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困境,誰也逃不過,唯有“愛”才能溫暖它

昨天是清明節。“死亡”,這個平常讓人忌諱的詞語成了這個節日無法迴避的話題。尤其是當下正在經歷的這場疫情,讓我們都處於一個公共談論並關注“死亡”的情境。顯然,這對於平時避諱“死亡”的我們,並非一件易事。

書單 | 死亡是困境,誰也逃不過,唯有“愛”才能溫暖它

馬爾克斯說:父母健在的話,你和死亡之間有一層墊子,當父母離開後,你直接坐在死亡上面了。大四那年,我差點就失去了我的墊子。

大四開學的第一學期,我失眠了。每天晚上,我和室友一樣,到了睡覺時間就熄燈就寢,閉上眼睛,然後清醒地躺到幾乎天亮。

在剛剛過去的那個暑假,我幾乎在醫院和家兩邊不斷地奔走,偶爾會跟著家裡的親戚到交通大隊核實信息。白天忙碌、大腦幾乎一片空白,到了晚上,疲憊和恐懼就開始在黑暗處肆意生長:腦海裡不斷回放我推開監護病房的門的那天,爸爸像平常一樣安靜、但渾身是傷躺在病床上,身上插著各種管子。媽媽坐在旁邊給爸爸喂水,眼睛紅著、腫著……

車禍,顱腦損傷。

這在醫院很常見,我們家卻是第一次,我永遠都不想經歷的一次。爸爸半閉著眼,因為傷到了腦袋,手、腳總是沒有意識地亂動、亂抓,手腕只好用布條被綁在病床的欄杆上。

徵得醫生同意後,我解開布條,和妹妹一起握著他的手,那雙自我長大後幾乎沒有握過的、長滿繭子的手。起初,我叫他,他並不說話,偶爾睜開眼睛,也是怔怔地望著某個地方,我不知道他在想什麼、甚至不知道他是否真的醒著,只是渾濁的眼睛淌下一行淚。

伊壁鳩魯說:“人有辦法對付一切,但是面對死亡,我們同樣像那些被拆毀了城堡中的居民。”人死了就意味著不存在,既沒有什麼天堂,也沒有什麼地獄。就算悲傷到極致,就算三天日日夜夜流淚,到了第四天淚水也會幹掉。不論我們對逝去的故人有多懷念,活著的我們都生活在一個與他們再無交集的世界裡。

那段時間,我一邊慶幸著、當時爸爸還躺在床上,無意識亂動的手還能把我右手的小手指摳到流血;一邊後怕著、爸爸差一點就生活在一個與我們毫無關係的世界裡;一邊恐懼著:我終將面對這一天。

我們每個人都將面對這一天。

書單 | 死亡是困境,誰也逃不過,唯有“愛”才能溫暖它

01 死亡是困境,誰也逃不過

我很幸運,爸爸突然遭遇的這場意外,雖然這對他的性格稍微產生了影響,但最終以幸運地痊癒出院結束,這讓我們家的每個人都若獲至寶。對於我來講,這個意外也成為了我的第一堂死亡教育課 :認識、理解、接受個人生命的有限性和脆弱性是一份怎樣的禮物啊。

但這本不應該是第一次。高中時代,我和媽媽聊天時,她有時會開始這樣一個話題:“等我走了以後……”,我是不會聽的,馬上就:“呸呸呸,媽你胡說什麼呢?”之後若無其事地轉移話題。

平常的生活中,死亡是一種隱蔽的存在,人們知道它,卻不提起它,就當作它不存在。而即便偶爾我們開始談論死亡,也常常是講別人的事。現在回想,這個被我打斷的話題,媽媽是鼓起多大的勇氣才開口的!而如果當時我能聽她好好談一談,這次的意外,我可不可以處理得更好一些?至少讓媽媽少流一些眼淚,多照顧一些當時還未成年的妹妹的心情。

現在想來,死亡不過是太陽底下最不新鮮的事情。每個清晨都有人醒來,也有人死去。在人口近2000萬的北京,每天平均有200多人死去;2019年,全中國死亡人口有998萬;全世界平均每秒鐘都有1個人去世。我們每個人在生命中,也都會或早或晚的經歷親人、朋友的離世,代表我們某種記憶的符號人物的離開,以及我們自己生命的逝去,方式包括而不限於意外、疾病、自然死亡……

書單 | 死亡是困境,誰也逃不過,唯有“愛”才能溫暖它

在過往的日子裡,金庸走了,科比走了,還是家長眼中的“孩子”的90後也開始漸漸接受熟悉的人去世。“死亡”是人生的必修課,正如史鐵生所說:“死亡是困境,誰也逃不過。”不必避諱談論死亡,它不過是一種自然現象,是你、我、芸芸眾生、世間萬物的盡頭,僅此而已。

書單 | 死亡是困境,誰也逃不過,唯有“愛”才能溫暖它

02 名為談死,實為論生

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除非一些特定職業的人,與“死亡”的距離都很遙遠,遙遠到我們快要忘記了它的存在,我們在這樣的環境中也可以發揮生命的價值。所以,當它突然來敲門,我們慌了。但只要真的清楚了:“死亡”是一件無需急著去做、也必定不會錯過的事。

“死亡只是自然現象”,這種灑脫的漂亮話誰都會說,但當死亡真正發生在我們身邊,除非冷血無情,才真的會泰然自若。這是因為,死亡教育的目的並不是美化死亡或者教人怎麼死亡,或者他人的死亡如何才能讓我們不悲傷。死亡教育的真正意義在於教給人們生命的意義。

在《刺蝟的優雅》中,天才女孩帕洛瑪不願成為魚缸中命運已被註定的金魚,於是策劃著一場12歲生日當天的自殺。但是,新搬來的小津先生和看似粗俗實則優雅的門房荷妮成為了她的“朋友”,與他們的交往使她重新開始審視生命的價值和死亡的意義。

書單 | 死亡是困境,誰也逃不過,唯有“愛”才能溫暖它

書單 | 死亡是困境,誰也逃不過,唯有“愛”才能溫暖它

最終荷妮死於意外。對生命脆弱性的覺知,真正縮小了我們的關注範圍、改變我們和我們的親人朋友的願望及生活態度。因此,談論死亡,名為談死,實為論生。

書單 | 死亡是困境,誰也逃不過,唯有“愛”才能溫暖它

早在1908年,哈佛大學哲學家約西亞·羅伊斯寫了題為《忠誠的哲學》一書,他在書中提出:人為什麼僅僅存在,僅僅有住、有吃、安全地活著,對於我們是空洞無意義的?我們還需要什麼才會覺得生命有價值?他給出的答案是:我們都追求一個超出我們自身的理由,這是人類的內在需求。這個需求可小可大,重要的是,我們在給這個理由賦予價值、將其視為值得犧牲之物的同時,我們賦予自己的生命以意義。羅伊斯把這種超越自身的理由獻身行為稱為忠誠。

人,總要找到能為之獻身的事情,才能明白生命的意義。在電影《超新約全書》中,上帝的女兒用短信向所有人通知了他們的死亡的日期,人生最大的未知成為了既定事實。於是,“如何度過餘生”成了眾人最關心的事情。戰區集體停火、所有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並不再向上帝祈禱。上帝生氣道:以前我抓著全人類的命門,沒人知道自己的死期,所以不敢胡作非為。現在就不會再被我牽著鼻子走了,他們將自主選擇生活方式。

書單 | 死亡是困境,誰也逃不過,唯有“愛”才能溫暖它

03 唯有“愛”能夠溫暖“死亡”

去年2月,臺灣體育名嘴傅達仁生命最後時刻的影像在網絡上廣為流傳:2018年6月,晚年飽受胰臟癌折磨的他選擇前往瑞士——目前全球唯一一個允許外國人在當地接受陪伴性自殺(俗稱“安樂死”)的國家。傅達仁先生在至親的陪伴下,微笑著吃下從醫生手中接過“毒藥”,和大家說了再見。

書單 | 死亡是困境,誰也逃不過,唯有“愛”才能溫暖它

對於身患重病的人或者高齡老人來說,他們最害怕的可能不是死亡,而是那之前的種種狀況——喪失聽力、記憶力或者不得不忍受疾病甚至是治療帶來的辛苦和疼痛。當人生命的脆弱性出現並佔據生活的大部分時間,人們的日常生活目標和動機都會發生改變。當他們選擇結束生命,我們不禁思考什麼樣的死才有尊嚴。

我也曾間接地經歷過青年人的“自殺”。我是一個追星族,有一天在微博發現朋友們都在轉發“誰能聯繫到她的家人或者同學!”。原來是一位粉絲朋友發了一篇“全世界再見”的微博!於是,我也趕緊加入了轉發擴散、聯繫網警的隊伍中。最後,我們終於聯繫到了女孩當地的警方。但是很可惜,搶救晚了一步,她永遠離開了我們。後來我們瞭解到,她生前患有嚴重的抑鬱症。當他們選擇結束生命,我們不禁仍想追問什麼樣的生才值得活。

書單 | 死亡是困境,誰也逃不過,唯有“愛”才能溫暖它

▍圖片來源:電影《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

在《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中,歐維在摯愛的妻子死後便失去了活著的希望和意義,但卻總在自殺的時候被新搬來的鄰居夫婦“打擾”。在幾次接觸中,歐維對這家人的看法也由嫌棄到接受,竟也因為這家人的真心和熱情,放棄了自殺的念頭。他陪著懷孕的女人生下孩子,送給這對夫婦的大女兒買下自己以前根本沒有聽過的iPad、讓她好好學習繪畫……最後,他在這家人的陪伴下離世。

書單 | 死亡是困境,誰也逃不過,唯有“愛”才能溫暖它

那些與生命的脆弱性相抗爭的人與不抗爭的人之間存在觀念的鴻溝,抗爭成功的人比抗爭失敗的人多了幾分幸運。死亡的威脅或者誘惑,都使我們重新對活著的慾望加以排序。

那位自我結束生命的同好,她生前我們並不相識,她走後,我翻開她的微博,首先我注意到了她手繪的頭像,好漂亮!我看著微博裡那些她畫下的我們共同喜歡的藝人,筆觸細膩、畫風陽光可愛,她該是一個心中充滿愛的女孩才會畫出這樣的畫!又該是一個人對抗抑鬱症有多辛苦才做出這樣的選擇。我為她流下眼淚,心中祝福她:“如果這是唯一能讓你感受到快樂的方式,希望你一路走好。以後要一直開心呀!”

在選擇安樂死的傅達仁先生的視頻中,我注意到傅先生的兒子忍著眼淚,不斷地說:“爸爸,我們愛你……”這讓我記起史鐵生的那句“死亡是困境,誰也逃不過”,還有下一句——唯有愛才能溫暖死亡。


04 學習正視死讓我們更有勇氣地生

忘記在哪裡看到過這樣一段話:“我時常覺得中國缺乏三種教育:性的教育、愛的教育和死亡的教育。這三種概念,分別對應人生的三個支點,身體完整,靈魂充沛和生命價值。”

“死亡”長久以來被冷處理,目前國內開設死亡教育課程的高校不足20所。但值得欣慰的是,去年,全國人大代表在兩會提出了全面開展死亡教育的建議。

臺灣教育學博士張淑美認為,“兒童在四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而死亡教育沒有年齡的界限。卡夫卡說過:“生命的意義在於終結。”正視死亡讓我們勇往直前,促使我們完成目標,去學習、去愛、去創造。

在疫情之下,死亡被聚集成抽象的數據,但就像北野武說的:“災難並不是死了兩萬人或八萬人這樣一件事,而是死了一個人這件事,發生了兩萬次。”面對死亡,我們需要學會同理心。

死亡是一種喪失,人類文明很早就在用各種儀軌來處理這種喪失,讓“倖存者”重新開始生活。沒有機會去言說、表達、處理“喪失”這件事時,“甚至會對幾代人造成影響”。面對死亡,我們需要學會接納失去和無常。

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昨天我們舉行了全國性哀悼活動。在此期間,全國和駐外使館下半旗誌哀,全國停止公共娛樂活動。上午10時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汽車、火車、旗艦鳴笛,防空警報鳴響。我聽到防空警報的聲音遠遠傳來,就像一聲長長的哀鳴,在這聲哀鳴裡,不禁落下淚來。

書單 | 死亡是困境,誰也逃不過,唯有“愛”才能溫暖它


清明清明,清死亡之疑惑,明生命之意義。很感恩有這樣一個節日,讓談論死亡變得不是那麼的避諱。也煩請清明時節的清風,為我們思念著的故人捎去思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