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理想主義者是怎樣走向失敗的——威爾遜總統和他的十四點計劃

1918年12月13日,巨大的“喬治·華盛頓”號軍艦正駛向歐洲海岸,船上載著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自開天闢地以來,從來沒有哪艘船,也從來沒有那個人,被數百萬人懷著如此多的希望和信任期待著。

億萬名民眾懷著無限欣喜和信任,熱烈地響應著威爾遜的呼聲;他,威爾遜,將要在戰勝者和失敗者之間締結和平,一種公正的和平;他,威爾遜,將要像另一個摩西一樣,將迷惘的民眾帶到新的談判桌旁。

他要效勞不是一個國家、一個大洲,而是整個人類;他不想只顧眼前利益,而要放眼更好的未來。

抱有這種想法,威爾遜站在甲板長,望著霧靄中漸漸顯現的歐洲海岸,他就那樣筆直地站著,這個身材魁梧的男人,面容嚴肅,目光敏銳。按照內心的想法,他從岸上所期待的,不是安排好的、有組織的歡迎,也不是預先設計好的歡呼,而是所有民眾內心燃燒的激情。

托馬斯·伍德羅·威爾遜(英語:Thomas Woodrow Wilson,1856年12月28日-1924年2月3日),出生於美國弗吉尼亞州,是美國第28任總統,是一對以虔敬之名的牧師夫婦的兒子。

一個理想主義者是怎樣走向失敗的——威爾遜總統和他的十四點計劃

因為生長在南方,經歷了美國內戰和蕭條的戰後時期,曾經親呀目睹戰爭帶來的恐懼和困苦。而且,威爾遜是唯一一位擁有哲學博士頭銜的美國總統(後來美國有好幾個總統是法學博士頭銜:像前任總統奧巴馬就是哈弗大學法學博士)。

他一直都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和和平主義者,其理想主義政治理念基本可以概括為四點:

第一、人性可以改造。威爾遜認為組成社會體系的人的根源是可以被轉變的,其觀點類似於中國古代的性善論。他的這一學術思想來源於啟蒙運動時期以人為本的理念,認為人可以通過教育和學習克服固有的缺點而日臻高尚,人類社會也將藉此走向文明。

第二、戰爭可以避免。威爾遜認為作為國家組成部分的人民可以達成諒解,用和諧的眼光去看待各自的矛盾,並在友好的氣氛中解決各自的矛盾,而作為國家政權操縱者的政府官員則可以良好的協調這種意願,從而化解矛盾。

第三、利益可以調和。用現代的觀點說,就是“國家之間的利益矛盾是非零和的”,也就是說,國家之間可以通過上一條為基礎,以合作與協調為手段來解決國家間的矛盾,規避衝突和戰爭從而實現雙贏,這種雙贏在當時就是集體安全體制。

第四:建立國際組織,保衛世界和平。威爾遜倡導通過國家間的合作來解決矛盾,而是實現這一合作的途徑和渠道就是聯合的國際組織,用集體安全來替代早先大國間的均勢。

一個理想主義者是怎樣走向失敗的——威爾遜總統和他的十四點計劃

1918年1月8日,美國總統威爾遜在國會發表演說,闡述了之後被稱作“十四點和平原則”的關於國際和平的一攬子建議,又被稱為十四點計劃,具體來說就是:

(1)公開訂立和平條約,無秘密外交。

(2)無論戰時與和平時期,公海航行絕對自由;

(3)取消國家間的經濟障礙並建立貿易平等條約;

(4)充分互相保證,各國軍備必須減少至保證本國內部安全的最低水平;

(5)調整對殖民地的要求,平等對待殖民地人民;

(6)德國撤出俄國,調整俄國問題;

(7)德軍撤出比利時,恢復比利時之獨立性;

(8)德軍撤出法國,阿爾薩斯一洛林也還法國;

(9)根據民族性原則,重新調整意大利邊界;

(10)奧匈各族自治,允許獨立;

(11)同盟國撤出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和黑山。

(12)奧斯曼帝國的民族自決。

(13)恢復波蘭之獨立性。

(14)成立國際聯盟以維持世界和平。

“十四點原則”的第一點就已經說明:“公開的和平條約,必須公開締結,締結以後不允許有任何形式的秘密的國際協定。”因為,秘密協定這一瘟疫比真的瘟疫還要嚴重,它能讓很多人失去生命,這種瘟疫必須通過威爾遜的“公開外交”這一免疫血清最終清除。

可以說“十四點原則”高度詮釋了威爾遜的理想主義,雖然他本人獲得了191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但是他的理想主義卻敗給了現實政治。

一個理想主義者是怎樣走向失敗的——威爾遜總統和他的十四點計劃

他既沒有成功地讓美國加入國際聯盟,也沒有阻止戰勝國瓜分與限制德國的企圖,可以說這一失敗是災難性的,甚至最終導致了希特勒的上臺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威爾遜總統是一個高度的理想主義者。他對一時的和平完全沒有興趣:根據他的看法,確定邊境、支付戰爭賠款,應該在“十四點原則”中確定的準則基礎上,由專家和專家委員會決定,而這只是一項小的工作、次要的工作、應該由專家們完成的工作。

而與此相反,所有的國家領導人的任務應該是:創造新的、未來的事物,也就是實現國家的聯合,實現永久的和平。應該說威爾遜總統的確是一個有著遠見卓識的偉大政治家,也正是因為他的遠見卓識,掩蓋了他對當下巨大矛盾問題的視而不見。

經過長達四年的戰爭,當下的歐洲早已經是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威爾遜卻要人們暫時忍受當下的痛苦,有意識地不去正視這些廢墟,而只看向未來,他不去看那些被毀壞的工廠和建築物,而只關注和平的永久建立,顯然是脫離現實的。

一個理想主義者是怎樣走向失敗的——威爾遜總統和他的十四點計劃

鬥爭非常激烈,而且帶來的了嚴重的後果: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

歐洲越來越急切地想得到和平,真實的、實際的上的和平,而不是想象出來的永久和平。直到1919年2月14日,在停戰三個月以後,威爾遜才交出了盟約的最後版本,並獲得了大會一致通過。

世界再次歡呼起來。威爾遜的計劃看起來已經成功了:未來,和平不再是通過武器暴力,而是通過和解以及對更高層次的公正信仰來得到保障。當威爾遜離開下榻的宮殿準備離開歐洲時,他再次得到了如潮水般的掌聲和喝彩。

這是他最偉大的一天,同時也是他最後幸福的一天,因為在第二天,也就是2月15日,他就啟程返回美國了。正是他的過早地以勝利的姿態離開了戰場,最終斷送了自己的勝利。

在紐約,等待威爾遜的不過是冷冷清清的迎接,沒有飛機在這艘迴歸祖國的軍艦上方盤繞飛行,也沒有喧鬧如潮的歡呼。在自己的祖國的民眾中,他所得到的也只是一種身懷疑慮的問詢。

歐洲並不滿意,因為威爾遜走的不夠遠;美國也不滿意,因為威爾遜走的太遠了。

將動盪不安的歐洲大陸太過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顯然這是違背了美國國家政策的基本準則——門羅主義。《國際聯盟盟約》這棟堅不可摧的大廈的第一塊基石,隨時有被挖走的風險——即美國的退出,大廈牆基的第一個裂縫就會被打開,這將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盟約大廈的最終坍塌。

歌德說過:“熱情不是人們可以掩藏多年的東西。”威爾遜沒有利用對他有利的時刻,也沒有按照自己的意志趁熱打鐵,而是讓自己的關於戰後歐洲秩序的理想方案僵在那裡。

一個理想主義者是怎樣走向失敗的——威爾遜總統和他的十四點計劃

在他離開歐洲的一個月,一切正在發生改變。所有歐洲和美國的報紙,都在用各種不同的語言重複著同樣的話題:威爾遜荒唐的妄想拖延了和平的實現。威爾遜那充滿理想主義精神的烏托邦幻想本身雖然值得稱讚,但也確實阻礙了歐洲秩序的整頓。

這些誹謗並非完全沒有道理!

雖然很快威爾遜總統再一次回到了歐洲大陸,不過這一次的威爾遜早已經精疲力竭,身體已經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已。

在會議大廳裡,沒有一個人同他站在一起,所有的人都在反對他,甚至包括他參謀部的每一個人,而遠處那些看不見的、懇請他堅持到底、保持忠誠的數百萬個聲音,他無法聽到。

威爾遜不知道,如果他將自己的威脅話語付諸行動,從會議桌旁站起來,他的名字或許將永垂不朽?他只感受到,他說一個人在戰鬥,而且此時他的身體太虛弱,根本無力承擔巴黎和會失敗的最後責任。

他的立場開始鬆懈,漸漸開始妥協。而一個人一旦做出了一次妥協,他就不會在停止了。

妥協必將會導致新的妥協。欺騙創造欺騙,暴力製造新的暴力。

一個理想主義者是怎樣走向失敗的——威爾遜總統和他的十四點計劃

威爾遜,這個曾經被當作救世主而受到夾道歡迎的人,如今回國了,卻沒有人再把他當作救世主,他只是一個疲憊的、拖著病軀的、行將死亡的人。

一個人性化的世界所做的永恆的夢境再次在遠方的霧靄中漸漸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