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不分紅已成世界潮流,為“鐵公雞”如此辯護是否太無恥?

隨著上半年年報的披露,各上市公司有關分紅的方案基本水落石出。毫不意外,仍然有多家公司沒有現金分紅,其中包括有40家上市房企。在這些“鐵公雞”中,有29家企業超過15年沒有分紅,10家企業20年以上沒有分紅,其中包括佳兆業(7年不分紅)、中糧地產和保利置業(6年不分紅)等知名房企。從業績看,這些房企最近3年均實現盈利,完全具備分紅條件,但依然“一毛不拔”,讓廣大股民大為失望。

上市公司不分紅已成世界潮流,為“鐵公雞”如此辯護是否太無恥?

面對鐵公雞的一毛不拔,股民只好乾瞪眼

更讓人詫異的是,有人居然為這些“鐵公雞”辯護:公司只要實現業績增長,保證股價上漲的收益超過分紅,就可以不分紅。這些人甚至說,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科技及上市制度的完善,不分紅已經成為世界“潮流”。為此,他們還給出了一系列數據:2006年,芬蘭、挪威、意大利、瑞典等國只有40%~60%的上市公司分紅,美國只有43%的公司分紅,澳大利亞、加拿大分紅的上市公司不到三分之一。當年,全球1.7萬餘家上市公司,分紅的公司只有53%。而且,他們還以一些特別“牛逼”的公司為例,來證明這個理論:谷歌2004年上市以來從不分紅,Facebook、微軟、蘋果,以及股神巴菲特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均不分紅,但它們的股價在近十年均實現了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長,股民從股價增長中得到的收益遠遠高於一般公司的現金分紅。

而且,為“鐵公雞們”辯護的人還援用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拉爾斯·皮特·漢森教的研究成果為證,即不分紅的上市公司在新技術研發的投入遠高於分紅公司,其業務成長性及投資回報率遠遠高於分紅公司。

上市公司不分紅已成世界潮流,為“鐵公雞”如此辯護是否太無恥?

巴菲特的哈撒韋公司也是鐵公雞


這些人顯然忽視了中外股市的巨大不同。中國股市不是一個獨立的、專業的、具有自身成長規律的正常股市,它是一個以散戶為主(佔90%以上),受政策影響極為嚴重的半獨立市場。而歐美日本股市,以專業機構為主(多為80%以上),較少受政策及經濟週期的干擾。2008年以來,在金融危機及全球經濟疲軟的情況下,歐美日本的股市依然上漲,美國股指竟然增加了4倍之多。而中國股市不斷腰斬,一熊再熊,“小散”們根本無法享受到股價上漲帶來的益處,反而賠得血本無歸。

“小散”們退而求其次,只好指望從企業分紅中分到一杯羹,沒想到很多上市公司“一毛不拔”。


上市公司不分紅已成世界潮流,為“鐵公雞”如此辯護是否太無恥?

可憐的散戶,成為企業最廉價的提款機



實際上,歐美股市違背經濟規律的持續上漲已為不少經濟學家所質疑,它加速了財富向資本大佬的進一步集中,全球財富正向少數資本大佬加速流動。而且,對中小投資者只求索取、毫不付出的資本文化將進一步慣壞企業大股東及公司高管層。在這種文化下,大股東及高管層如果處置恰當,鉅額的投入、規模的擴大、技術的創新可能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推動股價上漲;但若決策失誤、擴張過度、創新受阻,可能使企業急速墜入深淵,一旦倒閉,中小投資者將可能血本無歸。這種文化若不加規範,公司大股東及高管層將變得越發肆無忌憚。在歐美日本,有關公司經營不善,而大股東及高管層依然享受天價股權激勵和天價薪酬的例子層出不強。

中國也不例外,尤其是“鐵公雞”們的貪婪已成為眾多的公憤。而且,儘管它們一毛不拔,但從股市“圈錢”毫不手軟,如連續23年未實行現金分紅的金盃汽車,1993年、1994年、2000年三次配股,共募集資金9.31億元。另一隻“鐵公雞”中國天楹,20多年來不但沒有一次分紅,反而從資本市場獲得的融資高達49.67億元。一些企業好不容易分紅,則以高轉送的名義,大搞利益輸送,讓公司大股東和高管層佔盡了“便宜”。一部分企業則聯合相關機構,借分紅方案推高股值,或藉機圈錢,或公司大股東、高管藉機減持,賺取鉅額利益。

上市公司不分紅已成世界潮流,為“鐵公雞”如此辯護是否太無恥?

資本大鱷的貪婪是永無止盡的

無論西方的謊言編織得多麼美麗,其最終目的仍然為大資本攫取更多的利益創造便利。中國企業顯然不能走這條路,中國的國情也不允許走這一條路。中國證監會主席劉士餘曾表示,將加強對這些不分紅企業的儘管,保護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實際上,自企業上市以後,投資者就是它們的“衣食父母”。真正優秀的企業應該重視與投資者利益共生。在經營過程中,在企業發展與股東利益間取得平衡是每個企業家及高級管理層應盡的職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