:

“從民之慾,而不擾亂,是以衣食滋殖,刑罰用稀。”

百姓安居樂業,沒有過多的徭役、兵役,一心從事生產,社會財富得到迅速地積累。

黃老之學用於實踐的成果,漢初無為而治,積累大量財富


漢初推行的無為而治,給了殘破的社會經濟以充足的恢復發展期,經歷“文景之治”後,已經積累下了巨量的社會財富。百姓家給人足,府庫裡也存有大量餘財,田間阡陌,牛羊馬成群,百姓皆自愛而重犯法。

漢武帝劉徹在繼承帝位的同時,也繼承下了祖輩們為其積累的巨大財富:

“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

在漢初社會物質積累的過程中,除了百姓的辛勤勞動,黃老思想的指導作用,功不可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