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背唐诗为什么我不会用,不能出口成章?

我到老家在东原


你之所以每天背唐诗但却不会用、不能出口成章,是因为你只是表面上的“熟背”而已,而不是真正的“熟”了,并且或许你积累的知识“量”还未达到“质”变的程度。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对“读熟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熟”字的最好诠释。

俗话说“熟能生巧”,关键在于“熟”之一字。

“熟能生巧”的“熟”字是指读通、读懂、读透;“生巧”是指产生质变,产生灵感,产生出能够灵活巧妙地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的思路方法。“读熟唐书三百首”的“熟”字的含义、道理与之相同。

简单地说,只有“熟”得彻彻底底了,才能“巧”用。

“读熟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通过对唐诗反复的读、背、诵,其中的含义、道理就会自然而然地理解明白,灵感就会油然而生,就会能够灵活巧妙地运用,对诗歌的吟诵就会才思如泉涌。这里的“三百首”是虚数,实指积累够一定的数量。

然而,灵感的出现是文化知识的日积月累达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质的飞跃,是丰富的文化知识在在社会生活中被启发或刺激瞬间闪现出的思想意识。

所以仅仅“读熟唐书三百首”还不够,还要博览群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智慧,而且还要到社会生活中去,深入实地体验,获取丰富的经验知识,这样才思才会更敏捷,灵感出现的机率才会更高。

另外,如何才能做到“熟”之一字,本人认为:应该做到全面深入地了解作者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和与之相关的所有人和事,这样才能正确透彻地理解、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和真情实感,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以称为读“熟”,更重要的是只有这样“熟”,才能够真正地吸取作者的知识营养和智慧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智慧。

我相信只要“读熟唐书三百首”,你就“不会作诗也会吟”!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些浅见,希望对问题者能有所帮助。

(注:此文的一些观点我曾经在我自己的回答文章里阐述过,并且有具体案例分析。)








东方之光8628


我是红楼骚客,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出口成章这个成语的意思:形容人文思敏捷,口才好。

所以,想要做到出口成章,仅仅每天背唐诗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多读书、多思考,以及锻炼自己的口才。

 

这里,我想借《红楼梦》中香菱向林黛玉学作诗的事进一步回答这个问题。

《红楼梦》第八十四回,因为薛蟠出门去做生意,香菱跟着薛宝钗进了大观园,得了空儿拜师林黛玉学习作诗。我们来看下黛玉是怎样教学的。

第一:作诗第一要义要紧,词句究竟还是末事。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词不害意”。

所以想要出口成诗,在学诗的过程中,首先就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能死学,不能拘泥于形式。

第二:大量阅读,细心揣摩学习。

林黛玉给了香菱一本《王摩诘全集》,让她读一百首五言律,细心揣摩熟透了,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然后李白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人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看到了吧,做诗翁之前需要如此大的阅读量做储备。而且这里还包含了两个条件,其一,聪明伶俐。其二,差不多需要用一年的工夫。

第三: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有不明白的地方需要多请教,多思考领悟。

第四:进行模仿练习。

最后,让我来看下香菱整个学习过程的状态。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宝钗笑道:“你能够象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

 

所以,想要做到出口成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需要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然后进行大量的阅读和科学训练,做到持之以恒,相信一定可以做到出口成章。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红楼骚客


我是把酒沐唐风,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很敬佩您的毅力,每天背唐诗,看得出,您是一个爱好诗词的朋友,握个手🤗。

至于要达到您说得出口成章的那一步,恭喜您,继续走下去,相信会有那一天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听我解释:

1),首先,您已经爱上了诗,并为此付出了努力(每天背诵),从这一点来看,这是最最基础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对诗的兴趣,学诗写诗都是枯燥无味的。

另外,学写诗,尤其是格律诗,更尤其是平水韵的格律诗,背诵唐诗也是最佳途径。这不仅练习了您的诗感,还可以熟悉韵字,以及入声字的掌握。对于这一点,我最有发言权。因为在我初学格律诗的时候,老师就要求我们,每天至少读20首唐诗(格律诗),熟知每一首韵部,辨识每一首的入声字。就这样,在领读老师的带领下,经过一年多的晨读,我从两眼一抹黑的菜鸟,到常用入声字基本不查平水韵就能一眼辨别出来。常用韵部的韵字也能熟练掌握。

所以,我说,您的付出绝不会是徒劳。

2)不过,在此,我也想提醒您,您在背诵唐诗的时候,不要单纯为了背诵而背诵。要想写出唐诗味道的格律诗,必须用心,带着问题去诵读。静下心来想一想:这首诗的物都有哪些?

这首诗的起承转合是如何连贯的?这首诗的承转句是如何对偶的?

转句是如何做到的不断裂?

合句是如何扣回起句的?

这首诗的韵部是平水韵的哪一个韵?

这首诗中的入声字都是哪些?

……

3)另外,在您坚持诵读唐诗的同时,建议您系统学习一下格律诗的基本写作技巧和章法。多读唐诗,多练笔写,多琢磨自己诗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熟能生巧,运用自如。

4)综上所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也希望您早一天梦想成真,让大家欣赏您的大作。

把酒沐唐风 2020.02.25


把酒沐唐风


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暂时不会出口成章,不要着急。

1、做任何事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出口成章是个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都需要经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个不能偷懒,需要继续背诵。

2、不知道你在背诵的时候有没有做赏析。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篇,本来都是无声的文字,但是,如果你能做细致的赏析,那就变成了一幅幅跨越时空的精美画作,还可以是有声有色的视频片段。这里边有诗人的所见所闻、风雨人生、喜怒哀乐……这都需要细细的品读。

3、要大胆的练习。认真学习平仄的韵律,仔细研究推敲,遣词用句的准确度。要有“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的耐心的学习态度。完不成整首的诗作,可以从练习短句开始,尽可能精炼,也可以练习对对联,等等。

最后想说,诗意是需要用真心去体会的,真不是简单背诵就可以的,更不可能为了诗而诗。切勿浮躁,只问付出不问结果,有一天你一定可以出口成章。





凡人小兵


不是你背的太少,就是你的生活经历太少。

如果有人说背诗有很多好处,那都是骗人的。

除了让你的生命更丰满之外,这件事根本毫无用处。

背诗究竟有什么用?

没用!

如果你指望它致富,那么就该知道,靠它吃饭的人不仅少之又少,并且大都活得都不太好;

如果你指望它提升优越感,不妨想想自己对待朋友圈里那些 " 出口成章 " 的朋友,有几句赞美是真心的?

如果你指望它拿高分,它的分数和 " 严禁写成诗歌 " 的作文,差距又有多大!

四五岁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唐诗。不觉得痛苦,诗词押韵,和儿歌差不多,

" 粒粒皆辛苦 "," 上山打老虎 ",也分不出高下,背着玩就是了。

慢慢的,就长大了。

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冬天,西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都急匆匆的奔走,到了家,烤着炉子,外边洋洋洒洒的下起了雪。知道了什么是 "晚来天欲雪",什么是 " 红泥小火炉 "。

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知道了什么是 "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 " 水光潋滟晴方好 "。

秋天,过了天高云淡,就是凉风乍起,梧叶飘黄,知道了什么是 " 老树呈秋色 ",什么是 "苒苒物华休"。

约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 " 月上柳梢头 ";灯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 " 一夜鱼龙舞 "。

愁的时候," 伫倚危楼风细细 ";乐的时候," 春风得意马蹄疾 "。

小的时候," 卧看牛郎织女星 ";大的时候," 金风玉露一相逢 "。

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

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

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



where有好剧


我是偷听制笔的强哥,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关于每天背唐诗为什么我不会用,不能出口成章?

我的回答是:背的不够熟,用的不够勤,生活经历太少。

一、背的不够熟

光每天背,但并不去分析,去赏析,那是比较容易遗忘的,在死记硬背之外,更要做功夫去研究诗人的背景,诗歌创作的背景,诗的意境,以及其他名人对它的评价。这样你就光知道了它的文字内容,更能理解他诗歌所表达的真情切意。真正的熟,是能通过生活场景,或者感情的触动,而自然联系到一首诗词,这说明你就非常熟了。

二、用的不够勤

如果只是完成任务一样,去背一背,背完之后完全不用,那也是白背。要有目的的去背,去用。比如明天你要去踏青,你可以把踏青相关的诗词都找出来用,然后踏青的时候结合场景心情,在心里把最适合的诗词吟诵出来,这就能做的应景。又比如,您要给人送礼或者恭贺新婚、乔迁、升迁。你可以把这相关心情的诗词找出来,写在贺卡上,微信里或者电话里说。这就是用,东西背下来并不是你的,用起来才是你的。心情舒畅时用什么,暗恋人用什么,伤心用什么,多用勤用,功夫自然就涨起来了,因为你用的时候才能体会诗人为什么用这个词语,为什么这样描写,能提高你的创作理解能力。

三、生活经历太少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你让一个8岁小孩去背李白背李商隐,他没有经历过郁郁不得志,没有经历过风花雪月,他的背也就是死记硬背,并不能产生共鸣,不能产生共鸣也就缺乏那种情绪,感受不到它的魅力,更无法激发真情实意的诗歌。当你生活有了起伏,经历了酸甜苦辣,你要去表达情绪,就会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去描述,会画画的,会画一幅符合自己心境的画,会弹琴的会作一首曲,会诗歌的,就会去创作一首诗歌。生活经历是创作必不可少的源泉,闭门造车的诗歌都是没有灵魂的。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带给你帮助。


偷听制笔


会背诵唐诗只是表象,是机械的,并没有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首先,要真正弄懂每一首唐诗的真正含义,包括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诗,弄明白作这首诗的背景主题是什么,究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又是什么。这样,把这些唐诗背后的知识揉碎了,嚼烂了,熟记在心里,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当我们每每遇到一个情景,大脑里就会浮现出这个情景唐诗里有哪一首正好和它相吻合,这时候你就可以信手拈来的拿出来用了。所以你不能出口成章的根本原因还是你没有真正弄透唐诗的背景、意境、情感、主题、场景。

其次,想要达到出口成章的地步,必须要大量的下功夫,我们都很欣赏央视主持人董卿老师的才华,董卿老师虽然有才华,但是也是靠每天不停的说,不停的练,不断的运用,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不去用,永远都是生疏的。所以建议日常生活中多用、多练,就像学习外语,如果不经常读,不经常用外语去交流,不可能一上来就能和外国人直接熟练的对话的,这都是背后长期的练习的结果。

所以树立一个榜样,努力加油吧!看好你!






周易研究与应用学者


未经咀嚼就把食物吞进肚里,食物消化不良就不可能为你充分提供营养。唐诗这样的精神食粮也同此理。

不知道你的具体情况,但一般这种现象,都是因为背诵时不经理解死记硬背。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的“熟读”,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有口无心地诵读,而是指“烂熟于心”。而熟,来自于对唐诗从整体到局部逐字逐句的解读。

对唐诗做到“烂熟”,不仅要吃透每个文言字、词、句的表面涵义,还要深究每个句子所蕴含的寓意和“画外音”,最后才能精确地把握适合该句运用的语境。———买了一部新手机,你不能用它来砸核桃,也不能只知道它能打电话,你还要知道它的全部用途。

举个例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字面涵义为“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只因为自己身处山中”,如果你不了解其更广阔的引申义,你就只能等到与庐山相关时才能用上这首唐诗,所以你用的机会就大为减少。实际上,其“画外音”为“不能跳出事物之外就不能全面了解事物”,类似于“当局者迷”。———通过研究和解析你会发现,唐诗的应用之路非常的宽阔———原来手机除了打电话,还能上网。

“烂熟于心”之后将其融会贯通,在平时的语言中有意识地经常运用,随着你文学素养的提升,自然而然地就能对唐诗信手拈来,做到出口成章了。


一剑lxd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

读诗,而不是单纯的背诗。

当你真正的熟读了一首首唐诗宋词,慢慢的就会熟谙其中的意境,就像水到渠成。

这时候,你就会自然而然的运用诗词,去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看到春雨,你会想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看到明月当空,你会说“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得意时,不妨“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悲伤时亦可“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当相思入骨,便有“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诸如此类,凡此种种,人世间的各种喜笑悲哀、贪求思慕、离转承合。以及风花雪月、阴晴圆缺,这万千变幻的情景情绪,总能从那些墨色青青的诗句里找到共鸣,找到安慰,找人被人了解的会心一笑,或者慷然一哭。

腹有诗书气自华!


如今是老方


我觉得主要还是缺少练习,需要刻意练习才能做到更好,想做到其实也不难,首先,得理解每首唐诗的意思,能背下来。其次,整理思路,哪些诗句可以在哪些场合用。最后,就是刻意练习,自己练,生活中常用。练习到和你的潜意识无缝对接。久而久之也就出口成章了。举个例子比如说,我自己以前学车,刚开车的时候,眼睛看着前方,别人跟我说话,我的眼睛都不敢离开正前方。因为不熟啊,生怕自己操作失误导致事故。但开了很久以后,就不会再有这种情况,该做什么都可以做。因为反复的操作,已经很熟练。自己的潜意识已经完全接手操作,很多动作跟本不需要大脑思考下步该怎么做。一切都很自然。这就是经过无数次练习的结果。所以我想说:道理都懂,就看你愿不愿意做。能不能坚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