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36.“吳式拳”為何叫“楊式小架”


傳習錄‖36.“吳式拳”為何叫“楊式小架”

吳式源流

——節選自《吳式太極·南湖傳習錄》馬長勳口述,王子鵬整理


“太極拳”這個名字,據說是光緒的老師翁同龢起的。楊露禪在永年教拳的時候叫“綿拳”,剛來北京的時候也叫“綿拳”。據說楊露禪教王爺們練拳推手的時候,翁同龢先生經常在旁邊看。看來看去他說這個拳有哲理在,於是建議,這個拳叫“太極拳”最好,叫“綿拳”不雅。太極拳由此得名,這是有人考證的吧。

吳家的東西其實也是楊家的,全佑得自楊露禪。我跟劉老師學拳那陣兒,也沒有吳式拳這個名字,就叫“楊式小架”,有時乾脆就叫“小架”。也就是說,都是楊式拳的一部分。

“小架”這個詞容易讓人產生誤解,因為他的動作並不“小”。“小架”和“大架”的關係並不是拳架大小,而是區分一、二的關係,比如一路叫大架,二路叫小架,就是老大老二的意思。並不是說吳式拳小巧,楊式開展,其實吳式拳也很開展,你看吳鑑泉先生、王子英先生、劉晚蒼先生的架子都很大。但是,因為有了“小架”這個名字,對於外人而言容易產生誤解,以為吳式拳不開展不大方,其實不是這麼回事。(微信公眾號:潛真堂)

從我學拳的時候起,吳式拳都自稱楊式小架。解放後,政府組織讓各個拳種都整理出資料來,然後國家根據這些流派進行命名,於是有了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乃至吳式、孫式、武式。據我所知,楊式、吳式這個名字並不是自己命名的。起碼吳式太極拳這個名字不是自己創立的。

太極拳一代一代傳下來,從楊露禪、楊班侯、楊健侯、全佑、楊少侯,一代代下來也有個演變。

傳習錄‖36.“吳式拳”為何叫“楊式小架”

筆者與馬長勳老師合影

過去我接觸的老先生們基本都是自娛自樂,大部分人自己有買賣,或者像張繼之先生那樣繼承的有祖產,自己不用做事,也能生活,就專門玩這個。解放後大家都上班了,愛好者也就是業餘時間玩一玩。

從技術上講,第三代求的是“精”,第四代則偏於“功”。這可能與他們所處的環境、生活也有關係。第四代很多開始打手,放人,叮呤噹啷的也很脆,但是感覺和上一代人聽勁的精準性就差了。這是兩代人的不同點。劉晚蒼老師的功夫就大,要比功夫,恐怕能奈何他的沒有幾個。

太極拳講捨己從人,力從人借,這就是一個尺度。第三代那些前輩要打算推你,肯定先把你的勁要出來,我再推。這代人往後,根據社會的需要吧,在這一點上,逐漸有所改變。以後的好手,咱們知道的,像劉晚蒼老師、李經梧先生、王培生先生,他們這一代人就偏於功夫。偏重於功夫、招法、速度,多了主動進攻。借力打力那個方法,看著就比上一代人少了一些,但功夫感覺是大了。(微信公眾號:潛真堂)

吳式拳門裡的第三代人,我接觸很多,這些老前輩推手都非常細膩,那真是分斤分兩。那一代人是求精,真正按照拳論去找,到了第四代人,根據社會的變化,強調功力、勝負,勝負觀念就強了,強調打手就發人,挨手就出去,所以那一代人表現出來功力比較強。推手就往這方面演變,發人的多了,拿人的多了,活步的多了,但是和人家結合的那麼密切的少了。這個變化和社會大環境的變化有關係,大家都上班了,時間少了,學起來都急於求成,所以就偏向於追求招法、功力、活步。

在第三代的時候,絕對要勁路摸清了才打,也可以一接手就出去,但是他打的是那個力點。到第四代人,解放後就偏於功力和招法,當然裡頭也要聽勁,但是不如第三代那麼“純”,不是專門去找那個精確點。

到了我們第五代就更差了,經過了文革,繼承老前輩那些東西的就越來越少。練下來的就是些“迷症”,好一輩子這個,也不轉移了,像李和生、高壯飛,包括我也是,迷了一生。青年時利用業餘時間,各個老前輩家裡去,去學習,去問,都幹這個了。這麼著,才算迷到了點東西吧,但總體趨勢是東西越來越少。

吳式第三代人強調的是,你練的必須絕對是太極拳的東西。那時候王子英先生經常說這話,你推的這個手,你和那個拳架子對得上號嗎?現在沒人講這個問題了,架子是架子,推手是推手。有人就評論說,現在的太極拳架子和推手完全脫離了。過去強調,我用的一定都是太極拳裡的東西。推手不是招法,而是研究那個勁。推手用的是哪個勁,拳裡也是那個勁。

第三代都講究定步推手,推一個晚上,腳步不帶動一個韭菜葉的。第三代人推手都是定步。只有定步,你才能體現出太極拳整體的勁來,軟彈、驚彈、寸彈,才能使的很清楚。用活步的時候,用好了是“抖彈”,用不好就成了慣性的“擁力”。

傳習錄‖36.“吳式拳”為何叫“楊式小架”

【1982年吳式同門在京合影:前排左起李秉慈、劉晚蒼、馬嶽梁、吳英華、王培生、楊禹廷長子、翁福麒,後排左

【上圖:1982年吳式同門在京合影:前排左起李秉慈、劉晚蒼、馬嶽梁、吳英華、王培生、楊禹廷長子、翁福麒,後排左起:李和生、王舉興、XXX退休幹部、趙興昆、梁秀珍、馬長勳、宋蘭平、楊鑫榮】

吳式拳有一個特點,你20歲練的和你80歲練的,肯定拳架是不同的。楊家以教拳為業的多,所以拳架基本要準確,不能變。吳式拳中商業化的很少,關上門自娛自樂的多。所以拳架差別很大。但是變歸變,內裡的東西是一貫的,不變的。

比如,“南吳北王”一南一北,各有傳承,幾十年來變化不小,但內裡的勁路照樣合得上。

上世紀80年代,開全國武術代表大會,老先生們說見一次面不容易,吳式拳門裡一起吃頓飯。期間有一次聚會,有馬嶽梁、吳英華、劉晚蒼、王培生、馬金龍、李和生、李秉慈、翁福麒、楊鑫榮父子、王舉興、趙興昆、梁秀珍和我等等,總之都是吳門人。完了事到西單照相留念,等人的時候,我對馬嶽梁先生說,師爺您給我說說手吧。老先生的勁也特別好,和北京的手合得上,完全是內裡的鼓盪勁。據說吳英華的功夫比馬嶽梁還好,不過很少出面。

吳家裡頭,楊禹廷、王子英、馬嶽梁、曹幼甫、張繼之、李文傑這些都不錯,這些都是去找精華,再後來,到我們老師這一代就是找功力了。所以後來,我們劉老師、李經梧、王培生就都是功夫了,功夫加招數。第四代人勝負觀念比較強了。過去跟老先生們推手,推一會比站一個鐘頭樁舒服多了,把身上都“打透”了,現在這麼推,大家都不舒服,慢慢就沒人推了。

我不大在社會上活動,和外界接觸的不多,我知道的吳式一門中,我這個年齡段的,有李和生、高壯飛。一般人手上達不到這個程度,手上有勁,但是仍然是吳式太極這個東西。師兄弟們練的也不一樣。趙德奉的手不錯,我們師兄弟,老搭檔。王舉興和趙興昆就是功夫加力量,他們個子大,又有力量,弄這個太麻煩,他們就這個性格。

我這個功夫和上一輩的沒法比,只能是“玩兒”,提高一個趣味性和藝術性。搭手就要制人,我既沒有這個心氣,也沒有這個勝負的觀念,就是玩,就是一個樂,自娛自樂。但是,我教拳教推手,我都按照老先生們當年教我們的那樣,定步推手,不亂推,不較勁。

總之,吳式太極拳,第一代是全佑,年頭太遠,無法臆測。第二代是最高峰,三代人評價第二代前輩,沒有不佩服的,都稱前輩“技高一籌”。同理,四代評價三代,五代評價四代,六代評價五代,也都是這個感覺。

這也不是謙虛,時代就這麼變化了。當年王家父子廣交朋友,家裡都是高手高人,徒弟門人眾多,要想提高技藝,沒有這些高手“陪練”怎麼能行呢?就算到了劉晚蒼、王培生這些前輩,每天都有幾十人過招。到我們第五代,就沒有這些條件了,到你們第六代基本沒有伴,盤拳多推手少,就是盤拳也沒多少時間,更不用說拳論和拳架、推手的結合了。沒辦法,大家都要上班,養家餬口,這就是社會大環境的變化。我的功夫比我的老師差了一大截,我的學生比我又差了一截。功夫就這麼慢慢沒落了,這是大問題。我說這些都是大實話,沒有褒貶別人的意思。

所以以我個人的觀點,吳式拳現在普遍都在“力”的階段,第四代則傾向於“功”,二、三代人其中的翹楚“幾近於道”,比較接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