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孩子馬上一年級?

月小兔


您好,我是師友同行,非常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孩子正處於幼小銜接期,偶爾對學習會產生一些牴觸情緒,這是正常現象,因為人都是有惰性的,更何況小孩子,貪玩、沒有自制力。但是如果長期出現這樣的現象,家長們就必須重視並加以引導。那麼怎樣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一、家長要改正態度,消除焦慮情緒,積極樂觀,態度和藹,對孩子的學習多讚美,多鼓勵。

人性天生是懶惰的,自律勤奮都是靠後天學習過程的精心培養。這是一條普遍的規律。家長們應該明白這個道理,當孩子學習出現牴觸情緒時,首先家長自身就不要過分焦慮,因為這種焦慮情緒會直接傳染給孩子,導致孩子對學習更加厭惡。有些家長甚至會罵孩子笨等等,這些萬萬不可取,而應該在孩子學習過程中,發現哪怕一點點優點或者進步,都要想辦法去讚美和鼓勵孩子,讓孩子漸漸對學習不再牴觸。

二、 家長要以身作則,在家庭中,創造積極的學習氛圍。

這一點尤其要注意,也是很多家庭中存在的一些普遍現象。晚飯後,家長呵斥孩子去做作業,自己卻躺在沙發上看手機看電視。孩子會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不平衡,長期在這種心理狀態下學習肯定是不利的。另外,幼兒和小學階段的孩子,心智尚不成熟,心理上特別依賴父母,家長能夠陪伴在孩子的身旁,不但能夠讓孩子在愛氛圍中學習,而且能及時發現並及時糾正孩子的學習上的一些問題,只有這樣,孩子才不至於對學習產生牴觸情緒。

三、家長與孩子共同建立規則和獎懲機制,合理安排娛樂、作息。

家長應該儘早與孩子共同建立有助於培養學習習慣的規則、獎懲機制,併合理安排娛樂、作息。比如每天幾點起床;放學後第一時間是否應該寫作業,作業要達到什麼樣的要求;什麼時候可以看電視、看什麼節目、看多久等等;幾點休息,當然一定要充分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給予其適當的娛樂時間等等;凡是能夠想到的都羅列出來,寫在紙上,貼在孩子的學習桌上,讓孩子明確什麼時間應該做什麼事情。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建立獎懲機制,家長負責監督孩子嚴格按照規則計劃執行。

好習慣影響孩子的一生,幼兒和小學階段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家長拿出精力和時間在這個階段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孩子終生受益。


師友同行


至少半年做好陪伴孩子的準備。

1,孩子剛入學的時候坐不住,要耐心陪他走過這段坐不住的時間。培養他從15分鐘到半小時,然後到45分鐘這樣的聽課習慣。可以在週末找出一個時間,給他設定一個主題,讓他獨立的坐著坐在書桌前,然後卡好時間,能夠坐滿45分鐘的話就有獎勵,可以是水果或糖果,只要他愛吃的東西或是他感興趣的禮物,都可以獎勵。

2,放學回家後,可以給他半個小時的時間放鬆或者是玩耍,然後就讓他寫作業,給他安排一個單獨的房間,要安靜不要有干擾,不要在他寫作業的時候進去送水果或者是端水,如果他需要你解答疑惑,你也應該及時的給他講解。

3,寫完作業以後,要讓他整理好自己的書包文具,如果他願意,還可以讓他預習一下新的功課,時間不要太長,10分鐘到15分鐘即可。

4,寫完作業以後,剩下的時間可以由他自由支配。但是該睡覺的時候必須上床睡覺。

5,如果他睡不著,你可以在床前陪著他聊聊天,問問他在學校裡的情況,比如說老師講的什麼內容,同學們都怎麼樣,然後慢慢聊著陪他。

6,週末的時候可以徵求他的意見,去公園玩或者是遊樂場。讓他放鬆一下,不要安排過多的輔導班,這樣會扼殺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如果能做到以上幾點並堅持半年,我相信你的孩子從一開始就會打下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家長的你也會覺得慢慢輕鬆多了。


到此一遊80422257


學生:老師,我做好了!(邊舉手邊說話)
老師:這個計算有點問題,你自己從頭看一遍,看看能不能發現自己錯在哪裡?
學生:(看了一遍)老師,就是這樣的,沒有錯!
老師:這裡是不是把數抄錯了?
學生:(摸著頭,笑著)嘿嘿,是的哎……

這是發生在我課堂的一個真實的故事,我班裡一個特別可愛的小姑娘,上課很積極,反應也不錯,但是就是容易粗心,抄錯數、寫錯符號等經常出現。在和家長交流中,我發現孩子粗心是家長們普遍頭疼的一個問題。下面把孩子粗心的常見表現給大家分享一下,你可以看看自己家寶貝是否存在相同的情況?
一、粗心寶貝的日常的N種表現
粗心表現在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相比之下,"粗心"在學習方面表現更為突出。
比如:在數學方面,寶貝們容易把符號看混,如"+"看成"÷";把數字看混,如"3"看成"8",“1”看成“7”;忘了寫答案;抄錯題;抄錯數等等。在語文方面,拼音聲母、韻母分不清楚,聲調中的二聲和三聲辨別不清,認字認半邊等等。在英語方面,將英文d和拼音的“d”發音搞混,書寫上將d寫成拼音“a”等。在生活中,寫完作業後不收拾,上學時忘了帶作業本、書等;寫作業字跡潦草;經常丟掉鉛筆;看完書東一本西一本,需要用的時候老是找不到;寫作業的時候總是漏洞百出,效率低下……
二、家長容易出現的三大誤區
誤區一:沒有追根求源,單純責怪孩子主觀不努力.
對於粗心,不少家長覺得主要是孩子自己主觀上不在意,所以容易出現責怪孩子的過激語言和行為,這個過程中,孩子的逆反情緒會逐漸增強,最後導致粗心毛病沒有改掉,反而讓孩子和家長之間關係惡化。粗心原因有很多,主觀只是一個方面,所以應該找到原因後合理解決。
曾有孩子總是出現寫作業抄寫錯誤、讀課文讀錯跳讀等粗心的情況,家長覺得孩子平常生活中很活潑,對學習也挺有興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難道是孩子自己主觀不上心嗎?後面諮詢了專業人士,發現是學習能力發展失衡
學習能力發展失衡,具體是指智力正常,但由於學習所涉及的心理機能的缺乏或發展沒有達到同齡人水平而無法掌握學校的學習環節,出現聽、說、讀、寫、算以及更高層次上思維上的困難,隨著問題的聚集和年齡的增加,進而影響到孩子的自信心和情感上的發展。
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研究組所作的調查顯示,我國小學生學習能力發展失衡表現率為15.6%,其中有8.75%的學生存在比較嚴重的學習能力發展失衡的問題,照此推算,全國14歲以下的存在各種學習問題的少年兒童約有6290萬。比如視知覺能力沒有達到同齡人水平,視覺集中度就會差,容易出現加字、減字或跳行現象;視覺分辨發展不足,容易出現讀錯字,題目抄錯的情況;視覺記憶和理解不佳,造成閱讀不暢;視覺動作不良,寫作業就慢。
因此孩子出現粗心的問題,家長們不要一味地責怪孩子,覺得是孩子自己主觀能力不夠,更多地要分析孩子粗心的真正原因。對於一些粗心的孩子來說,他們是冤枉的,不是不努力,而是能力沒達到。
誤區二:片面關注粗心,忽略事情的關聯性
現在家裡多是一個寶貝,所以寵愛孩子屢見不鮮。本來打算要求孩子做點家務事,長輩們看到不忍心,就主動幫助孩子做了。甚至,生活中本來應該孩子自己做的穿衣、洗腳等事情都被大人包攬。再如,一些孩子做作業沒有條理性,回到家把所有作業都拿出來,一會兒寫語文,寫到一半又去寫數學,做到難的題目又開始寫英語。1個小時過去了,三門功課都沒有完成,最後還弄得文具、作業亂成一團。
其實,學習上粗心不是單一存在的,而是與生活習慣密不可分,那些丟三落四、缺乏條理、缺乏毅力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粗心的問題。所以,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學會安排自己的生活,學會做事條理化,學會自主。養成良好的做事習慣對學習有促進作用,往往會產生事半功倍的奇效。
誤區三:方法欠妥,導致孩子逆反情緒
曾有一個孩子做作業老抄寫錯誤,媽媽為了糾正他,每寫錯一個字,就罰孩子抄寫20遍,孩子有一次錯了5個字,結果被罰寫100個字。孩子本來寫字就慢,加上寫錯擦掉重寫,結果本子也被擦破了,媽媽頓時升起怒火,把孩子訓斥了一頓。孩子心理本來就憋屈,和媽媽就頂起嘴來,結果兩個人很不愉快收場。
孩子不是機器,有自己的想法,家長千萬不能用過激的行為和語言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這種做法錯了嗎?只能說對於案例中的孩子是不適合的。當發現方法存在問題的時候,應該主動和孩子溝通一下,尋找更合適的方法。我在上課中也用過類似的方法對待我的學生。我四年級班裡有個男孩子有個特別不好的習慣——把筆放在嘴裡面嚼,上課他媽媽和我都多次提醒,就是改不掉。(注:我們是允許家長旁聽的),於是,我就要求那個男孩子寫50遍“不能把筆放進嘴裡面“,下節課交給我。那個男生是個很活潑外向的孩子,媽媽和男孩都很開心,因為他們知道老師在為他好。下次上課的時候,他真的交給我了。而且,他說:”老師,我上課不吃筆了,那樣不好,再吃我就抄寫100遍!“事實證明,孩子上課吃筆的習慣逐漸在改,次數逐漸減少,而且,他自己也在慢慢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就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揚他,他非常開心。同樣的方法,不同孩子反應會不一樣,所以,家長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不然,總是會適得其反。
三、寶貝粗心的五大原因.
(一)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差的孩子,在視知覺把收到的信息傳遞到大腦進行分析時,信息會受到干擾,就容易出現錯誤、遺漏或遺失,從而導致粗心問題的出現。從生理層面分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可以追溯到0-6歲的早期教育。注意力不集中妨礙獲得有用信息,從而出現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現象。
(二)視知覺能力發展失衡
為什麼有的孩子把69寫成96?為什麼有的孩子總把十位數與個位數相加,對位不齊?為什麼有的孩子答案計算正確,卻容易抄錯?
這都與孩子的視知覺能力有關係。視知覺不是視覺,視覺是指眼睛看到的信息,而視知覺是把眼睛看到的信息傳遞到大腦,對信息加工的能力。視知覺能力指眼睛能否作定點、動點的跟蹤(視覺集中),能否清晰的辨認出兩個相似的字(視覺辨認),能否迅速記住剛剛所看到的數字(視覺記憶),在下筆時手眼是否協調(視動協調)。每一個孩子的視知覺能力是不一樣的。如果一個孩子的視知覺能力達不到同齡水平,就容易出現粗心的現象。
(三)知識點掌握不好造成認知不清
比如一些孩子對學習新知識不夠重視,重點難點渾然不知,西瓜芝麻分不清,眉毛鬍子一把抓,知識點的掌握上凌亂無序,方法點的理解上一知半解,不能講一個個的知識點,連接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再加上課後不及時鞏固複習,學到的零散知識很快就會忘記。作業和考試必然出現差錯和漏洞。
(四)思維定式嚴重
思維定勢是指由於先前的活動而形成的一種習慣性的心理準備狀態,它使人按照一種比較固定的方式思考問題。比如有孩子前面一直在做除法,那麼這時候看到“16+4=“很容易就會把”+”當做“÷“,這種就是思維定式下孩子不思考就直接出現的粗心情況。
(五)不良心理暗示
“羅森塔爾效應”說明了心理暗示對孩子發展的重要作用。
(1968年,兩名叫羅森塔爾和福德的美國心理學家來到一所小學,他們從一至六年級中各選3個班,在學生中進行了一次 “發展測驗”。然後,他們以讚美的口吻將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有關老師。8個月後,他們又來到這所學校進行復試,結果名單上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進步,而且情感、性格更為開朗,求知慾望強,敢於發表意見,與教師關係也特別融洽。
實際上,他們提供的名單純粹是隨便抽取的。他們通過“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堅定教師對名單上學生的信心,雖然教師始終把這些名單藏在內心深處,但掩飾不住的熱情仍然通過眼神、笑貌、音調滋潤著這些學生的心田。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因此變得更加自信,奮發向上,他們在行動上就不知不覺地更加努力學習,結果就有了飛速的進步。這後來被譽為“羅森塔爾效應”。)
父母和老師對孩子的心理暗示是非常明顯的。生活中,爸爸媽媽的一些言行,常常對孩子產生不正確的心理暗示。比如:孩子做作業總犯錯,家長很煩躁地說:“你怎麼這麼笨啊!”,“你看XXX人家怎麼學那麼好,你怎麼什麼都不會呢?”實際上,父母不經意間說出來的這些話或表現出來的行為,會給的孩子帶來很強的消極暗示。時間久了,次數多了,孩子就會認為自己真的是很笨、有很多事不會做,從而否定自己,變得不自信。這樣的心理暗示,一旦轉變成自我暗示,就會對孩子身心各方面都造成不良的後果。
所以家長們經常可以反思:自己有沒有經常當著孩子的面說:“你很馬虎!”;有沒有當著他的面對別人說:“只有在我看著他時,他才能認真做事。”如果有這樣的情況,那麼孩子可能已經產生了不良的心理暗示。
四、搞定粗心的五大“招式”
第一,強化孩子的責任心。責任心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有了責任心以後,做事才會細緻認真。要培養兒童的責任心,家長不能只說教,還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長自己必須首先做到。比如,在家裡可以給孩子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讓他負責掃地、洗碗或洗自己的襪子等,幹好了給予獎勵,幹不好家長要講道理的基礎上,要求他重來一遍,直至幹好為止,千萬不要語言過激。長期堅持下來,持之以恆,孩子的責任心會大大增強。
第二,生活整齊有序。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雜亂無章的家庭中,東西亂放,沒有穩定的作息,就會使孩子成粗心、馬虎、無序的生活習慣。所以,建議家長們在家庭中創造一種有序的生活,做什麼事情都要儘量有規律,家裡的擺放要整齊,有固定的地點,給孩子創造一個有序的生活環境。
第三,培養集中精力的好習慣。孩子學習時,家長千萬不要把電視機開著,或者大聲聊天,這種做法會造成對孩子的干擾,使他不能集中精力學習。不要讓孩子邊看電視邊做作業,或者邊戴著耳機搖頭晃腦地唱著歌邊做習題。久而久之,容易養成一心二用的壞習慣,這樣作業出錯的概率會大很多,效率非常低。另外,多帶孩子參加一些活動、體育運動或玩樂,在做活動、運動或玩樂中時,充分釋放孩子的天性,要求孩子集中精力,讓孩子明白集中精力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
第四,進行嚴格的訓練。要針對孩子的不同情況對孩子進行訓練。比如對視知覺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找不同的數、辨別相似字母、圖形,找圖形的不同等逐級增加難度,幫助孩子提升視知覺能力(如視覺集中、視覺分辨、視覺寬度、視覺記憶、視動協調等)和運動知覺能力。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避免簡單的重複,比如罰孩子寫作業等等,一定要結合孩子的性格和真實情況。因為簡單的重複練習容易會引起孩子的厭學情緒,往往會適得其反。

第五,保持耐心。對孩子粗心這個毛病,做家長的千萬急不得,我很理解一些家長的心情。但孩子在改正粗心的毛病中會有反覆。粗心帶來的後果,孩子是明白的,但我們一定要給孩子時間。特別是千萬不要採取過激的語言或者措施,這會帶來負面後果,強化孩子的厭煩。儘管孩子當面承認了錯誤,收到了一時之效,但管不了多久,孩子又會故態重生,為什麼呢?那是孩子沒有真正入腦、入心,所以持續時間就短。因此對孩子粗心的毛病保持足夠的耐心,不粗暴。這樣,通過改變孩子的行為來改變他的習慣以至於最後改變個性。日積月累,你會發現孩子的粗心漸漸減少。



一名普通的小學班主任,從事基礎教育 9 年,關注家校關係和孩子個體成長,歡迎關注和點贊


豆湯砂鍋


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會受益終身,我覺得大班階段,主要讓孩子有學習的意識,其次,要讓孩子明白高效的學習會事半功倍,同有九月要上一年級的寶,每天半個小時基本就夠了,要有時間觀念,我買一個定時器,每天定量完成作業,做得好並且用時短,可以獎勵聽廣播半個小時(他喜歡聽故事),漸漸地作業質量就比較高,也很用心,其實好的習慣的培養我覺得主要還是專注力的培養,現在太多的孩子都是看著很努力,這個習慣相當不好,從小要灌輸


丫丫1226


我家大寶今年上初一了,在他上幼兒園的時候我每天都會陪他讀會書或者畫一會畫,他如果不想看書我就讀書大聲的讀即便他在玩也能聽到我讀的什麼,他喜歡踢球我經常陪他踢球,踢球的時候我會一邊踢球一邊背唐詩,還有雙休日只要我有空我都會帶他去當地的圖書城,他也不認識幾個字也不指望他看書,只是讓他感受看書的氛圍,到書店人家都在看書他自然也不好意思到處跑到處玩,孩子從上學以來一直都很自律從來不用我操心,我覺得孩子習慣還不錯,但願我的教育方法對你有用吧。


故事裡的事58


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孩子也不可能一下子具備,我們要根據孩子的特點循序漸進,家長不妨看看習慣養成的三個階段都有什麼特徵,再決定怎麼做,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第一階段:這個階段需要的時間是1~7天左右。孩子表現出來的特徵是“不自然”,因為家長的刻意提醒,孩子會覺得很彆扭,不自然。家長們要注意引導方法,可以事先和孩子進行溝通,定出學習和玩耍的時間。每天孩子放學後,提醒孩子先完成作業,再玩耍,玩耍過程中家長不要過多的干預。孩子因為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自制力有點差,執行力也跟不強,大家一定不要訓斥孩子,不要過分強制,要慢慢的引導,循序漸進,只要孩子有進步,及時的給予肯定和估計,使孩子有積極的學習情緒。另外,千萬不要以孩子的作業少或者簡單,給孩子增加過多額外的作業。否則,孩子一旦產生逆反心理,習慣的養成就會受到嚴重的阻礙。

第二階段:這個階段需要7~20天左右。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孩子慢慢堅持到第二階段了,這個階段的特點是“刻意,自然”。和第一階段相比,孩子已經自然多了,但還要繼續努力,因為一不留意,孩子還會回到以前,家長還得刻意的提醒孩子該做哪些改變,但我們可以用一個細微的動作、一個眼神、一個微笑提醒孩子,鼓勵他繼續努力。千萬不要一味的批評訓斥,那樣只會適得其反。

第三階段:這個階段需要21~90左右。在經歷了前兩個階段的堅持和鞏固後,孩子在這個時期的表現是“自然”,這就是習慣的表現,如果孩子能堅持90天以上,就形成了穩定的習慣了,要是堅持一年以上,這習慣就會伴隨孩子終身了。所以,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做法,是形不成習慣的,家長們一定要堅持。

作為家長,我們不僅要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更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加強自身的學習和執行力,根據孩子的自身特點,和學校老師緊密結合,做到家校一致,幫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A陽光下的向日葵


孩子學習有牴觸情緒,那是因為他對書本的感覺很隔閡,你不用愁,打罵都沒用,獎勵也沒用。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為他朗讀。朗讀的作用非常大,第一,你為他朗讀感興趣的繪本故事,慢慢地引導他對書的親近感,而且在這過程中,他的識字量會潛移默化地增長,但是你不要考他,不要說:“媽媽問你,故事裡的主人公叫什麼名字啊,他遇到了什麼麻煩事啊,最後怎樣解決的啊,我們從中學到了什麼道理啊”,不要考他,不要問他,除非他先問你,否則你不要為他解讀書本。這樣做的目的是培養他對書本的親近感,他對書本有了親近感,願意去摸書了,學習自然不會有牴觸情緒,這是從根本上讓他愛上學習的方法。第二,朗讀可以快速提高他的詞彙量和理解能力。孩子八年級之前,聽力比書面閱讀能力強,也就是他能看懂難度為一星級的詞彙,但是他能聽懂的詞彙難度可以達到二星級或者三星級,一旦他聽過三星級的詞彙,他自己閱讀時,碰到這個三星級的詞彙,他也能懂。這樣很快就提高了閱讀理解能力。他懂的越多,他就越喜歡讀書,再也不會對讀書產生牴觸情緒。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紫桐讀書”,裡面有相關內容,希望能幫到你。


紫桐讀書


孩子習慣的培養方法有若干,因人而異,這裡談三個通用的方法:

1.最重要也是最管用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則”!同時它也是最簡單也最難方法。其實,我們想讓孩子具有什麼習慣,根本不用去說,自己每天做給孩子看,孩子在這種環境下自然就學會了。而如果家長就沒有這種習慣,卻要求孩子做到,那就如同水中撈月,孩子最終恐怕還是會成為另一個自己。

2.“言出必行”。在孩子初步養成某種習慣之後,切勿鬆懈,一定要不斷強化,直到強化至近乎成為本能,就如同必須要吃飯、睡覺一樣,將習慣刻進孩子的骨子裡。而強化的方法,有“一學二責三罰”,即首先讓孩子一直學習自己每天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如果孩子做不到,就要責怪批評,如果批評也失效,就要加以懲罰,切記,所有的懲罰應該事先告知孩子,並且要說到做到,言出必行,懲罰一定要執行到底。最怕的就是隻嚇唬不執行,孩子都是非常機靈的,當他發現你所說的懲罰一直落不到實處時,他就不會把你說的放在心上。

3.“選好夥伴”。除了家長的影響,同伴間的模仿也對孩子的行為習慣起到巨大的影響。要給孩子選擇更好的夥伴,互相學習、促進,而要避免孩子與有各種不良行為習慣的同伴來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老祖宗早就告訴我們了。


王說師話1


一、要有耐心,有耐心的陪伴才是高質量的陪伴。對於準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以玩為主的生活突然就變成了以學為主,他是會有各種不適應的,抵制、哭鬧等就是他不適應的表現。這時候家長要體諒孩子,要耐心撫慰;要強迫自己忽略掉對孩子的不滿,哪怕有一丁點進步也要誇獎他,讓他有成就感。

二、必須承認學習就是個枯燥、乏味且漫長的過程。它需要的是日復一日的堅持。然而只靠孩子,尤其是幼童自己是很難堅持的。作為家長的你,越能以學習的姿態陪伴孩子堅持學習,你孩子學習習慣、成績的變化就越值得期待。

三、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要天性活潑好動的孩子對枯燥、乏味的學習產生興趣。關鍵在誰?在家長!身教勝過言傳,倘若家長能在孩子面前塑造一個熱愛學習的自我形象,那我就有理由相信你的孩子想不愛學習都難。

四、 更要強調的是:現在大家公認手機是毀掉孩子的第一殺手,不僅要控制孩子,家長更應自控。試想你都抱著手機不撒手,又怎能理直氣壯地讓孩子別玩、少玩?


(你的喜歡我的動力!歡迎關注“杏壇花開”)


杏壇花開


為什麼孩子一學習就會哭鬧、左顧右盼?你有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追根究底,我覺得還是我們家長造成的。家長給了孩子很大的壓力,這個壓力到了孩子那就成了難以完成的任務!把學習當成是一種任務,有快樂可言嗎?教育界中談論的“快樂教育”不是沒有道理。

孩子的年齡尚小,要讓他們愛上學習就必須遵循孩子的特性,用遊戲、講故事或者是在生活中進行知識的滲透,讓孩子感受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這樣他們才會樂於學習,主動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