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孙杨打成“巨婴”,是社会一厢情愿的脱罪

老实说,在孙杨禁赛判决之后,我没料到社会舆论倒戈如此直接迅速,风向陡然一变,便开始一边倒的口诛笔伐。在虎扑这样的体育论坛里,流行的说法是“XX媒体都已经发声放弃了”,隐含的意思是“钦定了不会有反转,我们放心踩”。


舆论应当批评孙杨的不当作为,但当所有炮火集中在孙杨和孙母身上,特别是大批特批孙杨“巨婴心理”的时候,我倒认为颇值得商榷。

暴力拒检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我们很清楚,判决的直接依据是“暴力拒检”。在现在的舆论场中,我不免产生一丝错觉,似乎公众已经默认“巨婴心理”才是导致拒检行为的根源,才是孙杨被禁赛的罪魁祸首。


这一事件算得上蹊跷复杂,我并不打算在此将之一一捋清,但孙杨拒检,是因为“程序确有不当”,还是他“内心膨胀”到不把反禁药组织放在眼里,亦或是出于“不为所知的其他顾虑”?坦率讲,这在很长一段时期恐怕都将是个谜。


而在真相都无法明晰之前,舆论所谓的归因和探究,恐怕并不比罔顾事实的情绪发泄高明多少。

孙杨是巨婴吗?


巨婴是什么?一篇公众号总结得好,“心理发展远未成熟的成年人”。在现实语境中,将某人归类为“巨婴”,其实也带有以下的暗示。


1.巨婴的心理从未发育成熟。

2.巨婴由父母的溺爱所造就。

3.巨婴要归咎于本人和父母。


把孙杨打成“巨婴”,是社会一厢情愿的脱罪

所以我们看到,在公众号、微博上流传的几乎所有相关内容中,总脱不了论述孙杨母亲如何“过度保护”,“过度控制”又“过度满足”,也脱不了推断巨婴将如何“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质疑、否定和挫折”。


作为佐证,被广泛引用和大加鞭挞的事例包括,孙母如何365天坚持煲汤,如何要求随队照料,如何压制负面舆论;孙杨本人如何无证驾驶,如何口无遮拦,如何肆意妄为。以上种种,似乎的确将巨婴的标签牢牢贴在孙杨头上。

相当讽刺和搞笑的是,在我以“孙杨”“巨婴”为关键词,试图搜索更多黑料的时候,意外发现一篇文章《孙杨被禁赛8年:从巨婴到巨星,在母亲的“逼迫”下逆风成长》。其中部分片段做了如下叙述。

幼时,孙杨害怕泳池,不敢下水。妈妈的陪伴,给了他战胜恐惧的勇气。

看着儿子在水里哇哇哭,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是不能因为心疼就放弃。(孙杨)不想训练,每当这时候严母的角色就上演了,惩罚、动手打这些事情都有过,母亲就是想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年幼的孙杨,什么是“有始有终”和“坚持”。

有一次孙杨没有完全达到教练的要求,孙杨妈妈就惩罚孙杨从体育学校跑回家,甚至不想训练的时候还打过他,母亲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孙杨:要么不做,做了就一定要做好。

我们以常理常情推断,孙母长期为儿子煲汤是事实,但对儿子多有苛刻严格的要求,恐怕也是事实。孙杨呢,举止不端是事实,但其七岁便有每日3000米的训练量,恐怕也是事实。

我们似乎忘了,短短几个月之前,孙杨还是民族英雄的代名词,是中国泳坛乃至中国体育界毫无疑问的旗手。而几个月后,曾把他奉为英雄的我们又如此决绝,似乎从未思考过,“一个巨婴,真的可以在夺金和对手挑衅的巨大压力下,取得如此辉煌的荣誉,成为世界顶尖的运动选手?”


把孙杨打成“巨婴”,是社会一厢情愿的脱罪

我们真的可以想象,长期忍受单调训练生活,承担多重身体病痛,最终打破该项运动中长久的种族霸权,登上世界巅峰的孙杨,竟然是个内心脆弱不堪、无法忍受挫折坎坷的“婴儿”?

脱去情绪的把控,我实在难以在理智中相信,婴儿的心理水平可以支持孙杨取得过往的巨大成功。

人的行为、经历和思想,都太过复杂而多变,哪怕哪一天我们要污蔑孙杨有“偷窥癖”、“变态性癖好”,甚至是个“杀人狂”,恐怕也都完全找得到对应的黑材料,连公开媒体报道都足以提供想象空间,“(孙杨曾)赛前热身袭击巴西女游泳选手,用脚踩对方的头”。

是谁纵容了孙杨


当我们一哄而上地将“巨婴”帽子扣在孙杨头上时,我们也无视了以下事实。


一个社会人,难以保持“巨婴初心”。

虎扑上的学生群体,喜欢用这样的评论标榜自己的成熟,“楼主一看就没挨过社会的打”。虽然做出这样评论的所谓“挨过社会打”的人往往也并不怎么成熟,但无碍一个事实,“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社会不纵容眼泪”。


一个人,即使再怎么受到家庭溺爱,经历小学和中学时代,也大多可以逐渐掌握交往技巧,磨去自我为主的心态。我认为,孙杨同样如此。


相比孙杨心理从未成长的设定,我更倾向认同,孙杨心理并不幼稚,他为自己树立优质的偶像形象,迎合甚至利用公众的民族意识,也颇懂得利用自身的影响力。

把孙杨打成“巨婴”,是社会一厢情愿的脱罪

当然,他的心理也并不多成熟,他无证驾驶、无视团体利益、自恃特权的事实无可否认,但这些事件不应以“巨婴”做简单归结。


相反,孙杨在这些特权事件中被纵容,才是其愈寻求特权、使用特权的行为根源。


特权,是毒品。


当孙杨已逐渐融入社会的时候,社会反倒宽恕了他的眼泪。这些纵容与宽恕,对谁恐怕都会有成瘾性。这些纵容与宽恕,对孙杨不良心态的塑造和危害,恐怕远远大于孙母一年送出36500碗鸡汤。


如果一定要向孙杨泼去“巨婴”的脏水,惯坏他的,只是社会。

最后,以一个思考结束本文。知名体育评论员张路平在微博上评价孙杨说,

挑战交通规则,他赢了;

挑战师徒规则,他赢了;

挑战赞助规则,他又赢了。

今天他输了,因为世界不会惯着谁。

“世界不会惯着谁”,仿佛充满着饱经沧桑的智慧。但在这里,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前三句。“他赢了”,他凭借什么,又是谁做出了判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