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白旗在清朝的八旗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眼镜超人


正白旗在清朝八旗中应当属于上三旗,准确地说排名第三,仅次于镶黄旗和正黄旗。

八旗是努尔哈赤创立的军事社会制度,最初源于女真(满洲)人的狩猎组织。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因人数增多而需统一指挥,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其集体即称为牛录。由于在战争中,采取以牛录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使牛录组织具备军事职能。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又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于是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汉语则称“旗”。

八旗的旗主为固山额真,每旗掌握兵马7500人。八旗的排名顺序有多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按“黄白蓝红”排名,以“正”为先,即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也有一种说法是“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还有一种说法是分左右翼,左翼:镶黄,正白,正蓝,镶白;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

至于努尔哈赤生前,八旗旗主以及分布大致是这样的:

(正白旗后裔)

正黄旗(45牛录):努尔哈赤
镶黄旗(20牛录):努尔哈赤
正红旗(25牛录):努尔哈赤次子代善
镶红旗(26牛录):代善长子岳托
镶蓝旗(33牛录):努尔哈赤同母弟舒尔哈齐次子阿敏
正蓝旗(21牛录):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
正白旗(25牛录):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
镶白旗(15牛录):努尔哈赤长子褚英长子杜度
从中不难发现,正白旗原本不属于上三旗。直到多尔衮掌权后,因其是正白旗旗主,于是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顺治帝亲政后,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皇帝直统上三旗(正黄、镶黄和正白)、亲王统领下五旗的制度。

正白旗的样式

1、左右长7尺5寸,上下宽6尺,长方形。

2、八色龙旗,均做龙图。

3、龙与旗色配合:白旗配蓝龙。

4、旗杆:长一丈五尺,朱红色,龙头向旗杆,杆端为铁枪头。


周斯人


反对其他答案,胡说八道!不懂别来胡说是基本道理,清朝历史记载和历史档案是历朝历代最丰富和完整的,八旗资料完备可查,

第一,我们现在所说的正白旗在努尔哈赤的年代叫正黄旗,是努尔哈赤亲自统领,也是努尔哈赤的近卫军,地位最尊贵,拥有45-48个牛录,其他各旗平均20多个,正白旗也就是当时的正黄旗是其他旗两倍大,最有实力最大最尊贵!地位最高,

今天的正白旗在努尔哈赤时代地位八旗中最尊贵!

第二,八旗后来,镶黄旗最尊贵,其次是上三旗的正黄旗正白旗,因为镶黄旗的旗主是大清皇帝,旗主身份最高贵,

第三,努尔哈赤晚期,正白旗旗主是皇太极,

第四,努尔哈赤临死之前,把自己的正黄旗镶黄旗给了多尔衮后多铎,根据蒙古和满族规矩,幼子守家,努尔哈赤想把汗位给多铎,结果,万恶的皇太极,在努尔哈赤死后,逼死多铎和多尔衮的妈妈大妃阿巴亥,篡夺权力,以女真族一千多年的传统说事,以勃极烈会议为满族最高权力机构,就是平常说的八贝勒议政,勃极烈是女真话,头领的意思,金国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就是勃极烈,后来称都勃极烈,女真族和金国一直有勃极烈共同议政传统,这是原始部落民主生活的传统的遗留。勃极烈在清朝就被翻译成贝勒,努尔哈赤早期称号就是贝勒。后来建国,才改称“天任抚育列国英明汗”

接着,皇太极又进一步找借口把其他贝勒赶出最高决策层,独霸汗位,还借口自己是大汗应该拥有正黄旗,把自己的正白旗改名正黄旗,让多尔衮多铎的正黄旗镶黄旗改名正白旗镶白旗。

第五,后来皇太极死了,多尔衮篡夺权力,正白旗是八旗中最强大的,,多尔衮死后,皇帝收了他的正白旗为皇帝亲领,和正黄旗镶黄旗一样成为皇帝亲军,上三旗之一。

第六,八旗中,第一个旗是黑旗,当时满族只有一个旗,黑旗

第七,正白旗中也有爱新觉罗家族的人,镶黄旗也有爱新觉罗皇家人,上三旗都有黄带子爱新觉罗都有红带子觉罗,

第八,满八旗中,正白旗中有大量汉人蒙古人鄂温克人朝鲜人等等,,正黄旗镶黄旗里面也有,

第九,满八旗中一开始就有大量汉人蒙古人,对面作战的明朝军队将领,也是朝鲜人总兵将领满族将领蒙古人将领一堆;东北这嘎达不计较民族,就看你给不给兄弟卖力!

第十,八旗,是军事加行政制度,不管男女老少都是旗人,奴隶也要归到各旗,曹雪芹的曹家是汉族,但是就是满八旗正白旗包衣,




东北虎男323



正白旗属于清朝八旗中的上三旗。

什么是上三旗呢,说白了就是八旗也有高低之分,其中由天子亲统的三旗比其他旗地位高,自然就是上三旗了,上三旗是: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

正白旗位于上三旗之末,在八旗之中处于第三地位。

为什么说正白旗是上三旗之末呢。

其实最早的上三旗是清太宗皇太极时代形成,当时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由皇太极亲自统领,属于是皇帝的亲兵,因此被称为“上三旗”。

皇太极死后,六岁的儿子福临继位,摄政王多尔衮成为实际统治者,因此他将自己所统领的正白旗纳入上三旗,再将政敌豪格统领的正蓝旗降入下五旗。等到多尔衮出塞外狩猎猝死,顺治帝亲政以后,不只是清算了多尔衮,还掌握了正白旗的兵权。

顺治帝亲政成功以后,并没有再度将正蓝旗恢复到上三旗之中,而是继续多尔衮时代的上三旗模式,因此正白旗彻底成为上三旗。

但正白旗也因此是上三旗中排序最末的,所以说正白旗在清朝八旗之中,属于第三的存在。当然这个第三含金量很高的,犹如一个巨大的分界线,比之第四不知道高了多少倍,因为它是属于上三旗。


宋安之


“上三旗”原为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组成。

正白旗原为“下五旗”之一,后来替换正蓝旗而上升为“上三旗”。

二、清太祖皇帝努尔哈赤,为建州女真部,统一东北、外东北女真各部后,建国号大金国,为区别宋朝时的女真族建立的大金国,史称后金。

努尔哈赤先将女真族人统一编为,以旗帜颜色划分黄、白、蓝、红四旗,后又增加镶黄、镶白、镶蓝、镶红四旗,旗帜镶边以故得名,是为八旗。

八旗,为努尔哈赤独创的军政合一社会组织体系,战时为兵,出征作战,平时生产、生活的社会组织。

二、清太宗皇帝 皇太极,为避免历史上宋朝时女真族大金国屠戮汉人,汉人仇金心理,将大金国改为大清国,改女真族为满洲,因而称为满八旗。

清军入关前的满八旗,其中,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作为亲兵由皇太极亲自统领,称为“上三旗”,其余称为“下五旗”,由亲王、贝子、贝勒统领,驻防各地。

三、清军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衮,将自己统领的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把豪格统领的正兰旗降为“下五旗”,此后再未变动。

多尔衮死后,正白旗由顺治皇帝亲自统领。


z山海


正白旗是上三旗之一,由清朝皇帝亲统,地位很高,仅次于镶黄旗和正黄旗。

但八旗的形成以及其地位的确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跌宕起伏,期间的阴谋、杀戮和牺牲不胜枚举。

努尔哈赤最初起兵的时候,并没有八旗,只有一旗,就是黑旗。之后又收编了其他部落,组成黄旗。于是他将黑旗交给弟弟舒尔哈齐,自己统领黄旗。后来又收编了满洲哈达部,另建一旗,即白旗,由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统领。



舒尔哈齐和褚英被杀后,黑旗被肢解为三,即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白旗同样被肢解为三,即正蓝旗、正白旗、镶白旗。努尔哈赤又将自己的黄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八旗体制这才初建。

但此时的八旗并不是之后清朝的八旗,只是徒有其名而已,中间还经历了变化。努尔哈赤晚年很喜欢多尔衮三兄弟,遂指示将两黄旗的牛录统一分配为三部分,阿济格领镶黄旗,多铎领正黄旗,另组建亲军,由努尔哈赤亲领,而在他死后亲军将交给多铎,多尔衮则被允诺另领一旗。



努尔哈赤去世后,多尔衮三兄弟争位失败,正白旗的皇太极继位,并将镶白旗据为己有,交给他的儿子豪格。然后他将自己的正白、镶白二旗改名为正黄、镶黄,以凸显自己的至尊地位,之后又把正蓝旗夺过来,与两黄旗混编后组成新三旗,将正蓝旗交给儿子豪格,而皇太极自领两黄旗。原来的正黄、镶黄二旗改名为正白、镶白,但免去阿济格的旗主之位,由多尔衮领镶白旗,多铎领正白旗,后来又将二人对调。皇太极去世时,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为上三旗,而豪格领正蓝旗,多尔衮三兄弟领两白旗。



顺治继位后,多尔衮依靠两白旗的势力成为摄政王。他将自己的正白旗提升为与正黄、镶黄旗并列的上三旗,然后把豪格的正蓝旗挤到下五旗中。多尔衮死后,顺治亲政,并没有改变正蓝旗的地位,还夺正白旗亲领,沿袭了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为上三旗的传统。

于是,正白旗就成为上三旗之一。

但正白旗地位有些尴尬,比起下五旗自然地位更高,但根本无法对抗两黄旗。比如在顺治去世后,康熙年幼,四大辅臣中索尼为正黄旗,鳌拜和遏必隆为镶黄旗,只有苏克萨哈一人为正白旗。后来,苏克萨哈被杀,满朝无人敢于为其发声,鳌拜与遏必隆沆瀣一气,索尼作为正黄旗,只能作壁上观。



可见,两黄旗地位之高,足以碾压正白旗,但正白旗仍是上三旗,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达摩说


提及正白旗之前,首先要说说所谓的这些“旗”究竟是什么意思。


在后金政权还没有建立和发展的时候,其实是没有这些我们现在所听到的“正白旗”、“镶白旗”等等的称呼的,只是在后金慢慢发展壮大之后,才有了这后来这种称呼。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正白旗”、“镶白旗”诸此等等,他们其实就是一个个的军团。


满洲八旗其实也就是后金政权的八个军团。

(八旗其实很好记的:正旗龙口向右不镶边,镶旗龙口向左镶边)


后金的发展比较特殊,在东北地区他们几乎是族群生活的渔猎方式,为了能够尽可能的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这些游猎民众就渐渐以血缘和地区形成一个小团体,这种方式也渐渐成为了后金政权发展壮大的主要途径。


公元1601年,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女真渐渐统一了东北的各个女真族,成为了东北地区独一无二的霸主。


可是,随着队伍的渐渐壮大,曾经那套依靠血缘和区域为主的管理体系就无法管理如此庞大的队伍。为了能够解决这种问题,努尔哈赤依旧按照原来的准则,将自己所统辖的各个女真族编制为了四旗,四旗之中分别派遣一名家族成员负责统帅。


这边是刚刚开始形成的黄、白、红、蓝四旗。


可是,在十三年之后随着后金势力的渐渐发展,原有的这四旗已经不能满足后金政权管理需求,为了能够有效和高速的运转整个队伍,努尔哈赤将原有的四旗改名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同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此时的满洲八旗制度才正式确立起来。


这满洲八旗也就是后金政权的八大军团。


这八大军团中,正黄旗、正蓝旗、镶黄旗由皇帝亲自统帅,也被称之为“上三旗”。其他的五旗被称之为下五旗。


此后的八旗制度渐渐衍生出了“蒙古八旗”、“汉八旗”,共计二十四旗,形成了一个高效而又庞大的军事集团,清军的势力开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满洲八旗制度的发展”


  • 满洲八旗:历经十三年的时间,从“满洲四旗”渐渐发展成为了“满洲八旗”。(1601年-1614年)

  • 蒙古八旗:历经十一年的时间,从“蒙古两旗”渐渐发展成为了“蒙古八旗”。(1624年-1635年)

  • 汉军八旗:历经四年的时间,由“汉军两旗”渐渐发展成为了“汉军八旗”。(1638年-1642年)


此时满洲的八旗制度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完善而又庞大的超级大军团,这个大军团之下共下辖24个小的军团。


正白旗的演变


我们再来看看正白旗的演变过程,看了上面关于八旗制度的简单概述,其实大家可能会发现在上三旗中根本没有“正白旗”的存在,那么它的地位一定很低了。


在顺治王朝,多尔衮作为摄政大臣将“正白旗”强行抬上了一个阶层,成为了上三旗,而将原先属于上三旗中的“正蓝旗”降为了下五旗。


此后,正三旗从顺治年代开始,一直到清王朝灭亡,一直变为了“正黄旗、正白旗、镶黄旗”。


历史总探长


努尔哈赤执政时期,自己亲自统领两黄旗(晚年时他将正黄旗和镶黄旗的一部分析出,分与多尔衮三兄弟,自己仅保留了隶属于镶黄旗的一部分牛录),所以自然以两黄旗为尊,继而是代善统领的两红旗,再其次是分别由皇太极、莽古尔泰和阿敏统领的正白旗、正蓝旗和镶蓝旗(也有人坚持认为由于长幼、军功等因素的影响,两蓝旗的地位应该高于皇太极的正白旗),最后则是由被处死的褚英之子杜度所掌握的镶白旗(天命末年改为皇太极之子豪格)。


皇太极时期是八旗内部斗争最为激烈的时期,随着汗权向皇权的转化,汗王与诸贝勒间的矛盾不断涌现并激化,因此八旗间的关系也显得颇为复杂,如即位之初两白旗与两黄旗的“换旗”事件、吞并正蓝旗、重新整编两黄旗、打压两红旗势力等等。但就总体而言,两黄旗仍因皇帝亲率而地位最尊,其次是由皇子豪格所统领的正蓝旗,接下来是旗主与皇太极私人关系密切的镶蓝旗,两红旗和两白旗则经历了一定程度的起落。

按照女真(满洲)以右为尊的旧俗,八旗的次序大约应该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红旗、正白旗、镶红旗、镶白旗、镶蓝旗和正蓝旗,即代善的地位也就仅次于父汗努尔哈赤。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借着颁行符合帝制礼仪的机会,他特地将八旗排序时尚右的原则改为尚左(其它很多仪式仍以尚右为准),于是八旗的次序也就自然而然的变为了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和镶蓝旗。这种变化对于领有两黄旗的皇太极来讲自然是无所谓的,可代善的旗分却由第三位(正红旗)和第五位(镶红旗)下降到了第四位和第六位,个中滋味不言自明。


随着顺治皇帝的亲政,八旗间领属关系的反复变化和旗主间倾轧、斗争乃至兼并的局面终于落下帷幕。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济尔哈朗等追究多尔衮之罪,收夺其所属正白旗归于顺治皇帝,至此皇帝亲属的旗分才由两黄旗扩大到两黄、正白三个旗,而历史上也才见到关于“上三旗”和“下五旗”的记载。 至此尘埃落定后,我们可以将八旗地位的高低分为两部分了,即由皇帝亲自统领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和由宗室王公统领的“下五旗”: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和镶蓝旗。


不书


八旗制度其实早在明朝时候就建立了,不是大家认为的清朝开始实行。

在明朝万历二十九年间,女真族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当初刚设置的时候只有四旗,分别是黄旗、白旗、红旗、蓝旗这四旗。在万历四十三年的时候又增加了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这四旗。八旗制度成型之后,女真社会开始实行八旗制度,平时皆务农,战时全民皆兵。使其具有很强的军事实力也不承受过大的压力。



努尔哈赤在天命年间为了维护在蒙古族的统治又设立了蒙古旗,但是这也只是一个初略的设置,到皇太极天聪九年的时候,皇太极完成了对蒙古八旗的编制,而皇太极早在天聪五年的时候就先编了汉军旗的编制。知道崇德七年的这11年间才完成了对汉军八旗的编制,也称为八旗。从此之后,满清皇朝统帅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知道现在为止整个满清皇族的八旗制度才算彻底完成改制。


在满清入关之前,满清八旗也是有贵贱之分的,当时正黄旗与镶黄旗由于都是由女真族的王统帅,所以正黄旗于镶黄旗在满清八旗中属于最尊贵的。后来顺治八年的时候,当时的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去世,而多尔衮麾下的正白旗收归皇帝麾下,这个时候满清八旗正式确立了上三旗于下五旗的地位。而吴京说自己出身正白旗,正白旗在清朝也属于上三旗,属于尊贵的一族。

虽然满清皇朝为了确定通知定位设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但是在地位上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与满清八旗相差非常之大。八旗制度与满清皇朝可以说是休戚相关,它是满清皇朝胜利的保障,也是满清皇朝衰败的原因。


小小小百科全书


正白旗与正黄旗、镶黄旗同属八旗的上三旗,地位仅次于镶黄旗、正黄旗,排位第三名,地位远高于下五旗。上三旗直接受皇帝管辖,是皇帝的亲兵,负责守护禁廷的重任。

清朝八旗的每旗都分为满、蒙、汉三军,只有上三旗中的满军旗、蒙军旗的优秀子弟才能被选任守卫皇宫的侍卫,佼佼者才能成为御前侍卫。清朝的辅政权臣、皇后大多都是出自上三旗,不过以两黄旗居多,正白旗次之,末代皇后婉容就是正白旗人。

女真起家的时候,正白旗还属于八旗中不起眼的存在,到顺治时期就跻身上三旗了,下面纵横就简单讲讲正白旗成功上位的心路历程。

清太祖努尔哈赤最初起兵时筹建了一支满人队伍,当时命名为黑旗,后交由舒尔哈齐统领;随着收编了周围的一大批部落,成立了红旗,后更名为黄旗,由努尔哈赤亲领;

在收编了较大哈达部后,建立了白旗,努尔哈赤长子褚英为旗主。

舒尔哈齐与褚英犯罪相继被处斩后,八旗进行了第一次大整改:

(为方便观看,纵横以简图代替文字叙述,模式为“原旗名”—“新旗名”—旗主)

原白旗——正蓝旗——莽古尔泰

正白旗——董鄂和合理(觉罗宗室)

镶白旗——褚英长子杜度

原黑旗——正红旗——代善

镶红旗——代善长子岳托

镶蓝旗——舒尔哈齐之子阿敏,阿敏死后,其兄弟济尔哈朗继任

原 黄旗——镶黄旗——努尔哈赤亲统领

——正黄旗——努尔哈赤亲统领

努尔哈赤晚年将亲统领的两黄旗下许多牛录都交给了与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阿济格为镶黄旗旗主,多铎为正黄旗旗主,并宣布自己去世后亲兵都交给多铎统领,并另外赐给多尔衮一旗。努尔哈赤临死前已经将镶白旗旗主杜度调任镶红旗,欲将镶白旗留给多尔衮。

万没想到,父亲的偏爱给年幼的多尔衮兄弟带来了一场飞来的横祸,努尔哈赤突然离世后,四大贝勒联合起来对付多尔衮兄弟,当时的正白旗旗主皇太极继位,先是逼死了大妃阿巴亥,后任命长子豪格为镶白旗旗主,将两白旗握在了手里。

皇太极拥有的两白旗实力最弱,而且两黄旗旗主才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皇太极以白旗旗主继位名不正言不顺。

于是皇太极绞尽脑汁对八旗进行了又一次大整改,首先他将努尔哈赤留给多铎的两黄旗与自己手中的两白旗名称互换,因为原来的两黄旗忠于努尔哈赤,也就忠于多铎,皇太极想要改领两黄旗是行不通的,所以干脆把自己统领的正白旗、镶白旗更名为正黄旗、镶黄旗,多铎的正黄旗、镶黄旗改名为正白旗、镶白旗,让继位看上去符合礼法。

然而多铎三兄弟统领的两白旗还是八旗中实力最强的,始终是皇太极的隐患。皇太极对待他们三兄弟,皇太极没有像对待阿巴亥那么残忍,采取了怀柔拉拢的政策,毕竟多尔衮、多铎当时都是十几岁的孩子。

之后皇太极除掉了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将正蓝旗、正黄旗整编后成为新正黄旗、新镶黄旗,由皇太极亲领;给豪格的原镶黄旗分派些牛录后改为正蓝旗,就这样皇太极掌握的两黄旗、正蓝旗成为了上三旗。

为了分化两白旗的势力,皇太极曾几次改编两白旗,但效果甚微,努尔哈赤留给多铎的牛录太多且忠诚度太高了。

皇太极去世时,两黄旗、正蓝旗在皇太极、豪格父子手里,为八旗最大势力,两白旗在多尔衮三兄弟手里,为第二势力,两红旗在代善手里,镶蓝旗在济尔哈朗手里。

多尔衮就是在两红旗中立、手握两白旗,拉拢镶蓝旗的背景下,打败了豪格,拥立顺治为帝。

多尔衮在摄政期间,将豪格的正蓝旗从上三旗中除名,由正白旗接替,从此满洲上三旗变成了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清朝一直沿袭此制度。

这么一看,为什么上三旗地位较高啊?因为他们祖上都是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嫡系啊!


史论纵横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继蒙元之后又一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统一中央王朝,但它在中国的统治时间,要比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长得多,持续了将近300年之久,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这是独一无二的。而其中的八旗更是谈资颇多。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耕战合一的社会组织形态,是军政合一的最高一级单位,创立于明万历二十九年。

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

上三旗为“天子自将”,多归皇帝自领,地位最高,人多势众,成为核心;它们是:正黄、镶黄、正白,守卫皇城,挑取侍卫。担任皇帝外出护卫,是亲军。

下五旗守卫京城外,大批派往各地驻防护卫。它们是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

1615年扩为八旗的旗主分别是:

正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镶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正白旗,旗主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统领;

镶白旗,旗主由努尔哈赤十二子阿济格统领。

正、镶红旗旗主由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统领。

正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侄子阿敏统领。

镶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统领。

满洲八旗军在辽东斩杀明军数十万,均为明军精锐,在1644年以前5次入关扫荡,攻破州县数十个,俘虏人口几十万,而自身损失却很轻微,卢象升等明军精锐家丁在面对小股八旗军时也不能取胜。

这已经不是战略战术的问题了,而是双方战斗力差距太大。

八旗军骑兵作战机动性强,肉搏能力也大大强于明军,马上射箭更是汉人骑兵做不到。明军确实拿八旗军一点办法都没有,就算是身经百战、九死一生、斩杀明军和明朝地主武装无数的李自成,在山海关作战中,被2-3万战斗力在满洲中算一般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像切菜一样斩杀大半,明军更是连满洲兵中战斗力最弱的镶蓝旗都打不过。

八旗之中,战斗力最强,最持久的还要属正白旗。

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上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成了定制。

皇太极登基后为了巩固地位,皇太极对正白和镶白旗采用分化的办法。

先是废掉年长战功高的阿济格的旗主地位,用14岁的少年多尔衮作镶白旗主,当多尔衮和多铎长大成人后,又找岔子将正白和镶白旗混编,以多尔衮作正白旗主,多铎作镶白旗主。但这时由于历史的渊源,正白和镶白旗还是比较团结的,而且实力是八旗的第2和第1位。

多铎统辖的牛录太多,他到那一旗,该旗就是八旗的最大一旗。皇太极死时,正是他的家天下计划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他和他的儿子豪格一共有117个牛录,是八旗的第一大势力,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则有98个牛录是是八旗的第二大势力,老代善(他儿子岳托已死,所以代善辖两红旗)和济尔哈朗则有96个牛录是八旗的中坚势力。

(多说一句,如今国内著名武打明星吴京,其实就是正白旗人,家里也出过几代武状元。)

八旗的衰落,可以说和清王朝的衰落是同步。

清朝19世纪出现统治危机,其中一个明显表现,就是兵力的衰落,这种衰落又以八旗武力的衰退为主要标志。八旗武力衰落的原因不能仅仅以“腐败”来一言蔽之,它背后牵涉到的问题复杂而深刻。谈19世纪危机而不谈军事,谈军事而只谈湘军、淮军却不谈作为清朝统治“根本”的八旗武力的衰微,就找不到症结所在。

危机的根源,在于无论统治者如何粉饰,八旗制度毕竟是建立在民族统治、民族压迫的基础之上的。不管嘴上怎么高喊“满汉一家”,在做法上,“首崇满洲”才是他们的宗旨。这首先就表现在旗饷制度建立后产生的负面作用上。

辛亥革命后,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退位。民国政府许诺给退位的溥仪每年400万元,而以往清朝政府给八旗贵族的俸禄一律停发了。这对于八旗贵族子弟来说无疑是一重大打击,长久以来一大笔固定的收入突然之间没了,王公贵族们陷入了艰难的境地。没有了政治的实权,也就没有了收受贿赂的机会,昔日贵族一朝之间沦为了平民。

当时赫赫有名的睿王府,在民国时期,每年减少7900两俸银,1500石禄米,地租收入也急剧减少,后来王府将东北、河北的庄地都卖出去了,每亩只卖了3角5分钱,尽管固定收入几乎断绝,王府的开支却比清朝时还要大。因为过去对八旗贵族有种种限制,不准随便外出交结部院大臣、封疆大员,不准没事串亲戚,不准无故离京。

民国时期这些限制都没有了,贵族子弟们就玩得更痛快了。睿亲王魁斌死于1915年,他的两个20来岁的儿子中铨、中铭过惯了花天酒地的生活,老子死后更没人管了。

真是应了那句古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