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下幼兒園的老師們,上小班的孩子語言能力都是怎樣的?

一個海寧人


一、口齒清晰程度

三年前與現在的孩子,都是三週歲的情況。我明顯發現孩子的口齒一屆比一屆清晰,三年前剛帶小班的時候,會很難聽清楚孩子在說什麼,特別是帶著哭腔的時候。

但是近幾年發現孩子口齒清晰很多,而且可以完整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二、語言表達能力

三年前的小班,剛入園的幾天,孩子說的最多的就是"我要找媽媽。我媽媽什麼時候來接我?""老師,我要找媽媽"。

而現在的孩子,會說"你幫我打電話吧,我媽媽電話是……""老師,你幫我叫滴滴打車回家吧,來導航就可以了。"

當和孩子說明,爸爸媽媽下午四點半放學了才會來接寶寶時,很多孩子開始說"老師,我不哭了""哭也是四點半,不哭也是,我們就不要哭了吧。""老師,對不起,我又哭了,你能幫我搽一下眼淚嗎?"

孩子真的太可愛了,以至於如此忙亂我們還是會被孩子逗樂,忍不住抱抱他們。

因為在幼兒園老師就是媽媽,因為小天使非常可愛。

三、自理能力明顯進步

三年前的孩子,穿鞋,脫褲子都需要老師幫忙,中午睡覺抱被子、拿自己書包換衣服、找椅子都要老師一個一個帶著找,至少半學期。

但是現在,一個星期之後,情緒穩定之後他們會能自己做好多事情了。

真的感覺時代在進步,孩子在進步,家長也確實對孩子的成長付出了很大的心思。

我是【因為是麻麻】八年幼教一線工作者,家有兩歲萌娃小久久。我手寫我心,育兒路上你並不孤單,歡迎關注!


因為是麻麻


會表達自己的基本需求

比如:我要尿尿,我想喝水,我吃飽了,我餓了等等,另外有些小孩雖然會表達,但也還需要家長的不斷重複提醒

我二女兒2週歲送幼兒園時,每天我送她去幼兒園的路上,都會提醒她生活上一些基本需求的表達:要喝水,跟老師說:老師,我要喝水;如果走路時有小朋友擋路了,要說:請讓一下!;餓了,跟老師說:我餓了;等等。這樣有利於提高小孩表達能力,也幫助小孩更快適應幼兒園生活。


育兒路上的媽媽


幼兒園小班的幼兒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是不一樣的。性格外向的小朋友就比較會表現自己,也很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關點。性格內向的小朋友則相反,他們喜歡把自己關在自己的世界裡。所以性格內向的小朋友就需要更多的關心和鼓勵。



蕾蕾的小日子


我兒子小班,性格比較內向,但是每天回來都會主動告訴我幼兒園的“大事”,表達的很清楚。


O櫻桃肉丸子O


優丫漫繪本館告訴你怎樣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一、提供語言刺激。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幼兒學說話是從聽和模仿成人說話開始的,成人給予他們的任何一個口頭言語的刺激,都是對他們聽說能力的訓練。

在與孩子交談時,要做到用詞恰當、語言生動、表情豐富、說話速度適中,使孩子聽清每一個字的正確發音,以規範的語言去影響幼兒。要培養孩子學會聽別人說話,不插嘴的好習慣。

經常播放一些孩子們喜愛的童話故事、兒歌等錄音磁帶,使孩子們在良好的語言刺激中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

二、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使幼兒有話可說

豐富的生活內容與經驗是幼兒語言表達的源泉與基礎,只有具備了豐富的生活經驗與體驗,幼兒才會有樂於表達和交流的內容,才會有話可說,有話要說。父母應有意識地豐富幼兒的生活內容,幫助他們積累生活經驗,如引導他們觀察大自然中的日出日落、風雨雷電、花香鳥語、春夏秋冬……

教孩子體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可以成為幼兒的觀察對象,生活中的每一種情緒、每一個活動都可以成為幼兒體驗的內容,因此這就需要做個有心人。幼兒把自己所聞所見所思所感大膽地表述出來,父母把幼兒所說的話記錄下來,使幼兒在語言與文字之間建立聯繫,或者讓幼兒先畫下來再講出來等等。

生活經歷豐富了,孩子想說的話就會越來越多,但由於詞彙貧乏、常用詞不確切,句子不完整,說話的語句不連貫。這時,要幫助幼兒豐富詞彙,教他們運用詞構成句子,引導其完整地、豐富地、準確地進行語言表達。

如,幼兒觀察自然中生物的變化,看到綠色的蔥葉,教幼兒說:“綠油油的葉子”。請幼兒觸摸烏龜、啟發幼兒說:“烏龜的背真硬啊!”這樣長時間的示範和啟發,孩子們就能學會講完整的話。

一日生活中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和幼兒接觸交談,結合每天的生活,讓他們說說看到或聽到的新鮮事,或教師有目的地提出一些幼兒感興趣的話題。

如,“今天小朋友想去哪裡玩擴”“今天你們玩了什麼遊戲?怎麼玩的?”“今天小朋友學到了什麼本領?”等等。

如果帶幼兒出去散步、參觀、瀏覽更是發展孩子口語表達的好機會,可以邊引導孩子觀察周圍事物、邊引導孩子說話。例如,帶幼兒春遊,看見天空中有風竿等。幼兒會說:“風箏風箏”。

這時就問:“什麼地方有風等?”是什麼樣子的風箏?你還見過什麼樣的風箏?你放過風箏嗎?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觀察能力都會得到發展和提高 

父母還可以利用繪本、故事、兒歌等形式為幼兒提供表達與交流的機會,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如看圖講述可以培養孩子的想象力、語言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複述故事或背誦詩歌可以培養幼兒的記憶力和語言的流暢性,這樣還可以讓幼兒在邊讀邊看中培養對文字的興趣。 

三、抓住生活中的各種表達機會,使幼兒有話願說  

一日生活中,幼兒隨時有表達意願和感受的要求,父母應關注幼兒的想法,滿足其需要,抓住生活中各種表達的機會,鼓勵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幼兒有話願說。如讓孩子們給我們講故事,教他先要向大家問好,再要介紹自己是哪個班的小朋友,今年幾歲了,故事的題目是什麼。

而每次我自己講故事給他們聽的時候都會說:“今天,我講的故事是……。”等我講完了故事,我會要求孩子們說一說今天我講的故事的題目是什麼。

在一開始的時候,孩子們上去講故事都不會自我介紹,只會說一個題目,這時,我會一句句地教孩子們說完整話,讓孩子知道話要說完整。通過講故事、聽故事這一語言活動,孩子們不僅知道了各種有趣的事情,還增加了詞彙量,說話清楚了,完整了,自信心也增強了。

幼兒在聽故事中學會傾聽與表達,在爭執中學習圍繞話題進行辯論,在聊天中學會相互交流,讓幼兒在與同伴和父母的交流中感受說的樂趣,而這種快樂的情感體驗又會促使幼兒樂於交流與表達。 

四、同伴間的相互作用是幼兒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同伴之間的相互交流、學習可以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

幼兒在交往中會調動已有經驗,運用語言技巧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兩個幼兒為一件玩具發生了矛盾,一方想從對方手中拿到玩具,另一方則千方百計不讓對方拿走。雙方在交往過程中都會根據對方的態度和行為選擇交往的策略,調整語言與他人溝通,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因此父母應為幼兒提供與同伴交流的機會,使幼兒在交往中感受語言交流帶來的樂趣,切實提高語言能力。 

父母與幼兒之間的交往對幼兒的語言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父母的語言可為幼兒語言的學習起到示範作用,讓幼兒通過觀察、模仿和學習,積累交流與表達的經驗,理解語言的意義,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耐心傾聽幼兒的表達。

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往往重視培養孩子“聽”的習慣,而忽視了傾聽孩子的表達。我們應及時調整,在傾聽中激發孩子說話的興趣。

提高孩子的口語水平。孩子曹歡把自己看到或聽到什麼告訴老師,雖然他們語無倫次,我們都要認真、耐心、欣賞的態度聽完,並用眼神鼓勵他們,激發他們不斷說話的興趣,這樣孩子的語言表達力才能提高。

心理學家認為:兒童早期語言的發展是他們智力發展的重要標誌。因此,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對幼兒進行早期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

小班幼兒正處在語言發展最迅速,最敏感的時期,加強對小班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優丫漫引進國外先進、主流的研發成果,以兒童為中心導向,設置個性化課程,構建系統化模式,將繪本閱聽、繪本藝術、繪本烘焙、自然科學等多個項目融為一體,打造一個多元化的兒童繪本閱讀中心。

優丫漫繪本館,注重培養孩子的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表達力等各項能力,激發幼兒的潛能和情感,以滿足幼兒全面健康成長的教育需求。

愛吃草莓的老仙女


請教下幼兒園的老師們,上小班的孩子語言能力都是怎樣的?

小班的幼兒一般都是3-4歲之間,這個年齡段的幼兒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完善,發音器官和聽覺器官的調節、控制能力相對較差,所以他們有些發音還不夠準確清晰。但是這個時期的幼兒已經能聽懂日常生活用語,會向別人表達自己基本的想法和要求(比如說我要喝水,我要上廁所,我想要出去玩·····),只是他們的語句不夠完善,優勢會出現時斷時續的現象。他們對詞義的理解比較表面化和具體化(比如他們聽不懂大人常說的反話,會把反話理解成表面意思)。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要鼓勵幼兒用語言和別人交往;引導他們注意傾聽他人講話,用語言和非語言方式(入動作、表情等)表達自己的需要;幫助幼兒懂得日常生活用語;


Vivian倩倩


都不一樣的,經驗豐富的老師經常說我家表達能力差,兩歲半才能說幾個字的句子。不到三歲上的幼兒園,學校裡吃的啥都說不出來。不過上了兩年,讀書能力在班裡數一數二的。家長沒教過,全靠學校老師,學的挺快的,老師都說她聰明。


春雨綿綿飛


《3-6歲幼兒發展與指南》中提到幼兒語言的目標是: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語言發展貫穿於身心發展的各個領域,對其他領域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幼兒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同時,也在發展著人際交往能力、對交往情境的判斷能力、組織自己思想的能力等,並通過語言獲取信息,逐步使學習超越個體的直接感知。

我在帶小班幼兒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幼兒的語言能力有很多的問題,最開始幼兒入園時 ,有的幼兒就吐字很不清楚,也不能向成人表達他的意思。這其實在他們三歲前在家庭教育中家庭並沒有對他們語言能力培養引起重視。所以導致他們的語言能力較弱。那麼在幼兒進入幼兒園之後,幼兒的語言教育就要引起重視。《3-6歲幼兒發展與指南》語言目標中指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並能得到積極回應。提供豐富、適宜的低幼讀物,經常和幼兒一起看圖書、講故事,有利於豐富其語言表達能力,培養良好的閱讀興趣和習慣,進一步拓展學習經驗。那麼教師應該怎樣培養小班幼兒的語言能力,我根據我的教學經驗總結如下:

1、在區角活動中鼓勵小班幼兒大膽使用語言。孩子的天性在於玩。現在的教育提倡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所以區角活動作為幼兒最常接觸的活動區。我們都會應適時鼓勵、引導幼兒對話,多組織聊天的活動,給幼兒創造表達自己的意願的機會等。小班幼兒對成人的社會已有初步認知,而這些認知大部分表現在娃娃家中。我們給幼兒創設了溫馨可愛的娃娃家。一次。我以“客人”的身份去和幼兒一起玩。在娃娃家裡,小朋友還不會招待我這個“客人”,我就引導他們:“客人來到家裡做客,應該怎麼辦呢?”孩子們就討論起來,知道了招待客人應該使用哪些語言,如何去和客人交流等。在娃娃家中還可以組織幼兒與同伴對話,語言交流以及意願表達等活動。

2、在戶外活動中培養小班幼兒語言的發展。小班幼兒的生活主要是遊戲活動構成的,包括早操、遊戲、散步等一些戶外活動。而這些活動一般都是集體性活動,人員較多,相對較散漫。在這種情況下,幼兒最善於表達自己想幹什麼、想和誰一起做什麼。老師應抓住關鍵點,引導,鼓勵幼兒進行語言交流。一次早操活動結束,我們班級在等待上樓梯的間隙,我帶著孩子們欣賞幼兒園各種各樣的花 ,孩子們看到美麗的花兒,非常喜歡,就都說:“有紅色的花、粉紅色的花、黃色的花。”有一個小朋友就說;“這麼多顏色的花啊!”我就說:“這麼多顏色的花我們可以說五顏六色的花。”孩子們對這個新的詞語很感興趣,紛紛地說了起來。第二天的美術活動《花兒朵朵》,我帶孩子們欣賞各種各樣花的圖片,有的小朋友就說:“這些是五顏六色的花!”

3、充分利用圖書角來打開小班幼兒的心靈,讓幼兒更自由的表達自己眼裡的世界。小班幼兒的認知有限,但想象卻是無限的,圖書角是幼兒展現自己的語言的好地方。我們會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選取以鮮明圖畫為主但頁數不多的圖書,組織幼兒去閱讀圖書。小班幼兒還是很樂意講述自己眼裡的東西,老師做到注意引導、耐心引導、適時鼓勵。小班幼兒會把自己看到的表述出來,有時是同伴之間講,有時也會自己對著書講。在看書講述的過程中,幼兒的語言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鍛鍊。

幼兒的特點是好奇心強,控制力差,所以小班幼兒在幼兒園的生活方式決不能呆板單調,應富有活力,形式豐富多樣足以吸引幼兒。這樣幼兒既能隨時隨地的學習語言,又能調動其積極主動性,自發的想去學,想去說。這樣才能更全面的促進幼兒的語言的學習、發展和進步。



康定溜溜的城1


小班新生入園,幼兒園老師給你的建議作為一名幼兒園老師,廣大寶媽寶爸們對幼兒園的好奇、以及寶寶即將入園的不安可以做一些淺顯的解答。(一)、哭鬧現象第一篇講一下寶寶入園的哭鬧現象[微笑R]分離焦慮小班新生入園總是免不了撕心裂肺的嚎啕大哭,大部分是因為幼兒的分離焦慮造成的,分離焦慮通俗的來說就是因為和最親近的人分離而產生的一種焦慮現象,每個寶寶入園哭鬧持續的週期都不一樣,有些適應能力強的寶寶在一兩天或者一兩週就能適應。但我也遇到過適應能力弱,開學好幾個月還是哭的孩子。[微笑R]每個孩子上小班都會哭一場嗎?並不是,而且隨著現在早教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孩子在上幼兒園前就上過早教班,有過離開家人、集體學習、遊戲的經驗。個人感覺現在小班開學時哭的孩子的確是一屆比一屆少了。[微笑R]孩子第一天去幼兒園沒哭,之後幾天卻哭了,是不是老師對他不好?這種可能性很小哦,有的寶寶第一天去幼兒園會被幼兒園好玩的滑梯、漂亮的教室環境和好玩的遊戲材料所吸引,當第二第三天,寶寶適應這種環境的時候,會開始想家、想媽媽,所以其實,第二第三天的時候哭鬧現象很有可能會增強。[微笑R]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度過分離焦慮期?每個家庭的方式都不一樣,在這裡提幾點建議1.送寶寶入園的時候千萬不要因為看見寶寶哭而捨不得走,或是躲在暗處偷偷的看。要知道寶寶一旦發現你還沒走或者感覺到你強烈的捨不得和依戀的話會更加不願和你分開。2.家長需要堅強家長需給予正面的鼓勵,而不是看到孩子哭和他一起哭,特別是奶奶們😂3.多和孩子說幼兒園的好處,有好玩的玩具、有老師朋友陪你一起玩。4.讓孩子知道我為什麼要去上學,和孩子約定好到了放學一定會去接你的,爸爸媽媽不是不要你,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去上學,上學是為了什麼。


糖Tang


上小班的孩子都能夠作簡單的自我介紹,能講述自己生活中所見的事情。由於詞比較少,表達的有一點不流暢,斷斷續續好像口吃一樣。也會表達自己的需求。通過學習和跟別人交流多了,慢慢就會更加完整,連貫,清晰的表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