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垃圾》

《艺术垃圾》《艺术垃圾六条特征》百科词典文库

艺术垃圾:是指没有审美价值的作品或物品 。由于它失去了审美的 价值,也就失去了艺术的价值 。

《艺术垃圾六条特征》

(一)、重复别人毫无艺术创新,即没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审美个性特征的作品。

(二)、过多地重复自己,千篇一律,千画一面的作品。

(三)、盲目追求数量、不求创新、不求质量。

(四)、不美反丑的艺术品。

(五)、假画成灾的艺术品。

(六)、名人字画就是钱。

文章:

《不能制造当代艺术垃圾》

薛宣林

“鱼目岂可混珠,珷玞焉能乱玉”。艺术的价值和价格是与美的创造性成正比的。只有集美的创造性,特色性和美的规律性为一体的艺术。才能称得上真正美的艺术。反之,一些失去美的创造性即毫无艺术创新的艺术。必将在失去其审美价值的同时,而沦为艺术垃圾。有些貌似艺术的作品,即使因为有一定的观赏性。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毫无增值的事实,也会使人们渐渐失去收藏的耐心。那么,什么样的艺术品可能是垃圾,怎样避免垃圾,特别是怎样避免制造垃圾,这不仅仅是收藏家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更是21世纪的我们每一位从事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的理论家,画家们必需引起重视的大事。我在这里大声疾呼:“我们不能制造当代艺术垃圾。”

一、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垃圾的特征

典籍而论,被倾弃的污秽废物即为垃圾。应当指出,我们讲的一般意义上的垃圾是相对于人而言的自然垃圾,物品当失去其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之后就自然成了垃圾。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垃圾,是指没有审美价值的作品或物品。由于它失去了审美的价值,也是失去了艺术的价值。说的过分点就是艺术垃圾。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重复别人或大师,毫无艺术创新,即没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审美个性特征的作品

时间是无情的,也是最公正的,历史是最好的签证。当一切虚伪的,重复的缺乏个性特色的艺术,在时间的长河中相继消失之后,最终能够世代相传的,只能是那些迸发干古智慧的结晶,只能是那些不落窠臼,别开蹊径,具有美的创造特质,具有鲜明艺术个性,并且能够真诚地反映时代和超时代审美倾向,审美观念,真诚地反映现实生活,物化于美的形式之中的理性精神。眼下,在艺术品市场火爆的同时,许多毫无审美个性特征的艺术品充斥整个艺术市场。有些价格还被炒的很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未来不会有升值空间,毫无艺术审美价值可言。

(二)、过多地重复自己,千篇一律,千画一面的作品,同样制造着艺术垃圾。重复别人是毫无价值的。

那么,过 多地重复自己也是没有价值的。现在时尚讲形成一种风格,这与西方不同,我们讲达芬奇、凡高、毕加索、只是讲他们的画派,艺术语言和独特的艺术审美形式等。可我们中国人讲的,是画家们画一种对象物,如画马、画驴、画虾、画某某历史名人。结果导致有的画家翻着词典找,看看还有哪个名人没有人画。山水画也如此,有人画桂林山水、有人画山峡,都有人画了怎么办呢?有一次我打开一个正炒的火热的名画家的画册,一看把我吓了一跳。因为在整个近二百幅出版的作品里,看上去就如同一幅,即“千张一面”。到展览厅看展览也如此,进了展厅,看了第一幅就不要再看下去了,都一样。这样的现象,如今不仅没有人批评,反而成 21世纪今天的时尚。在主张多元创新的大背景下,中国目前的这种现象,是一种极不成熟或极其幼稚的表现。任其发展,只能有害于中国艺术和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只能为我们的后代制造更多的艺术垃圾。

(三)、盲目追求数量、不求创新、不求质量

可能大家都看过了,有谋体公开报道,现在画家成了印钞机了。是啊!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一张,按程式化制造一会就一张,一天画几张甚至十几张,不是印钞机是什么?触目惊心啊,如果你是一位收藏家,看就这样的报道该怎么想呢?作为公正的,有良知的艺术理论家、画家又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问题。一句话,我们的时代,有许多艺术家在制造艺术垃圾。我们说,艺术品无论采取什么样形式出现,如审美性工艺、实用性美术还是审美性美术——纯美术。其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作品自身美的创造性。一件没有美的创造性的艺术品,充其量不过是一件普通工艺品(文物工艺品除外),而普通的工艺品又主要是按照质地价值来划分的。如翡翠工艺品,肯定比一般的石头工艺品贵的多。如果说我们有些画家特别是有些中国画家们在制造几乎一模一样的纸质工艺品,如果不是文物,那么,未来即使增值,其价值又有多大呢?我们说绘画是审美性美术即纯美术。他不就是工艺品,这些我曾有专门分类即美术分类“原始绘画语言符号,实用性工艺、审美性工艺、实用性美术、审美性美术——纯美术(详见《薛宣林艺术论》第195页)”。作为审美性美术的绘画,我们可称其为纯美术作品。那么他就需要以审美为目的进行创造或者叫做创新。就要在美的前提下创作,不是制造没有创新的作品。艺术家的作品是需要有相当大的数量。但我们不可以盲目地为了金钱而制造艺术垃圾。

(四)、不美反丑的艺术品

现在丑八怪艺术品,被炒成天价已不鲜见了。许多画家特别是中国画家,往往打着创新的旗号,制造丑艺术。人物画画的没有人的形象,怪模怪样。既不象抽象艺术,又不象幽默漫画,就是让人看了不舒服的艺术。可这样失去或部分失去其审美特性的艺术垃圾,就是有人炒。我曾问过一些买家,这样的画,你买回家后挂在什么位置,对方回答:那个去挂,一点都不好看,不就是炒吗?买了就涨,赚了钱就卖掉,哪个去收藏。显然,这些不美反丑的艺术,公然背离了艺术审美的特性。无论其价格多高,因为失去了审美的价值,所以其价格是没有基础的,未来都逃脱不了艺术垃圾的命运。

(五)假画成灾的艺术品

我们说,好的艺术家作品,不仅市面画廊很少见到,而且也很难仿制。可在我们中国,目前有一种奇怪的现象。画家们第一愿意搞笔会,第二愿意看到市面上有更多自己的作品,于是对假画的存在,不仅不反感,反而觉得很骄傲。诸不知,这种亵渎艺术的行为,最终是必然会受到艺术规律的以及价值规律的惩罚。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世界三大最著名的拍卖行相继宣布禁拍中国画,原因是假画成灾,无法做出正确的鉴定。可在当今中国,有一些年龄不大的中青年画家的假画已铺天盖地了。那么数年后这类的画,还能有多大的价值呢?哪个还敢收藏呢?

(六)名人字画就是钱

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虽然火爆了,但尚处在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收藏者,大多不是以欣赏为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审美或精神消费为目的,大多是为了投资、显财斗富或送礼。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官宦艺术”,也成了人们追棒的对象。什么艺术不艺术,不管青红皂白,见名人的就买。想必就是有西特勒的物品,恐怕也有人肯花大价钱购得。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官宦名人,也开始从事字画艺术,我相信其中不乏有精品,但收藏者还是要小心。

……

“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然而,岁月留给历史的唯有美的创造者们用心血和生命谱写出的最美好、最壮丽的乐章。美的历史,莫过于美的探索者,创造者们理想化的,物化于美的形式之中的理性精神或具有审美特殊性的时空痕迹。我们要美的创造,我们不要艺术垃圾。

《美术报》《中国书画报》《收藏》《雅昌艺术网》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