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之心,四端心的“萌芽”

孟子(约公元前371年度 - 公元前289年)出生于邹城市北凫村,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继承孔子的思想,并完善和整立了孔子的学说内容,让儒家成为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

孟子之心,四端心的“萌芽”

孟子称为亚圣

亚圣

孔子称为圣人,孟子称为亚圣,为什么有这样的说法呢?要感谢二个人,第一就是司马迁,司马迁写到孟子的时候说:把孔子的思想发挥到,道既通。第二个人是东汉的赵齐(史大夫),赵齐注解孟子的时候发现孟子的学问:天地万物,仁、义、道德、性命祸福、无所不包。我们所关心的问题,从宇宙到人生,人生应该如何,全部都在里面,所以孟子说的话,帝王念的,史大夫念的,有心上进的人念的,都会有收获。从里面知道人生应该怎样过,才有意义!·他就直接用亚圣来称呼孟子。所以后面后人就用亚圣来称呼孟子。

价值观

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离孟子已经2000多年了,还需要去学他吗?我们去学古人常常会怀疑,我们了解就好啦。哪你学了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在这里我们要特别说明一下,人活在世界上,要有专业,你有什么专长,有什么能力,被社会所用。工作可以活下去,在经济上轨道慢慢发展,活着不是问题,但是要活得有意义,就需要一套价值观。价值二个字跟选择有关,如果人生不作选择,什么东西的好坏跟你有什么关系呢?你一旦选择了之后就会有这个比那个更好,比如;我现在问你如何与别人相处,你有三个选择,那你就会问那一种方式最适合,既适合人性的要求,又符合别人的期许。做出来之后使人际关系更为和谐更为完满。那你当然要照这个方式来做。所以今天这个时代每个人都需要一套价值观,才能活得有意义。孟子的学说就是一套价值观。什么叫善,什么叫恶。人为什么要行善避恶,同时行善避恶会带来快乐。快乐与财富无关,与内心相连。一套哲学建构一个系统,从人的生命跟自然界的关系,基至生前与死后的关系,都连起来。怎么样对待现在活着的人,怎么样对待祖先,怎么样对待子孙后代,这些全部都要考虑进来。比如:杨振宁先生说他30岁后做人处世全靠孟子。

人性论

人性论,如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为什么说到儒家就这么悲壮呢?你再一想人生自古谁无死,如果了解生命是怎么一回事,你就知道,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这一来选择就很简单了,有些人呢虽死犹生,有些人呢虽生犹死,这不是说说而已,它在人心里面,从内产生变化,改造一个人生命的力量。把他的潜能全部发挥出来。一个好的哲学,你学了之后,人生充满希望!因为每个人通过学习得到一种正确的观念,在生命里面加以实验,透过真诚的力量表现出来,快乐也由内而发。在全套系统中尤其要谈到快乐是怎么一回事,因为每种哲学的提出必须要回应人的需要,哪一个人不希望活得快乐呢?但是我们也知道快乐有很多种,有一些是吃饱喝足的快乐,有一些是帮助别人的快乐,更有一些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快乐。有不同的层次,那怎么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呢?一个人肚子饿的时候,什么都好吃,一个人渴的时候,什么都好喝。朋友说吃饭的时候,问我想吃什么,我说什么都好吃,因为我饿了,完全符合孟子的思想,眼睛喜欢看五彩缤纷,耳朵喜欢听好听的声音,这些每个人都一样,但是不要忘记我们的心呀,也一定喜欢善,喜欢看到善的行为。那到底,人性是善,还是恶的?孟子的人性,他的出发点是非常精至,非常准确的,他说:人与禽兽相差一点点,我们也知道,我们跟禽兽从身体来看,差得不多呀!禽兽有身体,我们有身体,但是人类为什么成为万物之灵呢?可以构建丰富的文化和灿烂的成果。并且还一直往前开展之中,人类看起来跟禽兽相差一点点,但是效果和影响却是千差万别呢?如果说从论语中找材料,很可惜材料太少,孔子只说过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那么这句,没有告诉我们人性是善,还是恶。只是说人性是相近的,后天的习惯和环境会造成很大的差异。这可以说是非常客观的经验。那到底孔子说的人性是善,还是恶呢?孟子后来把它说成性善,那旬子呢?旬子的年代比孟子稍后一点,有一段重叠的时间,旬子和孟子的观念截然不同,为什么?旬子把它说成性恶,在旬子书中有一编叫着性恶,专门对着孟子来批判,在整个历史上,首先把孟子的性善,说成性本善,然后加以严厉批判的是旬子。是旬子故意把孟子说成性本善,后来加以嘲笑,加以批判的。而旬子思想为什么有问题呢?他时代比较晚,他接受法家的思想,他的天概念跟孟子的不一样。在这里判断哲学家有二个核心概念,1,什么是人性,2,什么是天。为什么?人类对人性看法,决定人类怎么建构整个社会上的教育,政治,各方面的制度。而对天的看法,是人性的来源,那如果像旬子说人性恶,善是怎么来的,旬子就会说善是来自礼仪,那么这个礼仪就是道,礼仪作为道,就是普遍的标准,那你再问他,礼仪是谁定的,答案是圣王。请问圣王不是性恶吗?很难回答,只能说圣王特别聪明,因为圣这个字就有聪明的意思。旬子最后只好承认,这个圣人是百王之所同,未有知其者由来之所也,等于承认自己的理论不能构成完满。为什么不能构成完满呢?说这个礼仪一百代的帝王都相同,没有人知道怎么来的,你把一个最高的善恶标准定为礼仪,又没有人知道怎么来的?又说人性是恶的,那人性是恶的,您那个礼仪作为善的标准,是谁定的又说不清楚。系统不能成立。由此可见像李斯,韩非子作为旬子的弟子都走向法家的路。孟子有一位辩论的对手叫作告子,说到告子,我对他还真是有些微词。为什么呢?因为他讲了一句话,常常让人误会是孔子讲的,真是很冤枉,相差了一百多个呀!这句话是什么呢?就是:食色性也”。多少人都说是孔子说的。这不是孔子说的。是告子的话,跟孟子辩论在告子编里面的一句话。就连外国人也误会是孔子的话。当然食色性也,并不是错的,人跟动物都是食色性也。但是食色性也,不是只有人哟。讲人性是不够的,讲那是叫作动物性,人有动物性这一部分,是对的。但人除了有动物性,还有人特别的性质。也就是孟子说的人跟动物相差一点点,那个一点点是什么?那个一点点就不是食色性也。告子主张食色性也,孟子说这是不够的。你不能从这里看出人跟动物的差别。怎么叫作人之性呢?告子跟孟子辩论中有一段,告子说人性像一条河流,向下流,在东边开个口,它就向东边流出去,在西边开个口,它就向西边流出去。代表什么?人生下来没有善恶,环境决定你,东边开口等于给你好的环境,西边开口等于给你坏的环境。小孩子等于受环境影响,这种说法等于把人性当着一张白纸一样的,人就是一张白纸,我们曾经也说这样的话,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但是这种说法对吗?孟子跟告子辩论中,孟子说:水没有分东跟西哟,因为东边开口,西边开口是你后天的作为,但是水是向下流的,这是对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人没有不向善走的,

人性之善,如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性对于善,就好像水对于下,下是水的向,而不是水的性,这很清楚,它是一种力量,而不是本质,本质是静态的,力量是动态的,向这个字很关键,它是动态的。所以你千万不要随便说性本善,你说性本善就要问为什么西方世界2000多年都没有一个人想到这么伟大的真理呢?是他们比较笨呢?还是他们不够用功呢?还是我们特别聪明?我们不要说别人笨。西方世界哲学家很用功的,马克思也是西方哲学家,他为什么没有说人性本善呢?因为人性本善不能成立呀!因为这个本字很难定义。你把本说成生下来就具备,就犯了个错误,叫作自然主义的谬论,什么叫自然主义的谬论?你把人生下来自然的情况加上一种价值,叫作道德价值。这是矛盾的事情,生下来就是人身具有的叫作性,这个性本身不具备善和恶的价值。你说原罪代表性恶,那是信仰,那你不用跟他争论。那你生下来就具备善的性质,那善就失去了善的意义。当你说善的时候,别人没做到,你做到了,所以你称为善,它具有评价的作用。否则你说每个人都是善的,那就没有人是恶的。只有狗是恶的,那你跟狗去比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你不能说人是本善的,本这个字说不清楚。后来很多当代学者都说,这个本什么意思?这个本代表人跟动物的差别,说明人有对善恶分辨的要求,那要求不等于是善,你干嘛说本善呢?孟子曾经说:一个人了解什么叫善,他才能真诚对待自己。明善才能够诚生。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他的路只有一条,就是追求真诚。因为人是所有动物里面唯一可以不真诚的,因为动物不可能不真诚,也没有必要不真诚。它就是动物嘛。不像人类,人是万物之灵,可以思考,可以选择,可以判断,可以衡量,于是人在作选择的时候,他就要问,我真诚吗?我不真诚可能有利益。我真诚的话可能会很辛苦,但是呢,真诚才符合我是一个人这个要求。所以孟子说:人类之外的万物是什么就是什么,春天,秋天。夏天,冬天。一只猫,一只狗,一头羊,一头牛,生下来是什么就是什么。一只猫再怎么培养顶多是只胖猫,不可能变成老虎呀。但是一个人好好培养,不是说变成胖人,是要变成好人,变成一个人才,为国家所用的人才。孟子说: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在者为大人,小者就是身体,我每天吃喝玩乐变胖了,还是小人。因为我的心智并没有成长,相反的,我如果培养我的心是向善的,我每天去行善,我成为大人。所以孟子的大人,是德行完备的人。所以人的大小不是看形状,而是看他是否掌握人的根本的特质所在,人和动物的差别在于人有心,我们其他的观能,动物都要有,人的心作为万物之灵的关键所在,孟子怎么去了解人的心,从这里去说人的性,孟子最有名的说法,他无法直接证明人的心是怎么回事。他举了个例子,让你从里面体会。他说:现在我们看到一个小孩子慢慢爬到水井旁边,都会有恐惧跟怜悯的心,不是想借此与孩子的父母攀结交情,不是想借此在乡里博取名声,也不是因为不想听到孩子的哭喊叫声,才这样的,没有任何理由,我突然看到小孩子跑到水井旁边,心里面都觉得惊恐、怜悯。孟子用这样方式来说明。接下来就立刻推论四点,没有测隐之心、怜悯之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之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之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之心的不是人。这里可能这样说让人接受不了,可以这样说:完全没有测隐之心的不是人。完全没有羞耻之心的不是人。完全没有谦让之心的不是人。完全没有是非之心的不是人。

孟子由人性向善引发出四端之心:测隐之心、羞耻之心、谦让之心、是非之心对应产生仁、义、礼、智的最高道德范畴。孟子的道德心与天有联系,道德来自于天。所以:诚心→养性→事天→知心→知性→知天。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理论。所以儒家2000多年以来一直是中国的主流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