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都縣的建置區劃

第一節 位置面積

于都縣位於江西省南部,贛州市東部,貢水中游。東鄰瑞金市的瑞林、下壩、崗面、萬田等鄉鎮和會昌縣的西江、鳳凰崬、白鵝、洛口、莊埠等鄉鎮,南連會昌縣的曉龍鄉和安遠縣的浮槎、塘村鄉,西接贛縣的小坪、長洛、大田、江口、吉埠、三溪等鄉鎮,北毗興國縣的社富、留龍、傑村、江背、樟木、龍崗、梅窖等鄉鎮和寧都縣的賴村鎮。地處東經 115°11′ ~ 115°49′51″,北緯25°35′ 48″ ~ 26° 20′ 53″ 之間。縣境南北長83.25 公里,東西寬 63.33 公里,總面積2893平方公里。縣政府駐貢江鎮,距贛州市65公里,距南昌市422公里。

于都縣的建置區劃


第二節 建 置

于都建縣於西漢高祖六年 (前 201 年),以北有雩山,名曰雩都 (1957年6月1日改“雩都”為 “于都”)。建縣初幅員遼闊,縣境範圍包含今于都、寧都、石城、安遠、瑞金、會昌、尋烏 7 縣 (市),故於都有 “六縣之母”之稱。治所設在東溪的南面 (今貢江鎮古田)。

春秋,于都地處楚吳邊域。楚若敖二十一年 (前 770 年),屬楚。吳闔閭十一年(前504年),屬吳。

戰國,周元王三年 (前 473 年)十月,越王勾踐滅吳,于都屬越。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滅越,復歸楚。

秦,統一全國,始皇二十六年 (前 221年),分全國為36個郡,于都屬九江郡。

西漢,高祖元年 (前 206 年),楚項羽立英布為九江王,于都仍屬楚。四年,九江郡改為淮南國。五年,漢滅楚,仍為淮南國,于都始屬漢。六年 (前 201 年),穎陰侯灌嬰平定江南,析淮南設豫章郡,郡治南昌。于都始設縣,屬豫章郡。

東漢,初平二年 (191 年),析豫章郡設廬陵郡,郡治石陽 (今吉水縣境),于都屬廬陵郡。一說興平元年 (194 年),析豫章郡設廬陵郡,另一說建安四年 (199年),析豫章郡設廬陵郡。

三國,屬吳。嘉禾五年 (236 年),析廬陵郡設廬陵南部都尉,治所于都灌嬰壘(今縣城)。

西晉,太康三年 (282 年),廬陵南部都尉改稱南康郡,郡治仍在於都。

東晉,永和五年 (349 年),南康郡治由於都遷章、貢二水間 (今贛州市)。

南朝,宋永初元年 (420 年),南康郡改為南康國,國治遷回于都。齊永明元年(483 年),南康國複稱南康郡,治所不變。梁承聖元年 (552 年)南康郡治由於都復遷章、貢二水間。陳永定二年 (558 年)縣治遷大昌村 (今梓山鎮固院)。

于都縣的建置區劃


隋,開皇九年 (589 年),南康郡改稱虔州,于都屬之。大業元年 (605年),虔州復為南康郡。九年,縣治遷回東溪的南面。十二年,鄱陽林士弘佔據虔州稱帝,國號楚,于都屬之。

唐,武德五年 (622 年),林士弘降唐,南康郡複稱虔州。縣治復遷大昌村,于都屬虔州。貞觀元年 (627 年),全國分為 10道,于都隨虔州屬江南道。五年 (631 年),縣治所被洪水沖塌,始遷今縣城。開元二十一年 (733 年),分江南道為東、西道,于都隨虔州屬江南西道,道治洪州 (今南昌)。

貞元四年 (788 年),升于都為上縣 (3000戶以上)。天佑元年 (904 年),升于都象湖鎮為瑞金監。

五代十國時,後梁開平四年 (910 年),以虔、韶二州置百勝軍,盧光稠附梁為防禦使,于都隨虔州屬後梁。貞明四年 (918年),于都隨虔州屬吳。南唐 元元年 (973年),滅吳,于都隨虔州屬南唐。

北宋,太平興國元年 (976 年),分江南為東西路,于都隨虔州屬江南西路。元豐年間 (1078 ~ 1085 年)升于都為望縣 (4000

戶以上)。

南宋,紹興二十三年 (1153 年),虔州改稱贛州,于都屬之。

元,至元十三年 (1276 年),分全國為11個行中書省,江南西路改稱江西行中書省,于都隨贛州屬之。十四年,贛州改為贛州路總管府。元貞二年 (1296 年),贛州路總管府改稱贛州路,于都仍屬之。

明,洪武二年 (1369 年),贛州路改稱贛州府,洪武九年分全國為 13 個承宣布政使司,江西行中書省改稱江西承宣布政使司,于都屬之。

清,于都屬贛州府管轄。

民國元年 (1912 年)冬,廢府,設州、廳。次年,統一全國縣制,地方政權設省、縣兩級,于都直屬之。民國 3 年 (1914年),全國行政區劃設省、道、縣 3級,江南省設 4 道,于都屬贛南道。民國 15 年(1926年),廢道,于都直屬江西省政府。

蘇區時期,1929 年 4 月,于都縣工農兵革命委員會在縣城成立,屬中共贛南特委。1930年4 月,改稱于都縣蘇維埃政府,屬贛西南蘇維埃政府。10 月,江西省蘇維埃政府在吉安成立,于都改屬之。1931 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瑞金成立,于都屬之。1932 年 1 月,將 1930 年成立的於北區蘇維埃政府,改為勝利縣蘇維埃政府,隸屬江西省蘇維埃政府。1934 年 2 月,赤南縣蘇維埃政府在畚嶺成立。3月,改稱為登賢縣,屬粵贛省蘇維埃政府。1934 年 7月,贛南省蘇維埃政府在於都縣成立,統于都、登賢、贛、楊殷 4 縣。10 月瑞西縣蘇維埃政府在寬田成立,直屬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辦事處。11 月,興勝縣在仙下龍溪山成立,屬江西省蘇維埃政府。12月,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辦事處決定,在縣內西部地區設置於西縣,因時局變動未實現。

于都縣的建置區劃


民國 24 年 (1935 年)3 月,縣境被國民黨軍隊佔領,復為于都縣,屬江西省第十二行政區 (治寧都)。4 月,江西省政府將全省 13 個行政區縮為 8 個,于都屬第八行政區 (治寧都)。

1949年8 月 13 日,于都解放,併成立於都縣人民政府,屬贛州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9月,改屬寧都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2年8 月 29 日,撤銷寧都分區督察專員公署,于都改屬贛州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4年7月成立贛南行政公署,1968年2月成立贛州專區革命委員會,1978 年 5月成立贛州地區行政公署,1999年7月1日成立贛州市人民政府,于都縣均屬之。

第三節 行政區劃

1986年,全縣設有橋頭、葛坳、銀坑、馬安、曲洋、汾坑、仙下、高龍、嶺背、車溪、段屋、寬田、沙心、梓山、西郊、羅坳、黃麟、羅江、新陂、利村、於陽、禾豐、小溪、祁祿山、靖石等25個鄉和貢江、鐵山壠、盤古山等 3 個鎮。有村民委員會402個,村民小組4975個;城鎮居民委員會14個,居民小組86個。

1988年 4 月,銀坑鄉、祁祿山鄉改為鎮建制。7月,銀坑鎮設蓮花、新街等 2個居民委員會,祁祿山鎮設安前灘、荷樹嶺、布村、新圩等4個居民委員會。

1989年 1 月,撤消西郊鄉,其行政區域歸貢江鎮管轄。5 月,盤古山鎮增設南村居民委員會,鐵山壠鎮增設大嶺居民委員會。7月,寬田鄉上堡村為 “畲族村民委員會”。至 1993 年,全縣設有 22 個鄉、5 個鎮,402 個村民委員會、4983 個村民小組,22個城鎮居民委員會、159個居民小組。

1994年 12 月,羅坳、禾豐二鄉改為鎮建制。

1996年1月,嶺背鄉改為鎮建制。

1997年4月,梓山鄉改為鎮建制。

1998年 2 月,高龍鄉半石示村更名為仙馬逕村。

2000年,全縣有 18 個鄉、9 個鎮、402個行政村、4984 個村民小組、22 個城鎮居委會、159個居民小組。

2014年,全縣轄9個鎮、14個鄉、353個行政村。

2020年,全縣轄9個鎮、14個鄉、353個行政村、4986個村民小組。

附:2000年于都縣行政區劃一覽

鄉鎮名稱 村數 小組數 村 委 會 ( 居 委 會 ) 名 稱

貢 江 28 342

秀山 倉前 裡泗 永紅 長征 東溪 紅峰 長嶺 窯塘 古田 黃金

上窯 窯金 橋坑 白口 石鼓 新地 水南 植林 農業 蘆山 羅坪

上歐 逕坑 窯坑 河田 紅旗 蔬菜場(東方紅、紅衛、解放、向陽、紅旗、

長龍、於中、古田)

銀 坑 20 266

謝坑 冷水 坪腦 香塘 嶂腦 樟樹 銀坑 河背 窯前 營下 洋河

洋逕 年豐 平安 琵琶 松山 巖前 鞏前 上謝 梅屋(蓮花、新街)

嶺 背 29 376

嶺背 長富 大窩 金星 金溪 灘下 陽田 元峰 留坑 下拔 小嶺

禾溪埠 小禾溪 禾溪 山田 蘭龍 大壩 大陰山 上營 謝屋 水頭 蝦蟆石

布坑 燕溪 塘內 塘外 大塘 錄田 東坑

梓 山 27 376

上蕉 聯星 瓦松 花橋 永豐 梓山 山塘 合和 星明 塘貫 大陂

山峰 長口 源楓 新興 河坑 安和 潭頭 下潭 紅豐 中心 崗腦

排腦 張軍 龍口 生龍 磊石

羅 坳 21 279

大塅正坑 峽山 全角 白果 水塅楊梅坑 鯉魚 步前 黃坳 塘頭

三門 茅坪 巖背 羅坳 躍洲 孟口 河坪 大橋 古嶂 下坪

于都縣的建置區劃


禾 豐 23 389

東光 隘下 坪山 黃 華堂 蕉坑 禾豐 黃泥 珠塘 金盆 園嶺

麻芫 陂角 大灣 堯口 大龍 營前 中坊 大字 黃田 庫心 石逕

亭子

祁祿山 12 92 

塅水 刁藪 金沙 井前 上嶺崗 畚嶺 坑溪 鄧屋 馬嶺 水塢 嵊背

橫龍(安前灘、荷樹嶺、布村、新圩)

鐵山壠 9 79

豐田 畔田 河逕 林豐 大布 大莊 大富腦 大莊排

中坑(豐田、鐵山、大嶺)

盤古山 12 134

山森 工農 橫城 仁風 和平 人和  仔 下增 長龍 茶梓 大坑

圍屋(東村、南村、西村、自建、山上)

曲 洋 9 95

高壩 石灶 龍井 曲洋 三溪 桐溪 小逕 小洲 小源

葛 坳 16 199

下羅 曾子 上腦 澄江 楊梅頭 陳田 龍頭 塘泥 東村 牛頸 葛坳

蛇頸 小莊 老屋 窯背 大田

橋 頭 8 91

水背 朱屋 橋頭 江背 東山 固石 歷逕 中石

馬 安 8 146

馬安 西汾 大螺 橋下 上寶 貢布 溪背 頭金

汾 坑 8 99

井洲 鯉汾 富竹 汾坑 上排 瀚田 周慶 周新

仙 下 21 270

仙下 貫背 上方 洋田 石坑 石陂 富坑 福星 潭石 三貫 山塅

鄒坑 石腦 西洋 東田 吉村 高梘 亂石 蓮塘 高興 龍溪

段 屋 11 138

寒信 大屋 楓樹 上塘 圍上 段屋 杜田 康梁 高豐 勝利 嚴崗

車 溪 16 180

羅坑 小汾 河邊 優勝 豐產 安塘 五豐 坳背 朱坑 桃坑 潮溪

車頭 車溪 壩腦 飛躍 銅鑼

高 龍 7 58

高陂 朱田 留田 龍山 莊頭 嶂下 仙馬逕

寬 田 15 181

桂龍 龍泉 紅星 山下 寬田 李屋 馬頭 寨面 新田 楊公 石馬

桐樹 石含角坑 上堡

沙 心 6 77

東布 沙心 新圩 紅光 高屋 沙塘

於 陽 7 69

於陽 前塘 大嶺 沙灣 遠坑 桃溪 下堡

黃 麟 16 169

朱田 車頭壩 流坑 嶺下 鹽潭 和睦 楊屋 湖山 下關 黃龍 羅西

上關 井塘 公館 太南 逕尾

利 村 17 206

下村 里仁 上村 洪衫 上壟 下壟 花潭 渭田 蓮塘 下渭 利村

三坊頭 回龍 獅石 茶坑 上坪 洛村

新 陂 11 121

義屋 覺村 高田 板塘 中 廟背 群聯 新陂 塘坑 光明 移陂

羅 江 17 199

前村 羅江 新屋 笙竹 西崗 烏坑 黃嶺 太坪 聯豐 蘇坑 高灘

下壩 洋坑 鵝坑 小滿 上溪 白田

小 溪 16 162

鎖龍 秀塅 左坑 鵝婆 簸箕 坳下 黃泥 小溪 長源 高石 田心

流源 豐坑 船坑 藤橋 桃枝

靖 石 12 191

黃沙 任頭 田東 靖樟 靖石 楊梅 龍屋 靖東 漁翁 長賴 良純

龍江

(選自《于都縣志1986—2000》“卷一建置環境”“第一章建置區劃”;供稿:于都縣志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