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绿皮书》中,探求“歧视”问题的本质和解决办法

电影《绿皮书》是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获奖作品。此外,该影片还获得了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辑等5项提名奖。

影片以1962年的美国为背景,讲述了黑人音乐家雪利和白人司机托尼,跨越种族、阶层、习惯等的偏差,成为挚友的故事。

电影一开始,就干脆利落的以一段在夜总会的镜头交待了男主托尼的身份——一个靠拳头和嘴皮子行走江湖的“社会人”。

与托尼的人设相反的是,雪利是一位妥妥的上层社会绅士。他是世界顶级音乐家,曾在两个月内受邀在白宫演出14次;此外,他拥有3个博士头衔,精通多国语言;在生活中,处处展现着礼仪的优雅与高贵。

但在种族上,“社会人”托尼是尊贵的白人,绅士雪利是贱如草芥的黑人。


从电影《绿皮书》中,探求“歧视”问题的本质和解决办法

雪莉和托尼

起于金钱,源于缘分。就是在这样两个,存在着极大反差的人之间,产生了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白人托尼成了黑人音乐家雪利的司机兼保镖。两人一起完成了为期两个月的美国南部音乐巡演。

也是在这段时间里的相处中,他们各自被对方的真诚所打动,放下了心中的偏见与不满,结下了跨越种族和阶级的真挚友谊。

这部电影有着明确的“反对种族歧视”的主题。这主题性越是明确,就越是提醒我们要正视“歧视”问题的存在。

接下来,我们将以这部影片为切口,去探求歧视的本质、表现、和化解办法。

一、“歧视”的本质是什么

“歧视”的英文表述是“discrimination”,从学术的角度讲,属于社会心理学领域。

01、歧视的定义

剑桥大学心理学博士苏德中给出的“歧视”定义是:歧视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弱势群体(或个人),由于身份归类(如种族、性别、宗教、性取向等)而非品质,给予不公平、否定性和排斥性的区别对待。

02、歧视的来源

那么歧视的来源是什么呢?

具体来说,苏德中博士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 A

因为片面、错误的信息而导致的认知偏差。如受教育水平低,受封建落后文化影响以及不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 B

歧视者的傲慢和无知。比如自以为是,骄傲自大,自授优越感;同时,这些思想也会导致他们不愿意接受科学观念。

  • C

被歧视者本身的弱势。比如反抗失败,或因无力反抗而自暴自弃。

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歧视或压迫行为的发生。

二、“歧视”有哪些表现?

01、“歧视”在影片中的呈现

影片开始不久,托尼丢杯子的行为是歧视;

演出主办方未按合同要求,准备斯坦威钢琴的行为是歧视;

白人在雪利演奏结束后,拒绝让他去室内的厕所的行为是歧视;

白人服装店主,拒绝让雪利试西装的行为是歧视;

白人警察因他因为雪利是一个人黑人而逮捕他是歧视;

白人餐厅把雪利安排在杂货间化妆,并拒绝他在餐厅用餐的行为是歧视

……


从电影《绿皮书》中,探求“歧视”问题的本质和解决办法

《绿皮书》剧照

这种种的行为都是歧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种族歧视。

罗曼•罗兰说:“我们只崇敬真理,自由的、无限的、不分国界的真理,毫无种族歧视或偏见的真理。”

但即便如此,“种族歧视”的现象依然存在着。

美籍华裔作家刘墉曾在书中描述过这样一件事:

他有一次搭乘公交,车子很空荡,当车子行驶到一个车站时,上来一对黑人母女,小女孩刚想顺势坐在身边的一个座位上,那位母亲“啪”的一声落下了一个巴掌,并且训斥小女孩说:“那是你能坐的吗?”

刘墉说,他当时觉得那个巴掌好像也是打在他的身上。

02、歧视在现实生活中的呈现

除了影片中的种族歧视,我们生活中还有其他歧视行为吗?

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服务主题的需要,影片中主要呈现的是一种种族歧视,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歧视。

  • 地域歧视

因为方言语音的差异,北方人称南方人“蛮子”,南方人称北方人“老侉”。

称“安徽人、河南人喜欢偷东西;浙江人奸诈;上海人排外……”

  • 性别歧视

路上行车,“技术差的一定是女司机”

“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 职业歧视

农民工乘坐公交、地铁,就要坐在地上,或站在角落里;

宿管阿姨就是要被呵来唤去。

诸如此类,听起来何其荒唐、没道理。但偏见心理主导下的歧视行为,确确实实每天都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着。

甚至,我们每一个人都曾对别人产生过偏见,歧视过别人。或者,被人偏见看待,被人歧视。

03、歧视的不同层次

不同程度的偏见心理主导的歧视,也呈现出不同的层次。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从带有感情色彩的表情性语言交往或社会交往中的故意回避,到暴力行为,乃至种族灭绝或宗教性大屠杀。

不同层次的歧视,给人们的心灵、身体都带来了深深的伤害,甚至给一些种族、民族留下了抹不去的伤痕记忆。

三、化解歧视的办法

我们又该如何化解以上种种歧视行为呢?

汉语系统中有一个成语,叫做“解铃还须系铃人”,意思是说:解决问题时,要看看问题因何而起,追溯到源头上去解决。

因此,针对上文提到的原因,我们主要有以下两种化解歧视的办法:

01、自尊、自强

这是从被歧视者的角度来讲的。被歧视者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绿皮书》中,当白人警察对雪利进行侮辱时,托尼选择了用拳头解决问题,两人因此被带入了警局。


从电影《绿皮书》中,探求“歧视”问题的本质和解决办法

《绿皮书》剧照

而雪利却对托尼说:“暴力解决不了问题,只有保持自尊,才能一直获胜。”

其次是自强,这一点很好理解。在种族压迫那么强烈的时代背景下,雪利能够成为被邀请到白宫演出的音乐家,他在音乐上付出了多少努力,不言而喻。

02、加强同理心

这是从歧视者的角度来讲的。

同理心的英文表述是“Empathy”,也可以翻译为“设身处地的理解”,其实就是泛指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一句名言:“每当你想要批评别人时,你要记住,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试想,如果你居于对方的处境,会希望别人怎样对你?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加强同理心可以更好的激发人性中的善,让人放下心中的偏见。

而唯有放下偏见,更多的包容和理解,才能让我们远离伤害和敌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