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真正的含義是什麼?

隨時爆料


《鶯鶯傳》是最能瞭解元稹的了。這篇敘述張生與鶯鶯的戀愛故事,是唐朝人的傳奇。到了宋朝經過蘇軾秦觀等的推崇,廣為人知。到了元朝王實甫時成了經典《西廂記》。



《鶯鶯傳》與《西廂記》的差別,就在於結尾的處理上。戲劇大師王實甫比較迎合大眾口味,以“有情人終成眷屬”落下帷幕。而《鶯鶯傳》卻是“此恨綿綿”,這不是元稹的別出心裁,而是他正是這個愛情悲劇裡的主角。

按照現在的說法,元稹就是一個“陳世美”。一個眾所周知的分手,沒有任何的交代,沒有任何的善後。元稹在趕考期間攀附上了京兆尹韋夏卿,很快成了這位市長的乘龍快婿。果斷地將一往情深,苦苦等待中的鶯鶯忘在了腦後。這個結局,《鶯鶯傳》裡,元稹並沒有把自己的功利,卑汙寫出來。


對於元稹來說,他不後悔自己的“始亂終棄”,也不後悔自己的絕情,不後悔對愛人的致命傷害。而漸漸的他懂得了,他的無悔之悔,正是他失去的人間至美。元稹的一生,經過時間推移,他情之所繫的,最思念的,最留戀的,最讓他心扉激盪的,仍然是那位“二十年前曉寺情”的鶯鶯。

“一年又一年,一年何可徹。有此迢遞期,不如死生別。天公信是妒相憐,何不便教相決絕”。

元稹在這首《古決絕詩》裡說了,他不是不想終結這段記憶。可是無論時間空間發生了多少變化,這份情,這份愛,這一縷思念,仍然讓他不能忘懷,不吐不快。或許,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腦海一片空白之際,那個被他拋棄的女人的影子,依然隱隱綽綽還在。


因為,真正的愛,不死不滅,不能抹去。

這才是那首傳了千年的,膾炙人口的詩中所讚美的,所感嘆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道修緣半道君”。元稹的心靈深處,至少還有一片沒有淪喪的淨土,還有一點最後的良知。


路遙lgy


這首詩很美,美在它的意境與氛圍,美在它能夠讓人感同身受,讓人感受到對時間的敬畏和對生命無常的感慨。

唐代詩人元稹在這首詩裡要表達的,既是對曾經深愛過的妻子的深切悼念,用極其細膩的筆墨描述了夫妻之間的繾綣情分,也是對歲月與生命的哲理思考。

無論是那些大風大雨,還是那些轟轟烈烈的歲月,抑或是甜言蜜語酸甜苦辣的生活,等到時過境遷後再來回頭一望,不過爾爾,無非都是鏡花水月,是天上的雲朵,是花開一瞬,都只是須臾的燦爛。

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我在這首詩裡看見的、體會的,是詩人濃厚的愛意,他對亡妻的愛如磐石堅固,如山川不可動搖,外面世界縱然讓人感到精彩,讓人眼花繚亂,讓人喜歡,縱然鶯鶯燕燕多麼的可愛迷人,也無法讓元稹變心,因為他對亡妻真情可鑑。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用這句話來表達情侶之間的愛,我認為很不錯,因為花花世界裡的迷惑太多太多了,用這句話來表達心中情真意切的愛,能夠讓愛人寬心,總而言之是一句很不錯的情話。


安小念說情感


元稹的家庭世代讀書為官,祖父元悱曾擔任過南頓丞,其父元寬也曾擔任過兵部郎中。元稹長得清秀可人,父母都非常寵愛他。從三四歲起父親就教他讀書寫字,背誦古詩。然而,好景不長,元稹八歲那年,父親不幸去世。前母所生的幾個哥哥,不願供養後母和弟妹們。年輕的母親鄭氏只好帶著子女離開洛陽到鳳翔去投依孃家,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堅強賢淑的母親沒讓生活的重擔壓倒,她一方面料理子女的生活,一方面加強對子女的教育。

元稹與韋叢

當時二十四歲的元稹科舉落榜,但是韋夏卿很欣賞元稹的才華,相信他有大好前程,於是將小女兒許配給他,而元稹則是借這樁婚姻得到向上爬的機會,不過兩人在婚後卻是恩愛百般,感情非常好。

以韋叢的家庭背景,下嫁給元稹對於當時的元稹來說就好像天女下凡一樣。她不僅賢惠端莊、通曉詩文,更重要的是出身富貴,卻不好富貴,不慕虛榮,從元稹留下來幾首那時期的詩來看,當時正是他不得志的時候,過著清貧的生活,韋叢從大富人家來到這個清貧之家,卻無怨無悔,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關心和體貼丈夫,對於生活的貧瘠淡然處之。元稹原本以為這只是一個政治上晉升的途徑,卻沒想到韋叢是這樣一個溫柔的女子、體貼的嬌妻。

古話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婚後元稹忙著科試,家中的家務全是韋叢一人包辦,而婚前她是大戶人家的千金、父親疼愛的小女兒,韋叢的賢惠淑良可想而知,所以元稹在數年以後,總還是會忍不住想起與他共度清貧歲月的結髮妻子韋叢。

元稹與鶯鶯

元稹的原配夫人是韋叢,但娶韋氏之前曾與一女子頗有私情,此女便是鶯鶯。關於鶯鶯,描寫較多的乃是元稹的《鶯鶯傳》(又叫《會真記》),《鶯鶯傳》則成為王實甫撰寫《西廂記》的藍本。

崔鶯鶯才貌雙全,而且家中富有,但畢竟沒有權勢,這與元稹理想中的婚姻存在很大距離。求官心切的元稹考慮到崔鶯鶯雖然才貌雙全,但對他的仕途進取沒有多大幫助,所以權衡得失,最後還是棄鶯鶯而娶了韋叢。

也許是受良心的譴責,也許是對初戀情人崔鶯鶯的難以忘懷,所以很多年以後,元稹以自己的初戀為原型,創作了傳奇小說《鶯鶯傳》,即後來《西廂記》的前身。

元稹與薛濤

唐代才女薛濤和著名詩人元稹的愛情是中唐文藝界最出名的愛情之一,雖然這場愛情是無疾而終,但正因為沒有結果,反而更有“餘味”。

薛濤是唐代著名的女詩人,她製作的“薛濤箋”一直流傳到至今。她才貌過人,不但聰慧工詩,而且富有政治頭腦。雖然身為樂伎,但心比天高,十分鄙視那些貪官汙吏,達官貴人。

他久聞蜀中詩人薛濤的芳名,所以到蜀地後,特地約她在梓州相見。與元稹一見面,薛濤就被這位年僅三十一歲的年輕詩人俊朗的外貌和出色的才情所吸引。兩人議詩論政,情誼漸深。在薛濤的支持下,元稹參劾為富不仁的東川節度使嚴礪,由此得罪權貴,調離四川任職洛陽。從此兩人勞燕分飛,關山永隔。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元稹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元稹還寫了“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意思是他對其她女色絕無眷戀之心,除“君”之外,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

元稹一生情痴,寫下千古名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元稹一生多情,千年後沒人知道這首詩是寄思初戀還是悼念亡妻。


糰子寶寶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句話的意思是:經見過滄海那樣至高境界的水,再面對其它各種狀態和情況下的水,就不認為那是水了,因為其它的水太平淡、太平庸,沒有境界。同樣的,除去巫山的雲,其它的雲都等而下之。這句話是褒義詞,通常被用來形容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或一段美好的感情,指她的珍貴難得。





優智謀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元稹寫的,非常地優美,也是千古以來人們在表達愛慕之情時候常用的詩詞。

詩的意思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意思就是,親愛的呀,當我看到你這片大海以後,世界上的任何江河湖海對於我來說都不再是水了(我心裡只有你這一片水)。親愛的呀,當我看到你這朵巫山上的雲彩以後,世界上就再也沒有云彩了,因為我的心中只有你這一片雲彩。

當然,這首詩還有後面兩句,分別是“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意思就是說,就算把我丟到了美女如雲的花叢中,我也絕不再看她們一眼,為什麼我會這樣呢?一半是因為我要修養自己的品性,一半是因為有了你(自從有了你,我就再也不會對別的女孩子感興趣了)

這首詩我年輕的時候就很喜歡,有時候也會拿來給自己追求的女孩子發短信的時候發這首詩,確實容易打動人,不過現在就不知道了,或許現在不流行這個吧,呵呵不小心暴露自己年齡了。

這是典型的表白自己的愛意,表達的非常優美也非常地炙熱,詩寫的非常好,以至於流傳千古。要知道在唐代來說,女孩子一般也沒有多少娛樂活動,欣賞詩詞是那個時候女孩子的時尚娛樂,尤其是那會的大詩人,受歡迎的程度絕不亞於現在的大歌星。

唐代詩人相當於現在的明星

在唐代的時候詩寫的好的詩人是很受女性歡迎的,而且那個時代的女性比其他朝代都很奔放,可以公開追求自己喜歡的人,不論是小家碧玉還是大家閨秀。

這些詩人可以受歡迎到什麼程度呢?說一個事情吧,就是唐代有個又名的詩人叫羅隱,在當時來說詩寫的非常好,愛慕他的女性所以就特別的多。但是這個人有個缺點就是長得太醜了,當時宰相的女兒非常喜歡他的詩,都已經愛上他了,不過沒見過他。有一次羅隱就到宰相家裡做客,宰相的女兒當時是小鹿亂撞的心情,就非常想見羅隱,可是見了羅隱那副尊容後,立馬就改變了對他的態度,回到房間就燒了所有羅隱的詩,從此不再提此人。可以說,如果羅隱哪怕是長的一般,宰相的女兒估計就會真的和他有一段了。

詩是為誰而寫?

好了,別的就不多說了,回到題目中來,解釋了這首詩的意思,那麼元稹當時是在追求一個女孩子,那麼是誰呢?

有很多資料是說元稹是悼念亡妻寫的,但我覺得就詩的意思來說完全對不上。因為如果是悼念亡妻的話,那麼一個是詩詞的意境沒有一點悲傷,另一方面是後面的兩句,“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分明是表自己的衷心,看情況就是說這個女孩子還沒追到手,我向這個女孩子表衷心來打動這個女孩子,完全不是對妻子的口吻。

實際上是追求一個類似於崔鶯鶯的女孩子寫的,《西廂記》的原型就是元稹,實際上元稹也是真的打動了那個女孩子,成功地追求到了崔鶯鶯。但是元稹生性風流,過了段時間以後,就去追求別的女孩子了。

所以呀,什麼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什麼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全是情話而已,一旦女孩子當真了,就容易被“騙”了。


老威觀史


公元809年,元稹之妻韋叢去世,年僅26歲,從19歲嫁與元稹,7年時間連生六胎,這在現在是無法想像的,估計很多人會噴生育工具之類的話。如此高頻產子,應該是她早亡的原因。

元稹對這位陪著自己吃了不少苦的妻子,還是很有感情的,最直觀的表現是,自妻子身亡,元大詩人寫了一系列懷念她的悼亡詩。題主所列的這句,便是《離思》組詩5首中的第四首。這一首不僅是《離思》中最著名的一首,也是整個詩詞史上愛情詩的標誌性篇章之一。

《離思五首》其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全詩四句都是深情款款的表達。開頭兩句更是千古愛情名句。滄海之廣,非別處河水所及;巫山之高,也不是其他地方的雲所能比擬。後一句化用宋玉《高唐賦》中巫山神女的傳說,浪漫氣息也出來了。

“滄海”、“巫山”,皆是世間至大至美,詩人曲喻其情,意在表明兩人的結合如滄海之水,巫山之雲,其刻骨銘心的美好是無與倫比的。詩人用筆可謂力透紙背,深厚之感貫穿字句。同時又得委婉之旨,極為蘊藉。

後兩句大有失去了你,這個世界還有什麼意思,我只願在思念與清心寡慾中度過一生的生死看淡之感。說他已然開始修道了,其他的草草花花更懶得回頭。

元稹以高超的藝術駕馭力,通過這首絕句塑造出了一個痴情男子的形象,讀者無不動容。但投射到詩人本身,難免打臉。最明顯的是“取次花叢懶回顧”,大才子一生,可是從來沒有斷過,崔鶯鶯、薛濤、劉採春、裴淑......


詩詞桃花源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這句話是我國中唐詩人元稹為悼念亡妻韋叢而寫的七言絕句《離思》組詩第四首中的句子,原詩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其中“滄海水”與”巫山雲”屬典故,“滄海”出自於《孟子·盡心》的“觀於海者難為水”;宋玉的《高唐賦序》有“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的句子。

元稹委婉曲折 、引經據典要表達的意思是:領略了浩瀚滄海之水的深沉與遼闊,世界上其它的風水畫面都不能讓我震撼和喜愛;見識了巫山雲彩的綺麗與曼妙,世界上其它的雲彩都不再神秘與美麗,讓我向往與憧憬了!

生命在歲月某處,曾經遭遇過令你朝思暮想人,你是那樣地珍惜與愛戀,甚至不顧一切地把她當作生活的全部,義無反顧地與之深深相愛,自然留下了很多難以忘懷的場景,時刻浮現在腦海中,再也無法抹去了;斯人屬我,得天獨厚;今生今世無人可替代她在我心中的位置。

世事滄桑,風雲變幻!不管在人生旅途上再遇上多麼優秀的人,縱使婀娜多姿、嫵媚動人、風華絕代;也無法影響與阻隔我對她的眷顧與懷念,她是獨一無二的,已經佔據了自己的身心。除了她,再無任何力量能改變初衷,令我朝三暮四、心有旁鶩、移情別戀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離思 唐·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作品背景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基本上是個中國人都會吟這兩句詩。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寫給誰的,為什麼寫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去看看這首詩背後的故事!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的詩人元稹。元稹,河南洛陽人,唐代中期的大詩人,他和白居易一起被合成為“元白”,中國文學史上非常著名的“新樂府運動”就是由他和白居易共同倡導的。所謂“新樂府運動”,聽起來高大上,簡單點說就是反對無病呻吟,少寫大家看不懂的詩。主張寫通俗詩、時事詩,爭取讓詩能被我們這些老百姓看懂。

而這首詩是悼亡詩,是元稹寫給他早逝的妻子的。

唐德宗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二十四歲的元稹科舉落榜,失魂落魄地走在長安的大街上,被欣賞他才華的太子少保韋夏卿收入門下。不僅如此,這位享有崇高地位的太子老師不顧家人反對,還進而將自己年方二十的小女兒韋叢下嫁給了元稹。

雖然這樁婚姻在當初帶有相互利用的性質:韋夏卿堅信才華橫溢的元稹會有大好前程,元稹則認為可以藉助這樁婚姻出人頭地。但歪打正著的是,這對年輕夫妻在婚後卻是恩愛百般,同甘共苦。後人記載說,天仙下凡一樣的韋叢不僅賢惠端莊、通曉詩文,還不好富貴,不慕虛榮,在元稹不得志的時候,無怨無悔地伴著他過著清貧的生活,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關心和體貼丈夫。

不幸的是,七年後,年僅二十七歲的韋叢就因病去世。此時三十一歲的元稹已升任監察御史——最高檢察院的檢察官,美好生活剛剛開始就痛失愛妻,令詩人悲痛無比。在妻子下葬那天,元稹情不能已,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悼亡詩。

作品賞析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從《孟子·盡心》篇“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變化而來的。滄海無比深廣,因而使別處的水相形見絀。而巫山有朝雲峰,下臨長江,雲蒸霞蔚。據宋玉《高唐賦序》說,其云為神女所化,上屬於天,下入於淵,茂如松榯,美若嬌姬。因而,相形之下,別處的雲就黯然失色了。

“滄海”、“巫山”,是世間至大至美的形象,元稹引以為喻,從字面上看是說經歷過“滄海”、“巫山”,對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實則是用來隱喻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因而除愛妻之外,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取次”是倉促、隨意的意思。倉促的走過花叢,我卻懶得回頭看。這裡的“花叢”當然不僅僅指自然界的花叢,更是暗指其它的眾多的美麗女子。她們縱使再美,我也無心打量她們,所謂“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就是這個意思。

“緣”是因為的意思。既然對亡妻如此情深,這裡為什麼卻說“半緣修道半緣君”,而不是“全緣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遙篇》,心付《頭陀經》”,是尊佛奉道的。另外,這裡的“修道”,也可以理解為專心於品德學問的修養。

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學也好,對元稹來說,都不過是心失所愛、悲傷無法解脫的一種感情上的寄託。“半緣修道”和“半緣君”所表達的憂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說“半緣修道”更覺含意深沉。

結 語

我們知道了這首詩是寫給妻子的悼亡詩。感嘆“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其實在感嘆這世間再也遇不到這樣美麗、善良的姑娘了。所以乾脆“取次花叢懶回顧”,寧願把最初的美好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也不願意濫竽充數,草草地選擇一個人——這也就是當代大齡剩男剩女們為什麼那麼多的原因。

時至今日,這首詩的內涵已經發生了變化,它也不僅僅用來形容男女之間的感情。凡是感覺如今的人、事、物比不上曾經的、最初的美好,都可以用這首詩來表達。

比如你曾經感受過大城市的繁華,就再難忍受小城鎮的閉塞;吃過最正宗的火鍋,就對其它火鍋失去了興趣;看過了好的電影,就難以接受爛片。曾經的美好,和現在的無奈,都盡在這一句“曾經滄海難為水”之中了。





揚州講壇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出自唐代詩人元稹的《離思五首·其四》,是他為妻子韋叢寫的悼亡詩其中的一首,可以算得上是助力元稹出道"多情郎"的重要作品了。

其實這一名句裡有兩個重要典故,元稹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風景。

上句:"曾經滄海難為水",元稹說,因為曾經看到過滄海,所以其他地方的水不過爾爾。而早在千年前,孟子就已經感嘆過:"

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跨過時間,元稹發出了共鳴。

下句:"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又說,除了巫山上的雲,其他地方的雲都不夠美麗。這一句巫山雲也有出處。楚國宋玉有《高唐賦》,賦裡有一神女,她在巫山之間,"旦為朝雲,暮為行雨",其身其姿,楚襄王為之絕倒,後人為之驚歎。因為這一典故,以神女比韋叢,顯得元稹的深情。

這兩句詩的字面含義易解,滄海水也好,巫山雲也罷。一句話總結:只要有你,世間其他女子都黯然失色,難入我眼。

後人多不解的是:這首詩到底是寫給誰的?真的是寫給韋叢的嗎?難道不是寫給崔姓表妹的嗎?

如果多讀讀古今中外的情詩或者悼亡詩,也許就不會太過糾結到底誰應該來認領這首詩了。才子大半多情,一生中只入眼一人的才子少之又少。可能是愛情,也可能只是欣賞,但走了心的往往不是一人。一生一世一雙人是理想,有時候也只能是理想。

比如蘇軾,他寫"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字裡行間是對妻子王弗的深情。但蘇軾後來又有了靈魂伴侶王朝雲,初見時就把她寫進了詩詞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後來朝雲因病逝世,蘇軾也毫不吝惜筆墨,寫了《悼朝雲》等詩詞。

因此,妻子或表妹,這首詩到底是寫給誰的,不必糾結。或許,詩人自己在寫這首詩的時候,眼裡心裡也不完全只有妻子,難道在某一瞬間,他的腦海裡沒有閃過表妹的身影嗎?

這首詩得以流傳千年,它的真正意義大概在於既表達了一種對於美好的愛情珍而重之的心情,又表達了斯人已逝,一切都不再擁有的遺憾的心情。在遇上對的人,怦然心動的時刻,有人感嘆曾經滄海;在經年累月之後,憶起舊時戀人的時刻,也有人感嘆除卻巫山。美好和遺憾,得到和失去總是千百年來最容易引起共鳴的兩種情感。正是一次次的情感上的碰撞,這首詩成了千古名句。(一往文學作者:宛陵人)


一往文學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意思是我曾經去過大海,見到大海那波瀾壯闊的美景,此後別處的水在我眼裡便算不上水了,我也去過巫山,見過巫山山頂的雲,那樣的美麗純淨,從此之後別處的雲彩在我眼裡也算不上雲了。更深層的含義是形容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痴情與專情,經歷過這個人之後,就不會再看上其他人了。

這兩句詩出自唐朝詩人元稹為悼念亡妻而作的《離思》: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曾經滄海難為水”這句引自《孟子》:“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除卻巫山不是雲“引自宋玉《高唐賦》中巫山神女的典故,《高唐賦》記載,楚懷王夢中與巫山神女相會,楚懷王問她的來歷,她說: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

滄海和巫山是人間至美之景,詩人將滄海和巫山隱喻為自己的妻子,他對自己妻子的愛是無與倫比,除了自己的妻子之外,再也沒有其他女子讓自己動心了。

此情難得,此詩句經典永流傳,現在讀來都令人動容!

聞天下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


喜歡請點贊支持啊!更多精彩請關注(路尋寫作創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