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为何只有三人是无争议的入选?

冯潘



鄙人首次听闻春秋五霸之名,是在初中的历史课上: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宋襄公。很多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秦穆公和宋襄公根本不是霸主。应以越王勾践和吴王阖闾来代替之。   

今日鄙人献上拙文一篇,再议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的霸主,有三大标志:

一是取得争霸战的胜利或不战而屈人之兵;二是以霸主身份大会诸侯;三是被周天子承认和册封。

秦穆公和宋襄公从来没有取得争霸战的胜利。也没有以霸主身份大会诸侯。秦穆公只参加过一次会盟。是晋文公以霸主身份大会诸侯时。秦穆公做了一次小弟。

下面就说一说春秋时期真正的霸主。

一、齐桓公。   

据《左传》记载:鲁庄公九年,周庄王十二年,即公元前685年。齐王死后,鲁庄公欲扶持公子纠为齐王,但公子小白先入齐为王。周历八月二十四,鲁军与齐军战于乾时,鲁师败绩。鲁国无奈,只得将公子纠交给齐国。齐王小白杀之。公子小白即齐桓公。  

自此,鲁国与齐国结怨。次年,齐国联合宋国攻打鲁国。鲁国在长勺大败齐师。接着又在乘丘大败宋军。   

明年,宋军再次伐鲁。鲁国再次胜之。   

可见,此时的齐国政局不稳,再加上鲁庄公有才干,凭借一己之力,与齐、宋联军对抗。不落下风。   

直至鲁庄公十五年,即公元前679年,鲁国归附齐国,齐国才开始走向霸主之路。齐桓公连续两年会盟诸侯。与会的诸侯从三五个,增加至七八个,齐国的威信渐渐增强。   

奠定齐桓公霸主地位的事件有二:一是帮卫国复国;二是讨伐楚国,迫使楚国退兵纳贡。

鲁闵公二年,公元前660年,狄人侵卫,卫师败绩,遂灭卫。齐桓公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保护着卫文公及卫国遗民在曹地重新建国。 在齐国的协助下,以及卫文公的励精图治之下,卫国终于复兴,最终成为与鲁、郑、宋并肩的二等强国。   

此时,有力量与齐国争霸的,唯有南方的楚国。  

鲁僖公四年,即公元前656年,齐桓公联合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侵蔡,蔡师溃败。遂伐楚,驻扎于泾。楚王派使者至泾,问其为何伐楚?  管仲借口称楚国没有向周天子进贡。楚使认罪,称立即向天子进贡。  

鲁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此次会盟,周天子派太宰参与会盟,正式承认了齐候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以霸主身份大会诸侯,并且打压了楚国嚣张气焰,不战而屈人之兵。还扶危救困,主持公道,助卫复国。更被周天子正式承认和册封。可谓100分的霸主。   

管仲去世后,齐国便失去了号令诸侯能力。甚至在鲁僖公二十六年,即公元前634年,齐国伐鲁,鲁国击退齐师。不久卫国伐齐。年终之际,鲁僖公以楚师伐齐,取谷地。此时,齐国不但威信尽失,还被各个诸侯轮番狂揍。  

齐国失去霸权后,至晋楚城濮之战爆发,在齐、晋、楚三强中,楚国稍稍占优势。但没有真正的霸主。直至鲁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时期的第二位霸主才横空出世。

 二、晋文公。  

重耳经过十九年的流亡,终于回到晋国当上国君。此时,由于齐国失去了霸主地位,以卫国为代表的几个诸侯转向楚国。  

鲁僖公二十八年,即公元前632年,晋国侵曹、伐卫。楚人救卫。四月初二,晋文公帅齐师、宋师、秦师与楚军战于城濮,楚师败绩。

五月十六,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 晋文公献楚俘于周天子:兵车一百剩,步卒一千人。周天子正式任命晋文公为霸主,赋予他征讨诸侯的权利。  

与齐国短暂的霸主不同,晋国的霸业长盛不衰,达140年。   

晋文公与齐桓公一样,不但大会诸侯,还被周天子正式册封。都是满分霸主。

三、楚庄王。   

从鲁宣公元年至十一年,晋国五次伐郑,楚国七次加兵。鲁宣公十一年,即公元前598年,楚子再次伐郑,郑公子去疾(子良)提出了“与其来者可也”的外交策略。即谁来伐我,我就归顺谁。于是,郑楚结盟。郑在于楚结盟的同时,也事晋国。   

次年,楚子伐郑,揭开了邲之战的序幕。楚国围郑三月,而克之。郑襄公脱去上衣,表示愿认罪服罚。郑国派贤大夫子良入楚为人质。郑楚结盟。   

夏六月,晋师救郑。至黄河,听闻郑国已经与楚国结盟。三军统帅荀林父与士会等诸位大夫都认为晋师长途奔波,而楚师休整多时。主张撤军,等待恰当的时机,再来伐郑。  

唯独先毂主张继续伐郑,但遭到了众大夫的一致反对。固执的先毂独自率领自己的部队渡过黄河。   

知庄子称,先毂必败无疑。韩厥对荀林父说:你作为统帅,先毂战败,你也有责任。于是,荀林父帅晋师支援先毂。   

由于先毂不听主帅号令,在邲之中,晋师败绩。次年,晋人诛杀先毂,并灭其族。  

晋国此时正在积蓄力量:当年六月,晋荀林父败赤狄于曲梁,继而灭璐。次年,晋灭赤狄。

虽获得晋楚争霸战的胜利,但亲楚的只有郑、陈、蔡少数诸侯。大多数诸侯依然亲附晋国。

鲁宣公十五年,楚国大举伐宋,围宋九月。宋都易子而食。宋国无奈,只好派华元入楚为人质,并与楚国结盟。宋楚结盟后,诸侯纷纷背晋亲楚。  

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楚国大会诸侯于蜀。鲁、齐、秦、宋、郑、卫、陈等诸侯参与会盟。楚庄王终于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三位霸主。   

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楚国称霸的时间是从邲之战胜利开始,到鄢陵之战失败结束。其实不然,三年之后,以宋为代表的诸侯又纷纷亲晋。鲁成公五年,晋会合鲁、宋、卫、曹伐郑。郑晋结盟。楚子伐郑。诸侯救郑……又一番拉锯战在郑国上演。   

由于晋国在鞍之战中战胜齐国,齐国事晋。鲁成公七年,楚国伐郑之时,齐国会合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郑。

鄢陵之战前,晋国主持了一次大规模会盟,不但有宋、卫、郑、鲁四个二等强国,亦有齐国参加。郑国还讨伐楚,取新石。   

由上可知,在鄢陵之战前,楚国已经失去了霸主地位。楚国称霸的时间并非史学界公认十几年,而是仅有短短的三年。   

也就是说,楚庄王这个霸主是十分短暂的。并且没有被周天子正式册封。如果说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100分的满分霸主。那楚庄王最多是66.67分的及格霸主。   

四、无道霸主——晋厉公。   

楚国为了重振霸权,将汝阴之田割让给郑国,请求与郑结盟。当年,晋楚鄢陵之战爆发,晋军大败楚、郑之师。楚王被射中一目,郑君险些被俘。   

当年秋,晋国大会诸侯于沙随。次年,再次会盟于柯陵。   

鄢陵之战的胜利后,晋国国力越来越强。逐渐成为春秋时期,唯一的超级大国。   

晋厉公虽然是一位无道之君。但他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满分霸主。   

晋厉公被弑后,悼公即位。晋悼公是晋国第一明君,在晋国君臣的共同努力下,使晋国的国力达到鼎盛。楚国再也无力与晋国争霸。

六、春秋最强霸主——晋悼公。   

公元前573年,无道之君晋厉公被杀。年仅14岁的晋悼公即位,于是“命百官,施舍,赈鳏寡,救灾患,薄赋敛,节器用,时用民。”晋国政通人和,民无怨言,诸侯亲附。晋悼公五年,合狄戎,修民事,田以时。   

数年后,晋国无积滞,亦无困人,公无禁利,亦无奸民,器用不作,车服从给。君臣恭谨礼让。   

在悼公时期,在大国夹缝中生存的郑国。彻底倒向晋国。

晋国再次伐楚。此时,晋国的国力达到巅峰期,政治清明,君明臣忠。诸侯亲附。此次伐郑所集结的兵力,为春秋时期历次战争之最。楚国自知无法与之抗衡,故不敢出兵救郑。此次晋国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晋悼公更是在八年之内,九合诸侯,晋国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威信及号召力,都到远远超过桓公之齐国、文公之晋国和庄王之楚国。

六、晋平公。

但在凡有气血,必有争心的大争之世。楚国的国力虽然无法与晋国抗衡,争霸的意志和决心不灭!

鲁襄公十六年,周灵王十五年,即公元前557年。晋悼公去逝,晋平公即位。

平公即位后,立即大会诸侯于湨梁。宋、鲁、郑、卫四个二等强国全部与会,此外还有曹、莒、邾、薛、杞等诸侯参加。

此时,楚国暗中与齐国结盟。希望趁晋悼公去世,晋国新君即位之际。恢复楚国的霸业。因此,齐国没有参加晋国主持的此次会盟。


为了稳定局势,晋国荀偃、栾魇率师伐楚,晋楚战于湛阪,楚师败绩。

齐国趁晋楚交战之时,数次攻打鲁国北鄙。齐鲁之间数次北鄙之战,并非齐鲁争霸战,而是属于晋楚争霸战。

晋平公三年,晋国帅鲁、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等国伐齐。齐晋爆发平阴之役,齐国大败。

楚国也趁晋国攻打齐国之际,攻打郑国,驻扎于鱼陵。晋国乐师及众位贤大夫占卜:“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晋国并未救援。果然,天寒多雨,楚军冻死者众,楚师只得撤军。

晋平公四年,晋侯请于周天子,天子追赏之大路,使以行。

晋平公五年,晋国大会诸侯于澶渊,不但鲁、宋、卫、郑四个二等强国和众多三流小国参加,就连一等强国的齐国也与会。

楚国挑战晋国霸权再次失败。晋国霸主地位依然固若金汤。


春秋时期,国力处于绝对优势的超级霸主,当有三位:晋厉公、晋悼公和晋平公。

七、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众所周知。不再赘述。

春秋之世的最强霸主,无疑是八年之内。九合诸侯的晋悼公。晋悼公时期的晋国,就如同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


杨朱学派


春秋五霸没有争议的人选,其实只有两个,不是三个。

春秋五霸根据各种说法,大致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郑庄公、吴王阖闾、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如果再加上民间传说,入选的人物还要多。

没有任何争议的两个,就是齐桓公和晋文公。

一是在各种说法当中,都有齐桓公和晋文公。这就可以当做毫无争议的一种外在表现吧!

二是战国以来很多君主都以齐桓公晋文公作为榜样。孟子拜见齐宣王时,齐宣王便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大多数想有所做为的君主,都是想把自己的事业做到像齐桓公和晋文公的规模。久而久之,齐桓公和晋文公便成了霸主的典范。

三是后世儒家主流观念刻意强调的“桓文之事”。《后汉书·皇甫嵩传》里有“上显忠义,下除凶害,此桓文之事也!”这就是后世儒家的论调。刻意强调“桓文之事”,也就是告诫那些权臣、割据,权力再大,也要尊王忠君。

除了齐桓公和晋文公之外,就数秦穆公和楚庄王入选次数最多。很多说法里秦穆公和楚庄王都同时存在。很难说这第三个人是谁!

很多时候一个排名,是为了迎合当时形势的需要,更多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

和齐桓公、晋文公相比,秦穆公和楚庄王自然就要差了那么一点。尤其是在前面提到的第二点和第三点。

秦穆公相较于齐桓公、晋文公对中原的影响上,便显得“偏霸”了一点。楚国在当时还没有融入周朝的文化圈里,在众多的诸侯国眼中,楚国还是蛮夷之地。春秋五霸中,那么多的公公当中,矗立着一个楚庄王。我们还是称公的时候,他居然称王了,心理上还是难以接受。

其他的人选只是一个说法而已,毕竟他们也曾产生过影响力。

郑庄公第一个挑战了周天子的权威,虽然称霸一时,但是很快国力衰微。这两点便不为后世儒家乐道。

宋襄公因为在战争中讲究“仁义”,在后世成为了调侃的对象!

吴王阖闾、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由于地理位置还是在蛮夷之地,比当时的秦国尚有不及。要不是那么昙花一现的产生一次影响,根本就不在入选之列。

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由于都是晋国的君主,况且都是在晋文公之后,所以很不幸的就被排除在外。总不能名额全由晋国霸占了吧!儒家一直抵触“霸道”,宣扬“霸道不长久”的理念。晋国施行霸道居然能够这么久,那儒家还怎么继续推广他的“王道”?

基于个人的观点,赞同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这个说法。

齐桓公和晋文公不再做解释。秦穆公虽然是偏霸,但是对于后世影响极大,秦国从秦穆公开始一直都不偏,始终对中原有着影响力。楚庄王之后,楚文化渐渐融入了周朝的文化圈。郑庄公开启了称霸的先河。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春秋五霸”说法不一,究竟是哪些人呢,历史上至少出现过八种说法,如下

一、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史记》

二、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郑庄公 ——《辞通》

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越王句践 ——《四子讲德论》

四、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阖闾 ——《白虎通》

五、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吴王夫差 ——《汉书注》

六、齐桓公、晋文公、郑庄公、秦穆公、宋襄公 ——《论语别裁》

七、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荀子》

八、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 ——《鲒崎亭集外编》

我们做下统计:齐桓公(8)、晋文公(8)、楚庄王(6)、秦穆公(6)、宋襄公(3)越王勾践(2)、郑庄公(2)、吴王阖闾 (1)、吴王夫差(1)、晋襄公(1)、晋景公(1)、晋悼公(1)。

从上面统计来看,齐桓公和晋文公作为春秋五霸是没有任何争议的,这两位也获得了周天子的赐命。我们下面对排在前五位的做下简要分析

一、齐桓公:

齐桓公在位四十三年 , 纠合诸侯二十六次, 吞并三十余国。 故《孟子· 告子下》曰: “ 五霸桓公最盛” 。 齐桓公 “九合诸侯 , 一 匡天下 ” , 是 名符 其 实的 霸 主。


二、晋文公:

出兵平息 了周室王子带的 叛乱, 护送襄 王回国 , 在诸侯中取得 了威望 . 率晋、秦、齐、 宋四国联军与楚成王率领 的 楚、 陈、 蔡三国联 军 战 于卫地城濮,晋文公采取避其锋芒, “ 退避三合” 的策略, 大败楚军。 战 后, 晋文公同齐、 鲁、 末、 蔡、 卫、 郑、 首等国之君盟于践土 (今河南郑州市北 ) , 周 也派代表参加 “ 策命晋侯为侯伯” , 且授于晋侯 “ 以 绥 四 国, 纠狄王愿” 的大权。还规定 “ 皆奖 王 室 , 无 相 害 也 !”,晋文公成了称霸中原的赫赫霸主。

三、楚庄王:

楚国并没有因为城淮战败而放弃称霸中原的 野心。 楚 庄 王 在孙叔敖的辅住下 , 兴 修 水 利 , 发 展 生 产 , 改 革 内 政 , 训 练 军 队 , 使 楚 国 强 盛 起 来 。 前 6 06 年 , 楚 庄 王 率军至洛邑郊外, 伏马黄河。 周定王被迫派人前去慰劳欢迎. 而楚庄王竟向使者 “ 问鼎 小大轻重” , 大有取而代周之势。 后来 , 楚又灭舒、 伐陈 、 围郑 , 迫使中原一些小 国附 之, 前597年, 晋楚城璞战后的又一次大战一邲之战爆发, 晋师大败。 前549 年, 楚又 围 宋 , 宋 告 急 于 晋 , 而 晋 却 畏 楚 不 敢 出 兵 。 从 此 , 中原 诸 侯 背 晋 向 楚 , 晋 国 的 威 望 急 剧 下降, 楚庄王成了实际上的霸主。 前546年, 宋国的向戍约合晋、 楚等十几个侯国 在 末 都 商丘召开休 战盟会 , 实质上 是楚晋平 分霸权 , 楚庄王 当 上了正 式 霸主` ’


以上三人是毫无争议的春秋五霸人选。我们看下其他人

四、秦穆公

秦国本来是决西西部的一个小国 ,但在秦穆公时, 确实发展很快, 成为西方大国,常常虎视中原。前65 1年, 晋献公死,诸子争位, 晋国混乱。穆公以晋忘恩负义为借口, 趁机于前654 年伐晋,大破晋师于韩原 (今山西河津),生俘惠公, 大有称霸之势,但地处落后的西垂,未曾会盟诸侯, 就被晋文公夺去了霸主地位。晋文公死 后 , 秦 穆 公 又 想 称 霸 中原 , 便 偷 袭 郑 国 , 被 郑 人 识 破 , 只 好 灭 滑 而 去 。 军 至 崤山( 今河南陕县一带 ) , 遭到晋军伏击 , 全军覆没。 秦穆公的称霸行动又告惨败. 此后秦、 晋仍频繁交战, 而秦多败。 虽有几次胜利` 但秦处戎狄之地, “ 杂戎狄之俗, ...... 小 国 避 远 , 诸 夏 滨 之 , 比 于 戎 狄 。 ” 这 说 明 秦 的 经 济 、 文化 都 较 落 舌 , !诸 侯 鄙 视 , 多 不愿与其为盟: 更况秦之国力终不如晋, 向东发展, 实在困难。 《新序 》在谈到战国秦孝公兼并诸侯时说: “ 天下无桓、 文之君 , 故秦得以兼诸侯。 ” 就说明了春秋时的晋国确实强于秦, 使秦不能东进一步兼诸侯做霸主。 只好向西发展, 征服邻近 的戎人,“ 益国十二 , 开地千里 , 遂霸西戎。 ” 可见 , 秦 国只 是依据山河之险二等强国, 决不能同称霸中原的齐桓、 晋文相提并论。 所以《左传》说: 主也宜 哉! ” 更加明显地说明了秦穆公根 本没有做过盟主 。

五、宋襄公

宋襄公图霸 , 但未成功 。 前 643 年 , 齐 桓 公 死 后 , 宋 襄 公 滋 生 了 继齐桓公霸业之念。 为了在诸侯中树立威信, 他亲率大军护送齐太子昭(齐孝公)回国即位。前641年 , 宋襄 公 约 会 了 曹 、 掷 、 滕 、 都等 国在 曹 国南 部举 行会 盟 。 结果 , 有 的 迟到 ,有的未去 。 曹 南 之 盟 告 吹 。 前 6 39 年 春 , 宋 襄 公 又 约 会 楚 、 齐 二 国 在 齐 国 的 鹿 上 ( 今 山 东 菏 泽 东北)举行会盟, “ 以求诸侯于楚” , 楚人假许。 会上还决定于本年秋天在盂地 (今 河南维县西北. 宋地 ) 召开诸侯盟会、 使楚奉宋为盟主. 盟会 开始后, 楚成王临时变 卦, 要自为盟主, 且 “ 执辱宋公” , 宋襄公倡导的鹿上之盟又告吹。 一次次的失败 , 并没有使这位骄傲自矜的君主清醒过来 , 他的称霸欲望也并未因 此 而罢休。 前6 38年, 宋首先伐郑, 楚又救郑, 宋楚 “ 乱之战” 爆发。 愚蠢而狂妄的宋襄公, 以 “ 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来指挥战争, 对待敌人 “ 不重伤” , “ 不禽二毛” , “ 不鼓不成列” 致使 多 次 有 利 战 机 贻 误 , 终 为 楚 所 败 。 不 度 德 量 力 的 宋 襄 公 , 不 但 霸 业 注未 成 , 反 而 伤 股 而死 , 传 为干 古 笑柄 。

结语:霸主是诸侯的老大哥,它的标准应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 在诸侯中兵力最强, 能召集和主持诸侯盟 会 ;

第二 , 遵从礼仪 , 尊敬周王 , 得到周天子的赐 命

齐桓公和晋文公完全符合这两点,楚庄王没有第二点,但事实上成为了问鼎中原的霸主。所以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作为春秋五霸是没有异议的,其他人都有些争议。


长门文轩


千年依旧,鉴往知今!


春秋五霸一直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因为记载于正史,这种说法相对流传较广。而第二种就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

这种说法同样流传较广。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这里面只有齐桓、晋文、楚庄是毫无争议入选。

而其他四位,或多或少都有争议,主要是因为他们统治期间还是功业和实力不足造成的。我们可以从他他们几位生平来分析!


宋襄公

没错,他就是假仁义,被楚成王大败于泓水那一位,而他之所以能入选争议霸主,只是因为他是祭祀殷商宗庙,在当时爵位最高,实力完全称不上,别说比齐晋楚这样的大国,就是郑国 在春秋时期他都比不了!



秦穆公

秦穆公其实来说在这四位霸主里争议最小的,因为他在位时期,东有齐桓公、晋文公;南有楚成王,只是光芒被他们掩盖了而已。实际上他为秦国拓地千里,称霸西戎,更与晋国结成秦晋之好,虽然一直被晋国压制在倄山以西,但秦国在他时期名显壮大是不争的事实!

而他之所以入选霸主还是有争议,只因为称霸的西戎,而不是中原!



吴王夫差

吴国在春秋前中期一直是小国,而春秋后期因为晋国的帮助,要求他牵制楚国而崛起,最辉煌的是在夫差父亲吴王阖闾时期千里奔袭,五战破郢,攻破了楚国建都数百年的国都,创造了小国几乎灭亡大国的神话,而吴国到了夫差时期更显强盛,几乎灭越,败齐,还和晋国争当霸主,其虽然取得了黄池会盟的胜利,但是没过就被吴国打下了国都姑苏,吴国也在不久后灭亡,夫差也以自刎告终!



越王勾践

他几乎是这几位里面除宋襄公之外,争议最大的霸主,因为他灭吴是公元473年,当时几乎已经接近于战国时代,而且勾践嫉妒贤才,帮助他复国灭吴的两个最大功臣:范蠡隐退,文种被杀!

将只可同患难,不可共富贵演绎得淋漓尽致!也因此勾践之后,越国迅速衰落,最终被楚所灭!



所以综上所述,两个版本的春秋五霸,除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之外,要么如宋襄公这种名不副实,要么如勾践这种狡兔死走狗烹,还有吴王夫差和秦穆公虽然也为一代雄霸,因为条件时势未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和前面三位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争议在所难免!


历史如明镜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都是我国对先秦时期搅动风云的人物或国家的统称,不同的是五霸指的是五位君主,而七雄指的是七个国家。相较于毫无争议的战国七雄,春秋五霸的说法就有些多了。从古至今,“春秋五霸”至少出现过七种说法,分别记载于《史记索隐》、《荀子·王霸》、《白虎通·号篇》、《四子讲德论》、《汉书·诸王侯表序》、《鲒崎亭集外编》、《辞通》等古籍中,出现过的五霸人选高达十二人。目前“春秋五霸”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说法出自《史记索隐》和《荀子·王霸》,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两个版本,而这两个版本中,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三人是毫无争议入选的。

我们就以这两个最具代表性的版本来讨论,为什么只有他们三人能够毫无争议入选五霸?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三人成就的霸业是任何人都难以忽视的。首先看齐桓公,齐桓公名小白,是齐国第十五位国君,也是春秋首霸。他在位期间,任用管仲为相,实施了改革,大大增强了齐国的国家实力。不仅如此,他还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夷狄,南御楚国,不仅扩展了齐国的国土,还博得了大义名分。

之后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尊他为盟主,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史记》评价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可以说齐桓公不仅功绩过硬,而且拉开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序幕,称其为春秋五霸绝对没有过誉。

再看看第二位晋文公,晋文公重耳是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晋文公登基之前曾流亡在外十九年,最终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才回到晋国,在外流亡期间,磨砺了他的意志。晋文公在位期间,重用狐偃、赵衰

先轸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很快就使得晋国实力大增,之后他率领晋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还为周天子平定了子带之乱,得到了周天子的赏赐。晋文公在与楚国的城濮之战中主动退避三舍,最终大败楚军,大大打击了楚国北上的势头。战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召集诸侯举行了践土会盟,周襄王封其为“侯伯”,意为诸侯之长,允许他自由征伐,晋文公正式成为春秋以来的第二位霸主。晋文公的功绩也是极其彪悍,可以说任何一种春秋五霸的名单,都不可能忽略他。

我们再看看第三位楚庄王,楚庄王是凭什么功绩才登上这份榜单的?楚庄王继位之时还不到二十岁,当时的楚国内部矛盾重重,而且北上争霸之路坎坷,齐桓公在世时被齐国压制,齐桓公死后又被晋文公带领的晋国压制,楚庄王可谓是一上手就接了个烂摊子。楚庄王即位后,为了解决复杂的国内问题采取了以静观动的对策,整整三年都表现出一副沉溺于声色犬马的样子迷惑国内的反对势力,暗中却在观察局势,培养自己的势力。半年之后,楚庄王羽翼丰满,重归朝政,肃清了朝堂的反对势力。稳定国内后,楚庄王在国内大力推行华夏文明,之前楚国一直被中原诸侯排斥于文明之外,而楚庄王即位后,改变了这种状况。之后楚庄王率军北上与当时的中原霸主晋国争霸,在邲之战中大败晋国,使得中原诸侯背晋附楚,结束了晋国的霸业,楚庄王成为了新的霸主,在争霸期间楚庄王还询问周王九鼎的大小、重量,九鼎代表着天下九州,是周王室的象征,楚庄王的询问表示了夺取天下的野心。

这三位霸主,都有实打实的功绩支撑,而且他们的霸业都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大诸侯的认可。相较于他们三人,秦穆公在位期间一直被晋国压制,崤之战和彭衙之战两次和晋国交战都是全军覆没,难以成为公认的霸主;而宋襄公则完全没成就霸业,屡战屡败,只靠所谓仁义才博得霸主之位;至于越王夫差、吴王阖闾二人,则由于地理位置较为荒远,并非当时的华夏之地所在,所以也容易被榜单所排斥。这就是为何齐桓公、晋灵公、楚庄王能成为公认霸主的原因。


邓海春


春秋五霸到底是那五个,历史上也是各有说法,又说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也有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还有很多的说法,不过其中齐桓公和晋文公是确定人员,其他的人员中基本都有争议。

故而春秋五霸只有齐桓公和晋文公是没有争议,其它人员都有争议,主要的原因是在齐桓公和晋文公会盟之后,春秋就进入到一个长期的争霸过程,其中中原地带以晋国和楚国的争霸时间最为长久,可以说他们两国的争霸是春秋中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晋国与楚国的争霸之路,也就造成诸侯国会盟不能形成齐桓公、晋文公会盟的那种盛世,也就不能成为诸侯之长,不能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效果,所以不能作为全国意义上的霸主,只能称之为一方霸主。

称霸一方的霸主在影响力和号召力方面自然都不及齐桓公、晋文公这种盟主意义上的霸主,而各区的霸主比较多。秦、楚两国地处边缘,可秦穆公和楚庄王不论才干、功绩都十分显著,无法埋没,他们都称霸一方;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不失为一时之雄,也都是称霸一方。所以这么多地方霸主的产生,就使得春秋五霸的说法不一。

整个春秋时期基本都是姬姓晋国在替周天子行使王道,晋国在整个春秋历史上维持了百年之久的霸业。这段时间晋国基本享有领导诸侯之权,尤其是晋文公玄孙晋悼公政治韬略过于出众,才能、成就、品行都首屈一指,算是晋国霸业的最高巅峰。所以在春秋时期,论实际的统治力,地方霸主的实力很多不足以抗衡晋国,实际霸主应该对晋国。

春秋到了中期之后,诸侯国的形式已经发生改变,霸主之争已经边城大国之间的争斗,而没有一方能完全以实力碾压另外一方,所以没有出现能领到全国的霸主,也就使得霸主的说法非常多。而到了春秋中后期,霸主其实上已经失去了意义,更多的是大国攻伐的战争,为战国做好铺垫。


帝国烽火


1、严格来说,只有两个绝争议的春秋霸主:齐桓公和晋文公。

只有齐桓、晋文是名正言顺,从实绩和程序,都无可挑剔的霸主。

按春秋时代的标准,要成为“霸主”,既要有号令中原诸侯成为盟主的实绩,还要有周天子正式赐“侯伯(霸)”的名分。

——整个春秋时代里,曾取得“盟主实绩”的君主好几位:

齐桓公、宋襄公、楚成王、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晋、楚后世君主的盟会不算,只能被视为晋文、楚庄的继承。)

但取得周天子正式赐“侯伯(霸)名分”的,却只有三位: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

——所以,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主地位绝无争议。

2、“五霸”的其他三个凑数者的提名,其实主要就是晒屁股了。

① 秦穆公

有三平晋难、泛舟之役的仁德,礼贤下士、宽宥爱民的贤明,而且综合实力也是当时可比肩齐、晋、楚三巨头的超级大国。但是终其一世,都被晋国堵住了东向之路,无法把影响力投射到中原去号令中原诸侯,而只能偏居西北一隅,殴打西北诸戎小盆友来玩。

而周天子的赐秦穆公“西伯”,既是对其实力的认可、对其贤德之名的嘉奖,也是为了让他牵制晋国。

——确立晋文公霸业的“平子带之乱”,其实就是秦穆公有意相让的结果。本来就是秦穆公率先提议秦晋联手平乱的,但晋文公为了吃独食而“婉拒”了秦穆公。而秦穆公出于对晋文公的敬佩,加之晋国不同意的话,秦国也无法越晋国而出兵,所以就做个顺水人情,让晋文公独占了这份功劳。

而晋文公平“子带之乱”后飘飘然“请隧”,让周桓王非常不满、也对晋文公的野心产生了警惕。因此,在赐伯晋文公后,转头就赐了秦穆公“西伯”,既是为了嘉奖秦穆公实质首倡的心意,也是为了恶心晋文公。

② 宋襄公

论能力、实力就是个渣渣。

——但是,他是齐桓公和管仲有意栽培的“霸主接班人”。

因为在父亲宋桓公死后,有让国于贤之美、戴丧赴盟之诚,而深得齐桓公和管仲赞赏。加上管仲见齐桓公多内宠,世子之位不稳固,料定齐桓公死后齐国必定内乱,而正在物色一个有一定实力的大国,作为世子昭的外援。由于宋国是大国,宋襄公又有谦让忠诚之名,正好符合管仲的理想。于是,在管仲的促成下,齐桓公把世子昭托付给宋襄公。

正是因为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世子昭出奔宋国,宋襄公以遵齐桓公之命、护送世子昭回国的名义,才得以号令诸侯成为盟主的。

然而,宋襄公尝过甜头之后,就开始飘了,觉得自己很屌,搞了一堆花式作死的神操作:

先是矜功自傲,把继位后的齐孝公(即世子昭)当小弟来使,惹毛了齐孝公;又在以重申齐桓公之命而号召的盟会上,装逼摆谱惹毛了以鲁国、郑国为首的一票姬姓诸侯;又打出“仁义”的旗号,把齐桓公团姬姓结诸侯的“尊王攘夷”的旗号丢一边去;又一意孤行搞神马“杀鸡儆猴”,无罪而杀了两个小国君主。

——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贻笑大方的下场。

ps,有不少人认为宋襄公失霸,是因为“泓之战”的失败。其实不然,泓之战的时候,他的霸主之名,就只剩个虚名罢了。本来泓之战,就是以齐孝公为首的诸侯坑宋襄公而引发的。就算宋襄公听了子鱼的建议,击楚半渡、鼓楚未阵,也一样赢不了。

本来,如果宋襄公不飘,保齐孝公复位之后,不装逼不摆谱,推齐孝公为盟主,不乱立神马“仁义”的狗屁FLAG,仍然奉行齐桓公“尊王攘夷”的路线,齐国由于内乱而实力严重受损,加上宋襄公对齐孝公有大恩,齐孝公必然要感恩并倚赖宋国。那么,宋襄公完全可以借齐孝公之名和齐国之力,而号令诸侯,慢慢增强自己的声望和影响力,最后再取齐孝公的霸主之位而代之。作为齐桓公组盟的主要假想敌的楚国,根本没有任何机会。

但他偏要急于出头,不但把自己给作死了,还断送了齐桓公打造的反楚联盟,让楚国终于得以染指中原。可谓是中原诸侯之罪人也不为过。

③ 楚成王

借宋襄公把中原诸侯联盟搞得离心离德之机,挟泓之战之余威,而得以号令中原诸侯。但实际上并未能够取得中原诸侯的信服和认可。加上楚成王时,正值楚国内部权势滔天的若敖氏最为鼎盛的时期,楚成王也没有过多的余力去进一步深入中原。

所以,楚成王的会盟,就只不过是乘中原大国内乱未定、诸侯群龙无首之机,而搞的一场过把瘾的装逼而已,算不上是霸业。等晋文公把中原超级大国晋国的内乱平息,集中起晋国的国力去整合中原诸侯之后,楚成王的过把瘾就到此为止了。

④ 楚庄王

直到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时,把垄断楚国权柄的若敖氏杀了个元气大伤,建立起楚王的绝对权威,以整合楚国自楚武王以来鲸吞江汉小国积累起来的巨大体量,所蕴含的海量资源后,才真正具备了北上参与中原争霸的资本。

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楚庄王一改以往历代楚王那种“我蛮夷也”的贪婪暴虐、轻狡诡谲的行事方式,对外用兵讲求师出有名,并且用中原的礼仪规矩,与中原诸侯打交道,渐渐获得了中原诸侯的认可,不再被视为洪水猛兽般“非我族类”的蛮夷。

甚至在当时中原诸侯自霸主晋国以下皆礼崩乐坏、巧取豪夺的情况下,楚庄王所展示的气象堪称一股清流。

庄王十六年,以讨夏征舒弑君篡立之罪的名义伐陈,成功后听从大臣申叔时的劝谏,没有用以往一贯的灭国置县的做法来处置陈国,而是迎回了陈灵公的太子,恢复陈国。这一做法不但得到了陈国人的感激,连其他中原诸侯都对楚国刮目相看。

随后,又在伐郑获胜后,面对肉袒牵羊请罪的郑襄公,动了恻隐之心,不但没有灭郑,反而保全郑国并与郑国结盟而去。

——地处中原咽喉的郑国倒向楚国后,楚国的霸业就已经成型了,楚庄王离霸主之位就只差与晋国的一次决战来正名而已。

伐郑不久,奠定楚庄王霸业的晋楚“邲之战”,楚国以几乎碾压的优势大败晋国后,早就对晋国心怀不满的诸侯纷纷倒向楚国。

其实,如果不是楚庄王死后,屈巫因夏姬之故叛逃晋国,为晋国献上“援吴疲楚”之计,凭楚国的硬实力,晋国根本没可能与楚国争霸那么多年。

——春秋时代所有盟主之中,楚庄王的硬实力是最强的一个。所以,无论春秋五霸的提名怎么提,楚庄王都是绕不过去的,如果排除楚庄王,除了齐桓晋文之外,任何一个上榜者都会显得很尴尬。

这也正是题主会有五霸里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毫无争议”的印象的原因。

⑤ 吴王阖闾 / 夫差、越王勾践

吴越两国论综合实力其实都不是大国、强国。说白了,就是靠着穷兵黩武憋出来的强大军队,趁其他大国内乱虚弱之机,以武力作为后盾抢来的盟主地位。

所谓“霸业”,不过几年后就身死国灭了,不值一提。

——————

排春秋五霸,基本上就只能在上面2+6中选,其中的2是绝无争议的,那么实际上等于就是6选3了。

而怎么选,就看评选者的主张了。

一般来说,推崇仁政的儒家一派,会选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而推崇霸道的法家,则更倾向于选楚庄王、越王勾践、吴王阖闾/夫差。


鬼狂歌


关于春秋五霸的说法很多,被认可的是以下两种:

1.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2.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可以看出,这两种说法中,三个人是公认的,那就是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

为什么这三个人的霸主地位是普遍承认的呢。我们就要从什么是霸主来说起。在西周时期,周王是天下的共主,主持了天下诸侯的分封,并且负责组织全国力量祭祀求雨、治理黄河、抵御戎狄、征服不法诸侯等重大任务。可是后来西周灭亡了,东周的宗室力量大减,不能再组织天下诸侯去完成重要任务了。所以,这时就必须有强大的诸侯站出来,组织其他国家一起来完成这些重大任务。但是从名义上说,这些强大诸侯都是臣子,又不能直接取代周王的地位,所以他们有了一个新的称号,就是霸主。一般的霸主都要有自己明确的政治主张,都要有一番作为之后,才能威服其他诸侯国,大家共同推举他为霸主。

这个角色首先是由齐桓公充当的,他作用管仲,富国强兵,组织各诸侯国治理黄河、抵御北狄的入侵,可谓是功勋卓著,获得了其他诸侯国的一致认可。后来,齐国衰落后,其他国家的君主又争相去承担这些任务,但是小国和弱国根本就不行,只能由大国来担任。所以,晋国和楚国就先后接过了接力棒,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并且会盟诸侯,得到了大家一致认可。

所以,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是三个名副其实的霸主。


历史中简堂谈古说金


春秋五霸有不同的说法,主要是两种,其一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其二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两种不同的版本,只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三人无争议入选,其余两名霸主,各有各有说法。与其他雄君相比,齐桓公、晋文公与楚庄王又胜在哪呢?

第一,什么是霸业?

首先要明确何为霸业。

春秋五霸,又称为春秋五伯。霸就是伯的意思,伯就是“侯伯”,指诸侯之长。那么怎样才算是诸侯之长呢?

在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是郑庄公,但他并没有入选五霸,因为的霸业是纯靠武力支撑的,尽管打败周边的所有对手,但并没有得到众诸侯的拥护。真正的霸业是从齐桓公开始的,管仲设计了一种新型国际关系,就是召集诸侯会议,成立诸侯联盟。用现在的话说,霸主就是诸侯会议联席主席,就是联盟中的头头。

这种模式是齐国首创的。公元前681年,齐桓公主持北杏会议,这是他召开的第一次诸侯峰会,共有五个国家参加。两年后的鄄城会议,宋国、陈国、卫国、郑国等都参加了,周天子还专门派出代表参加,故而此次会议,被认为是齐桓公霸业的开端。

所以,霸主不仅仅是凭恃武力,得到诸侯拥护,主持诸侯峰会,这才是更重要的。

第二,齐桓公、晋文公与楚庄王,在诸侯联盟中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三位名君,都把国家的带入鼎盛,国力非常强大,武力值很高。

比如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齐国战斗在攘夷的最前线,联合华夏诸国,抵御外夷侵犯,赢得诸侯的尊重。他的伟大事业,可概括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九合诸侯意指多次召集诸侯国会议。在古文中“九”字经常是虚指,泛指“多”的意思,根据钱穆《国史大纲》统计,齐桓公主持召开诸侯会议多达十五次。

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国,一跃成为华夏之领袖。他仍然沿用齐桓公的称霸模式,在打败楚国后,于郑国的践土召开诸侯峰会,参加会议的有晋、鲁、齐、宋、蔡、郑、莒、卫八个国家。这是继齐桓公“九合诸侯”后的又一次重大国际会议,齐桓公开创的以诸侯会盟为主的霸业模式得以延续。

第二次会议在晋国的温地举行。与会的国家包括晋、鲁、齐、宋、蔡、郑、陈、莒、邾、秦十个国家。这次会议决议的精神,是对不顺从的国家实施军事打击,确立诸侯会盟在国际事务中扮演联合国的角色。这两次重要会议,确立了晋文公霸主不可动摇的地位。

在晋文公之后,天下格局明朗化,即晋、楚两强争霸。晋国与楚国各自拥有一批诸侯国,我们可能称之为“中原联盟”与“南方联盟”。晋国是中原联盟无可争议的霸主,而楚国则是南方联盟的老大。在楚国历史上,楚庄王是最杰出的一人。在邲之战大败晋师后,楚庄王几乎无敌于天下。

无论是齐桓公、晋文公或楚庄王,都是左右天下大势的关键人物。而其他几位霸主,与此三人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

第三,其他几位霸主,都不具备全局性的影响力

下面我来分析一下秦穆公、宋襄公、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为什么霸业不及上述三人。

宋襄公就不必说了,稀里糊涂被选入五霸。他武功平平,也没什么影响力,为什么会入选呢?因为齐桓公死后,国际权力出现一个真空期,当时宋襄公是齐桓公的头号追随者,自认为诸侯盟主,非自己莫属。于是他召集几个小诸侯,召开国际会议,风光了几天。后世有些人便认为宋襄公继承齐桓公衣钵,也推他为霸主,其实非常勉强。

秦穆公无疑是春秋时代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但他倒霉之处,是遇到了一个崛起中的晋国,在崤山之战后,秦国东进中原的路就被晋国给切断了。尽管秦穆公后来“遂霸西戎”,但是其在中原的影响力几乎为零,其霸业属于自嗨型,东方诸侯没一个鸟他的。

吴王阖闾创造了奇迹,几乎把百年霸主楚国给灭了,吴国雄起于东南,着实是伟大的人物。然而,吴国当时被视为文化落后、带有浓厚蛮夷色彩的诸侯,对整个政治重心中原的影响力是很有限的。诸夏视吴国为异类,故而吴国实力虽强,并没有几个诸侯愿意尊他为盟主。

越王勾践的情况,与吴王阖闾类似。勾践灭掉当时雄极一时的吴国,又创造了一个历史奇迹。勾践不失时宜地会齐、晋诸侯于徐州,并致贡于周。周元王封勾践为伯,这意味着周王室承认越为诸侯之长,只是这种任命象征性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越国的影响力,也只限于东南,当时实际上真正领袖诸侯的,仍然是雄踞北方的晋国。因此,越王勾践虽也称为“霸主”,但不备具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那种跺跺脚便天下震动的能力。


君山话史


历史上不同时期对于春秋五霸有各种版本,他们分别是

  1.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
  2.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3.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4.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5.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
  6.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
  7. 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鲒崎亭集外编》


我们看一下,郑庄公;他其实是第一开创春秋霸业的国君,不过因为郑国属于小国,影响力只有郑国周边。因此历史大部分认为其为春秋小霸。并不能算真正的霸主。

齐桓公:第一个开创了大范围联合霸权的国君,势力影响十分巨大。毫无争议。

宋襄公:接替齐桓公第二个名义上的霸主,但只是名义上的,宋国的势力弱小,基本上没有大国看得起他。势力并没有广泛被认可。

秦穆公:历史上只能说他是称霸西戎,但是秦国东出没有影响力。

楚庄王:楚国是各个国家排斥的对象,但是楚国是大国,势力雄厚。也开创了大范围霸主的局面。

越王勾践:不过是打败了吴国,也是小范围的霸主。

吴王阖闾:仅仅称霸与南方,没有北方大国认可。

其他的,就不在一一举例,影响力还没有上面几位大。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就是因为,齐桓晋文这样的国君开创的是大面积的霸权,影响力十分巨大。所以才无可争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