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帝王用人哲學--宋神宗趙頊

起用王安石

北宋積貧積弱的狀況到宋仁宗的時候已經很明顯了,他雖然試圖做過改革,但是終歸失敗。即位的宋英宗也提出過要“去冗官之患”,並對官員考績升遷官資的制度做了一些改革。但是,宋英宗英年早逝,改革的重任交給了即位的宋神宗。宋神宗即位後,他開始銳意改革,那時他20歲,力圖有所作為。當時他的大臣大都是仁宗舊臣,即使改革派的富弼等人也暮氣沉沉,無意進取。宋神宗的改革必須使用新人,他發現了王安石,王安石也是確有大才之人,但是君臣的改革還是失敗了,其原因的確是十分複雜,我們僅從宋神宗的用人角度談一點看法。

王安石是北宋朝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年輕的時候就文才出眾,得到文學家歐陽修的讚賞。宋神宗20歲做了皇帝,王安石20歲中進士,君臣倒是有些相似之處。王安石起初在地方任職,曾在鄞縣做過縣官,其時正逢那個地方災情嚴重,百姓生活困難。王安石有實幹精神,他主持興修水利,改善交通,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條,擺脫了困難。每逢青黃不接的的時候,王安石就開倉借糧給農民,等到農民收穫後,按照官定的利息予以償還,很好地接濟了百姓,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地主豪強對他們的盤剝,得到百姓的稱譽。

王安石在地方上做了二十年官,名聲卓越,後來被宋仁宗調到中央,他一到京城,就上了一份萬言書,主張改革財政。當時,宋仁宗剛廢除范仲淹的新政,因此沒有接受,後來王安石的母親去世,王安石回家守丁憂。宋神宗即位的時候,王安石已獨負天下盛名多年,他後來的政敵司馬光也說天下士人都認為只要王安石當政,“則太平可立致,生民鹹被其澤”。宋神宗當太子的時候,就知道王安石,當時他手下有個官員經常向他提及王安石,因此印象深刻,在他即位不久後,即召王安石赴京。但當時文官政治已經成熟起來,照例王安石要推辭一番,果然他引病不赴。宋神宗也明白意思,於是令王安石就地擔任江寧知府,不久,就召他再次入京。王安石一到京城,就被宋神宗單獨召見。宋神宗向他詢問治國大計,王安石胸有成竹,從容不迫地答道:“改革舊制,推行新法。”然後向宋神宗闡述了自己的意見,宋神宗覺得很適合自己的想法,於是讓他回去拿出一個詳細的改革條陳。王安石等這個機會都幾十年了,於是回去後當晚擬就了條陳,第二天呈宋神宗。宋神宗閱後大喜,任命王安石為翰林學士兼侍講。

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正式改革。他首先創設了“制置三司條例司”,具體負責變法事宜,由自己和樞密副使韓絳兼領,並啟用了一批新人,任命呂惠卿任“檢詳文字”,章惇為編修三司條例官,曾布任檢正中書五房公事,放手進行改革。

不久,王安石相繼提出了變法的主要內容:

一、青苗法。這個辦法就是我們上文提到的他在鄞縣試用的那個接濟百姓的辦法,推廣到全國實行。

二、農田水利法。由政府出面,鼓勵地方興修水利,開墾荒地,促進農業發展,從產出上解決糧食問題。

三、免役法。官府的各種差役,民戶可以不再自己服役,改為交納免役錢代替,以前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納。然後由官府僱人服役。從而減輕了農民的勞役負擔,增加了政府收入。

四、方田均稅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實土地數量,然後按土地的多少以及肥瘠徵稅。力圖抑制土地兼併,增加政府收入。

五、保甲法。政府把百姓按住戶重新組織,每十家為一保,每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家有兩個男丁的,抽一個當保丁,農閒練兵,戰時隨軍隊作戰。

從上面的內容看,王安石的變法確實有助於鞏固宋王朝的統治,增加政府收入,但是也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遭到了許多朝臣的反對。面對這些壓力,宋神宗有些動搖,就詢問王安石:“現在人們到處議論變法,批評變法不怕天變,不聽輿論,不守祖宗的規矩,如何是好?”王安石早就預料到變法的這些阻力了,於是坦然答道:“陛下認真處理政事,怎會天變?陛下經常徵詢意見,怎麼能說沒有照顧輿論呢?至於祖宗規矩,本來就是應當順應新情況加以改變的。”宋神宗受到王安石的鼓舞,暫時安定下來。

神宗用人會搖擺

不巧,公元1074年,河北大旱,十個月沒下雨,農民斷糧,四處逃荒。按說這只是自然災害,卻被變法反對派利用,有官員趁機獻給宋神宗一幅《流民圖》,硬說旱災是王安石變法造成的,要求把王安石撤職。宋神宗也是憂民之君,看了《流民圖》,很是難過,長吁短嘆,夜不能寢。反對派大臣還鼓動了宋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親高太后在他面前進言,哭訴天下被王安石搞亂了,逼迫宋神宗停止新法。王安石迫於形勢,上書辭職。

在這個微妙時刻,宋神宗如何用人就成為變法成功與否的關鍵了,如果順從了大臣的意見,罷免了王安石,則變法就功虧一簣了,若是堅持下來,則可能會向順利的方向發展。結果,宋神宗並不是一個堅定的領導者,他批准了王安石的辭呈,讓他暫時離開東京,到江寧府休養,新法受到了挫敗。

第二年,宋神宗還是想繼續變法,把王安石再次召回出相。然而,事有湊巧,剛過幾個月,天空出現了彗星。這正常的自然現象在當時是不吉之兆,反對派大臣自然不會放過,趁機攻擊新法。王安石雖然竭力為新法辯護,勸說宋神宗不要迷信,但宋神宗還是猶豫不定,王安石無法繼續貫徹自己的主張。此時,王安石禍不單行,這一年,他的愛子王病死,王安石老年喪子,精神受到重大打擊,遂力請辭相。同年十月王安石第二次罷相,出任江寧判府,次年六月又辭官閒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他聽說司馬光等人把新法完全廢除後,在憂憤中去世。

王安石變法是北宋歷史發展的一個必然要求,也是北宋政府擺脫積貧積弱局面的一次良好機會,但是宋神宗用人立場不堅定,太容易動搖,最終無法讓王安石發揮自己的才能,變法失敗。歷來史家對王安石的用人多有批評,其實宋神宗用人的問題似乎更關鍵,值得探討。但是《宋史》中卻不這麼看,反而認為是王安石誤導了宋神宗,書中說道:(宋神宗)即位,小心謙抑,敬畏輔相,求直言,察民隱,恤孤獨,養耆老,振匱乏。不治宮室,不事遊幸,勵精圖治,將大有為。未幾,王安石入相。安石為人,悻悻自信,知祖宗志吞幽薊、靈武,而數敗兵,帝奮然將雪數世之恥,未有所當,遂以偏見曲學起而乘之。青苗、保甲、均輸、市易、水利之法既立,而天下洶洶騷動,慟哭流涕者接踵而至。

神宗美志不遂

不過,宋神宗確實有志於求治,但是一生政事多不成功,這似乎與北宋政權積累已久的弊端有關。宋神宗名趙頊,為英宗長子,先後封為淮陽王、穎王,英宗病危時被立為太子,英宗病死後繼位。宋神宗即位前喜讀《韓非子》一書,曾說:“天下弊事很多,不能不改革。”英宗於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丁巳日病死,他於同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熙寧”。宋神宗即位後,面對北宋積貧積弱的嚴重局面,為了實現富國強兵,挽救北宋危機,他不治宮室,不事遊幸,廢去元老,起用王安石主持變法。新法推行了十幾年,使國家的財政收入有所增加,軍事力量也有所增強。但是,新法觸動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保守派官員的強烈反對,加上他自己意志不堅定,新法最終失敗。

他多次發動對西夏戰爭,他前期任用王韶,獲得了熙河戰役的勝利,收復了兩千裡故漢地;同時用章惇開拓梅山地區,史稱梅山之役;後屈從遼的要求,重劃河東邊界,棄地數百里。元豐三年至五年,他進行宮制改革,史稱元豐改制。他多次遣將進攻西夏,靈州之戰、永樂城之戰,皆大敗。元豐四年(1081年),神宗還憑藉幾年來積蓄的軍事力量,對西夏發動了強大的攻勢。宋軍雖然損失慘重,但據有了蘭州,切斷西夏同河西走廊的聯繫,為環攻西夏造成有利態勢。為保持這一戰果,神宗於元豐五年八月下令修築永樂城(今陝西米脂西北)。主持永樂城修築和防禦任務的是志大才疏不懂軍事的徐禧,遂陷於西夏軍重重包圍之中。城陷,徐禧、李舜舉和李稷以下數萬宋軍民全部死難。神宗半夜得到消息,起床踱步,達旦未眠,因此得病。自此,神宗鬱悶於懷,元豐八年春病死,在位十八年,死後廟號為神宗,葬於永裕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