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三都六甲,九头九尾十八坑,一百零八社

题记:习惯了海沧横七竖八,制式统一的路名,怕是很快就会忘记爷爷奶奶曾经口中的那些乡愁了。海沧不大,埋在老人们心里的,不是沧林路也不是海富路,只有已经接近消亡的“三都六甲九头九尾十八坑一百零八社”才最亲切。然而时至今日,谁也记不住这纷纷杂杂的数字中,到底各自代表了什么,本文拟以瞎扯的形式试图考证一个相对正确的“三六九”,从而还原一个岸线曲折、地无三里平的原始海沧面貌。


海沧,三都六甲,九头九尾十八坑,一百零八社

海沧地形

今天,坂尾即锦里,涵沟即鸿江仍是众人皆知的常见地名;十年前,钟山的俗名“钟林尾”已经被淡忘了;二十年前,石塘的惯称“石林兜”正式退出本地口语;一百年前,东屿的原称“长屿”和“长江”连碑刻的影子都没了。历史的车轮,从来不曾眷念过任何一个静止的存在,每一个历史故事的产生都是一个时代骤变的结果,没有好与坏之分,只有怀念与复原的权衡,海沧“三都六甲九头九尾十八坑”的回顾,不是为了深挖记忆,而是让年轻的我们留住一个乡愁,为今日平直的海岸线、平坦的地平线增加一些愚公的念想。

一、三都六甲-明清杰作

“都”的建制在今日已经非常少见了,但有些地方却还坚挺地存在着,如福建条件最佳的深水港三都澳,诏安的四都镇,永春的一都镇,都是同一个时代的产物。以本人的认知,“都”作为乡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从元代开始被广泛使用,元人在统治风格上对数字的偏好非常执着(如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其父亲为朱五四),或许也是因为简单好记,那时乡一级的地名一般以数字流水号展开,如某某县一都、二都、三都。


海沧,三都六甲,九头九尾十八坑,一百零八社

清末海沧村社组织

海沧在元代属于漳州路龙溪县,且位于其极东位置,那时的人在编号时,将海沧作为起始,编作一都、二都、三都共计三个都的建制。经历过元末明初的大动乱后,海沧人口大幅度衰减,至明代后,海沧地区三个都被缩编成一个,名称也相当粗暴简单,名曰“一二三都”,后人便简称为“三都”,这便是三都的由来。

至海澄建县后,都的建制在海澄已经不存在了,但人们在习惯上还是保留了“三都”的叫法,因为那时的海沧被分到海澄县的第四里、第五里,至少在称谓上相当不便。


海沧,三都六甲,九头九尾十八坑,一百零八社

至于六甲的出现,则要推后至清代时期,其具体的名称见载于乾隆二十七年的《海澄县志》中,当时海沧计有保甲六个,分别为永昌保、集兴上半保、集兴下半保澄瀛甲、崇隆保和新安保。保甲的产生,与其说是乡镇的一种变革形式,不如说是封建时代当权者对子民的监控手段,通过对以户为单位的百姓进行捆绑管理,达到互相监督的作用,从而减轻管理者的稽核负荷。

二、九头九尾-海的印迹

引用《海澄县志》的资料,永昌保计有许蓝头、马埭头2处,澄瀛甲计有石甲头、澳头、埭头、屿头等4处,崇隆保计有山头、大路头、水头、排头、林埭头等5处,以上计有11处,其中解放后已经不在的有屿头、山头和林埭头等3处,还多出了地岸头、涵头等处。光绪二十二年《重修慈济祖宫碑记》载有“山头崇信堂”,因此可认定山头在晚晴时期仍然存在,则姑且将九头暂定为许蓝头、马埭头、石甲头、澳头、埭头、山头、大路头、水头、排头等9个。


海沧,三都六甲,九头九尾十八坑,一百零八社

头,《康熙字典》释为“独也,于体高而独也”;《萌典》指“上、中等方位”,于地名指的是某类地形的上部分。海沧以头为名的社全部位于海边,马埭头、埭头处于“海水深入陆地的末端”,即陆地的凹处、海洋的凸处,其源头应是围埭造田的产物,有史可载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成化年间漳州知府姜谅对其重修。其他如排头、水头、大路头、澳头等,都是传统的码头,因此可以推断,海沧的“九头”事实上就是海沧重要的码头所在地,这也符合闽南人对码头冠以“道路尽头”的叫法。

引用《海澄县志》的资料,永昌保计有渐尾1处,集兴上半保计有后山尾、草仔尾、坂尾、陈都尾等4处,澄瀛甲计有蓝尾1处,崇隆保计有钟林尾、下尾、山尾等3处,新安保计有下尾1处,以上计有10处,其中解放后已经不在的有山尾、下尾(新安)等2处。扣除可能重复的新安保下尾社后,九尾可能为渐尾、后山尾、草仔尾、坂尾、陈都尾、蓝尾、钟林尾、下尾、山尾等9处。


海沧,三都六甲,九头九尾十八坑,一百零八社

尾,相对于头而言,应是相反的,实际上,除了渐尾、钟林尾、下尾、山尾、蓝尾确实位于海边外,其他四处却都分布于锦里附近。前者是陆地的凸处、海洋的凹处外,后者则指代某些山形的末端,或某个地方的下方向,如坂尾,锦里林氏先祖曾先居沙坂,再迁坂尾,可能是因此称为沙坂之尾。

三、十八坑-地无三里平

引用《海澄县志》的资料,永昌保计有洪坑、廖坑、卢坑等3处,集兴上半保计有坑里、陵坑、徐坑、坑边、萧坑、西陵坑等6处,澄瀛甲计有内坑、洪坑内、坑内等3处,崇隆保计有东坑、马内坑等2处,合计有14处,其中解放后已经不在的有坑里、坑边、洪坑内、坑内等4处。道光十三年《慈济北宫碑记》载有“洪坑社、洪坑内”,其他社名也多见于各类地图,如坑内也称坑里。


海沧,三都六甲,九头九尾十八坑,一百零八社

坑,《萌典》指“地面凹陷的地方”,从地图上的分布看,以坑为名的社多分布在低缓丘陵的谷底或夹在山坳之内,特别是主要高山的余脉处是“坑”的多发地带,如大坪山下的东坑,大岩山下的卢坑、马内坑、洪坑、廖坑,马山附近的陵坑、徐坑、萧坑,大观山下的洪坑内、坑内,衙里山下的内坑等。

一般情况下,受地形影响,以坑为名者规模均不大,除了内坑外,多是小社,因此为凑足十八坑,可能袖珍的小社或者大社的角落也参与凑数,如石塘的花坑、斜坑,古楼的后陵坑,温厝的蔡坑、苏坑,锦里的马坑等,如此,则总数超过了18个,必然要有所删减。


海沧,三都六甲,九头九尾十八坑,一百零八社

芦坑崇祯碑记

仍旧参照地图,马山附近“坑”高发,而文圃山与大岩山之间却一个都没有,不合常理,因此后陵坑应计入,其他如海沧大桥立交桥处偌大的山谷,可能是花坑和斜坑的位置,另一个姑且暂定曾经占有海沧极大比例人口的马氏,其位置可能被坂尾合并。如此,十八坑暂定为洪坑、廖坑、卢坑、坑里、陵坑、徐坑、坑边、萧坑、西陵坑、内坑、洪坑内、坑内、东坑、马内坑、花坑、斜坑、后陵坑、马坑等18处。

四、九头九尾十八坑背后的故事

以《海澄县志》的资料加上些许猜测,尽管能勉强赋予九头九尾十八坑匹配的对象,但却显得毫无底气,究其原因有三:其一,为利记忆,古人采用了“九”、“十八”等与三都、六甲成等比关系的数字,图顺口,非实际数字;其二,同样为了凑数,将不同时期的地名混为一谈,或者将社名、角落之名混为一起;其三,该数字可能与澄志所列年代不同,或远或近,考虑到海沧人批量出洋的时间主要为乾隆年以后,数字与地名的结合可能是延续上百年的叠加和记忆的错乱形成的概称。


海沧,三都六甲,九头九尾十八坑,一百零八社

海沧108社

但不管怎样,三都六甲九头九尾十八坑,仅从数字和用字,我们就可以发现,海沧这个地方是多码头、多山头、多谷地、多水流的沿海丘陵地貌,百姓想要在这里安居乐业,单纯地靠山靠海谋取渔樵之利显然是不足的。王世懋在《闽部疏》曾如此评价闽南沿海之民,“泉漳间,山薄无泉,海近则泄,故其地喜雨而恶旱…每遇天旱,开府以下,惕惕忧恐,盖漳民饥则易动也,然民皆航潮米以食,不专恃本土”,由此可知,作为漳州最闹心的一群沿海边民,月港和海沧算是最不依赖土地的地方,因此像海沧这般坑坑洼洼的多海湾之地,有头有尾又有坑也算自然,他们的生存一定不会只依靠这片土地,因为,他们有着广阔的大海可以追逐。


海沧,三都六甲,九头九尾十八坑,一百零八社

1954年厦门市与海澄县(海沧)地图

然而,进入清代后,清代对沿海以迁界的方式使之成为弃土,而使得海沧人仅依靠几亩薄田,几湾泥泊是无法维持生存的,于是他们在前人牵引及毫无退路之下,只能沿着海洋向南进发,这也是为何在没了海洋贸易利润之后的海沧,百姓只能流离失所纷纷下南洋的原因所在。而像最终演变而来的三都一百零八社,也并非海沧真实的村落数量,那不过是借梁山水泊天罡地煞故事引申而来的一种念想,就像发生在附近的天地会、小刀会,以及在海沧人聚集的海外支持孙中山革命的那些行动一般,带有浓重的反抗满清意味。

这种寓意于地名与数字的方式,恰恰能和海沧在明代突破海禁的各种铤险前后呼应,我才不信海沧人只是单纯的想用九九八十一的方式记录简单的乡愁,这背后难道不会是这样的吗?


海沧,三都六甲,九头九尾十八坑,一百零八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