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音师》——短短十三分钟,却演绎了一出撼动人心的华丽冒险

少见这样用力至深的短片,全片的人物角色、人物台词、画面场景、表现手法、镜头语言都经过缜密的思考,制造出让人目不转睛的13分钟的华丽冒险。相比于改编的139分时长的印度电影《调音师》,我更中意原汁原味的13分钟的法国《调音师》。如果说印度版的《调音师》是豪华套餐,那么法国的《调音师》就是小食拼盘,与大饱口福的豪华套餐相比,我更喜欢食不果腹的小食拼盘,那样才会回味无穷。本文试着从不同角度解读这部于2010年上映的13分钟的悬疑短片的意味深远的魅力。





《调音师》——短短十三分钟,却演绎了一出撼动人心的华丽冒险


2010年在法国上映的短片《调音师》以其独特的视听语言、别具一格的风格,深受观众喜爱,在豆瓣上超20万人评分,9.2分的高分甚至好于98%的短片,在专业评分网站IMDB上评分也高达8.1分。


《调音师》由法国导演奥利维耶·特雷内执导,格雷戈瓦·勒普兰斯-林盖、达尼埃莱·莱布伦、格莱高利·嘉德波瓦等人主演。该片于2011年荣获卢纹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2012年法国恺撒奖最佳短片奖。


影片讲述了天才钢琴家阿德里安,在梦寐以求的伯恩斯坦钢琴大赛上他功败垂成,遭遇了人生滑铁卢,跌落谷底。在经过休整后,阿德里安重新振作,并成为了一名盲人钢琴调音师。但事实上他只是带上了隐形眼镜,这会让别人认为他听觉方面更加敏锐,并由此得到更多的同情和消费,甚至还会窥视到别人的生活与隐私,他兀自沉浸在这种虽处闹市又仿佛置身世外的超然之中。某天,他来到一户人家工作,却意外地知晓了一起刚刚发生的凶杀案…… ,原本以为影片会再掀高潮,却不料戛然而止,故事十分突兀地结束了。

《调音师》——短短十三分钟,却演绎了一出撼动人心的华丽冒险


  

片头用倒叙的手法把结尾先行说出,引出了更多的谜团: 为什么这个盲人只穿条内裤在弹钢琴?为什么他要为这些他不认识的男人女人弹琴?这一切的一切,都有待观众在影片中寻找答案。


短片《调音师》用十三分钟将观众带进一个又一个的悬念之中,影片前部分慢节奏地讲述了一个失败的天才钢琴家的生活、命运、经历,后部分却突兀地将生活化的场景转换成了凶杀案现场,反转的急切,正是导演的高明之处,让人猝不及防。


要想用短短的十三分钟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难度可想而知,但导演深谙短片的精髓,巧妙地运用镜头细节的表现、音乐的渲染、人物内心独白,将充满戏剧性的生活融入到十三分钟的影像框架中。作为以情节取胜的短片,《调音师》无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调音师》——短短十三分钟,却演绎了一出撼动人心的华丽冒险

01.视听语言——视觉:细节镜头的运用为情节的发展做铺垫、引导,使得故事的讲述更加流畅,行云流水般的镜头感铺面而来,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


  • 特写镜头设置悬念
    :影片一开始就运用大量的表现细节的特写镜头来铺设悬念:幽暗的房间,坐在沙发上的男人面无表情,光着上身、只穿着一个短裤的男人在独自弹奏着钢琴,跳动的琴弦时而急时而缓,在男人身后站着一个表情凝重的女人。画面动静结合,营造出一种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这样的画面难免会让观众充满疑问:到底发生了什么?结局会如何?


  • 细节镜头的寓意:主人公阿德里安一直吃糖的细节蕴含着尝到甜头后欲罢不能的诱惑,对他来说,装盲调音师,可以获得更多报酬;过红绿灯与老太太的搭讪,则显得有些讽刺:一个盲人提醒看得见的人过红绿灯,揭示了主人公谎言世界的自我骄傲……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微弱镜头,却在丰富着电影的主题
《调音师》——短短十三分钟,却演绎了一出撼动人心的华丽冒险

  • 近景镜头下主人公肢体动作:在主人公站在门外的一系列动作:翻看日程本、摘墨镜看门铃、反复按门铃……,老妇人开门后有意将门反锁的动作都将悬念一步步加深,正是在主人公执着下,电影情节才得以继续进行。
  • 移动镜头渲染紧张气氛:在影片高潮,即在影片最后,主人公弹着钢琴,老妇人站在身后,此时镜头从右到左移动,由主人公到老妇人再到主人公的镜头,在镜头的移动与人物静止的状态中,营造出了一种紧张悬疑的气氛。

俗话说要抓住一个人的心就先抓住他的胃,如何在短短十三分钟抓住观众眼球,那就必须在短片里注入深入人心的要素:

①视觉语言——镜头

“电影是视觉媒体”,“要展现不要直言”。

电影用影像叙述故事,而这是讲故事最经济的方式。当你制作一个短片时,节俭就是一切。要为你的角色设计视觉背景故事,并通过影像把他们的性格、职业、社会地位等表现出来。

荣获1991年奥斯卡最佳短片奖、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最佳短片奖的短片《共进午餐》里有一个细节:名流妇人在使用叉子前先把它擦干净。想想这个动作暗喻了什么?这个特写镜头自然是为了展示作为名流,高雅、文明、礼节是必须要有的。


紧扣观众心弦的故事情节

由于短片时间有限,因此在影片开始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至关重要,这部影片呈现的是怎样的世界?我们是否认同主角的行为?故事情节是否合理,是否能紧扣观众心弦,让观众的情绪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变化?

短片不是电影叙事的微缩版。创作短片所需的技巧和创作长片是一样的,只是时长长短不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长片该有的,短片影视作品也必须要有。

《调音师》——短短十三分钟,却演绎了一出撼动人心的华丽冒险

02.视听语言——听觉:音乐恰到好处的运用、渲染,使得故事的节奏更加紧凑,烘托了气氛,使得悬疑迭起,结局走向扑朔迷离


影片在开头和结尾运用了同一首钢琴曲,起到了首尾呼应、贯穿全片的线索作用。在比赛的舞台上,男主人公的手指落在琴键上,随后画面切到主人公的日常生活的场景中,随着悲伤低沉的音乐响起,一个为自己失意的人生弹奏钢琴曲的失败者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鲜活了起来。


第二首曲子开始时,镜头在主人公“装盲”的工作场景中不断切换,向观众展示了主人公的工作性质,同时,故事也在缓慢地进行。


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曾说“音乐可以称做是人类的万能语言,人类的感情用这种语言能够向任何心灵谈话,被一切人理解”,马克思也说过“音乐是人类第二语言”。足见音乐的叙事力量是直接、直白而又有力的,音乐的运用,填充了碎片镜头剪接之间的叙事留白,使得故事情节有了圆转顺畅的转折。

《调音师》——短短十三分钟,却演绎了一出撼动人心的华丽冒险


在与服务员对话、在女孩面前弹琴,时而缓、时而急的音乐不断地交错,揭示了主人公骄纵的内心,也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做铺垫。欲罢不能的自我陶醉在音乐的世界里,显然主人公在渐渐迷失自我。


影片最后,在充满危机的场景中,主人公却弹奏着悠扬缓慢节奏的钢琴曲,在大多数影视作品中,基本会以急促而又激昂的音乐表现人物的紧张感,借此来调动观众情绪,但《调音师》却反其道而行,用舒缓、平静的音乐来掩饰主人公内心的恐慌。


影片在音乐声中戛然而止,开放式的结局,留给观众思考。嵇康有词夫内有悲痛之心,则激哀切之言。言比成诗,声比成音。杂而咏之,聚而听之。心动于和声,情感于苦言,嗟叹未绝,而泣涕流连矣。语言是表达感情的更为高明的方式,“托物言志”,电影也如此,借用音乐,表达感情。音乐的艺术不在于直接描绘形象,而在于把心灵置于这些对象能够在心灵里创造的情绪中去。

《调音师》——短短十三分钟,却演绎了一出撼动人心的华丽冒险


03.人物内心独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营造神秘感,表达人物内心情绪的变化


“我不是为他演奏,而是为我身后的人”。以这句为开头的独白,在主人公的视角下,故事渐渐成型。在前部分,主人公内心独白是轻松,甚至带着浓浓的骄纵感,他为自己“盲人”调音师的职业而感到高兴,观众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可以请清晰地了解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影片后部分,主人公内心独白的语气变得恐惧不安,在面对生命受威胁的场景下,没有人能够真正地做到淡定,主人公内心独白的语气不在轻松,此时,恐惧充满他的内心。

《调音师》——短短十三分钟,却演绎了一出撼动人心的华丽冒险


影片最后以主人公“我在弹琴的时候她不能杀我”的独白而结束。此时,主人公的命运会如何?也许已经不重要了,留白才更具有想象的神秘感,调音师是否被杀,答案存在于观众的心里。


是人,都会有内心活动,而内心的活动都是隐秘、不可探知的。我们又知道人会自我思索,所谓独想心思,在电影中被称之为内心独白。 一旦用上了独白,就可以将影视中主人公或其他人物的内心活动用语言的形式尽情地,毫无隐蔽地,完全公开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这样就能够清晰地揭示人物最隐秘的内心世界。使观众能够解读人物的思想、性格。也使读者能从灵魂心底的层面上去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



由此,也可见这样的人物形象往往可以成为有血有肉的,充满思想情感的,有着活的灵魂的影视中的成功形象。而《调音师》中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无疑丰满了他的人物形象。

《调音师》——短短十三分钟,却演绎了一出撼动人心的华丽冒险


开始的独白与结尾相呼应,开头铺设悬念,结尾解释悬念,对于一部只有十三分钟的短片影片来说,是及其考验导演“自圆其说”的能力的,一旦交代不明,解释不清,就会沦为“烂尾片”——狗尾续貂。


结语:

短片《调音师》没有宏大的主题,甚至没有鲜明的人物性格,甚至没有华丽、宏伟的镜头语言,但即使如此,它仍旧取得了成功。精心布局的细节镜头、恰到好处的音乐、细腻的内心独白,使得《调音师》成为一部撼动人心的十三分钟的华丽冒险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