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看书,看书的方式是撕着看,感觉好的裁剪下来,其他的扔掉,朋友认为我是不爱惜书,你认为呢?

jianfeng_fm


你好,我是悦读菌,感谢提问。

我来说说的看法,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看书的方法或者是自己独特的见解。

我觉得不惜书倒不至于,你把觉得好的内容已经裁剪下来,觉得对你用处不大的内容扔掉,我觉得这只是你提取书中精华的独特方式。

确实有些书,精华的部分并不多,很多只是围绕精华而做的阐述,所以我认为你就随你的方式去做就好了,只要你觉得这样对你有用就好。

有些人表面上惜书,可是买回来一页都没认真看过,你这样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是悦读菌,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欢迎对这个问题有个人观点的朋友们一起留言讨论。

关注我,好书不用荒,一起读好书。


悦读菌


凉仔来答: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我也有类似的习惯,但不是撕书,是剪杂志。

以前我会买一些最新的杂志,但又觉得这样太浪费了。所以后来我会去买一些过期的杂志,好的杂志也很贵,刚开始也不舍得去剪,但是积累多了,堆在家里就显得比较鸡肋。

扔掉可惜,不扔掉的话家里堆得乱七八糟,而且,很多也不会再去翻阅了。

所以我就思考着把有用的素材剪下来,收集在一个素材本里,然后没有的部分就送给隔壁的邻居奶奶,她会收集硬纸板之类的去卖钱。

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对于书,我不会去剪,但是慢慢在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在书上划一些重点,做一些笔记。

由于自己买的书实在是太多了,我也在深刻反省自己,现在尽量不买书,而是去图书馆借,这样家里减少堆积。

当然,借的书是绝对不能涂画的,这也让我渐渐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感觉这样很好。



以前听过一个事例,有个作者会准备很多个抽屉来收集资料,他会把相同的资料全部放在同一个抽屉里。

比如,他准备写一本美食的书,那么,他就会把美食资料、图片等全都收集到一起,等他要开始写了,就会打开那个美食的抽屉,把那些碎片化的资料全都拿出来,进行系列整理。



这种方式就是在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大楼,我觉得剪贴书籍或杂志,应该也是类似的概念。

把相同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刚开始是广泛收集材料,等积累到了一定的量之后,开始整理这部分知识,深度建立一个框架,然后再根据框架去填充,将这座知识大楼越盖越高。



当然,书本和杂志不同,可以循环在利用,自己看了,感觉不错的书,还可以给朋友看,让书流动起来,人行其善,无尽其用,让不用的书籍可以发挥它们更大的使用价值,也算是资源再利用,对环保也有好处。

一起进步,共勉!


凉的奇思妙想


很好呀!书的作用是传递知识,内容能为人用就是最大的价值。有用的,剪下来。还能潜在的加深印象,我觉得是最好不过的了。

个人认为,学习,尤其是成年人学习,应该有自己的方法。不必拘泥于传统的习惯。记得我有一个朋友,记录有个本子。他就是别出心裁,有横着写的,有竖着写的,还有斜着写的。问其缘由。他说:横着写的是记录要点。竖着写的是案例和感悟。斜着写的是马上要办,要解决,要采用的新方式。当时我们都在用三色笔记录。往往写了好多,确找不到。后来按照他的方法试了试。真的很有效率。

这样提升学习效率的方式,值得提倡。


夜度灵光2


看书的时候感觉好的裁剪下来,其余的扔掉,这让我想起了作家李敖的大卸八块读书法。

只能说,这样的方法与社会的发展,个人的经济状况有关系,想想元末明初的著名学者文学家宋濂,年少家贫无书可读,就借书抄书来读。

不动笔墨,不读书。除了抄书这种读书的方法,还有其他的卡片读书,笔记读书法,批注读书法等。

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有喜欢的方式可以采用。

1、大卸八块读书法

这个方法是李敖先生自己亲自介绍的。他说他看书很少忘掉,全凭大卸八块读书法。

第一次看到他的方法的时候还吃了一惊,不敢相信有这样的方法,我们都是知道读书要爱惜书,而且他拆的不是一本书,而是许多本书。

他的方法大体上是,剪刀美工刀全部用到,把书给切开了,这一页需要,那一段需要,剪下来,分门别类把有用的部分分类留存。分类的资料全部归类,分得很细,当需要这方面资料的时候就打开看看。

2、抄书法

这种读书法下的是苦功夫。

宋濂从小喜欢读书,但父亲早逝,家境贫穷,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七岁的时候,他借来的是《左传》,他说,借来的书看一遍,还得还给人家,过些日子看过的内容就忘了。所以要抄书,借一本抄一本的话,借十本我就有了十本书。

几年过后,宋濂真的有几十本手抄书了,其中包括一套52万字的《史记》。最终成为很有名望的学者。

3、卡片读书法

写出《海底两万里》等科幻小说的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出数量多质量高的作品,就得益于他阅读广泛,摘录丰富。他采用方法就是卡片读书法。

他的工作室里有许多柜子,柜子里面分门别类地放满了卡片,卡片上密密麻麻写着各种资料,仅一个柜子就有卡片两万多张。

4、笔记读书法。

笔记读书法就是通过各种形式抄写,摘录所读的书籍和文章,从而加深理解,帮助记忆学习。

这种方法是很常见的一种方法,我们在学校里做的课堂笔记,就属于这一类型。为了写好作文,我们都没少摘抄过好词好句,名言警句。

5、批注读书法。

一代伟人毛泽东就采取这样的方式,他批注过较多的史书、哲学著作等,都非常有名。有的已经结集出版。

他在学生时代,读过一本德国鲍尔生写的《伦理学原理》,全书不过十来万字,他却在书的天头地脚空白处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

想想许多人读书学习,一个学期下来,读过的课本,上面连个圈圈点点都没有画一下,崭新如没有翻开过,这样的爱书有什么用呢?

有的人,书反复的读,边边角角都卷曲了,重要的章节都磨损了,上面密密麻麻记着重点,这才是读书该有的样子。

每个读书人都有自己读书的方法,希望那些好的读书方法能够对我们的学习有所启迪。

注:

2、3、5条参考资料:《中外名人创新读书法》。


荷叶三两枝


确实可以看得出你很喜欢看书,尤喜书中的精彩篇章让你拍案叫绝以至于想长伴自身收藏起来,这就好比你喜欢一朵花你把花朵摘下来,你喜欢一条金鱼非得把它的鳞片抠下来,一本书同样如此,如果被撕得七零八落那可以说是对书的不尊重吧而且这本书后面就没有可读性了给别人也会造成不便。




冷月视角观世界


确实是一个不良习惯,不值得提倡。不过有一个亮点至少你充分吸收获取了知识,在八几年时,有个老👷人喜欢打过毛盒烟,是一种纯天然的烟草,他把以前的语录文本,一张一张的取下卷了毛盒烟卷,工友们风趣的说伟人选集充分发挥吸收了。









94310417小云


我有过类似体验,不过不是书,而是报纸;

比如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京华时报,南方周末一类的,我通常会把自己想要保留的文章剪下来,之后分类整理,小的贴在笔记本里,大张的就分类用文件夹存档;

我觉得报纸可以这么做,因为更新频率高,流传度和保存度相对也较低;

书本我就不建议这么做了,书的流传度和保存价值更高,一本书动辄几百页,撕掉其中几页,分享价值就会低很多;

书中想要保存的内容,除了撕下来之外,现在可以有很多种方法达到效果的,分享几个,希望对你有帮助:

1)拍照扫描,存档到电脑文件夹或手机备忘录,印象笔记一类里面,起个名字,做好分类便于查找;

2) 下载一个搜狗输入法APP,里面有个功能,直接拍你想要的文字,就可以转换成文字版本,直接复制粘帖存档即可,一样需要做好分类存档;

3) 如果书看完不外借的话,拿张便签纸记下原先想撕下的页码和概要,看完整本书之后便签纸也存在书里,下次想要查的时候打开便签纸即可;

总之,我觉得保持书本的完整性很重要,好书是值得单反复的,或许下次再看的时候,感受不同,想要保留的内容也不同了呢?


罗体快跑


心理学上,可有这么一说。我们每个人含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潜意识)。心理学上又有一个观念,我们人的日常行为,很多时候是由潜意识去完成。

打比方,你明明是想好好保管你口袋的10元钱,害怕他不见,丢失。出门前,上车前还一直摸着冂袋,确认他还在。但是这么小心翼翼还是丢了。至于怎么丢的呢,可能是钱自己丢了(钱又没脚,哈哈,玄了),也可能是你丢的,这个你把他丢了,就是你潜意识。通俗讲,其实你真正的想法是根本就没想要好好保管他。

回原话,不管你是有意去裁剪这本书也好,无意去裁剪这本书都好。可能是不喜欢他,不爱惜他,而且这种不爱惜是深到“恨”这个层面。“恨”带有“毁灭”的性质,即你想裁剪他。是不是觉得这解释,这观念很不可思议,不可能。

那么朋友,“恨”的另一面是什么?答案是“爱”。也就是,你有多爱这书,就有多恨这书;你有多恨这本书,就有多爱这本书。只是我们对情绪的表达比较多面,或者说是两面性。

如果真的不理解,看回你自己问的第一句话,(我喜欢看书)

最后我想说的,按你自己的方式,你所喜的方式去看书就好了,不必纠结别人对你的看法。随心随性随缘。

愿我们都是懂得尊重、懂得爱一切万物。


小幺妹酱


我觉得你没有错呀!

首先,你喜欢看书,而且是纸质的,现在这种人越来越少了啊!点个赞!

其次,看书的方式是撕着看,虽然初听起来有点古怪,但细细想来,你这种读书方式可能是效率最高的那种,就跟撕日历一样,日子过了,还留它干嘛?这书都看过了,留在脑海了,撕了又何妨?

再次,感觉好的剪裁下来,到时候就是一本经典的文摘啊!我以前也这样弄过,但是没有坚持下来,遗憾!

书是精神财富,读了才有用。




艾中依


这个方法其实也是一种学习方法,留下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丢掉自己不需要的部分,如果书本是自己的,这样做节省看书时间,重复看时也易于划重点。

其次撕下来的部分要装订好,如果没有整理好,因此而丢失,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读书———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或者身边经历的事情,改变的环境,对书本的内容理解以及需求(认为有用的部分)会有质的变化。

多读书,读好书,让读书丰富我们的内在,更多时候我们会从书本里找到自己,慢慢的,我们会读懂了自己,读懂了往前走的路,努力的方向,造就不一样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