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拼盡全力,我們才能最大程度地“綻放自己”

還記得國防大學金一南教授在作客央視《一堂好課》時曾說道:

現在的年輕人天天都在選擇,時時都在選擇。精彩也好,平淡也好,都在於選擇。這種選擇的考驗可能絕不亞於槍林彈雨,它是一場戰鬥。

我也深有感觸,因為生活中確實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選擇,有人選擇精彩拼搏,有人願意平淡一生。

雖然人各有志,不能統一強求。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

那種日常的平淡很容易消磨我們的志氣,讓我們在生活的這場“戰鬥”中逐漸淪為“平庸的逃兵”。

就像溫水裡的青蛙一樣,永遠也跳不出“舒適圈”的限制和束縛。

我想這也是金一南教授想要警戒年輕人的心聲所在吧。

所以在我看來,人生的旅途,無論是精彩還是平淡,都必須先拼盡全力才有資格去選擇或者放棄,也只有拼盡全力才能真正讓自己的生命最大程度地綻放。

唯有拼盡全力,我們才能最大程度地“綻放自己”

01 “我本可以”是人生最無奈的遺憾

我以前卻從未意識到這一點,也因為未能拼盡全力做事情而錯過和丟失了很多。

從小父母對我的教育哲學一直都是:“健康平安比一切都重要。”

所以他們從來不對我的學業或者生活提任何要求,也不期待我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只單純地希望我能自由快樂地成長。

後來我確實無拘無束的長大了,也能靠著自己的一點聰慧和乖巧順暢地渡過了十幾年讀書生涯,又憑藉著一點“運氣”考上了研究生。

讀研之前我還會時常問自己:你看起來“毫不費力”地就已經獲得了可能很多人拼盡全力也不一定能取得的成績,是不是該感到知足了?

我後來才知道,這種想法是多麼的愚蠢。

因為當我看到了越來越多非常優秀的人之後,我才漸漸發現:

自己看起來毫無波瀾的人生,很大程度上竟然是因為我主動避開了許多的困難和磨練,不斷地錯失了很多成長機會。


而我卻總是習慣性地自我安慰:“只是我不喜歡而已”,然後始終都是在自己的舒適圈裡“將就”著。

唯有拼盡全力,我們才能最大程度地“綻放自己”

比如本科時學日語,以應付考試的心態拿到了剛剛及格的N2證書,現在有很好的去日本交流進修的機會時卻因自己口語不行而只能放棄;

再比如畢業時為了免受一年考研的折磨,雖然有幸能“直接保研”,但是卻因為沒有勇氣去爭取自己更心儀的學校,錯過了很多實踐的機會和人脈資源。

那種感覺就如同有一張無形的大網,限制了我人生中本該有的更多潛在的可能性。

我知道自己已經足夠“幸運”,也並不是不知足,而是清楚的知道自己還沒有拼盡全力,還有很多的無奈、自責以及“我本可以”的遺憾。

02 “拼盡全力”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智慧

或許很多人都會跟我一樣會因為自己“沒有拼盡全力”而感到遺憾和痛苦,但也有很多人還根本沒有意識到為什麼要去“拼盡全力”。

就像有人經常嘴上說著:“我已經盡力了,就這樣了吧!

但當看到別人費盡苦心、歷經磨難後終於獲得成功時,自己又會羨慕不已,反過來責怪自己當初為何不再咬咬牙,繼續走一小步。

又或者只把拼盡全力當做“弱者”的權利。

認為自己天生擁有一副好牌,根本不需要將生活過得那麼費力,然後知足且平淡地度過了一生。

其實,這都是我們自己主動選擇的,並沒有什麼外部力量的控制。

唯有拼盡全力,我們才能最大程度地“綻放自己”

但是我想說的是,拼盡全力不僅僅是為了向全世界證明自己可以,而是已經足夠智慧的懂得:

自己“值得”擁有更多的美好,而且堅信能夠在經歷了很多的誘惑、挑戰和磨難之後,抵達我們想要的遠方,從而最大程度地“綻放自己的生命”。

就像前輩鼓勵年輕人時經常說的那樣:你已經很優秀了,但你能夠更優秀!

那麼當我們面對自己想要追求的一切時,如何才能做到拼盡全力呢?

我覺得最重要的只有兩點:一是“敢於勝利”,二是發揚“刺蝟精神”,並與自己“死磕到底”。

前者是強大的心理暗示並懂得“做難事必有所得”;後者是強大的專注力和執行力,能敦促自己穩步前行。

我想如果能這樣做到“知行合一”的話,即使不能保證成功,但也一定能夠“問心無愧”了。

03 “敢於勝利”是拼盡全力的前提

其實,“敢於勝利”這個詞最初是毛主席為了鼓勵人民武裝鬥爭取得勝利而提出來的。

他說的“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大致也是這個意思。

我想也正是靠著這樣的“雄心壯志”,36歲的毛澤東才能“身處低谷,看見南山”,並在歷經了種種艱難困苦之後,最終走向革命事業的勝利。

唯有拼盡全力,我們才能最大程度地“綻放自己”

還有很多偉大的人也是這樣,比如84歲高齡仍奮鬥在防疫前線的鐘南山院士,曾被判無期徒刑卻能在74歲再次創業的褚時健,還有澳大利亞99歲的尼治爺爺在游泳領域創下了世界紀錄等等……

他們不僅“敢於勝利”,而且拼盡全力真正實現了“戰勝自己”。

但遺憾的是,只有少數人因為相信而看見,多數人因為看見而相信。

也就是說,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常常因為看不見希望而不敢相信自己,也沒有意識到“敢於勝利”這四個字的強大力量。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連“拼盡全力”的機會都沒有。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

在很好的鍛鍊平臺或面試機會面前,我們總是顧慮自己有太多的“不足和限制”,然後在猶豫糾結或者退縮逃避中白白地錯失良機;


又或者在追求愛情時,“喜歡上一個人的第一反應竟然是自卑”,從不主動去讓對方瞭解自己,而是在等待和猜測中讓彼此的緣分逐漸消失殆盡。

我們總喜歡給自己設定太多的限制和束縛,不敢迎接挑戰,也無法真正的“綻放自己”。

我想只有當我們學會賦予自己“敢於勝利”這樣積極且強大的心理暗示,它才會指引我們迎難而上,也會帶給我們“拼盡全力”的機會和勇氣。

正如著名的心理學家巴浦洛夫所強調的:

心理暗示會影響人的情緒和意志,繼而對人體產生作用。

唯有拼盡全力,我們才能最大程度地“綻放自己”

所以當下一次機遇來臨時,不妨樂觀地告訴自己:“我一定可以!”,而不是當與成功“擦肩而過”後才去後悔“我本可以!”

04 發揚“刺蝟”精神,並與自己“死磕到底”

塞亞·柏林在他的小品文《狐狸與刺蝟》中,將人分為狐狸和刺蝟兩個類型。狐狸本性聰明,同時追求許多個目標,相對優秀。而刺蝟專注、具有穿透性的洞察力,集中一個目標不罷休,往往卓越。

正如古希臘詩人阿爾基洛科斯的一句名言所說:

狐狸瞭解很多事情,但是刺蝟只精通一件大事。

我想“刺蝟精神”最核心的就是專注力。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們只能“拼盡全力”將時間浪費在真正有價值的事情上。

就像紀錄片《壽司之神》中的小野二郎那樣,一生專注於精進自己的“壽司”技藝,即使已經堅持做了六十年壽司的他,仍然會很真誠的對顧客說:“一定還可以做得更好吃,我們每天都在努力達到巔峰,但仍舊不知道,巔峰究竟在哪裡。

更為難得地是,這個90多歲的“拼盡全力”做壽司的日本老頭不僅極其地專注,而且也真正做到了“與自己死磕到底”。

事實上,還有很多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都是如此,他們不僅夠專注,而且夠執著

比如當代著名作家麥家寫足足寫了11年,被退稿17次後才終於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諜戰小說——《解密》。

唯有拼盡全力,我們才能最大程度地“綻放自己”

後來這部作品不僅被幾十個國家翻譯和出版,還被《經濟學人》評為“2014年全球十大虛構作品”,可以說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不過麥家曾在回憶那段痛苦的創作過程時還說到:

那時候,我性情中的所有優點和缺點都被最大的顯現。所以,我幾乎固執的認定,這不是一次寫作,而是生命中的一次歷險。

從中也能夠看出,這種“與自己死磕到底”的過程是極度反人性的,就像真的在渡劫一樣,需要極強的執行力和承受力。否則一不小心就落入萬丈深淵,再也爬不起來。

我想,在這個浮躁而充滿誘惑的時代,我們都需要靜下心來,努力去培養一種“刺蝟精神”,專注於自己的領域深耕細作;並在面臨挑戰時敢於“與自己死磕到底”。

只有這樣才能算是拼盡全力,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心安!

05 拼盡全力將是我們一輩子的修行

許知遠曾在採訪日本平成時代最具有影響力的偶像之一——木村拓哉時問到:“你害怕衰老嗎,或者說當這個時代過去,你會惋惜嗎?”

木村拓哉堅定的回答道:“我一點也不害怕,也沒什麼可惋惜的。因為無論時代怎樣變化,在拼盡全力這件事情上我從來沒有改變過。

也就是說,我們拼盡全力終究是為了“與自己死磕到底”,這將是我們一輩子的修行,與他人並無多大關係。

畢竟在人生的旅途上,除了我們自己,真的沒有其他人了。

唯有拼盡全力,我們才能最大程度地“綻放自己”

雖然就像父輩們說的,作為子女的我們不必獲得很多的成就,他們都會給與我們最單純無私的愛;

但是如果我們不拼盡全力,那就可能永遠戰勝不了自己,也無法讓自己真正的長大。

所以希望你明白:做任何事情,只要持續、熱忱、死磕,就像一個匠人一樣,耐得住寂寞,鍥而不捨,則金石可鏤,未來可期。

最後也請你,為了喜歡的事情去爆發你的小宇宙吧!拼盡全力,只為讓自己的生命最大程度的綻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