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送我兽皮,我赏你衣料”,看看清朝皇帝的东北区域治理法则

清朝是我国封建王朝的最后统治者,而且他们是从东北起家,所以东北地区可以说是他们的发源地,

但是在清入关以后深受汉文化的影响,而为了防止自己“老家”的人忘记游牧民族的传统,并且能够合理的因地制宜去制约东北地区,皇帝就让这些少数民族定期送点打猎得到的东西,也就是你给我送点貂,我请你吃顿饭,再赏你点“小费”。

送貂的起因

在努尔哈赤时期,由于当时清政权还叫做后金,但是这个时候的后金已经有了很强的实力,所以处于东北的其它少数民族看到这种情况就想攀上这个强大的靠山,可是东北天寒地冻的,多是靠打猎来养家糊口,想要拿出点见面礼也不容易,所以慢慢的少数民族就开始把打猎获得的貂皮作为礼物送给后金政权,以赢得他们的庇护。

“你送我兽皮,我赏你衣料”,看看清朝皇帝的东北区域治理法则

这种早期的用兽皮来换取附庸的权力一直保持着,而且随着清政权的建立和强盛兽皮有了一层政治含义,也就是说上贡兽皮代表你忠于清朝,所以在清中期开始这种上贡兽皮的制度也就开始逐渐演变为一个地区是否遵守清廷制约的代替品。总的来说这种贡貂制度是清统治者根据东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而制定的一种治理方法,对加强中央集权有很好的促进和压制作用。

而且这种贡貂制度和我们以前所说的朝贡有很明显的区别,因为朝贡是一个独立政权在给所附庸主国上贡的,而这种贡貂是在政权之下一些特殊地区为了赢得中央政权的信任和维护中央的统治而进行的一种表决心、表意见的一种识别方法。

这东北这么大,去哪进行上贡合适呢

知道了这种特殊形式的上贡,可能就有人要问了,这东北那么大,不可能都去上贡吧,要是那样的话那这种能做皮衣的动物还敢露头吗?

在清统治者管辖中,他们也发现东北地区地域广阔,如果单纯的按每个民族去统领很难做到详尽,所以啊,他们就用统一的称号来概述,把库页岛上的叫库页费雅喀人,黑龙江下游的叫赫哲费雅喀人,而且为了更好的根据人口数量进行贡貂,清政府还把这些少数民族按照村为单位进行户籍统计,并严格做出规定,只要是在户籍的人员,每家每户每年都要上贡一张完整、漂亮的兽皮。

“你送我兽皮,我赏你衣料”,看看清朝皇帝的东北区域治理法则

《吉林通志》 记载:“每户一名,于每年贡貂皮一张。每于仲冬,将军委员就近前往。赐宴用木几,长排两行,每人烧酒一壶,盐豆一器,以示怀远之思。”

上贡的人员安排好了,可东北这天寒地冻的,要给他们找个合适的地方去缴纳自己的兽皮啊,既不能路途太远,耽误每年规定的时间,又不能太靠近这些少数民族地区,那样清派出的收纳机构也很难进行收取。

所以在清早期由宁古塔的副都统进行黑龙江流域的整体管辖和收取,但是宁古塔也只能针对近处的民族管理,所以在清发展过程中逐渐对这一收取制度进行改革,在康熙和雍正在位时都是通过三姓衙门进行统一收取的,而后在乾隆时为了更好的分配任务,又在三姓衙门设置副都统,统一管辖少数民族的贡貂收取。

当然这些贡貂被收取之后并没有被随意处置,在中央政府了解到相关收取流程已经结束后,就会派内务府的广储司和户部

统一进行整理和分类,还要把统计的数据报告给皇帝,统一入库储存,日后作为赏赐附属国和皇亲贵族的日用品。

“你送我兽皮,我赏你衣料”,看看清朝皇帝的东北区域治理法则

这地点、人物都定好了,那啥时候贡赏呢?

大家都知道东北天气在冬天比较冷,如果选择春冬季节那对来往的官员和上贡的人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所以为了照顾彼此的办事环境,一般是在每年的五月左右由三姓衙门的副都统派出相关的人员开始着手准备进入特定地点等待七月时期纳贡人员的到来,而且这些官员对于纳贡的人是好酒好菜的招待,等所有的贡赏事宜结束后,此时时间也差不多到了九月了,所以此时双方人员开始启程,一方面回三姓衙门报备兽皮,一方面把赏赐的衣料带回宗族。

《满洲源流考》中记载:“亦有居处甚远不能至宁古塔之库页一部,每年六月,遣官至离宁古塔三千里之普禄乡,收贡颁赐。”

你都送我貂皮了,我赏你点啥呢?

貂皮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是非常昂贵的,可能在打猎出身的眼中它们已经不足为奇,但是此时满汉文化已经交融,对于汉民使用的针线和衣料等对于猎户们来说是很缺少的日常用品,所以清统治者也很好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进行完相关的上贡流程后,就会根据贡者的身份等级来进行不同程度的赏赐,物品主要有靴袜、帽子、梳子、扇子、以及其它的日常用品等。

“你送我兽皮,我赏你衣料”,看看清朝皇帝的东北区域治理法则

《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译编》记载:“进贡貂皮之耨德、都瓦哈、雅丹、绰敏、陶五姓姓长五名,每人赏给无扇肩朝衣折合之蟒缎一匹、白绢四丈五尺、妆缎一尺八寸、红娟二尺五寸、家机布三尺一寸 ......乡长十六名,每人赏给朝衣折合之彭缎二丈三尺五寸、白绢四丈五寸、妆缎一尺八寸、红娟二尺五寸、家机布三尺一寸.....”。

所以这种贡赏均衡更是贡貂制度能够长期维持的根本,如果没有对等的交换,只让边区猎户一味地上贡付出,是很难实现边疆地区的军事管控的。

皇帝为啥要允许他们长期贡貂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种统治区域下的上贡根本没必要,皇帝这种主宰万物的人,一声令下岂不是要啥有啥,其实任何事务存在即合理,而且针对于满清皇帝许可并长期维持的贡貂制度我认为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 其一:通过贡赏交换实现地区性的军事控制

对于朝贡来说,是通过定期的物品交流来实现危险时期的救援,相当于给自己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靠山,但是这种贡貂制度有所不同,它是属于这个政权下的一个特殊地区,而且距离边境管理机构路途遥远,很难实现所谓的地方机构去直接管辖。

所以在清统治者眼中,他们把这些特殊地区的首领作为一个最高领导者,让他们负责定期的兽皮上贡,然后给予一定的封赏,特别是有着官方含义的朝服,更是一种身份上的认同,并给他们一定的自治权。这样通过如此完善的贡赏交换制度既实现了对地区的管理,又减少了中央财政对机构设立的开支,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创和维持。

“你送我兽皮,我赏你衣料”,看看清朝皇帝的东北区域治理法则

  • 其二:维护满清根源的纯净和武力强盛

满清在统治前期是很崇尚武力治国的,而且他们又担心满汉文化长期的交融影响满族崇尚武力传统的缺失,所以如何保证自己的根源之地有一片净土,让其保留先祖打猎、骑射的本领是他们维护本族历史习俗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

而且有了这些固定区域的围猎上贡制度以后,不但直接解决掉满贵族一直保持的穿皮衣显特权的封建等级制,更是让皇家有了围猎的场所,并能够适时进行满文化中骑射本领的练习,对于加强皇子们的教育也有极强的帮助作用。

“你送我兽皮,我赏你衣料”,看看清朝皇帝的东北区域治理法则

  • 其三:彼此间的必需品获取的渠道

从一些历史档案的记载中我们可以获悉,这种所谓的上贡兽皮都是非常珍贵的毛皮,而且在清统治者眼中皮衣是一种高贵的象征,并在清律例中明确规定只有贵族可以穿皮衣,所以从游牧民族成长起来的满清政权把这种装饰用品已经上升到权力的象征品,而且在上贡之后,这些毛皮可以换来不等价却有实用的生活用品,给生活于东北地区的百姓带去了便利,也带去了经济发展途径,所以这种贡貂制度最基础的含义也是彼此间获取生活必需品的通道和猎户们的经济来源。

《大清会典》记载:康熙元年(1662年)规定:“军民人等不许用蟒缎..貂皮猞猁皮、狐肷。”康熙十一年(1672年)再次规定:“举人、官生、贡生、监生、生员,不许用貂皮。"

“你送我兽皮,我赏你衣料”,看看清朝皇帝的东北区域治理法则

结语

贡貂制度也被称之为“贡貂赏乌林”,这种你贡兽皮,我赐衣料的政治手段,虽然在赏赐和招待等方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钱财,但是对于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团结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所以贡貂制度的现实意义要远超于在交换过程中付出的兽皮和布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