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奈兒:時尚女王屢遭拋棄的悲涼人生

創造!人不能永遠創造。我想做的是製作經典。

——可可·香奈兒

香奈兒,一個出生在社會最底層,從沒有得到過父愛、母親庇護的孤女,能一次次打破禁錮,一步步走向世界,成為世界時尚不朽的標杆,製造了經典,要的不僅僅是一腔熱血與毅力,更需要才華、精明和野心。

即使這樣,她依然擺脫不了被眾多情人拋棄的命運。

香奈兒:時尚女王屢遭拋棄的悲涼人生


1、與其在意別人的背棄和不善,不如經營自己的尊嚴和美好。

1883年,在法國索米爾鄉村,香奈兒出生了,她是父母的第二個孩子,但那時,父親阿爾貝並不願與母親結婚,直至香奈兒15個月後,父母才辦的婚禮。

父親阿爾貝是一個漂泊的商販,能言善辯,卻毫無擔當、自私、冷血。母親讓娜就像一個為愛痴迷的女人,即使丈夫沒有經濟基礎,沒有絲毫擔當,她依然無怨無悔地追隨他,充當著生子機器。

不過讓娜拼死拼活地勞作,五個孩子依然擠在陰暗潮溼的窄小房間裡生活,忍受著貧苦飢寒。後來,父親始終在“發跡”的路上,母親為了追隨他,將五個孩子像孤兒一樣,無情地扔在了孃家。

沒有父母的陪伴,香奈兒喜歡到教堂的墓地裡玩耍,對著墓碑說話

,後來她解釋說,因為她更喜歡向死者敞開心扉。

香奈兒成名後,有時會在作品前俯身跪下,神色嚴肅,腰身挺直、雙腿屈膝地跪在地上,就像一個勤勉而謙卑的修女做著沉重的洗衣活,日復一日。更像她小時候一個人守在墓碑旁,對著一塊石頭充滿虔誠的模樣。

由於一直從事著繁重的勞動,又加上母親長期漂泊、反覆懷孕,染上肺結核。一個寒風刺骨的清晨,年僅32歲的母親讓娜停止了呼吸。

此時,父親回來了,但並不是要承擔起父親的責任,而是想徹底甩掉孩子這一負擔,他將香奈兒和姐姐送進了修道院。

那一年,香奈兒11歲。

香奈兒在修道院裡過著極其壓抑的生活,沒有朋友、沒有人疼愛、難以下嚥的飯菜、給床邊縫邊、給嬰兒織毛衣……

12歲孤女香奈兒,就過早地體驗了飢寒交迫的生活,明白了成人的生存法則:“沒有錢,你什麼都不是。有了錢,你可以做想做的一切。錢,是自由的鑰匙。”

六年後,香奈兒離開了修道院,來到城裡一家專門接收貧困兒童的教會學校讀書,到穆蘭城一家針織品店當店員,後來又去了一家咖啡館駐唱。

正是童年經歷的這一切,私生子身份、貧困交迫、被父母拋棄、修道院裡的寄人籬下都成了香奈兒心中消之不去硌心之石。

終其一生,香奈兒對自己的身世都百般掩飾、諱莫如深。

她氣喘吁吁地從底層爬到上流社會,卻依然是在夾縫中生存。她可以穿著華服,穿梭在紳士名媛之間,也可以讓王公貴族對她屈膝,淪陷在她的魅力之下,卻不能談婚論嫁。

這種清晰的認識,在她心裡刻著永恆的身世之殤。當他人詢問她的身世時,就像炮烙靠近,避之而唯恐不及。

亦或者,她編織了一個美麗的夢,幸福的童年、一個赫赫有名的葡萄酒商人父親、亦或是去美洲尋找財富的勇敢探路人父親、以及一個擁有馬場的姨媽。

香奈兒:時尚女王屢遭拋棄的悲涼人生

2、把握機會,踏上人生第一個階梯

不過,關於“姨媽的那場”,香奈兒在穆蘭做縫紉工期間,的確駐有幾個兵團,而且其中第十騎兵團位居所有兵團之首,在這個兵團服役的士兵也都是貴族出身。

香奈兒為這些騎兵縫褲子,而她獨特的氣質深深吸引了當時的軍官。軍官紛紛邀請她去參加茶會、音樂會。

為了能躋身上流階層,香奈兒白天是服裝店裡溫順的樸素小裁縫。晚上就穿上美麗的服飾,為軍官登臺表演唱歌。

儘管她的全部節目只有兩首歌《喔喔喔》和《誰見過可可》,但她卻投入了全部的熱情。這使她有了一個別名:可可。

最重要的是,在這期間她認識了人生中第一個情人,艾提安·巴勒松。

巴勒松是穆蘭第十騎兵團的一位軍官,他出生於貴族之家,父母的雙亡後,繼承了價值不菲的遺產。在他24歲軍階退役時,他買下了一塊廣袤的土地用以養馬、賽馬,並取名“王苑”。而這裡,也成為了他圈養情婦的一塊風水寶地。

香奈兒隻身一人跟隨巴勒松來到“王苑”後才發現,這裡除了她,巴勒松還有很多個情人,其中就包括著名交際花米莉安娜。香奈兒曾粗魯地評價她是“老女人”、“騷貨”。

更讓人壓抑的是,私生活放蕩不羈的巴勒松並不在意香奈兒,有時甚至以她的身世為恥,曾有傳言,每當有上流社會的朋友來時,他就打發香奈兒與僕人就餐。

夾在紳士貴族之間,除了吃喝不愁,地位跟僕人差不多,就這樣尷尬的位置,一次次擊碎了香奈兒敏感的心裡防線,也使得出生卑微的她更加自卑和迷茫。

於是,她將注意力轉移到了觀察貴族穿衣打扮、品味愛好和騎術上,併為了方便騎馬,她將頭髮編成一條辮子,服飾也儘量精簡。

而她所設計的簡單優雅又實用的女帽,很快成了貴族們的新寵。也正因為這樣,香奈兒請求巴勒松幫忙,開了第一家女帽店。可當香奈兒提議在巴黎開一家時,巴勒松是打心底不認可的,也就是他的不信任讓香奈兒遇到了人生摯愛亞瑟·卡佩爾。

香奈兒:時尚女王屢遭拋棄的悲涼人生

3、人生摯愛,抵達內心深處的情人

巴勒松將香奈兒帶入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而卡佩爾也“催化”了香奈兒獨立人格的塑成。

卡佩爾是巴勒松的朋友,一個風流倜儻的濁世佳公子,有點資產卻拼命工作。

兩人在莊園裡一見鍾情,但礙於香奈兒是巴勒松情人這尷尬的身份,直到巴勒松拒絕幫香奈兒在巴黎開店,香奈兒才義無反顧跟隨卡佩爾去了巴黎。

對於這事,後來的巴勒松並沒有大發雷霆,反而祝福他倆。

香奈兒喜歡卡佩爾,這個男孩比巴勒松更理解她,懂得她的困苦,也認可她的能力和夢想。他倆有相同的愛好與追求。

雖然是這樣,但香奈兒在巴黎開女帽店時,卡佩爾的資金並不能支撐起香奈兒的夢想,他向巴勒松說起這事時,巴勒松大方提供幫助,資金、店面,甚至是客源。

漸漸的,憑藉香奈兒女帽的“反叛性”以及她對女性的瞭解,客源從馬場的女人擴大到上流社會、時裝公司。

不得不說,有野心和才華的女人是所向披靡的。

後來,憑藉獨特的時尚觸感和敏銳的判斷力,香奈兒在時尚之都巴黎越來越得心應手,競爭再強,她都無所畏懼。

香奈兒知名度越來越高,她也有了自己的經濟基礎,不用再做寄生蟲式的情人,能與卡佩爾並駕齊驅,這時候他們的愛情,攜帶著風的甜蜜。

兩個人出雙入對,羨煞旁人。

好的愛情,是能讓彼此前進的。香奈兒在時尚界大展拳腳,從“帽子”到“服裝”。而卡佩爾在工作上也是野心勃勃。

香奈兒是真正的時尚天才,她不侷限於時間地點,她的時尚觸覺可以藉助“每一陣風”騰空而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香奈兒“乘風起航”,她設計了簡約大方便於生活的時尚,引領了這一時期的潮流,並開了一家又一家的專賣店,

到了到1916年,香奈兒公司的員工已經超過了300多人,成為了一個龐大的時裝公司。

而到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香奈兒已經是一位享譽世界的著名設計師了,她的時裝公司總店也從康朋街21號搬到了31號。

正是從康朋街31號開始,香奈兒逐漸締造出她的時尚帝國。

一家巴黎的報紙曾撰文寫道:“這是位令人驚愕的天才,她的服裝具有女性美的藝術,是匠心獨具的展示。”

是她,改變了19世紀以“像鴿子那樣挺胸凸臀”為潮流的服裝審美,使時裝藝術邁入20世紀的時尚之中。

顯而易見,香奈兒的成功是舉世矚目的。

但是,她事業上的成功,並不能抹去她出生低微、被人包養這些“上不了檯面”的人生履歷,不足以讓有商業、政治野心的卡佩爾娶她。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靠運送煤炭發了財,把經濟業務擴展到了航運業。此外,他還參軍入伍,得到了法國部長和英國首相的認可,在政治上前途無量,但這還不夠,他要走得更遠。

所以,他娶了一位年輕美麗的英國貴族女子黛安娜·溫德姆,以此來提升自己的地位。

畢竟,男人事業上的野心永遠走在對女人的愛戀前面。

這是香奈兒人生中唯一一個為之披上婚紗的男人,可他卻娶了她人。傷心欲絕的香奈兒剪短了頭髮,將自己打扮成男孩子。

但是,卡佩爾與香奈兒都無法割捨對方,兩人後來時常在香奈兒買的別墅裡幽會。

香奈兒打心底是一個叛逆而又不入傳統的女人,她做時尚遵循內心,感情則一樣。

原本她以為,她和卡佩爾可以永遠這樣偷情下去,可在1919年12月22日,卡佩爾在從巴黎去戛納的路上,乘坐的汽車輪胎突然爆炸,不幸身亡。

香奈兒陷入難以自拔的悲傷中,但是當葬禮開始時,她卻沒有出席。她再次來到卡佩爾出事的地方,撫摸著已經燒成焦炭色的汽車,失聲痛哭起來。

這一次,香奈兒真正失去了愛的男人,失去了一切。她回到了巴黎,將家裡床單窗簾等都換成黑色,同時,也設計出了聞名世界的小黑裙,以此來紀念卡佩爾。

香奈兒:時尚女王屢遭拋棄的悲涼人生

4、孤獨流浪的人生

她具有天生的時尚敏感和獨立的個性,她不喜歡秩序,總是在別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物中發現另一種存在。

香奈兒這一生中,遇到了不少對她影響頗深的人,除了巴勒松、卡佩爾,還有就是設計師波烈、鋼琴家米西亞·塞特。

米西亞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藝術家,香奈兒與她在一次酒會上一見如故,很快成為好閨蜜。也是她,在香奈兒情傷時帶她到處散心,認識塞特、畢加索、迪亞吉列夫、雷諾阿、考克託等一批卓有成就的藝術家。

甚至是後面香奈兒闖蕩好萊塢,她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而且米西亞是香奈兒還“樸素”“另類”時尚觀念的強有力支持者。她懂香奈兒,理解香奈兒,使得香奈兒心理上不再孤獨。

的確,香奈兒即使置身於繁華中,她也是孤獨的。所以她一生都在汲取愛,這也使得她一次次走在道德邊緣。

她包養貧窮詩人,爾後又腳踏兩條船,既和落魄王子狄米崔大公心心相惜,又和俄羅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糾纏不清。但最後她選擇了和英國首富西敏公爵在一起。

香奈兒:時尚女王屢遭拋棄的悲涼人生

香奈兒的骨子裡是矛盾的,她有自卑的底色,但很多時候,她敢於挑戰傳統,不隨波濁流,甚至可以說骨子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傲。

“我知道所有浮華的東西都不適合我……”香奈兒註定是時尚界獨一無二的存在。

1932年萬聖節,在美國經濟大蕭條的巨大陰影籠罩下,巴黎一片愁雲慘霧。

在這樣黯淡的日子裡,香奈兒卻大膽地舉辦了個人鑽石珠寶展,邀請了巴黎公主、公爵夫人,前後有數千人參觀。

在大環境最惡劣的谷底,香奈兒能反其道而行之,自信十足地將打造得精美絕倫的貴重寶石和玻璃製品混搭,颳起了真假珠寶混用的時尚風潮。

這再次證明香奈兒的影響力,至少在她手中,無論華爾街股市如何漲跌,時尚生意比金融市場更能穩定收益。

此時功成名就的香奈兒外表已如鑽石般堅硬,但也許她內心深處最柔軟珍貴的一塊已經乾癟、死去了……

1935年,香奈兒的事業達到巔峰,僱用的工人近4000人。二戰爆發後,她關店躲避戰亂,直到1954年,她以74歲的高齡在時尚界復出。

除了小黑裙,香奈兒還設計出了經典的5號香水、2.55手袋及半高跟雙色鞋以及白色禮服。

即使是現在,香奈兒依然是時尚的標杆,是時尚女王,無人能超越的經典。

但是表面的風光無限,並不能抹平她童年所受到的內心創傷。她一生都在追求心底的平和,但圍繞於她身邊的男子,都成了她人生站點的風景,裝飾著她來時的路,可始終,她沒有找到自己最終的歸宿。

就如她所說“我拒絕你,不是因為不夠愛你,而是因為怕自己太愛你以至於迷失自己”。

女人“太愛”就會“迷失自我”,而獨立、自強正是香奈兒內心缺乏安全感的保護色,就像寄居蟹的所依傍的螺殼,失去了,她就回到小時候在孤兒院無依無靠的小女孩。

這不得不令人唏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