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山和林夕这些现代作词者的水平可以赶超苏轼、李清照吗?你怎么看?

欧珀困了


赶紧别吹了,别说赶超苏轼、李清照,就是给他们提鞋都不配。有一件事大家一定要分清楚,虽然他们写的都是歌词(古代诗词也是拿来唱的),但是古典诗歌和当代诗歌最大的区别就是,古典诗歌有文学性,而当代歌词(不是诗歌)基本类似打油诗一样,只需要讲究和谐。

在这方面我认为林夕是胜过方文山很多的,而方文山的词作水平,基本是大陆高中生的语文水平,这没办法,台湾的语文顶天也就这样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他们的词和苏李的词到底差到哪儿了。

最重要的就是逻辑性和文学性。

苏轼,李清照的词的文学性就不用说了,比如苏轼的“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李清照的“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这里“秋鸿”和“春梦”,“晚风”和“淡月”,不仅是意向词,而且整句话前后对仗工整,呼应。有着很强的可读性,结构美,韵律,意象对照,表达清晰。

但是我们知道,林夕的词都是大白话,比如《红豆》中的:“可能在我左右,你才追求,孤独的自由”,《流年》中的“

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手心忽然长出纠缠的曲线,懂事之前情动以后长不过一天,留不住算不出流年”。

这里林夕使用的技巧无非就是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对韵,甚至是强行对韵而打乱歌词本身的结构性和文学性。不要再说汉语不讲逻辑,不讲结构好嘛,去看看古人的诗词,哪怕是倒装也是符合结构的,林夕的词你细读一下简直就是乱搭了。这点在方文山的词上更加突出。比如方文山在《烟花易冷》中的“

千年后,累世情深,还有谁在等,而青史,岂能不真,魏书洛阳城”。在《青花瓷》中的“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你把这词放在歌曲中演唱或许觉察不出问题,可一旦单独拎出来会发现不仅没有逻辑性,没有文学性,没有结构性,除了最后一个字对下韵简直一无是处。甚至多处常识错误,还突然扯一下魏书洛阳是什么鬼?

实际上你用现在的什么写歌软件,写词软件都能写出比肩方文山和林夕的词。很多人应该玩过网页上姓名诗生成,所使用的技巧不过是一堆"风月","夕阳","白雪","落梅"进行结构性组合,结尾使用"韵字"。

这个大家试下就知道了,真的非常简单,你只要有足够的词组就行。加上好听的曲子,你就能觉得这词非常棒,但是单独拿出来是不能细看的。

但是苏、李的词呢?不管怎么摆放都是美的。单独拿出来更令人回味似老酒。

这里打个比方,林,方的词像可乐,你去除糖,去除二氧化碳,不比白水高到哪儿。而苏李似酒,那种香味是全方位的。

顺带再说一句,不管是林夕还是方文山,所有歌词不过都是情情爱爱,这点要是放在古代是被鄙视的,特别看不起的,唐人称之“俗媚”。而苏李真正的成就,是家国情怀,是对人世社会的看法,是对历史的比喻,这才是真正的大家,不局限于个人。

词这东西,真的有高下之分的。

云泥之别。


三观粉碎机


这个问题貌似有点随意!期盼是好的,但也是不可能的。

先说我国古代的文人骚客们,尤其以唐诗宋词为主题的文学鼎盛时代,他(她)们把个人.小家.大家.国家乃至于天地宇宙都囊括其中,爱国的情怀尤为甚烈,语言精炼,往往一句诗一句词就包含着多重含义,让后人们受益匪浅。拿现在很时髦的话说:全部都是干货!

回头再说现在的诗和词,语言罗列的比较多,语气堆积频繁,平铺叙述太过于严重,以至于有点拖泥带水的感觉,再一次拿现在的话说就是水分太多矣!

语言需要干练,需要精辟!




手机用户早知道了


乍一看,这题有毛病。让相隔千年、专业不同的人来pk,这不是关公战秦琼吗?再想一层,他们都是文化人,都是有影响的公众人物,有结合点,就可以比较。

林夕是当代著名的流行歌曲填词手,甚至可以说是华语流待乐坛歌词作者圈的教父级人物。林夕是典型的文化人,年方弱冠已是香港中文学会的干事,与人合创过诗刊,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过助理教授,是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会员。歌词代表作有《左右手》、《至少还有你》、《红豆》、《侧面》等。

林夕的歌词颇有书卷气,薪续了传统文学的诗意与典雅,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他内在的文学修为,因此,他的歌词歌曲深深打动了一个时代的许多人。



与林夕相比,方文山算是晚辈。我始终认为,方文山是一个极具古典文学天赋和潜质的人,如果生在唐宋,他可能会在千家诗林中有立足之地。他的起点不高,毕业于台湾岛私立的成功高级工商职业学校,在大陆至多也就是三本院校,但他在流行歌曲作词圈中可以说是一匹年轻的黑马。

当然,论文学成就,方文山的词与宋人之词没法相比,更毋提比肩东坡、易安了,我也相信他或许无法完成一阕依曲牌、按词谱、不出律的古典文学词。但他只是一个流行歌曲填词手,他的专业在歌词,像《七里香》《菊花台》《千里之外》等作品,就文学造诣来讲,也是十分惊艳的。最该被点赞的,就是在他的影响推动下,为中国流行乐坛开启了“中国风”。



林夕也好,方文山也罢,他们都是当代优秀的音乐作词人,他们的作品能为我们这一代人带来欢乐,这就是最现实的贡献。也许再过个三五十年,他们便不为人知,这就是历史大浪淘沙的规律。

即便是有所成,与苏东坡、李清照这些千古才子佳人相比,他们也只是一片浮云、沧海一粟。


抱庸詩書


我们且不论古典词音律是否优美,因为曲谱散失知今也无法考证。我们今天在这里要说的只是单纯的就词而言。

我们先不说古人词汇如何,用典炼字的角度。恐怕黄霑,林夕,方文山连民国时的边边都没挨到。

第二古法填词严格的来讲,分轻重缓急,清浊,又分唇齿舌喉等音。从意境来说,东坡词囊括古今,虽然声律不协,但是无论是意境还是还是胸襟这三位都无法比拟。李清照词可谓完美,清丽至极。而把这三位的词作去掉音乐,只按朗读来说,即使目不识丁者一眼也能辨别高下。

最后说一句,提问者能问出这样的问题来,无非是想提高一下三个人的名气而已。不用拿几位大家比了,即使当下网络上写的比较好的词,这三位也赶超不了。


和风小筑主人一诺


一个荒唐的提问!不否认方文山林夕歌词功底,但歌词和诗词仍有巨大差别。且将方丶林与苏轼李清照相比较,实在是无知到极点,苏、李是那个时期文学的高峰,且经过多少年大浪淘沙,苏丶李的诗词依然光采夺目,成为后人传诵不已的文学经典。

将不同年代不同领域的人相提並论,莫非酒喝高,要不对方、林已祟拜得五体投地不能言表,只能扯出这无厘头的设问。这块不是对方丶林的溢美,而是另一种黑。苏丶李是高山,方丶林是否高山,三百年后由后人再去评说!

可以肯定说,方丶林看到此提问,也会惊出一身冷汗!


兴如15105019


个人看法

不用比了,

搞清什么是歌词,

再看看什么是诗词,

虽然都有个(词)字,可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

最后一个词,是毛泽东那个(沁园春.雪)。

还有别人写出过吗?那是词。

诗,今人写的都是打酱油的诗,有够资格传世留名的名,找出个追上,李白,杜甫的,大家可以尊他为诗神吗?李白才诗仙,要嫌诗仙没气派,小。没关系,诗圣如何,不行就叫(湿湿)也可以的。

弄出两个写歌词和写诗词的比,没搞错吧,已为古人也闭着眼睛对月长嚎玩那,


夜雨随缘1


这个问题很有趣,就像问自行车能不能跑得过动车,星星的光芒能不能超过太阳。方文山和林夕虽然在作词方面有贡献,但是与李清照、苏轼等文学大家无法相提并论。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经过岁月的积淀,仍然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将我国的文学艺术推向了高峰。

就宋词而言,它是区别于古体诗的一种全新诗歌形式,是宋代对文学做出的最高成就,宋词最大的特征就是具有长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适合以歌唱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这并不是说宋词就是歌词,这其中有着本质的区别。

1、宋词都有特定的词牌,不同的词牌中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具有固定的格式,不可以变动。

2、宋词一般都分为上下阕,内容都不相同。这与现代歌词的重复性区别最大。

3、宋词中音韵的规定特别严格,词调的平仄有固定的格式,各不相同,这也是区别于现代的随意性的一个标志。

宋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豪放派的写作手法视野广阔,气势恢宏,代表人有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婉约派侧重于儿女情长,诗词中有一种婉约的美,代表人众多,主要有柳永、李清照、李煜、晏殊等等。

相比而言,现代歌词的写法就随性很多了,作词人大都有一些诗词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也可以写出广为传唱的好作品,这样的作词人有很多,方文山和林夕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其艺术价值与宋词相比相距甚远,这只能作为歌词传唱一时,却不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

因此说方文山和林夕等作词人的文学水平不能与李清照苏轼等文学大家相提并论。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同时希望借此机会结交更多的朋友,谢谢!


三脚猫学功夫


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脑残。提出这种不流不入门的问题。两者根本就不是一个台级别的。苏轼,李清照。是所谓的大神级诗人。他们的私人既有个人也有国家,还有民族情怀。这种事流传到千年以后,依旧会流传。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国家最宝贵的财产。是世界文化里面,一颗璀璨的明星。方文山,林夕。是一个跳梁小丑。特别是林夕,他不光是一个跳梁小丑。而且还是一个反对国家,反对民族的汉奸分子。方文山顶多就写了几首打油诗。林夕,他连打油诗的级别都没到。只是写了几首词而已。两者不能同日而语。顶多也就是,80后,90后。这两代人还记得他们的酸腐的诗词。都是一些亲爱的小腔小调。拿不到台面,上来把玩。更别说去凭什么,去仔细去研究他们的这些东西。连研究里面都是些糟粕中的糟粕。没有任何可研究的东西。苏轼,李清照的作品。既有家国的大的胸怀。又有个人的荣辱。从个人的荣辱的词里忽现了那个大时代的历史。那个大时代的历史。际在苏轼和李清照的笔中又娓娓道来。他们是那个时代文人的楷模。他们更是那个时代的,文人中的英雄。既有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的精神。表达了一个文人该有的家国情怀。矢志不渝的践行一个儒家文人的重任。用诗词,用笔杆子去改造人的思想和那个国家。虽然在当时没有改变任何东西。但是他们的那些诗词。在当时的文人当中有很大的反响。也激励了后代,在他们的诗词中践行的中国文人,最伟大的,改造的这个时代的重任。方文山跟林夕。小腔小调。情情爱爱!你侬我侬。一点用处都没有。以前的随便一首诗词写爱情的,都能把他PK到几百条街以外。不要拿两个跳梁小丑。去跟我心目中的英雄去比。你这样是对英雄都不进。我只能说,你提这个问题。是脑子瓦塌掉了。


春日的华尔兹


题中的几个人首先要pass掉方文山,不好意思,比文学水平的话,这位拼接型词人真的排不上号;其次pass掉苏轼,豪放派诗词和林夕的风格没有可比性。那么称得上“歌坛词神”的当代婉约派林夕,和“千古才女”李清照比起来,究竟有多少差距呢?

李清照:浑然天成的酒神与词神

如果宋代有QQ,点击李清照的头像,一定会看到“大才女”“酒量厉害”这样的好友印象。李清照为什么能在历朝历代文人墨客中脱颖而出,不仅没被遗忘,反而历久弥新,成为千古第一才女呢?历史上没有偶然,一切看似的偶然实则都是必然。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结束后,在宋朝统治下,国泰民安,现世安稳,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尤其在文化方面,更是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李清照恰好就生在这个尚文的好时代,但出身书香门第的她,也逃不出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笑不露齿、全体裹脚的大环境,只能在压制和憋屈中成长。


“此花不与群花比”,皇帝不是规定女人要这样,不要那样吗?老娘偏不!于是她的一辈子,达成了好酒、爱赌、斗贼、离婚、坐牢等等成就。这些词汇用在她身上,一点也不违和,正是她爱以酒入词,才做到了“词压江南”“文盖塞北”。


10多岁的时候,她是青梅少女,生活中满是乐趣和生机:

《如梦令》(成名作)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0多岁,她与亲密爱人赵明诚一起喝,那时的她芳心已许,秀的是最高级的恩爱: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恩爱小屋:归来堂)

40岁以后,是中年后独自喝,那时她面对的是国破家亡,再嫁被骗,时光陈旧,生活里只留下孤独和哀愁: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还有54岁写就的那首最著名的词作,我们在高中都读过: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很多俗人喝了酒,上个厕所,什么都没剩下;而在李清照的笔下,酒后的世界,温婉、隐秘、神奇,千姿百态,精致动人……

林夕:泥泞中挣扎出来的心灵大师

有一句话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其实喜欢一个人,就像喜欢富士山。你可以看到它,但是不能搬走它。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移动一座富士山,回答是,你自己走过去。爱情也如此,逛过就已经足够。”而这话便来自于林夕。


(林夕:内心住着一位细腻女子的男人)

大多数孩子都是在父母的轻言细语和认真呵护下长大的,而林夕的父亲却有着严重的狂躁症和躁郁症,脾气非常不好。据林夕本人回忆,有时候他洗澡时间稍微长了点,都会受到父亲各种脏话的严词苛责。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像其他孩子那样生长?


终日惶惶不安的生活,让林夕选择了将书中的世界作为支撑自己精神的净土,他尽可能地去思考,去体会别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状态,这也让他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词痴”。


关于得不到:

“悲哀是真的泪是假的本来没因果,一百年后没有你也没有我。”(《百年孤寂》)
——既是百年后都要化为尘土,又何必执着?

关于抑郁:

“黑暗下磊落光明中演你,心能随心拣戏,这时期演伤心戏,戏烂人未死 。”(《黑择明》)
——现实人生也总有瓶颈,既然认清这些,不如迎头面对,磊落中自己演好自己。

关于自爱:

“做什么也好,别为着得到赞赏,你要强壮到底,再去替对方设想。”(《给自己的情书》) ——学会爱自己,感情只是人生中的一小部分,不要为它死去活来,让人看低。

有人说,林夕的词多是情情爱爱,格局狭小,不配跟千古大词人相提并论。可是看楼上提来提去,无非都是《十年》、《红豆》、《流年》这些烂大街的国语歌。你真的了解林夕?能从他的词中看到那份身处泥泞,却发自内心的豁达么?


(与李清照同为婉约派词人的林夕,几乎和国内所有大牌歌星合作过)

没有最好的词,只有最适合当下的词。论文学造诣,林夕或许无法和李清照、苏轼这等千古文豪比拟,但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空谈文艺又有什么用?能戳中你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引起共鸣,看清自己的人,才是大师。

Allhistory:基于AI知识图谱,展现不同角度的历史世界。欢迎关注!


全历史


宋代的词当时也是唱出来的,现在不唱了,但是现在把宋词读出来,依然朗朗上口。宋朝能写词的人很多,但大家、作品能够流传下来的可不多,而题主选择的两个人,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直接就找了两个词派的领头大家出来,说真的,想要超过这两个人太难。

苏轼和李清照的词,得益于当时文言文的语言凝练,用字很少,但表达的意境却很高、很广,所以传下来的都是精华。

比如“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就是一幅画,你读出来的时候,就已经看到这幅画了,一个男人站在墙外,听着墙内佳人清脆的笑声,看不到、摸不着,自己动了情,可里面的女子根本就不知道他的存在,一个多情,一个无情。

而方文山的词,因为要作为流行歌曲唱出来,有时间长度的要求,字数非常多,这样的词想让人记住是很难的,比如“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字数太多,铺垫太多,多少年以后,人们恐怕早就忘记了。如果说现代谁的词可以和苏轼、李清照比较一下的话,我觉得也只有毛主席了,毛主席的词真的很厉害的。

林夕这个港独分子,鄙视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