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文件”跑田頭進農戶入棚圈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姐妹們,借這會兒勞動休息的間隙,我給大家講一下今年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出臺的惠民富農政策。我們橋頭村是2016年脫貧的貧困村,經過這幾年脫貧成果鞏固,可以說我們已經實現了穩脫貧。”

“習近平總書記說,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我們在黨的好政策下不等不靠,勤勞打拼,摘掉貧困帽子。今年出兩個一號文件又出臺了許多好政策,我們大家更要增強信心,鼓足幹勁,勤勞致富,相信我們橋頭村老百姓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

3月6日,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隆治鄉橋頭村光林種植合作社的大棚內,趁著務工人員休息時間,駐村“第一書記”李玉蘭與大夥兒坐在棚內的土壟上宣講起了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精神。橋頭村村民藏玲梅聽得很認真,眼神裡流露出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堅定信心。藏玲梅告訴記者,她已經在光林種植合作社的葵園裡打工4年,每年有1.5萬餘元的收入,依託人均5400元產業發展資金種植的80多株軟梨樹從去年開始掛果,丈夫還被納入村裡的護林員公益崗位,一年也有1萬元的收入, 2018年還享受危舊房改造項目,家裡的住房條件顯著改善。她說:“我家這幾年確實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得感恩黨的好政策,也得感謝李書記這幾年的艱辛付出。這麼多好政策,再加上我們使勁兒幹,相信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

當天,大莊鄉臺集村“第一書記”王斌雲也沒閒著,手裡拿著一份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宣講提綱和一本筆記本。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是要講給村民聽的,而筆記本是用來記錄村民所思所盼的。

“那頭西門塔爾牛產牛犢了沒?”

“書記,還沒有啊,估計最多也就七八天時間。”

“聽說元月份賣了7頭牛,價格怎麼樣啊?”

“好著呢書記,平均每頭賣到3500元,除去成本,每頭牛淨賺了2000元左右。”

“那就繼續好好養啊。我今天來,一方面是看看你家的牛羊養殖情況,另一方面就是來宣講今年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政策……”

走進臺集村村民海者麼子的畜棚,看著3頭膘肥體壯的扶貧牛,王斌雲就打開話匣子,和海者麼子聊起了家常,並結合養殖產業,為他講解今年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裡提到的有關脫貧攻堅政策,希望他把對黨的感恩之心化作脫貧奔小康的內生動力,通過發展養殖業,走出一條穩定脫貧路和幸福小康路。海者麼子說:“這幾年黨對我們貧困群眾太好了,就我家而言,現在新房子蓋上了,家庭牧場建起來了,腰包也一年一年鼓起來了,如果沒有這麼好的政策,我們的窮日子不知道還要熬多久。”

往年,兩個一號文件的第一場宣講地點基本在座無虛席的村級黨員活動室,今年卻顯得有些“冷清”。對此,已經展開宣講活動的橋頭村“第一書記”李玉蘭、臺集村“第一書記”王斌雲都給出了同一個答案,他們說,雖然全省的疫情等級降低了,但疫情防控工作還沒有畫上句號,疫情傳播的風險並未完全消除,所以大意不得、僥倖不得、麻痺不得。出於這樣的認識,民和縣的這兩位“第一書記”取消了集中宣講,“悄悄”跑田頭、進農戶、入棚圈,為大家送政策、鼓幹勁。

據瞭解,此次2020年民和縣千名幹部開展“鼓幹勁、穩脫貧、迎小康、控疫情”活動,從3月1日開始至4月10日結束,集中利用40天時間服務“三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