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翰和王之涣《凉州词》都是名篇绝唱,谁更胜一筹?

一绿浮芳


首先,要问一句,李白和杜甫要排个第一第二的话,怎么排定呢?C罗和梅西要分个谁先谁后的话,怎么分别呢?不好分别吧。

壹 | 都是遗世绝作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开元年间,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并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凉州曲》就是其中之一。

写过《凉州词》的诗人不止王翰和王之涣,但以二人的这两首最为出名。也流传下来,成为千古名篇。

贰 | 相同之处

唐朝气象不一般,在盛唐是恢弘大气,在晚唐又是万般慨叹。仿佛人生都已看透,一切如过眼云烟一般。这两首千古佳作都表达了古代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对和平的期望,希望各民族之间能和平共处,实现友好欢乐的太平盛世。都体现了大唐气度。

叁 | 不同之处

王翰这首诗,有古代诗歌评论家就评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尽管是边塞风味,却又是别样奢华、豪气纵横,一派盛唐气度。“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却又已转折,提到了生死的问题。锦帽貂裘犹可求,九死一生君莫笑。在前面宴饮之乐中又勾勒出九死一生的悲凉反转之下,读之心酸。却又分明是盛唐气象。

王之涣这首诗前两句从西北边塞风景写起,不同于江南小桥流水温婉之美,塞北的美高远粗旷,第三句却一转,写到到羌笛之声。羌笛为何要怨杨柳呢?因为“柳”与“留”谐音,在古时,人们不但在送别时要用互赠杨柳,表达不舍之情,在看到杨柳时,也会引起离思之苦。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交织在一起,蕴含着边塞将士无限的乡思。

肆 | 后记

我认为这两首诗都是孤品,描写角度不同,而且缺一不可。王翰着重写将士视死如归的气度,王之涣着重写将士无限乡思的情感。这两首诗连在一起,才真正给后世一幅有血有肉、又饱含非凡气概的大唐气蕴。这是我们后世的幸福。


程悫读书


很多人都写过凉州词,然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王翰与王之涣的。

《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非诗题,是凉州等边塞地区一带流行的曲调名,慷慨悲歌,很多诗人喜欢填写新词。

都是七绝,都是诗人久负盛名之作。

王翰撷取的是戍边将士欲赴沙场,痛饮狂歌的画面,王之涣更像个摄影师,从远而近,镜头对准了边塞雄浑苍凉的背景。

王翰的诗胜在格调,豪放乐观中又不免悲壮沉郁。

开篇即是盛大的宴会,热闹绝伦,激情四溢,葡萄美酒,精美的夜光酒杯,还有豪爽的推杯换盏畅快痛饮的人群,丝毫与战争死亡无关,然而,酒饮歌尽,是沙场征战,几人可回的残酷与悲壮。所以这是将士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豪情满怀,悲壮慷慨。

王之涣的诗胜在意境,孤城雄浑壮美却又苍凉寂寥。

黄河汹涌逶迤得如巨龙穿梭云间,群山高耸中是一座孤城,宣告他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的气势,却又免不了被世人遗忘的可怜。高傲的城池响起悲凉的柳笛声,那是戍边将士夜深人静无法抑制的乡愁。王翰的诗,以豪壮的爱国情摄人心魂。

宴会的肆意纵情,热闹无比的背后是将士沙场胜负难决,生死未卜的悲情,莫要笑我疯,这可能是最后的狂欢,为国捐躯,虽死犹荣。

王之涣的诗,更强调个人的悲喜哀愁。

大河高山,壮阔绝美,是大唐大好河山,是将士的骄傲,然孤城暮色,柳笛声残,是将士疲累不堪无人可知的乡愁,是被孤立于偏远荒凉地区的孤苦落寞。

王翰的诗,笔法重渲染,以乐衬悲。

葡萄美酒,酒香四溢,夜光酒杯,玲珑剔透,马上琵琶,乐音激奋,铿锵有力,无一不在渲染,声色光影,目不暇接。

王之涣的诗,刻意绘景,奇丽孤绝。

云间黄河奇丽,犹如缎带飘逸,万韧高山孤绝,是天然屏障,一座孤城,就显得格外悲壮苍凉。边塞独有的奇景,给人震撼的力量。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评王翰的诗:“气格俱胜,盛唐绝作。”

《诗境浅说》评王之涣的诗:“此诗前二句之壮采,后二句之深情,宜其传遍旗亭,推为绝唱也。”


一绿浮芳


问题:王翰和王之涣《凉州词》都是名篇绝唱,谁更胜一筹?

前言

这两首诗都是唐朝最优秀的边塞诗作品,哪一首更胜一筹无法衡量,只能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您最喜欢哪一首呢?

当然,这两首诗还是有些区别的。

一、何为凉州词?

《晋书 地理志》:"汉改雍州为凉州"。郭茂倩《乐府诗集》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朔风吹叶雁门秋,万里烟尘昏戍楼。征马长思青海北,胡笳夜听陇山头。
三秋陌上早霜飞,羽猎平田浅草齐。锦背苍鹰初出按,五花骢马喂来肥。

郭知运(667~721年)是唐朝的著名将领, 多年在边疆作战。他搜集了一批西域曲谱进献唐玄宗。唐玄宗令人翻成曲谱配上新词演唱。许多诗人都喜欢用这个曲调填写新词,如王之涣、孟浩然、张籍、王翰等人都有传世的凉州词。

二、王翰《凉州词》 悲喜交加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1、旷达中的悲痛

关于这首是,《唐诗三百首》编者“蘅塘退士”孙洙的批语很精彩:

“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沈德潜《唐诗别裁》也说:

故作豪饮旷达之词,而悲感已极。杨仲弘论绝句,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盛唐多与此合。

此诗结尾充满了悲剧色彩:古来征战几人回?但是起句却豪放旷达: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妙处在于第三句转折非常妙:醉卧沙场君莫笑。

此诗最难在于第三句,关于第三句的作用, 施补华有精彩的评论。

2、悲痛中的戏谑

清代施补《岘佣说诗》说:

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

今天我们看电影会发现,悲剧与喜剧的界限并不分明,多是悲中有喜、喜中有悲。便如《我不是药神》,本身是个悲剧,以加入了喜剧的因子,更添一层悲伤。作诗也是如此。

读者刚看到旷达中的一抹笑脸,转瞬被更深的悲伤击中:古来征战几人回?

不过在结束以后,在回味诗人的戏谑,有感觉出盛唐人中的自信。

三、《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的凉州词结构比较常见,前两句以纯粹的写景起,后两句景中有议论,议论中隐藏着一层悲哀。

前两句赋体,展现了盛唐气象,遥远的黄河、白云,连绵的群山,肃杀的城塞。

第三句也是写景,但是用的是拟人化的动词:何须怨?其实意思就是眼中看到的是杨柳,耳中听到的是羌笛,即:杨柳从中闻羌笛。诗家语写出,加入三个虚字”何须怨“,陡起波澜。好的绝句,关键看第三句转折,这首也如此。

结尾一句,表面上是写景,但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

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

妙在含蓄不露,令读者自去感受。《后汉书·班超传》曾有书请求汉和帝:

"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结束语

两首诗很难分出伯仲,今人学绝句,重点在于学习两首诗第三句的转折之妙。

相对来说,老街以为写出”醉卧沙场君莫笑“更难一些,从前两句的旷达,转到最后一句的悲壮,诗人第三句笔力如同壮士拦惊马一般。

另外,王翰诗从旷达到戏谑到悲壮,回味时又浮上一层自信,有四种含义,更加深厚一些。

两首诗都好,但是写出王翰这种作品更难。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首先说明一点,王翰和王之涣的《凉州词》,都是组诗,各有两篇,这里只选择各自最出名那一片说。至于谁更高一筹,题主自行判断吧。


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这首诗,有评曰:“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我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看,王翰开篇就写了“葡萄美酒夜光杯”,你想到的是什么?那是一副盛唐景象,眼前琳琅满目的夜光杯、香气四溢的葡萄美酒,人们在这里大办宴席,其乐无穷。

接着,人们在“欲饮”还未饮时,传来了阵阵琵琶声,那是急促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大家举杯痛饮,使得前面所描绘的葡萄美酒夜光杯突然就活了起来,使宴会的气氛顿时热烈了起来。

最后两句,作者表达出来的不仅是“醉卧沙场”的豪放,也有“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样九死一生的勇气和精神。这样的豪放和激情,表达出来的感情和前面宴席的热烈气氛是相辅相成的。

为什么说他悲呢,我一直认为这是一首反战诗,没有人喜欢战争,因为那是用生命和鲜血来做赌注。前一秒还在举杯豪饮,兴致飞扬的将士们,下一秒可能就战死沙场了,这是对生命(可能)即将逝去的哀叹,这里的“悲”,不是悲凉,而是悲壮。

我更喜欢这首诗的前两句,他是热情的、狂热的,读来就使我为之激动。但我也敬佩后两句,镇守边塞的将士们,哪怕知道生命朝不保夕,但依然充满激情,视死如归。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我对这首诗感情很复杂,小时候学书法,我写的第一篇作品就是这首诗。后来,同学们都得奖了,只有我,直到现在写的字还宛如狗刨了一般。

这首诗起笔很妙,你看即使浪漫如李白,也说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只有王之涣敢说黄河之水是从地上一飞冲天,这个画面感非常强烈,描写的气象也非常广阔:波涛汹涌的黄河之水,竟然拔地而起,冲上云端。

第二句描写边塞古城,这是本诗的主体,如果要入画,那这幅画的主体必然是“万仞山”,远上白云的黄河则是画的背景,也正是万仞山的反衬,愈发突显此城的地势险要和孤危。

前两句写边塞的雄壮风光和边疆孤城,第三句却一转,写到到羌笛之声。

羌笛为何要怨杨柳呢?因为“柳”与“留”谐音,在古时,人们不但在送别时要用互赠杨柳,表达不舍之情,在看到杨柳时,也会引起离思之苦。

你想,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想要折柳寄情也是不能,所以在听到羌笛之声也似乎在“怨杨柳”,这个怨字用得尤为传神。

第四句“玉门关”更说明了诗人的离愁和怨,玉门关是通往西域的要到,反过来说,玉门关就好比一条界限,关外是苦寒之地,关内就是自己的祖国,这正是蕴含着诗人无限的乡思。

对比两首诗

王翰的《凉州词》,写边塞将士的豪迈气势,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诗中有悲,是悲壮。

王之涣的《凉州词》,写边塞将士的乡思,有不得还乡的怨,却也是一番壮丽的边塞景象。

我们说这是盛唐之音,是因为诗中有盛唐人的广阔心胸。

至于谁更胜一筹,又何必去分个高低呢?




也可自话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其实关于《凉州词》,王翰与王之涣各写了两首,都以其中一首成为名篇绝唱。从题材上讲,两首诗歌都属于边塞诗,但内容和风格上大有不同。王翰版的《凉州词》侧重写征战之前将士们开怀畅饮的豪壮场面,而王之涣的《凉州词》侧重写边关壮阔而孤绝的塞外景色。

但就整体风格和意境而言,个人更推崇王翰的《凉州词》。常年征战边关本来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在王翰的笔下,却又另一番豪放与壮阔。征战之前,开怀畅饮,即使琵琶催发,也能视死如归,壮怀激烈。

尤其是最后一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特别有感染力,一语道破战争的残酷与展示的豪壮。和着苍凉的琵琶声,黄沙飞土蔓延的边塞,却有这么一群视死如归的战士,大碗喝酒,大碗吃肉,抱着必死的决心捍卫中华民族的疆土,怎么不令人敬畏。

在敬畏的同时,也深感到战争的残酷。因为残酷,所以更显悲壮。明知道奔赴了战场,很多时候就已经是命不由己,九死一生。但可爱的战士,仍能乐观而勇敢地面对琵琶催发的战事,开怀畅饮,以尽其情,以壮其行。

而王之涣的《凉州词》,虽然将边塞孤绝壮阔之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也从侧面流露了战士的故园之思,但更多从政治上暗讽了对朝廷“春风不度玉门关”的不满。这样的家国之思同样感人,但不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更为直观,更为令人震撼。


此笺


两首诗高下如何?先小声告诉你,王之涣的名声是比王翰要更大的,而且,王之涣的《凉州词》还有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还被人写进了小说里面。

以上是王翰,以下是王之涣。两人还都是山西人。

王翰和王之涣的《凉州词》是同名诗词,《凉州词》在唐代属于曲子词,是可以入乐的,所以简单来说,他们写出的《凉州词》在当时就是流行歌曲啊,两个人还都是盛唐边塞派,这不禁让人们想把他们分个高下。

讲到同名歌曲,你会想到什么?歌坛天后王菲很多歌曲就是和别人同名的:

和邓丽君《偿还》;与周慧、光良的《约定》;与周杰伦的《分裂》;和杨丞琳的《冷战》、《暧昧》;和蔡依林的《天空》;和田馥甄和萧敬腾和林依晨的《你》……

同名歌曲不是王菲一个人的专利,针尖对麦芒的还有林俊杰和周杰伦的《美人鱼》,让人难分高低。而即使不是一个量级的歌曲,比如:张国荣和蔡依林《我》不是一个量级的,但有些人反而更喜欢蔡依林的《我》,也许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吧,所以,谁更胜一筹,本身就是一个难下判断的问题。

那么,王翰和王之涣,到底谁写的《凉州词》更好呢?

敬请欣赏两人的《凉州词》(注意,他们的《凉州词》都是两首,我们这里判断的是他们的名篇的那一首):

王之涣的《凉州词》,视野从黄河延绵而上,又见孤城高山,闻得《折杨柳》之歌,怨而言其"何须怨","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见边塞气候恶劣,风格悲且壮;

王翰的《凉州词》,第一句写葡萄美酒夜光杯,是以喜景衬哀情,"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人仿佛在大笑中解释自己喝酒的原因,然而一时间,是悲哀还是旷达,我们也难以分辨了,风格大喜大悲,然而毫无哀怨之气。

相信大家也很难抉择。

因为,这两首诗可以说真的是同一个量级的,比如,明代王世懋在《艺圃撷余》中评论两诗"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认为两首都是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他没有评价谁更好,可见很难抉择。

两首诗不一定非要争个高低。不过,王之涣的名声是比王翰要更大的,而且,王之涣的《凉州词》还有非常有趣的小故事,还被人写进了小说里面

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了《凉州词》的故事:

开元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齐名,三人共到旗亭饮酒。旗亭有十几个伶人在宴会。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三人便想通过伶人的歌唱自己曲词的数量来一较高下。


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次,高适被唱了一次,这时候,王之涣的诗还没有被唱到。

但是,王之涣可不是吃素的。他对自己非常有自信,指着最美的那个伶人说,如果这个美女唱的不是我的诗,那我就不再跟你们争个高下啦!

那个最美的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

这便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

你要问我最好的那首诗是哪首,事实上没有客观答案。但我本人是更喜欢王之涣的《凉州词》,因为这背后有个更有趣的故事。有时候,并不是文采好的作品就能流传千古,它还涉及到接受史等等的问题。


一往文学


王翰的《凉州词》与王之涣《凉州词》各有干秋,但王翰表意更为深远,王之涣《凉州词》寓情于景,表现边塞荒凉恶劣的环境,及艰苦的生活,孤城表现寂寥荒凉,春风不度玉门关表现环境无生机,羌笛声更显示边塞人们单调寂寞的生活,而王翰诗中历来有争议,有人认为是战争警报响起,因为有马上催,但如果是战争集合应该是携带方便的号角,而不是体积相对大的琵琶,琵琶是古人宴会助兴的乐器,可见这里琵琶奏乐类似战争进行曲,而不是真实的战争场面,所以后两句应该是假设说法,有人说这是表现主人公保家卫国,悲壮慷慨,视死如归,这些都是不确切的,因为士卒以战死沙场为荣,而主人表现醉卧沙场,应按逃怠兵处理,而这与爱国主义,勇敢杀敌,保家卫国大相径庭了,好象连悲壮也远了,简直悲观麻木了!如果是悲壮,诗中应该是血洒疆场不足惜,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才有此意,诗中一定是以乐景胜景衬托哀景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就是大家不要笑话主人公醉卧在沙场上,而不是战死在沙场上,主人公也知道醉倒沙场是不光彩的,但在主人看来醉死的意义比战死的意义强,主人公宁可醉死沙场也不愿战死沙场!横竖都是死亡!因为战争太没有意义了,人不是为了战争而活着的,人需要自由正常的生活,这映射出主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最强音,此地无声胜有声!反映了主人公强烈的反战情绪,也反映了主人厌倦了疆场单调艰苦枯燥的生活,迫切需要正常和平的生活,这才是本诗的主要意义!而不是什么爱国主义,乐观情绪,战争惨烈,仅是表面好似是悲壮,故作旷达而已!这就尤如一个饿久的乞丐,在痛吃一顿丰盛大餐后,哪怕死去也就满足了,主人公也是这样,李白有一首模仿王翰的诗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也是以乐景衬哀景,表现作者巨大失落困苦悲愁怀乡之情,也是表现主人消极情怀!王之涣诗胜在气象,而王翰诗胜在情怀!


潇遥时光


《唐才子传》中讲了这样一个关于王之涣的故事:一天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一起去酒肆饮酒,正喝着酒,一些梨园子弟也上台唱曲起来,因为但是唱的曲,都是时下流行的诗歌,所以王昌龄等就说:“我辈擅诗名,未定甲乙。可观诸伶讴诗,以多者优。”意思是大家都是作家诗人,不知道谁的水平高,今天看他们唱谁的诗多,就是谁的诗比较流好了。说完一个歌手就唱了昌龄二绝句,又一个唱高适一绝句。王之涣曰:“乐人所唱皆下俚之词。”过了一会儿,一位长相貌美,气质端雅的歌姬唱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再唱二绝,都是王之涣词。三人大笑。王之涣曰:“田舍奴,吾岂妄哉!”,结果其他二人拜谢道:“肉眼不识神仙。”

唐诗绝调之工,素推重三调: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一首;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首,李太白“春风拂槛露华浓”一首;其他的和这三首实在已经不是一个级别了;所以张翰《凉州词》虽然有名,也只是一般的边塞诗而已。很多人都是可以写出来的。


说文与物


品诗品的是意境,读诗读的是生活。

先说唐朝诗人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酒是美酒,杯是夜光杯,把葡萄美酒斟入夜光杯,美,拿起酒杯张嘴欲饮,战争聚合出发的号角突然响起,声声催人立马出军战场。出战男孩醉倒战场又如何,不要笑我们,古往今来出征战场都是战死沙场的人多,能平安回家的就那么几人。

再看唐朝诗人王涣之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风春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的一个远字,黄河离我越来越远,上了天,如果不说是白云间的话,一片孤城道出了玉门关的孤独,万仞山道出竦峙的高山有千千万万。羌笛吹出了人心的忧愁,风春道出了迈不过的坎玉门关。

综合分析,王翰的《凉州词》通俗易懂,意境极佳,道出了边塞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王涣之的《凉州词》朗朗上口,字字珠玑,情景相融,富于哲理。

总之,两首诗各有千秋,都是难得的千古绝唱。





金龟朝北斗


除了这一首,历史上其实还有一首很出名的凉州词


凉州词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并不是诗题。凉州,今武威市,《晋书·地理志》:“汉改雍州为凉州”,《乐苑》:“凉州宫词曲,开元中,凉州都督郭知运所进。 ”


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如王之涣、王翰。


〔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葡萄美酒,直向夜光玉杯里倾来,琵琶悠曲,助我们痛饮开怀。忽听得,马上乐已高奏催征,将士们,要喝酒的还不赶快,我们即将奔赴战场了。如果我们战死沙场,请大家不要见笑,从古至今打仗又能有几个人回来呢?


这首诗语言明快、节奏跳动跌宕,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唐〕张籍: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安史之乱以后,吐蕃族趁虚大兴甲兵,东下牧马,占据了唐西北凉州等几十个州镇,从八世纪后期到九世纪中叶长达半个多世纪。诗人目睹这一现实,感慨万千,写了《凉州词三首》。


诗人用现实来谴责边将,正是他们的失职而带来的长期失陷,边将已成了历史的罪人。第三句严正谴责边将无才无德,义正辞严,酣畅淋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